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靖姣 劉曉麗 李連玲 井西學
癌癥是嚴重危害人們身心健康的疾病,近年來,眾多研究一致認為癌癥患者會伴發(fā)嚴重的焦慮、抑郁情緒問題,并導致抑郁癥的發(fā)生。通過對癌癥病人的情緒研究,發(fā)現癌癥病人主要表現為情緒不穩(wěn)定,特別是情緒抑郁[1]。Costa[2]等人的研究表明47%的癌癥患者會伴隨精神障礙,其中抑郁和焦慮占68%。而且據有關報道統(tǒng)計,癌癥患者伴發(fā)抑郁的幾率高達60%以上,此外抑郁情緒會減少癌癥患者的生存時間達20% ~30%[3]。因此,癌癥患者伴發(fā)抑郁應該得到臨床以及學術界的重視。本文從人口學變量、與癌癥疾病和治療有關的因素、社會心理因素和其他因素方面探討了如何影響癌癥患者的抑郁情緒,以便醫(yī)護人員了解其發(fā)病原因,盡量減少抑郁癥的發(fā)生,提高癌癥患者的治療效果及其生活質量。
1.1 年齡 鄒建軍[4]等人通過對社區(qū)內患有不同癌癥的患者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年齡與癌癥患者抑郁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即隨著年齡的增長,癌癥患者抑郁的發(fā)生率也升高。分析原因,老年人缺失經濟來源,人際互動減少,經歷親友的亡故等心理應激較多[5]。
1.2 經濟狀況和文化程度 不同經濟狀況和文化程度的癌癥患者的抑郁程度不同[6]。高敏英等[7]研究發(fā)現,不考慮癌癥類型,收入高低和文化程度與癌癥患者的抑郁程度有顯著相關(P均<0.01)。項玉林[8]等對瑞安市1283名癌癥患者的調查結果進行χ2檢驗,發(fā)現不同文化程度和經濟狀況的癌癥患者的抑郁程度存在顯著性差異(P均<0.01),其中較好經濟狀況和較高文化水平的癌癥患者抑郁癥狀發(fā)生的可能性相對較小。
2.1 癌癥類型以及患病程度 不同的癌癥以及患病的程度可影響癌癥患者的抑郁程度。不同的癌癥,抑郁狀態(tài)的發(fā)病率是不同的[9]。發(fā)生率最高的是胰腺癌(50%),其次是口咽部腫瘤(22% ~40%)、乳腺癌(10% ~32%)、婦科腫瘤(23%)、結腸癌(13% ~25%)、淋巴瘤(17%)以及胃癌(11%)等。究其原因,其發(fā)生機制不同。例如,胰腺癌可能與癌組織分泌癌旁神經遞質對抗情緒興奮的胺類,或產生對抗胺類自身的抗個體基因型抗體有關[10];乳腺癌與女性第二性器官的完整性破壞有關[11]。
2.2 疼痛 據WHO統(tǒng)計,每年有100萬以上的癌癥新發(fā)患者,其中30% ~50%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癌痛[12]。文獻報道[13]癌痛患者的抑郁癥狀明顯高于不伴有癌痛患者。孫媛媛[14]等人的研究表明,癌癥患者疼痛程度與抑郁情緒顯著正相關,兩者相互影響,鎮(zhèn)痛治療可以緩解抑郁情緒。疼痛往往使癌癥患者失去抗爭的信心與希望,持續(xù)的疼痛或加重會被癌癥患者認為是病情加重的信號,從而加重癌癥患者的痛苦,降低癌癥患者的生活質量。
2.3 功能狀態(tài) KPS評分是功能狀態(tài)評分,得分越高健康狀況越好,越能忍受治療給身體帶來的副作用,因而也就有可能接受徹底的治療。得分越低,健康狀況越差,若低于60分,許多有效的抗腫瘤治療就無法實施。鄒建軍[4]等人的研究顯示,癌癥患者的抑郁程度與其KPS評分呈顯著負相關,即隨著癌癥患者KPS評分降低,其抑郁評分相應升高。
3.1 負性生活事件 研究表明,負性生活事件與癌癥患者發(fā)生抑郁呈顯著正相關[15]。徐靜波[16]等人的研究也顯示抑郁組負性生活事件頻度(2.70 ±0.26)和強度(2.02 ±1.14)都顯著高于非抑郁組的頻度(105.17±10.26)和強度(80.88±5.14)。如長期的不良處境、喪偶、婚姻不和諧、離婚、病友死亡、失業(yè)、家庭成員患重病或突然病故、嚴重軀體疾病、陌生的病房等均可導致抑郁癥的發(fā)生[17]。
3.2 應對方式 癌癥是一種惡劣的負性事件,患者會產生一些強烈的心理應激,如焦慮、恐懼、抑郁等。為了緩解這些心理應激,不同患者會有不同的應對方式。毛莉[18]的研究中,以各種癌癥患者的應對方式作為自變量,以抑郁程度為因變量,相關分析結果顯示積極應對方式與抑郁程度呈顯著負相關(P<0.05)。也有報道顯示“回避”這種消極應對方式與抑郁呈負相關[18]。因此,護理人員應幫助癌癥患者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去對待癌癥這一應激源。
3.3 主觀感受 癌癥患者的不良主觀感受主要包括對死亡的恐懼、對家人的不信任感、自認為癌癥發(fā)生轉移等。姚文[13]等人以社區(qū)內的癌癥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自認為轉移的癌癥患者的抑郁水平顯著高于不認為轉移的癌癥患者(P<0.001)。因此,護理人員在護理癌癥患者時應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防止不良主觀感受的出現。
