張璐
(棗莊學院傳媒學院)
淺析張艾嘉眼中的電影世界
張璐
(棗莊學院傳媒學院)
本文以張艾嘉導演為例,對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男性形象進行簡略的解讀與分析,總結(jié)出他們各自的創(chuàng)作特點,從女性主義理論的視角解讀張艾嘉眼中的“青春”情感。在文章的后半段,結(jié)合張艾嘉導演的作品,從市場、商業(yè)的角度,解讀導演成功的原因,并提出它的現(xiàn)實意義。
張艾嘉 女性形象 男性形象 文化性與商業(yè)性
2011年張艾嘉出演李玉的片子《觀音山》,再次讓觀眾領略她的精彩。作為演員也好,歌手也好,張艾嘉都曾在這些領域中獲得輝煌。1995年,由她執(zhí)導的電影《少女小漁》榮獲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獎、最佳女主角、最佳編劇、最佳錄音、最佳藝術(shù)指導等多個獎項。也是這部片子,讓她癡迷在導演的這個行當中,不斷地抒寫屬于她眼中的視聽世界。
在張艾嘉導演的片子中,可以看到很多俊男靚女,在這些女性、男性主人公身上折射的是現(xiàn)實中的男男女女,他們的故事是那么的接近現(xiàn)實,接近人心,讓觀眾不由地產(chǎn)生共鳴。如影片《少女小漁》中小漁,雖然對愛情的執(zhí)著讓她短暫的迷失,但她始終堅持寫作,從中找到了屬于自己心靈上的寄托。再如,電影《心動》中梁詠琪所飾演的女主角,在心中始終相信愛的存在,面對現(xiàn)實,她獨立地承受起內(nèi)心的孤獨。然而,支撐她的是對母親的責任和對工作的熱愛。在這些女性角色身上,觀眾感受最多的是他們內(nèi)心情感的堅定與堅強,她們不再是小女人,而是張艾嘉眼中的“大女人”。
在張艾嘉的電影中,女性人物形象永遠是她極力保護的對象。但這些女性形象不再是女性主義理論家勞拉·穆爾維所說的“男性的偷窺”,他們不再是男人的附屬品,即使在感情的過程中受到傷害,他們依舊選擇堅強地生活。
在張艾嘉的一系列作品中,電影《少女小漁》、《心動》、《20、30、40》等等,在這些作品中,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的女性形象不再是一個個活脫脫的道具,而是具有了思想、價值觀的成熟的女性形象。例如,電影《20、30、40》三個不同年齡段的女性主人公,在情感上都受到了不公的待遇,甚至一度讓他們失望。工作上的不順,男朋友、老公的背叛,這些情感在當下讓他們一度迷失,但事后他們會找到解決問題的出口,給自己一個活下去的理由,讓自己釋然,讓自己寬容。
可以說,看張艾嘉導演的作品,很舒服。它就像是午后那杯濃濃的拿鐵,醇香又有自己的味道。
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的女性主義電影評論理論,發(fā)展至今已經(jīng)成為一種重要的電影評論理論。筆者認為,對張艾嘉導演電影中的女性身份、女性形象的研究,不但可以從理論上得到一定的認知,更重要的是通過角色上的分析,更好地認識張艾嘉,認知她影片成功背后的原因,對女性導演的發(fā)展本身就具有極大的現(xiàn)實意義。
女性主義理論家舒拉米斯·費爾斯通在她撰寫的《性的辯證法》中,這樣寫道:“婦女總能在生活的現(xiàn)實經(jīng)驗里、在她們自己的文化生產(chǎn)中找到反抗的空間?!边@仿佛就是在解說張艾嘉導演的,她從自己看到的現(xiàn)實生活中,汲取創(chuàng)作的源泉,灌注在每個創(chuàng)作的人物形象身上,讓這種現(xiàn)實意義變得生動,讓這種現(xiàn)實情感變得可以體會。當然,費爾斯通所說的這種理論是存在缺陷的,她只是提出了理想化的理論,但是對于女性應該怎樣正確選擇生存的方式,或是獲取社會地位的自由,方式、方法在費爾斯通的理論中間還不曾提到。
