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林 楊偉琴
腦梗死急性期預后較差且病情進展發(fā)生率占25%以上[1],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均為預防腦梗死的常用藥物, 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臨床之上, 但阿司匹林聯(lián)合氯吡格雷是否可有效阻止或者延緩腦梗死急性期病情進展尚未達成一致, 故本文對阿司匹林聯(lián)合氯吡格雷對腦梗死急性期進展的影響進行了分析討論,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2012年6月~2013年7月收治的54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中, 觀察組27例, 對照組27例, 其中, 男36例, 女18例, 年齡59~85歲, 平均年齡(65.5±9.3)歲。54例患者均符合2005年《中國血管病防治指南》的診斷標準,排除伴有明顯腦水腫以及合并嚴重心、肺、肝腎功能障礙等的患者, 兩組患者的性別及年齡等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治療, 包括吸氧、擴血管、預防感染和降顱壓等。對照組加用阿司匹林片治療, 治療第1天使用劑量為300 mg, 治療第2天以后使用劑量為100 mg/d。觀察組加用阿司匹林片和氯吡格雷片治療, 治療第1天使用劑量均為300 mg, 1次/d, 治療第2~7天, 阿司匹林片使用劑量為100 mg/d, 鹽氯吡格雷使用劑量為75 mg/d, 治療7 d為1個療程?;颊呷朐汉蟮?天進行凝血篩查、頭顱CT及肝、腎功能等檢查, 治療7 d后復查。
1.3 評定標準 急性腦梗死病情進展的標準為起病6 h~7 d仍進行性加重, 經頭部CT復查排除腦梗死之后出血, 以及其他血管出血性的梗死, 同時滿足以下任一條件, 即患者癱瘓肢體肌力與入院時相較下降2級及以上; NIHSS評分與入院時相較≥4分??傆行?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臨床療效按照NIHSS評分的缺損分值分為痊愈、顯效、有效和無效, 痊愈為評分下降91%~100%, 顯效為評分下降46%~90%, 有效為評分下降18%~45%, 無效為評分下降0~17%或者評分增加??傆行?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以SPSS18.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59.2%, 對照組為29.6%, 觀察組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P<0.05,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見表1。
2.2 觀察組5例患者符合急性腦梗死病情進展標準, 對照組為14例,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NIH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
表2 兩組患者NIHSS評分對比(s, 分)
表2 兩組患者NIHSS評分對比(s,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b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27 11.32±3.67 9.21±3.22a觀察組 27 12.55±3.12 5.25±2.67ab t 1.326 4.919 P 0.190 0.000
根據報道顯示[2], 在進展性腦梗死之中按照TOAST分型,大動脈粥樣硬化型的發(fā)生率居首位, 其機制通常較為復雜, 但大部分均基于動脈粥樣硬化之上發(fā)生。相關研究顯示[3], 早期雙聯(lián)抗血小板治療3個月患者發(fā)生腦梗死幾率為7.0%左右, 明顯低于單用阿司匹林治療的發(fā)生率。本組研究采用了阿司匹林聯(lián)合氯吡格雷治療, 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達到59.2%(P<0.05), 并且觀察組患者NIH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其可能與兩種藥物從不同的作用機制進行作用相關, 即分別作用于不同的環(huán)節(jié)。由此可見, 阿司匹林聯(lián)合氯吡格雷治療腦梗死急性期可有效延緩病情進展。
[1]鄧麗,劉曉冬,張擁波,等.急性腦梗死的治療進展.中國全科醫(yī)學, 2011, 14(8):825-829.
[2]邱峰.阿司匹林聯(lián)合氯吡格雷對腦梗死急性期進展的影響.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4, 17(5):21-23.
[3]韋旋.腦梗死急性期血壓變化規(guī)律、干預及預后的研究進展.醫(yī)學綜述, 2013, 19(17):3152-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