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
摘 要:圍繞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研究構建“兩階段、三環(huán)節(jié)”的《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與項目實訓兩個階段緊密承接,理論、仿真和實踐三個環(huán)節(jié)有機結合,充分體現了“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指導思想。
關鍵詞:“兩階段;三環(huán)節(jié)”;電工電子技術;教學模式
《電工電子技術》是電氣電子類專業(yè)課的重要前導課程[1],該課程教學內容抽象且瑣碎,電路復雜難懂,使得現有的課程教學舉步維艱。各院校都在努力尋求能最大限度實現高職教育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教學模式,但由于受軟硬件條件所限,這些教學模式不是弱化了理論知識的學習,就是忽視了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均未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結合實際課程特點、用人單位需求及高職教育現狀,如何在實施與操作層面進行深層次挖掘,有效地將理論、仿真、實踐三者有機結合是《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改革的研究趨勢。本文在借鑒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基于“兩階段、三環(huán)節(jié)”的《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模式,通過在實際教學中推廣運用證實了該教學模式良好的教學效果。
1 總體指導思想
高職院校首重技能,但又不能丟棄理論,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是教學過程的指揮棒[2]?!峨姽る娮蛹夹g》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應以“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和全面發(fā)展”教學理念為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挖掘、預設并生成有效學習的操作點,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理論、實踐、設計、軟件操作、創(chuàng)新等各方面的綜合能力?!皟呻A段、三環(huán)節(jié)”的課程教學模式將單調乏味的授課形式轉變?yōu)橐粋€圍繞核心內容、形式多樣化的教學平臺,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極大提高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改善了課堂教學效果。
2 課堂設計的具體步驟
構建“兩階段、三環(huán)節(jié)”的《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模式,具體步驟如圖1所示。
⑴針對整個教學內容構建理論和實踐前后承接的教學體系,即整個教學過程分為“課堂教學階段→綜合項目實訓階段”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側重理論知識的學習與驗證,針對高職《電工電子技術》的教學目標要求,以引導和增強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學習興趣為出發(fā)點,研究并采取適合該課程的教學方法,如類比法、任務驅動法、對比法、角色互換法等。教學過程不但重視對學生理論知識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還應充分利用各種教學儀器設備加強對學生軟硬件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3],通過整合各類電子大賽和開放性項目實訓甚至市場調研等,開發(fā)設計一些有代表性、市場上相對主流應用、價格相對便宜且具有一定集成度、較為全面地涵蓋所學內容的綜合實訓項目,例如擴音機電路設計與調試、串聯型穩(wěn)壓器設計與調試等。通過綜合項目的實訓,提高學生知識的應用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與成就感。
⑵針對課堂教學階段的每個教學單元,構建“課堂知識講授→相應電路仿真演示→相應電路實驗驗證”的“三環(huán)節(jié)”教學子體系:理論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舉一反三、前后鋪墊、相互輔助的教學中扎實掌握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仿真環(huán)節(jié),學生可以不必進入實驗室就能夠進行各種仿真實驗,幫助學生提高分析與調試電路的能力,實驗過程中也可以方便地修改電路結構和元器件參數,鞏固并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4];實驗環(huán)節(jié),精心選擇一些具有趣味性、實用性的實驗電路,例如:“直流穩(wěn)壓電源”、“555定時器”等。通過實施實驗驗證,使學生在元器件識別、測量儀器使用、電路的驗證與分析等各方面實踐能力大幅提升。
⑶設計一套既能考核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與應用水平、又能考核學生實踐動手與創(chuàng)新能力等的“過程性考核+終結性(筆試)考核”的評價體系。本課程改革后的考核,改變現有的考核方式(閉卷筆試70%+平時成績30%),既注重學生專業(yè)能力的考核,又注重方法能力及社會能力的考核。
課程的評價根據課程標準的目標和要求,實施對教學全過程和結果的有效監(jiān)控。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既關注結果,又關注過程。其中形成性評價注重電工電子技術的實踐能力和平時表現的考核。主要根據學生完成各個任務的情況(包括完成結果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優(yōu)化、是否具有創(chuàng)新性等),綜合平時表現,進行綜合評分。形成性評價占總成績的80%。終結性評價主要以試卷形式進行筆試,判分標準依據試題標準答案,占總成績的20%。
3 結語
通過在2013級高職電子信息工程專業(yè)推廣應用該教學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體表現在:學生對于《電工電子技術》課程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能夠自主參與到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中,并得到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積極思考和操作實驗的機會,使其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本門課程的授課教師徹底轉變了教育教學觀念,在科研和教改過程中提升了自身的業(yè)務素質、教學水平和理論水平,推動了學校的教學研究工作走向科學發(fā)展、特色發(fā)展、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科研軌道,對學院其他課程的教學工作也具有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增國.電工電子技術教學改革與實踐[J].科教文匯.2011(11):61-62.
[2]張瑜,劉妍研,李銳.“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新性能力的培養(yǎng)[J].教育與職業(yè).2011(17):133-134.
[3]韋勝東.基于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的高職院校機械類專業(yè)《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6):270-271.
[4]盧思冰.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與學生能力培養(yǎng)[J].科教文匯.2013(2):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