或許這種解決方法可從張艾嘉導演自身及她的作品中找到出口,得到答案。在張艾嘉的電影作品中,女性形象永遠是最主要的人物,同時也是情感的探討中心。在影片《心動》中,金城武飾演的角色在兩個女人的情感中游走,從情感上來說是一種被動的選擇狀態(tài)。當梁詠琪來到他身邊時,他沒有拒絕。當莫文蔚發(fā)現(xiàn)他與梁詠琪的關(guān)系時,他說的是:“我們還是離婚吧。”在這個男人心中,雖然有明確所愛的人,但他并沒有勇敢地做出選擇,每次他的決定都是由影片中的女性形象所給予的結(jié)果。相反地,在他身邊的女性主人公都是勇敢的象征,她們敢愛敢恨,并勇于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即使最終沒有得到最好的情感寄托,但是她們卻選擇生活,現(xiàn)實的生活,踏踏實實的生活。
如果說勞拉·穆爾維筆下的“看與被看”的理論,鑄就了好萊塢很多的愛情片。那么在張艾嘉導演的作品中,這種理論卻形成了換位的思考。張艾嘉作品中女性形象是處于主動狀態(tài)的,而男性形象恰恰形成了情感上的被動。
張艾嘉導演的存在與作品的展現(xiàn),仿佛是在說明批評理論家戴錦華女士的那句話,在社會的性別秩序中,女人是一系列的固定角色,如果你拒絕這些角色,你必須付出代價。
隨著電影藝術(shù)的發(fā)展,女性電影創(chuàng)作者也成為電影創(chuàng)作家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臺灣的張艾嘉,香港的許鞍華,她們都是女性電影導演,但在事業(yè)上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這些事實的存在,從某一個方面上鞏固了女性電影工作者的地位。但在電影理論上仍有許多理論家認為,女性在社會文化地位上仍存在許多的局限性,男性的文化視角對女性產(chǎn)生了必要的制約與影響。這一點在女性主義前驅(qū)者波伏娃的著作中就有所體現(xiàn)。
男性電影創(chuàng)作者與女性電影創(chuàng)作者共同存在的現(xiàn)象,在當今的電影市場上并不稀奇,兩者對于情感的理解、人物的構(gòu)架、敘事的風格等方面的理解都存在著差異,展現(xiàn)最為明顯的差異,筆者認為是對“受眾的分化”。
但張艾嘉導演為了平衡這種狀態(tài),往往在演員安排上下足工夫,以求得男女受眾比例的平衡,獲得良好的市場效果。在影片《心動》中,梁詠琪、莫文蔚占據(jù)了不同風格的男性受眾,而帥哥金城武從側(cè)面上穩(wěn)固了更多的女性受眾。這個特點在張艾嘉導演的作品中一直慣用,這種做法保證了電影的市場份額,往往會取得極好的票房收益。
張艾嘉作為女性創(chuàng)作者,她是成功的,這種成功不單單體現(xiàn)在商業(yè)上的成功,也體現(xiàn)在她對人物形象情感的把握上。上文提到,張艾嘉導演很會把握女性人物形象的心理,塑造了許許多多堅強的、有自己想法的女性主人公。但在這些女性主人公的身邊,永遠都會存在男性角色,不同的是,在張艾嘉導演的作品中,這些男性主人公不再是情感上的支配者,而成為了女性主人公情感上的同伴,他們在情感上、社會地位上是平等的。導演仿佛一直在追尋一種情感上的平衡,也許這與她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有關(guān),也許是其他什么原因。
在她的多部作品中,不論是上文提到的《心動》中的金城武那個角色,還是《20、30、40》中任賢齊所飾演的角色,他們在情感需求、情感給予上都與影片中的女性形象對等。不再是好萊塢片子中的英雄救美,女性主人公在這里也成為情感上的解救者。在影片《20、30、40》中男性主人公面對自己的錯誤時,選擇了逃避,反而是女性主人公的自我救贖獲得了實際性的意義,讓觀眾在觀看的時候找到了人生的出口,形成了內(nèi)心的膜拜感。
張艾嘉導演從女性創(chuàng)作者的角度,推翻女性主義理論界對于女性、男性的理論分化。通過細膩的情感、真實的情節(jié),訴說女性的內(nèi)心,解讀女性的內(nèi)心。這些作品仿佛是一面面鏡子,讓女性觀眾更加警醒,讓男性觀眾更加務實,告訴他們你們并不是英雄,你們與女性是一樣的、平等的,女性形象也可以成為自己的英雄,尋求自我的救贖。
張艾嘉對于女性、男性形象的理解,形成了她眼中的獨特的情感模式,并慣用這種模式解讀她眼中的“青春”。因為在她的作品中,女性、男性主人公的年齡往往都不超過30歲,都屬于感情世界的初級者,都在各自的感情世界中摸索、探討,所以是“青春”情感世界的解讀。當然也有例外,但對于男女情感世界的探討,始終是張艾嘉導演堅持的方向,在這個市場上她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也許,正是這種“青春”式的情感解讀,張艾嘉導演在商業(yè)化迅速發(fā)展的當今影壇取得了成功,收獲了很多的獎項。