3.4 社會支持以及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 社會支持是指建立在社會網絡機構上的各個社會關系對個體的主觀或客觀的影響力。刁利華[19]等人的研究顯示老年癌癥病人抑郁與社會支持呈顯著負相關。社會支持尤其情感的支持(主觀支持)及患者對支持的利用度能減少患者的抑郁風險[20]。由此可見心理護理不能忽視社會支持系統(tǒng)的作用,因此護理人員要及時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提高患者的情感支持,增加與病魔抗爭的信息與勇氣。同時需要提高病人自我社會支持度的利用。
3.5 人格 抑郁反應強度與個人心理素質有關。高級神經活動類型弱,對外界事物反應敏感,耐受力低,不善于表達者更容易發(fā)生抑郁[21]。A型行為者抑郁情感障礙較重,且疼痛程度也較高[22]。艾森克人格測驗發(fā)現,癌癥患者N因子分數高低在抑郁程度上存在顯著差異??赡芘cN因子分高,則情緒不穩(wěn)定,更容易產生抑郁等有關[21]。
4.1 知情程度 知曉信息可以使癌癥患者對自身疾病有一個全面客觀的認識,從而消除將癌癥與死亡劃等號的錯誤信念,減輕抑郁和焦慮,從而提高生活質量。信息也是患者本人做出決策的先決條件,而且獲取適當的信息有助于提升癌癥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23]。研究[24]表明術前癌癥患者對信息的知情程度越高,抑郁程度越低。因此,護理工作者應該及時、主動地對患者提供有效的信息,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正確認識,進而減少抑郁的發(fā)生。
4.2 體育鍛煉 近年的很多研究顯示,體育鍛煉與癌癥伴發(fā)抑郁是存在顯著相關的。鄒建軍[4]等人的研究結果顯示,隨著每周體育鍛煉次數的增加,癌癥患者的抑郁程度降低,通過進一步的分析表明二者存在顯著的負相關。張?zhí)煅啵?5]等人以癌癥患者的抑郁程度作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分析,結果表明病后鍛煉情況與患者的抑郁得分呈負相關(P<0.01)。
綜上所述,在面對癌癥患者時,首先需要認真評估患者的患病情況。針對患者的年齡、收入水平、應對方式等提供針對性的護理。如文化水平低的患者對所需信息的知情程度較低,此時需要護理人員的認真講解,避免患者對病情的茫然產生焦慮和抑郁的情緒。再者,護理人員應聯合患者家屬為患者提供相應的社會支持與幫助。其次,可在不影響病情的前提下適當使用藥物,減少患者的疼痛程度。最后,護理人員可輔助患者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癌癥患者伴發(fā)抑郁的概率。
[1]尚鶴睿,王立,王翠敏,等.情緒對癌癥患者的影響151例癌癥患者調查[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4):448-450
[2]Francisco Gil,Gema Costa,Ines Hilker,et al.First anxiety,afterwards depression: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 cancer patients at diagnosis and after medical treatment[J].Stress and Health,2012,28:362-367
[3]Zabora J,Brintzenhofe S K,Crubow B,et al.The prevalence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by cancer site[J].Psychooncology,2001,10(1):19-28
[4]鄒建軍,鄭瑩,許青,等.影響癌癥病人抑郁狀況的因素研究[J].腫瘤,2005,25(2):186-191
[5]孫元平,文敬愛.老年癌癥患者抑郁情緒相關因素調查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14):127-129
[6]賈麗霞,張銀玲,李萌,等.癌癥患者總體幸福感與情緒狀態(tài)[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6):880-882
[7]高敏英,吳勝其.癌癥病人抑郁狀態(tài)的相關因素調查與護理對策[J].護理學雜志,2002,17(7):540-542
[8]項玉林,朱盛.社區(qū)癌癥患者抑郁癥狀患病率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上海精神醫(yī)學,2009,21(4):225-228
