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峰
(河北聯(lián)合大學體育部 河北唐山 063009)
維和的目標就是創(chuàng)造和平。不論哪種定義下,和平都是一種脆弱、復雜、持續(xù)性的集體社會成果。同時,和平的概念和價值受到了普遍質(zhì)疑。如果奧林匹克運動真的想把維和納入其項目中,它必須明確對和平的普遍看法和定義以及它在人權和正義中的位置,保證謹慎準確地使用這些術語。對和平的定義太寬泛或太狹隘都可能導致一系列的問題出現(xiàn)。狹義定義可能會忽略一些對實現(xiàn)長久和平至關重要的方面。廣義定義則可能使政策和實施過程過于寬泛,導致概念模糊以及引起負面效應。
在此引入“正”、“負”和“平”的和平評價理論做出解釋。“負”和“平”就是沒有暴力、沒有戰(zhàn)爭。而“正”和“平”就是沒有導致“結構性暴力”的結果,也就是源于社會結構的暴力,而不是由某些因素誘發(fā)的個體暴力或直接暴力?!罢焙汀捌健卑▽ε囵B(yǎng)文化和構建和平的結構性問題?,F(xiàn)在存在一種傾向于“負”和“平”的趨勢,這是因為現(xiàn)在達成統(tǒng)一意見比較容易,因為“負”和“平”從本質(zhì)上來說是消極的,而“正”和“平”體現(xiàn)了社會正能量。奧林匹克維和行動是不是就是用和平的方式解決新老問題(“負”和“平”),它是否會從根源解決暴力沖突問題(“正”和“平”),顧拜旦所設想的并在奧林匹克憲章中規(guī)定的奧林匹克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實現(xiàn)“負”和“平”,“負”和“平”的實現(xiàn)主要是通過促進國際合作和相互理解。然而,奧林匹克運動能否被視為一種真正促進“正”和“平”的和平實現(xiàn)的努力還有待考察,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和平”的意義還沒有明確。“正”和“平”這一和平范疇概念意味著不存在結構性暴力。例如這個概念過于寬泛會起誤導作用?;蛟S可以給“和平”一個更狹義更實際的定義:和平就是特定社會集體和政治集體之間的一種關系狀態(tài),沒有直接暴力,兩個集體間的對話中沒人能用暴力對待他人的狀態(tài)。這個定義中的對話指的是政治中的理想化結構,定義中涵蓋這一點很重要,也和奧林匹克學者的觀點相呼應,奧林匹克休戰(zhàn)原則可以作為靈感的來源。
奧林匹克休戰(zhàn)原則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它能激發(fā)靈感,這使它能夠釋放奧運會和世界各地的無數(shù)體育網(wǎng)絡提供的潛在力量。它傳遞的信息很簡單,即“和平,要是能持續(xù)16天就好了”。雖然不能指望休戰(zhàn)原則把16天立馬變成永久的和平現(xiàn)實,但它能幫助提高對可能性的期望,把辯論重點從“為什么要和平”轉向“為什么不要和平”。從這個角度看,可以認為奧林匹克運動為和平對話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有學者批評認為,至今沒有證據(jù)表明除了理論成果之外還取得了任何實際成績。不論維和的目標是如何定義的,就維和工作的影響和對維和行動的有效評估能力而言,都有必要低調(diào)進行。驗證這種說法的證據(jù)并不總是可以獲得的,沖突和沖突轉化過程中的復雜性必然會加大歸屬的難度。然而,建立周密的、論證充分的、文化適宜的評估方式是通過體育進行維和的重要組成部分。
維和的參與者和過程方面提出了一些重要問題,維和的主力軍是誰,維和是否包含一套具體的行動方案,比如要求遵守奧林匹克休戰(zhàn)原則,維和被視為一個整體過程是否更有效,沒有哪個組織能夠單獨完成維和工作。奧林匹克休戰(zhàn)原則和奧林匹克教育并沒有減少政治在和平事業(yè)中的重要性,這些最多能為有關和平和維和的對話和努力提供切入點和國際文化發(fā)展空間。奧林匹克運動和聯(lián)合國之間的合作已經(jīng)被其擁護者贊頌的重要一步。誰是維和主力軍這個問題促使我們重新定位維和和轉化沖突中外界第三方參與者的作用。目前維和工作主要由外部力量占主導,而當?shù)毓窈徒M織采取的行動被忽視或得不到重視。這種外部力量主導的形勢在奧林匹克那些外延項目的背景下是存在問題的,這些項目的目的是促進沖突的化解與和平,因為這些外部力量在西方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規(guī)范中特殊地位,可以說是基于一個假設。體育不論文化背景如何,蘊含著普遍的文化價值。重要的一點是,在奧林匹克運動中,對“普遍性”的重視決不能意味著要求標準化的現(xiàn)代化或文化的同質(zhì)化,更不用說歐洲化或西方化了。重建奧林匹克的社會合法性需要用強有力的多文化和跨文化方式對待奧林匹克教育。