總歸,筆者認為在張艾嘉導演的這些作品中,男性形象是故事中的次要角色,他們的作用往往是幫助女性角色情感的抒發(fā),見證他們的成長。這些女性形象獨立生活在當今的社會中,勇敢接受生活中帶來的變化,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男性形象的影響,她們已經(jīng)形成獨立的價值觀、人生觀。
張艾嘉作為一名女性導演,不但取得了作品上的成功,同時也贏得了極高的市場收益。她不但是一名學者,在電影語言上不斷革新;在商場上她也一直在探索,并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點。
首先,“青春”情感的主題敘事
在張艾嘉導演的情感世界里,對于愛情的理解永遠是新鮮的,她不斷地在探索年輕人心中的完美情感。即使到了《20、30、40》中的40歲,她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敘事情節(jié)的安排上也是年輕的,保有活力的。在這部作品中,40歲的角色是由張艾嘉本人飾演的,人物的性格、情感的迸發(fā),都是那樣的鮮活,即使在情感上經(jīng)歷挫折,最終還是選擇了堅強,并展開了自己新的“青春”,新的愛情。
可以說,在張導的多部作品中,情感的探討一直是她關(guān)注的中心話題,但是這種情感它沒有長大,一直是在青春期,仿佛只有這種情感才是美好的、可愛的。
其次,“明星臉”的獨特打造
在張艾嘉的影視作品中,觀眾看到了劉若英、李心潔、金城武、梁詠琪等等都是非常具有觀眾緣的俊男美女,他們在早年的表演創(chuàng)作上,都參演過張艾嘉的作品,特別是李心潔、劉若英,更是一直堅持與張艾嘉合作,尋求表演上的突破。這些“明星臉”的打造,使得張艾嘉的作品在市場上有了固定的受眾群,這些人的粉絲仿佛成為了作品堅固的市場堡壘。
今年,導演又推出新作《念念》,依舊是探討青春情感世界的故事。其中在演員的判斷中,張艾嘉選擇了久未出現(xiàn)的年輕演員,青春的代言人——梁洛施充當女主角。演員的選擇本身就形成了一種話題,從現(xiàn)實意義上,這種話題本身也是一種市場效益的體現(xiàn)。
張艾嘉導演在作品中抒寫著她對于青春情感的理解,并形成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風格,特別是對于女性、男性角色的創(chuàng)作更是形成了她自己獨特的個人解讀。
可以說,張艾嘉導演不但是一位成功的影像抒寫者,更是一名睿智的商人。她對于受眾心理的分析、演員的調(diào)度與把握,使得她的作品一經(jīng)推出就能收獲極高的市場占有率。
我們可以大膽地想象一下,今年的作品《念念》也一定會在藝術(shù)和商業(yè)上取得很好的成績,不單單是因為梁洛施的演員效應,更是對張艾嘉導演的一種期待。
[1]戴錦華.電影理論與批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荷)凡·祖?zhèn)?女性主義媒介研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美)詹妮弗·范茜秋.電影化敘事[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4]陳旭光.影視受眾心理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5]梁良.2009年臺灣年輕導演創(chuàng)作概說[J].電影藝術(shù),2009(6): 21-23.
[6]盧非易.臺灣電影映演市場的結(jié)構(gòu)分析[EB/0L].臺灣電影資料庫,http://cinema.nccu.edu.tw/cinemaV2/lwisdominfo.htm? MID=23,2007-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