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彭迪
一部《外國人在長沙》,讓大家知道有一群老外人愛上了長沙,愛上了中國,也讓大家知道了——夏夢怡。
短片《外國人在長沙》一經(jīng)上線就引起了轟動。片子拍的是夏夢怡與她那些外國朋友在一起開派對,一起做飯,鏡頭之外不時響起夏夢怡那陽光鮮橙味道的哈哈大笑聲,片子拍的有愛又真誠,講述了所有熱愛長沙的人的故事,這其中也包括她自己。
夏夢怡說自己是一個大大咧咧的人,什么人都自來熟,所以平時和大家相處很融洽,不斷認識新朋友。另外她的英語功底確實也可見一斑,老外朋友們都夸她的口語相當不錯。拍這部短片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想消除大家對外國人的一些誤解。告訴大家他們其實很友好,都很好接觸,他們的生活也很積極陽光。
《隱居中國》是夏夢怡拍的第二部紀錄片,歷時3個多月拍下300多個小時、多達700G容量的素材,最后濃縮成20多分鐘、3.5G的短片。短片講述的是一位隱居岳麓山腳廢棄樓房的外國人馬蹄,從長沙出發(fā)獨自探尋中國民間藝術(shù)的歷程。從重慶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區(qū)到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遠離城市的喧囂,并用音樂的方式記錄他的所見所聞。
1/夏夢怡做影片介紹
夏夢怡介紹說,她想通過短片真實還原馬蹄的故事,他的原創(chuàng)音樂,他對中國民間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他與眾不同的人生追求。在短片的后面高潮部分,通過對比城市與農(nóng)村、群居與獨居,開始了思考對生活和夢想的真正追求。相比第一部的輕松幽默,《隱居中國》中傳達關(guān)注留守兒童、孤寡老人、傳統(tǒng)文化,體現(xiàn)的是一種從綜藝到藝術(shù)的轉(zhuǎn)變。值得一提的是《隱居中國》入圍了2014年法國巴黎青年短片電影節(jié),將于7月15日-19日在法國巴黎進行展映。
夏夢怡流利的英語和藝術(shù)天賦,讓很多人以為她是來自廣州的富二代。事實上,夏夢怡非但不是富二代,她自己還曾是留守兒童。她的老家在廣州農(nóng)村,爸爸在增城做建筑行業(yè),十多年前來到長沙,開了個小型汽修廠。夏夢怡還有兩個弟弟,后來爸爸媽媽的生意慢慢變好,便把弟弟們接來長沙,留她一個人在農(nóng)村。她說,她曾經(jīng)為了生活費去飯店端盤子,個頭比案板沒高多少。
一次過年,爸媽把夏夢怡接來長沙,她就不肯走了,央求爸媽將她帶在身邊。爸媽同意了。
她在長沙上了中學,初三那年回去參加中考,再次回到那個熟悉又陌生的環(huán)境。她在學校受到排斥,因為大家認為她是外地人。男同學們打架、吸煙、上課與老師摔桌子——夏夢怡覺得,留守兒童們在缺乏安全感和愛的環(huán)境中長大,太容易變成這個樣子。
2/隱居中國劇照
3/夏夢怡與外國好友的卡通畫
從在農(nóng)村留守到城市與父母一起生活,再從城市回到農(nóng)村繼續(xù)留守,環(huán)境的巨大反差下,夏夢怡深切的體會了讀書是唯一可以改變命運的出路。
“缺乏愛和安全感的留守兒童們很容易走上歪路。不懂得讀書重要性的孩子們輕易放棄學業(yè)的大有人在。換句話說,留守對于那些懂事的孩子反而是一種歷練,是一種很早很艱苦的歷練?!毕膲翕f。
“所以在拍《隱居中國》的時候,我走在那個村子里,看著成群成群的小孩子,他們跟童年的我多么相似啊,我能理解他們,所以也特別難受。我希望片子能引起關(guān)注,所以把片子發(fā)給了巴黎青年短片電影節(jié)組委會?!毕膲翕f。影片中的鏡頭里,也能看出導演的焦灼感——孩子們眼神純凈,卻充滿膽怯,他們跟隨爺爺奶奶走過鄉(xiāng)村的田間小路,早已忘了父母上次回來是在哪年的春節(jié)。
接下來夏夢怡將要拍她的第三部電影,也是作為一二部的續(xù)集,同樣講述外國人在長沙的生活。這次,她的鏡頭可能對準留學生。
7月,夏夢怡還要到央視實習,包括車費、租房什么的,同樣需要一筆不小的費用,但她拒絕任何形式的幫助。
夏夢怡說她的偶像是籃球明星艾弗森,他是一個意志非常堅強的人,艾弗森身上有處紋身,紋著“強者生存”的英文。她何曾不像“強者生存”這句所說的那樣,一直在努力,一直在讓自己變強來改變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