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琴
師生關系對教學效果有巨大影響,同時影響學生的個性心理、社會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教師本身要具備優(yōu)秀品格,應加強自身修養(yǎng),提高師德素質和教學能力,以高尚品格和良好素質感染學生、征服學生。隨著素質教育的發(fā)展和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進,語文教學中的師生關系在現(xiàn)今條件下呈現(xiàn)出新的特征,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前提。
我國目前的師生關系仍然存在幾方面的問題,教師和學生之間沒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密切聯(lián)系,語文教師肩負著諸如批改作文等這樣工作量很大的任務,這種情況下師生直接交流的時間就更少。當前我國教育比較注重教育的選擇功能,強調(diào)學生應學一技之長,教師對學生的教導偏重于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忽略或者輕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對他們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未能及時有效地給予幫助和正確引導,忽略人格陶冶,語文教師雖然可以通過語文教育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培養(yǎng),在傳授語文基礎知識、培養(yǎng)語文基本能力的同時,潛移默化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老師和學生在溝通過程中,只由老師發(fā)布信息,學生接受信息,學生在語言或情感上都不對老師做出反饋。這是一種不完善的溝通方式,是學校教育的一種弊端。受應試教育影響,部分老師以分看學生,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也是憑分而定,對待低分學生,老師會厭倦、不聞不問甚至懷疑,導致師生關系生疏、不協(xié)調(diào)?,F(xiàn)代社會,教育實施逐漸制度化與標準化,教師面對眾多學生,不得不排除個人情感因素,客觀評價教學效果。過分重視學生成績、片面追求升學率、忽視對先進生進行教育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將導致師生關系愈加緊張。而人格的評定則主要看是否符合制度化要求,學生不能受到應有的關愛,學習興趣越來越淡,發(fā)展下去甚至會出現(xiàn)厭學、逃學現(xiàn)象,從而對社會和家庭造成危害,這種現(xiàn)象顯然是大家不愿看到的,這就導致學生覺得教師缺乏人情味。多數(shù)教師認識到關注學生、多與學生溝通、表揚鼓勵學生是協(xié)調(diào)好師生關系的重要途徑,但在實際教育教學中,這些處理方式和理念并沒有得到真正的重視和應用。有的教師對學生不關心、不愛護、不尊重,對學生學習成績苛求,沒有耐心,這樣不僅不能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反而導致師生關系疏遠,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理解學生是對學生的行為按其本來的心理狀態(tài)去認識和分析,而不能簡單粗暴地把教師團體的意志強加給他們,現(xiàn)在尚有一部分教師未能樹立良好的風范,影響師生關系的健康發(fā)展,部分教師認為只有威嚴才是制服學生的好辦法。教師法制觀念淡薄,對自己的情緒控制力不強,對違紀的學生采取體罰或變相體罰的懲處方式,有的學生因不喜歡某位教師而不喜歡他所教的課程,從而影響學習成績,甚至影響學生的世界觀。
師生關系的建立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教師修養(yǎng),教師要時刻標準自己的言行,嚴于律己,以身作則。語文教師要處理好與學生的關系,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和諧的師生關系,形成自主、自覺的意識,探索求知欲望,開拓創(chuàng)新激情,以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教師要充分運用師生交往的方法與技巧,用心關注學生,促進師生情感的交流,在實際教學中注意觀察學生,了解學生實際情況,并做相應記錄。學生應該對教師有基本了解,體諒教師,相信大部分教師做事的出發(fā)點都是為了學生好,教師不能以貌或成績?nèi)∪?,要不厭其煩,讓他們感受到你的真誠,使他們覺得你是真心關心他們,從而改變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讓學生真正感覺到教師不僅是一座知識的寶庫,更是高尚品格的代表,是值得依賴的朋友,也是終生敬重的楷模。如果學生認識到教師的良苦用心、優(yōu)秀品格、豐富常識、強烈的責任感及對他們深深的愛,學生就會自然親近老師,學習上也會比較自覺。教師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幫助者、鼓勵者,在一路的共享歡樂、共渡難關中,老師的心和孩子的心緊緊地連在了一起,深入學生,融入班集體中,積極參加班級的各項活動,增加與學生相處的機會,同時通過這些活動可以讓學生了解教師的另一面,從而建立一種信任、平等、和諧、融洽的關系。因此要抓住需要重點培養(yǎng)的學生,加強對他們的指導與聯(lián)系,主動接近學生,設身處地地進入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體驗他們的內(nèi)心感受,用學生的眼光看這個世界,站在學生的立場理解他們的世界,思考問題,處理問題。教師可以通過批改學生的周記等對學生的思想進行把握,要認識到與學生的關系不僅止于知識的授受,而且包括人格的影響,不但要言教,而且要身教。談話作為教師的基本功,教師應根據(jù)不同的內(nèi)容和目的設計談話方法,尤其要對學生持尊重、平等的態(tài)度,對學生自由的、主動的、有獨立見解的談話持積極的傾聽態(tài)度,注意自己的姿勢和神態(tài),尤其注意學生表現(xiàn)的不同復雜心理。教師只有成為學生的朋友,與學生加強雙向交流,理解學生,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創(chuàng)造和諧寬松的教育環(huán)境,才能贏得學生的信任和尊重,建立彼此的默契。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求課前預習、課堂討論、老師引導,師生共同生成答案,教師要為提高學生的參與能力、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條件和環(huán)境,給予學生充分時間,讓學生真正動起來,使他們得到生動、活潑、自由的發(fā)展。學生的水平有很大差異,對一些基礎差的學生,應予以更多關愛,以幫助他們克服自卑感,增強自信心,要根據(jù)每個學生的具體特點因材施教。師生間沒有什么跨不過的鴻溝,只要相互敞開心扉,真誠相待,加強溝通與交流,任何矛盾都可以得到解決,老師只有公正、公平、不偏心,才能贏得學生的普遍愛戴。同時,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和師德,這樣,既有利于教授學生更多科學知識,又有利于教師贏得更多學生的尊敬。
只有重建新的、符合學生心理交往特點的師生關系,才能真正推進素質教育的發(fā)展,因為教師和學生及他們之間人際關系的好壞不僅影響教學活動能否順利進行,更重要的是它對學生的身心能否健康發(fā)展和能否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是教育教學中不容忽視的,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fā)展奠定基礎,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必須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因此,構建課堂新型師生關系迫在眉睫,這需要通過師生長期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