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煥文
上世紀(jì)五六十年代,呼和浩特市舊城的大南街、大北街也包括大西街是非常熱鬧的地方。那時,雖然街道不寬,但馬路兩側(cè)各種店鋪林立,人聲鼎沸,非常熱鬧。老字號的飯館、百貨公司、澡堂、肉鋪、菜鋪等琳瑯滿目,應(yīng)有盡有。位于大西街的“德興源燒麥館”就是其中之一。
德興源最早的店鋪叫“晉三元”,創(chuàng)辦于晚清時期,最初只經(jīng)營煙、蠟燭和一些糕點。京綏鐵路修通后,人流增大,大約在20世紀(jì)30年代,“晉三元”逐步開始經(jīng)營茶館,并改名為“德順源”。開業(yè)初期,茶館的規(guī)模較大,有員工大約50多人。有專門拿茶具的,有專門沏茶倒水的,有專門遞送茶點和算賬的,還有專門負(fù)責(zé)收款的賬房先生等。
點心是德順源的一大特色。如,刀切、破酥、麻爐彎、咸仁等30多個品種。
后來,德順源不再經(jīng)營茶水,燒麥成了主營食品,配以傳統(tǒng)糕點,茶水成了免費飲品(主要是用磚茶泡制)。
大約在1956年,店名從“德順源”改為“德興源”。
我最早去德興源吃燒麥?zhǔn)窃?0世紀(jì)60年代初。那年,家住巴彥淖爾盟(今巴彥淖爾市)五原縣的三大爺來呼和浩特市看望父親。那時,正值我放假,父親便讓我陪三大爺去下飯館。三大爺提出要吃德興源的燒麥,好在我家離德興源不遠(yuǎn),步行10分鐘就到了。我記得,三大爺大約點了半斤燒麥,又要了半斤小槽子糕和兩個玫瑰月餅。那時,經(jīng)濟匱乏,能夠吃上一頓燒麥和點心,真是太高興了。我好像吃了三兩燒麥,直吃得肚子鼓鼓的才罷休。從那以后,德興源燒麥在我的心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970年,我參加工作后,一開工資,第一頓下飯館肯定是去德興源吃燒麥。沏上一壺茶,要二兩燒麥,再要上一小盤小槽子糕,真是莫大的享受。
1974年,我去外地出差,大約走了10個月,一回來,就迫不及待地到德興源吃燒麥。那時,我的小外甥還不滿一歲,母親讓我抱著小外甥去。沒想到,吃燒麥的人還真多,足足排了有五六十人,這可要等到什么時候。我抱著小外甥排了一會兒隊,小外甥不耐煩了,哇哇地哭了起來,而且越哭越厲害。旁邊的人說:“孩子餓了,你去和掌柜的說說,先給孩子買上吧。”我急忙跑到柜臺前,看到孩子哭成了淚人,掌柜的也很同情,就這樣,我順利地買到了三兩燒麥。小外甥看見燒麥,一下子不哭了,吃了五六個。
后來,隨著舊城區(qū)的改造,大南街、大北街包括大西街等老舊街道和商鋪被全部拆除,改建成現(xiàn)在寬闊的街道和嶄新的高樓大廈。德興源也毫不例外地被拆掉了。endprint
老年世界2014年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