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月陽 張 林
社交焦慮障礙,又稱社交恐怖癥,是指個體與他人交往或者公開表演過程中表現(xiàn)出明顯且持久的害怕(DSM-IV)。社交焦慮障礙的持續(xù)時間較長,大約16.6%的社交焦慮障礙能夠維持一生。近年的研究表明,社交焦慮者特定的認知加工方式對其癥狀持續(xù)具有重要影響。
Clark和Heimberg等人的認知模型指出,社交焦慮個體的認知加工可能有4個特點:注意偏向、解釋偏向、記憶偏向及事后加工。據(jù)此,社交焦慮者進入社交情境后,先前的失敗經驗容易形成負性預期,導致個體將過多的注意資源集中于負性刺激和自我相關信息,而忽略他人的真實反饋,使社交焦慮者傾向于對模糊社交信息做出負性解釋。由于社交焦慮者存在對負性刺激的注意偏向和解釋偏向,Clark推測其對負性刺激也有更好的記憶。同時,即使離開社交情境,對社交事件的加工并未停止,研究者發(fā)現(xiàn)高社交焦慮者比低社交焦慮者有更長和更消極的事后加工過程。正是由于對信息的加工偏向使得社交焦慮者產生回避行為,這又進一步加劇了其對社交行為的焦慮和擔憂。
認知治療理論的核心在于解決個體的不良認知加工方式。正如認知行為療法(CBT)的目的在于通過認知重構和行為實驗糾正非理性的觀念。然而,信息加工是一種自動化、快速的過程,利用外顯的干預策略可能不是最佳的方式。近年來,研究者發(fā)展了認知偏向調節(jié)策略,用來調節(jié)認知加工偏向。例如,注意調節(jié)策略主要調節(jié)社交焦慮者對負性刺激的注意偏向,使得個體遠離負性刺激。解釋矯正程序主要調節(jié)個體對模糊信息的消極解釋,加強積極解釋。本文將從信息加工特點及干預策略兩個方面,介紹研究現(xiàn)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1.1 社交焦慮者的注意加工偏向 社交焦慮者的注意偏差主要表現(xiàn)為對自我相關信息的聚焦,及對威脅刺激的注意偏向。Clark,Well和Rapee,Heimberg提出的認知理論強調了注意過程對社交焦慮的重要作用。不同的是,Clark和Well只強調自我聚焦的作用,而Rapee和Heimberg強調自我聚焦和對威脅刺激的注意偏向兩方面的重要作用。
自我聚焦是指一種對內部產生的自我相關信息的覺知(包括生理喚醒、想法、情緒、表情等),是相對于感官獲得的外部信息而言。早期研究發(fā)現(xiàn)社交焦慮者自我聚焦程度顯著高于控制組。除了自我報告的證據(jù),研究者通過使用鏡子、錄像、照相以及加入觀眾等方式提高被試的自我聚焦水平,發(fā)現(xiàn)被試的焦慮水平也顯著提高。而通過暴露技術,使社交焦慮者關注外部線索則可以降低焦慮水平。根據(jù)認知模型,社交焦慮者一旦進入社交情境,會更加關注自我相關信息,而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社交焦慮者對內部線索的反應速度顯著快于外部線索;同時,對交往情境和交往對象的回憶分數(shù)也顯著低于控制組。說明社交焦慮者存在自我聚焦,同時自我聚焦與社交焦慮有關。然而,自我聚焦水平與社交成績的關系仍存在爭議,雖然自我聚焦和負性期望都與狀態(tài)焦慮相關,但只有負性期望與社交成績相關[1]。研究者認為啟動自我聚焦容易提高狀態(tài)焦慮,焦慮影響了社交成績。
社交焦慮者除了具有自我聚焦,還對社交威脅刺激存在注意偏向[2]。研究者使用多種實驗范式(點探測、視覺搜索范式、Stroop范式、眼動技術等)發(fā)現(xiàn)社交焦慮者對威脅性刺激存在注意偏向,主要表現(xiàn)為:注意警覺、注意回避和注意固著。早期研究者使用視覺搜索任務,要求被試從中性面孔矩陣中搜索憤怒面孔,結果發(fā)現(xiàn)高社交焦慮者的反應速度顯著快于控制組。同樣,使用點探測范式也發(fā)現(xiàn),高社交焦慮者在對齊條件下,對威脅性面孔的反應時間顯著短于低社交焦慮者。但當點探測范式中SOA時間延長到500ms,注意警覺現(xiàn)象消失,而出現(xiàn)了注意回避現(xiàn)象[3]。同樣,使用眼動追蹤技術發(fā)現(xiàn),社交焦慮者對所有情緒面孔都存在初始的注意警覺,但是他們比正常被試更少的注視時間。這說明社交焦慮者對威脅性刺激存在最初的自動化注意警覺,隨后出現(xiàn)策略性的注意回避現(xiàn)象,這與Clark和Well的預期相一致。近期,研究者使用空間線索范式,發(fā)現(xiàn)當SOA大于300ms時高社交焦慮者才能對憤怒面孔進行有意識的識別,說明社交焦慮者還存在注意固著現(xiàn)象[4]。
1.2 社交焦慮者的解釋偏向 注意偏向是信息加工的早期階段,而解釋偏向是后期的評價與解釋階段,兩者是相互作用的。解釋偏差是指個體以更消極或更威脅的方式對社交刺激進行錯誤解釋的傾向。研究者使用多種實驗材料(詞、社交情境、表情等)得到了比較一致的結果:社交焦慮者對社交刺激存在解釋偏向。早期,研究者使用同形異義詞(Sentence,句子或刑罰)要求被試進行造句,發(fā)現(xiàn)社交焦慮者更傾向于使用威脅性的意義。后來,研究者制定了解釋偏向量表,由模糊情境和三種解釋(積極、消極和中性解釋)組成,發(fā)現(xiàn)社交焦慮者更偏向于選擇消極解釋。為了更具有生態(tài)效度,研究者使用中性或者復合的表情圖片,要求被試對表情的效價和強度進行判斷,發(fā)現(xiàn)高社交焦慮者更傾向于作出消極情緒的解釋[5]。除了自我報告的形式,研究者還進行在線測量。Beard和Amir使用語句聯(lián)想范式,先呈現(xiàn)一個啟動詞(積極解釋如“贊揚”,消極解釋如“批評”),然后出現(xiàn)一個模糊語句(“你的老板想要見你”),要求被試對啟動詞和語句的關系進行判斷,發(fā)現(xiàn)社交焦慮者對模糊社交情境更多的進行消極解釋,且對消極解釋反應更快[6]。說明社交焦慮者對模糊社交信息存在負性的解釋偏向。