[9]Lin Jiaa,Shu - Man Jianga,Yuan - Yuan Shang,et al.Investigation of the incidence of pancreatic cancer-related depress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J].Digestion,2010,82(1):4-9
[10]Breitbart W.Identifying patients at risk for and treatment of major psychiatric complications of cancer[J].Support Care Cancer,1995,3:45
[11]Weinberger T,Forrester A,Markov D,et al.Women at a dangerous intersection: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and related disorders in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J].Psychiatric Clin North Am,2010,33(2):409-422
[12]Senthil P K.Cancer pain:A critical review of mechanism -based classification and physical therapy management in palliative care[J].Indian J Palliat Care,2011,17:116-126
[13]姚文,陶麗娜,劉小芹,等.社區(qū)癌癥病人抑郁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7,15(4):375-377
[14]孫媛媛,謝軍,鮑健,等.癌癥患者疼痛與抑郁的相關分析[J].安徽醫(yī)學,2013,34(9):1283-1284
[15]毛佩賢,賀佳麗.肺癌患者抑郁狀態(tài)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0,14(6):417-419
[16]徐靜波,馮昕,劉振靜.癌癥患者抑郁狀態(tài)的心理社會因素分析[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8,14(3):270-272
[17]彭代輝,方貽儒.我國抑郁障礙的臨床與發(fā)病機制研究現狀[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0,30(6):609-611
[18]毛莉.癌癥患者應對方式與抑郁情緒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半月刊,2010,11(7):11-12
[19]刁利華,牛燕紅,李燕玲.老年癌癥病人抑郁與社會支持的相關調查及心理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2,37(5):336-338
[20]李麗梅,李賡,謝鑫,等.癌癥患者的抑郁特征及相關因素研究[J].寧夏醫(yī)學雜志,2012,34(10):967-969
[21]郭衛(wèi)剛.癌癥病人伴發(fā)心理障礙的預測[J].國外醫(yī)學:精神病學分冊,1997,24(3):166-166
[22]陳湛愔,麥校衛(wèi),王志海,等.人格個性因素對癌癥患者疼痛行為和情感障礙的影響[J].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08,16(1):71-79
[23]Haggmark C,Bohman L,Ilmoni Brandt K,et al.Effects of information supply on satisfaction with informa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in cancer clients receiving curative radiation therapy[J].Client Educ Couns,2001,45(3):173-179
[24]李秋萍,李紅梅.癌癥患者的信息知情情況和抑郁程度的調查[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6,23(9):39-41
[25]張?zhí)煅?,安波,劉榮禎.癌癥患者抑郁情緒與社會支持的調查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8):1146-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