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作義
摘 要: 對于農村初中留守學生,作者認為應培養(yǎng)其讀數學課本的習慣,獨立思維的習慣,積極發(fā)言的習慣,及時改錯的習慣,質疑的習慣,以及認真完成作業(yè)的習慣。
關鍵詞: 留守學生 良好習慣 獨立思維 語言思維 質疑
隨著城鄉(xiāng)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進城務工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一個主要手段和途徑。如今農村的大量勞動力流向城市,由務農轉為務工、經商,流向社會經濟生活的其他領域,在這些農民工中,有相當數量是有孩子的父母,由于各種原因,他們中很多人將子女留在農村,從而形成了一個特殊且較龐大的群體——留守兒童,由此造成了農村“留守學生”的人數不斷增加。這些學生由祖輩或親友監(jiān)護,“留守”經歷對他們的成長產生了許多負面、消極的影響。由此引發(fā)了一個新的問題——“留守學生”數學質量問題。在數學學習方面,則表現為學習態(tài)度不佳,尤其表現為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而學生良好的學習數學習慣,不能單純理解為上課注意聽,作業(yè)按時完成。我認為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應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培養(yǎng)學生讀數學課本的習慣
培養(yǎng)學生自覺認真讀書的習慣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有效手段。學生的學習以書本知識為主,在短暫的課堂45分鐘內,要想讓學生把知識學懂、學會,教師必須有目的地培養(yǎng)學生從不會讀書到會讀書,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讀書的方法——邊讀、邊想、邊計劃,學會自己在數學課本中對知識點的歸納和梳理。
二、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維的習慣
學生的學習,是指有目的、有計劃和有系統(tǒng)地掌握知識、技能和行為規(guī)范的活動,歸根結底是屬于自己內部的活動。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要不斷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獨立性和主動性,使他們在數學知識的海洋中努力探索、積極動腦,獨立思考,能夠經常主動地、獨立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在學習和生活中靈活運用數學知識。
在數學教學中,必須正確引導學生進行獨立的數學學習,學生不但要學會而且要會學,使其真正達到學習目的。如學習“勾股定理”時,教師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我們都知道數軸上的點有的表示有理數,有的表示無理數,你能在數軸上表示■的點嗎?”問題一出,課堂氣氛立即活躍起來,學生有的在思索,有的四人為一小組討論、交流,在數軸上描點,很容易將所學的新知識納入到已有的知識結構中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能周密而深刻地考慮問題,獨立地獲取知識,使自己從學習的客體真正變成學習的主體,即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大大激發(fā)學習興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培養(yǎng)學生發(fā)言的習慣
良好的課堂氣氛是知識發(fā)展的“土壤”,語言是思維的表現,要思考就要認真聽,細心看。培養(yǎng)學生發(fā)言,其實就是把學生想的過程說出來。也就是要求學生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四、培養(yǎng)學生及時改錯的習慣
學生在數學知識的探索中,難免會出現錯誤,關鍵是看學生能否發(fā)現錯誤,及時認真改正,并養(yǎng)成習慣,這樣才會促進學習能力的不斷提高。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針對教材的重點、難點,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經常設計判斷、選擇、改錯等類型的題,對學生進行訓練,豐富學生的知識,使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數學課堂教學中,每當學生回答問題有錯誤,大家都爭著、搶著給予糾正。在及時改錯的過程中,學生也逐漸形成獨立思考、認真學習的態(tài)度。
五、培養(yǎng)學生質疑的習慣
根據學生對新事物好奇的心理,利用數學知識的魅力,創(chuàng)設情境,啟迪學生智慧,使學生主動思考,積極發(fā)現問題,從而激發(fā)學生多思善想。古代學者陳獻章說:“疑者,覺悟之機也?!苯處熞鶕W生的思維特點,適時利用比較激疑,使學生有疑可問。例如,教分式的概念可與分數比較,讓學生找出不同點和相同點。學生歸納出:分式與分數一樣都是(A÷B)的形式,分數的分子A與分母B都是整數,而分式中的A、B都是整式,并且B中含有字母。通過比較激疑,不但溝通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與區(qū)別,而且加強學求異同的訓練。又如,在講同類項的概念時可提出這樣的問題:3ab■與5b■a是不是同類項,首先由學生根據同類項的概念判別,然后由學生分組討論,最后總結出判別同類項的一般方法:“兩相同,兩無關?!边@樣學生帶著疑問聽課,自然注意力集中,積極性高。巴甫洛夫說得好:“懷疑,是探索的動力。”因此,在上課時要善于激疑。只有引發(fā)學生提出問題,提出不同意見,學生才能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
六、培養(yǎng)學生認真完成作業(yè)的習慣
寫作業(yè)是檢查學生學習效果的途徑之一。認真完成作業(yè),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是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有必要教給學生寫作業(yè)的方法。即在做作業(yè)時,首先想今天學習了什么內容;然后打開課本對照一下;再按要求動筆寫作業(yè);最后要仔細檢查做完的作業(yè),確認無誤后才算完成。由于注重培養(yǎng)學生認真完成作業(yè)的習慣,從而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加深對課堂教學內容和書本知識的理解。
總之,習慣是一種心理行為,在數學教學實踐中針對“留守學生”的具體情況,堅持從以上方面入手培養(yǎng)“留守學生”學習數學的習慣,定會取得良好的效果。不但對學好數學有好處,對其他學科的學習也有同樣的作用,甚至對今后的學習生活也極為有益。
參考文獻:
[1]杰克·霍吉.習慣的力量.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2]史蒂芬·柯維.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GS[2013]GHB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