1.3 社交焦慮者的記憶偏向與事后加工 由于社交焦慮者對負性信息進行精細編碼與加工,對負性信息也應該有更好的記憶,而負性記憶驅使個體對負性信息進行反復的提取和加工,這對社交焦慮的維持有重要作用。
社交焦慮者是否具有記憶偏向仍存在爭議。研究者向被試呈現(xiàn)表情圖片,發(fā)現(xiàn)社交焦慮者對負性表情圖片有更好的記憶水平,而控制組對正性表情有更好的記憶水平[7]。然而,研究者在焦慮誘導情境和正常情境下向被試呈現(xiàn)詞語,社交焦慮者都沒有表現(xiàn)出對威脅信息和自傳體記憶的記憶偏向。William等人認為社交焦慮者只存在對威脅信息的早期自動化加工,而后期主要表現(xiàn)為回避行為,因此社交焦慮者不存在外顯的記憶偏向,只存在內隱的記憶偏向。研究者使用噪音判斷范式,先讓被試聽一些社交威脅的句子或中性句子,然后向被試呈現(xiàn)夾雜噪音的舊句子和新句子,要求被試對噪聲的音量進行判斷,發(fā)現(xiàn)社交焦慮者對社交威脅信息的內隱記憶好于中性信息。同樣,研究者使用視頻清晰度的判斷任務,發(fā)現(xiàn)社交焦慮者將消極視頻判斷為更清晰(實驗假設是評價舊視頻比新視頻為更清楚),說明社交焦慮者對負性信息存在內隱記憶偏向[8]。
研究者認為記憶偏向結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研究者通常在社交情境之后立即進行回憶再認任務,而忽略了事后加工的作用。Mellings等人發(fā)現(xiàn)社交焦慮者離開社交情境之后,傾向于對社交細節(jié)進行反復沉思,并且回憶的內容大多是與焦慮有關的負性信息。同時,事后加工水平可以預測對記憶偏向水平,社交焦慮者在經歷一段時間后,對負性事件的回憶成績更好,并且對先前社交成績的評價更加糟糕。這說明事后加工與社交焦慮者的記憶偏向具有密切的聯(lián)系。研究者進一步考察了事后加工方式(沉思與反省,沉思是一種傾向于對自己不良的行為和感受進行反復、被動的思考的反應方式;而反省是一種開放的反應方式,能夠承認并接受消極想法,并主動探索其本質)對記憶偏向的影響,發(fā)現(xiàn)沉思型的社交焦慮者比反省型的社交焦慮者對負性信息有更高水平的記憶偏向[9]。同時,研究者發(fā)現(xiàn)事后加工可以調節(jié)記憶偏向與社交焦慮之間的關系[10]。說明可以通過改變社交焦慮者的事后加工方式來調節(jié)其焦慮癥狀。
近年來,研究者將研究成果應用于實際的治療,發(fā)展出針對社交焦慮者認知特點的注意調節(jié)策略和解釋矯正程序,用來調節(jié)對社交威脅信息的注意偏向和對模糊信息的解釋偏向。
2.1 注意調節(jié)策略 是一種調節(jié)認知偏差的計算機程序,而這種認知偏差對于維持焦慮具有重要作用。以往研究表明,社交焦慮者對社交威脅信息存在注意偏向,而注意調節(jié)策略的主要作用是易化個體對中性刺激或積極刺激的加工,間接地使個體遠離威脅刺激。
注意調節(jié)策略一般使用修改的點探測范式。首先,在屏幕上呈現(xiàn)500ms“+”字,然后在屏幕的左右或上下兩側呈現(xiàn)配對的圖片或詞語(消極-中性或者中性-中性),呈現(xiàn)的時間為500ms;圖片消失后,在屏幕的一側出現(xiàn)*或者箭頭作為探測刺激,此時要求被試快速而準確地進行左右或上下判斷。傳統(tǒng)的點探測范式消極刺激與探測刺激同側的概率是50%,而注意調節(jié)策略的中性或者積極刺激與探測刺激同側的概率為90%。注意調節(jié)策略的效果不太一致的。研究者使用威脅(厭惡)表情和中性表情配對,對社交焦慮者進行8次訓練,發(fā)現(xiàn)有50%的患者癥狀消失,而控制組只有14%的患者癥狀消失[11]。除了自我報告,研究者還進行了行為和心理測量,發(fā)現(xiàn)訓練組和控制組都有效果,但只有訓練組的效果會維持下去[12]。與此結果不同,研究者使用網(wǎng)絡注意調節(jié)策略,發(fā)現(xiàn)訓練組與控制組的效果沒有差異[13]。同樣,研究者對調節(jié)的潛在變量也提出了質疑。根據(jù)注意調節(jié)策略的基本假設,其調節(jié)的潛在變量應該是注意偏向。研究者對該假設進行驗證,發(fā)現(xiàn)注意調節(jié)策略可以降低患者對威脅信息的注意偏向,而被試先前的注意偏向水平能夠調節(jié)注意訓練與治療效果的關系,即該策略對具有注意偏向的個體更有效[14]。說明注意調節(jié)策略符合基本假設,結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與訓練的時間、地點、被試的特點以及程序的合理性有關。
2.2 解釋矯正程序 解釋矯正程序主要調節(jié)個體對模糊信息的解釋偏向,使得個體對模糊信息進行積極的解釋,從而降低個體的焦慮水平。解釋矯正策略一般使用修改的模擬情境范式。先向個體呈現(xiàn)若干故事情境(每個block包括8個矯正的模糊情境,3個中性情境,2個評估情境),每個故事由3個句子組成(句子的結尾是一個殘詞),要求被試將自己放在情境中,并快速地按照積極的方式完成殘詞。隨后,屏幕出現(xiàn)一個與故事相關的理性問題來強化積極的解釋。解釋矯正策略對高社交焦慮者的效果比較一致。研究者對高社交焦慮者實施4個階段的矯正,發(fā)現(xiàn)高社交焦慮者的焦慮狀態(tài)比控制組顯著下降[15];相似的,Amir等人使用不同的范式都得到了類似的結果。但矯正策略對臨床患者的結果出現(xiàn)了差異,研究者使用不同的解釋矯正策略,都顯著降低了解釋偏向,但訓練組與控制組的差異沒有顯著[16-17]。研究者認為可能是由于訓練的內容與個體的具體情況不太一致導致的。然而,解釋矯正策略的干預效果依然還是得到了研究者的肯定。