為了克服以體育為基礎的維和項目中的偏見,維和和發(fā)展的方法必須適合參與者和文化要求。的確外部力量參與維和,如果能授權當?shù)貐⑴c者創(chuàng)建或重建自己的體育基礎設施,用以促進和平共處,那么它的參與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同時需要認真考量和討論聯(lián)合國在強力促進和平與發(fā)展中扮演的角色的本質(zhì)和結果,聯(lián)合國安全委員會就有關奧林匹克休戰(zhàn)原則的采用問題發(fā)起的對話應該能夠為這些討論提供平臺。由于維和采用的本土方法側重本地性、文化特殊性,有時候也側重廣泛參與,它能夠處理國際維和工作忽視或理解有誤的問題,并幫助連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維和工作。不論什么時候,維和工作都必須積極設想、尊重、促進并利用特定環(huán)境中存在的和平和緩解沖突的人力資源和社會文化資源。
維和應該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或自下而上的過程,一個中央計劃的協(xié)調(diào)過程,還是一個主要在當?shù)匾?guī)劃,由大量本地或本地外參與者執(zhí)行的過程,維和面臨的挑戰(zhàn)是奧林匹克運動單獨無法應對的,尤其是將維和視為依賴各個層次的共同努力的過程。的確,基層的維和工作或許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為通過這里的工作,可以在沖突環(huán)境中建立一個和平地區(qū)。綜合的維和方法要求摒棄自上而下的硬性技術官僚,綜合利用更廣的時間范圍和維和參與者。需要建立一套參考執(zhí)行框架,該框架要綜合考慮到中高低三個層次的需求和資源的合法性、獨特性和獨立性以及各個層面上和所有活動中的認識、包含和協(xié)調(diào)機制。因此,如果要為促進和平共處做出顯著貢獻,包括國際奧委會、國家奧組委、運動員積極分子等,必須同社會其他領域的先進人士聯(lián)合,包括國際政府、國際性組織和當?shù)胤钦M織、新社會運動、基層體育團體、公司和當?shù)厣鐓^(qū)。換言之,維和需要更平等的方式,當?shù)鼐用?、非政府組織和其他志愿組織所做的工作,如果沒有得到比高層的國際奧組委及其下屬跨國組織、政府間組織所做的工作更多的重視,起碼也應受到同樣的重視。
當代維和工作應該重視關系和網(wǎng)絡的構建,以便聚集個人和組織開展跨界對話,提出想法和行動方案。因此,利用體育來建立維和中的關系網(wǎng)絡必須真正以對話為基礎,以民主為原則,認真對待不同的意見。簡而言之,這需要去中心化的努力。為此,奧林匹克運動應該與相關的非政府組織和社區(qū)組織展開合作,這些組織對體育、維和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觀點,能夠很好地彌補現(xiàn)有維和行動提出的那種理想化、過于普遍化的精英奧林匹克主義觀點。
[1]張海軍,張海麗.英國競技體育與倫敦奧運會[J].體育文化導刊,2009(5):151-155.
[2]黃璐.倫敦奧運會有關公平競爭的案例分析[J].體育學刊,2013,20(5):31-35.
[3]黃璐.動了誰的“奶酪”?——倫敦奧運會羽毛球消極比賽事件評論[J].山東體育科技,2013,35(3):6-9.
[4]胡軍.倫敦奧運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J].體育文化導刊,2012(2):15-17.
[5]黃璐.博斯曼法案的國際政治經(jīng)濟本質(zhì)[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0,25(5):392-395.
[6] 黃璐《.體育政治經(jīng)濟學》評析[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1(5):22-24.
[7]Chengli T,Huai-C, Hsiou-W.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Mega Events:A Myth or a Reality? A Longitudinal Study on the Olympic Games [J].JSM,2011,25(1):11-23.
[8] Adrian E,Niamh M,Victor M. Is a Population-Level Physical Activity Legacy of the London 2012 Olympics Likely?[J].JPAH,2013,10(1):164-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