首先,社交焦慮者信息加工各階段之間的關系尚不明確。根據(jù)Clark和Heimberg等人的認知模型,社交焦慮者對信息的加工分為4個階段,而且這4個階段是循環(huán)反復的。現(xiàn)有的研究較多關注各個階段的特點,而各階段之間關系的研究集中在解釋偏向、記憶偏向與事后加工的關系,但對注意偏向與解釋偏向、解釋偏向與記憶偏向、注意偏向與記憶偏向之間關系的研究比較少。未來的研究應從過程的角度出發(fā),探討維持社交焦慮的內在機制。
其次,社交焦慮者認知加工特點對社交行為的影響機制尚不明晰。近年來,研究者將注意力集中于社交焦慮者認知特點的探討,而很少關注認知加工偏向與社交行為的內在關系。有的研究者認為認知加工偏向更多與狀態(tài)焦慮有關,可能是通過狀態(tài)焦慮的中介作用影響社交成績。但是Voncken等人發(fā)現(xiàn)雖然自我聚焦和負性期望都與狀態(tài)焦慮相關,但只有負性期望與更差的社交成績相關[1]。未來的研究應該探討認知加工偏向與社交焦慮、社交行為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這樣更有利于幫助患者提高社交成績,緩解焦慮癥狀。
第三,影響認知干預策略效果的潛在變量尚不清晰。社交焦慮障礙的干預策略已經發(fā)展了很多種,每種策略的程序不同,其潛在變量也應該是不同的。例如,Hedman等人發(fā)現(xiàn)個體認知療法對回避行為和自我聚焦更有效,而團體認知行為療法則對事后加工和自我聚焦更有效[18]。國內研究者發(fā)現(xiàn),團體認知療法對減少社交回避行為更有效[19]。針對認知加工偏向發(fā)展的注意調節(jié)策略和解釋矯正策略也分別針對注意偏向和解釋偏向。為了更好的治療,應該根據(jù)患者的不同癥狀,使用不同的干預策略。再者,近年來,研究者將干預策略與網(wǎng)絡結合,使干預測量更易于推廣與使用,是未來發(fā)展的趨勢。
[1]Voncken M J,Dijk C,de Jong P J,et al.Not self- focused attention but negative beliefs affect poor social performance in social anxiety:An investigation of pathways in the social anxiety-social rejection relationship[J].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2010,48(10):984-991
[2]卓永寧,劉宏艷,胡治國,等.廣泛焦慮障礙患者的情緒沖突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8(1):8-12
[3]Stevens S,Rist F,Gerlach A L.Influence of alcohol on the processing of emotional facial expressions in individuals with social phobia[J].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9,48(2):125-140
[4]Moriya J,Tanno Y.The time course of attentional disengagement from angry faces in social anxiety[J].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and Experimental Psychiatry,2011,42(1):122-128
[5]Coles M E,Heimberg R G,Schofield C A.Interpretation of facial expressions and social anxiety:Specificity and source of biases[J].Cognition and Emotion,2008,22(6):1159-1173
[6]Beard C,Amir N.Interpretation in social anxiety:When meaning precedes ambiguity[J].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2009,33(4):406-415
[7]Coles M E,Heimberg R G.Recognition bias for critical faces in social phobia: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J].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2005,43(1):109-120
[8]Amir N,Bower E,Briks J,et al.Implicit memory for negative and positive social information in individuals with and without social anxiety[J].Cognition & Emotion,2003,17(4):567-583
[9]Morgan J,Banerjee R.Post- event processing and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in social anxiety:The influence of negative feedback and rumination[J].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2008,22(7):1190-1204
[10]Cody M W,Teachman B A.Post- event processing and memory bias for performance feedback in social anxiety[J].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2010,24(5):468-479
[11]Amir N,Beard C,Taylor C T,et al.Attention training in individuals with generalized social phobia: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09,77(5):961-962
[12]Heeren A,Reese H E,McNally R J,et al.Attention training toward and away from threat in social phobia:Effects on subjective,behavioral,and physiological measures of anxiety[J].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2012,50(1):30-39
[13]Carlbring P,Apelstrand M,Sehlin H,et al.Internet- delivered attention bias modification training in individuals with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A double 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BMC Psychiatry,2012,12(1):66-67
[14]Amir N,Taylor C T,Donohue M C.Predictors of response to an attention modification program in generalized social phobia[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11,79(4):533-534
[15]Mathews A,Ridgeway V,Cook E,et al.Inducing a benign interpretational bias reduces trait anxiety[J].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and Experimental Psychiatry,2007,38(2):225-236
[16]Hayes S,Hirsch C R,Krebs G,et al.The effects of modifying interpretation bias on worry in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J].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2010,48(3):171-178
[17]Amir N,Taylor C T.Interpretation training in individuals with generalized social anxiety disorder: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12,80(3):497-498
[18]Hedman E,Mǒrtberg E,Hesser H,et al.Mediators in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of social anxiety disorder:Individual cognitive therapy compared to cognitive behavioral group therapy[J].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2013,51(10):696-705
[19]鄧明星,王芳,李業(yè)平.團體認知治療對大學生社交焦慮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4):523-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