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欣
內容摘要:語言復述是一種既有輸入又有輸出的二語習得活動,使學習者主動攝取更多的語言輸入,有選擇有目的地接受信息:語言的意義、詞語、詞語的搭配、句式等,對一段語料進行重復性的語言輸入輸出,可以對輸出進行有效的監(jiān)控,提高學習者口語的精確性、連貫性、流利性。選擇進行復述的語言材料的根本性原則為適合口語表達、能夠保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生活化的語音語調。
關鍵詞:輸出 語言復述 語言輸入材料
針對中國大學學習者語言輸出能力遠遠落后與對語言輸入理解的能力的現(xiàn)狀,“語言復述”這一方法是解決這一問題的行之有效的辦法之一。
(一)復述的理論基礎:
Swain(1985)質疑克拉申提出的可理解性輸入為二語習得的唯一方法,提出了輸出假設,并對輸出進行界定:1)輸出能引起學習者對目的語的注意;2)輸出能對目的語進行假設檢驗;3)元語言功能;4)增強流利性。Izumi(2002,2003)指出:在輸出環(huán)境下,學習者印證學習的內容越多,就越能引起對語言形式的更深層更精確地處理,這能使他們建立更為持久的記憶痕跡。文秋芳(2008)提出了輸出驅動假設,周丹丹(2006)通過故事復述這一活動對輸入與輸出的頻率效應進行了研究,提出“輸入頻率對故事復述內容的影響顯著, 流利性和復雜性也有相應提高?!?王改艷(2005)從認知心理學角度對語言輸出過程做了研究,通過故事復述研究語言結構知識、習慣表達在口語中的作用。
(二)語言輸入材料的分類
對學習者進行重復性語言輸入的復述方法可以實現(xiàn)以輸出促進輸入的目的,提高學習者的口語能力。輸入的語言材料料有很多種,選擇適合的語言材料進行復述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選擇材料的根本性原則為適合口語表達、能夠保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生活化的語音語調。
1.教科書
國內學習者在初中、高中階段英語輸入的材料是教科書“新目標”,這些學習材料,除了一些句型對話外,主要以課文為主。大學階段的教材主要新視野、新世紀,主要以課文為主,課后練習為輔助。課文的題材有說明文、議論文,有小說,有散文,這些適用于對于文化的學習,正式語體的課文相對于生活化的口語來講有著不同的語法結構和用詞方式,如果將其轉化成口語化的復述,還需要學習者有很好的輸出能力,因此從這個角度筆者認為課本中的課文僅適合作為中級口語能力以上的學習者復述材料。
2.日常對話
真實的音頻視頻中的日常對話和問題探討的語料作為提升口語的語言輸入適合口語表達,容易集中學習者的注意力,不足之處在于對話多為兩人之間,復述需要大量的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的轉換,邏輯性不強,不適合作為學習者復述活動的首選材料。
3.新聞廣播和演講
作為語言輸入,新聞廣播和演講經常作為英語學習者進行聽力訓練的首選材料,VOA、BBC等廣播和名人演講可以使學習者增加大量的詞匯和語用修辭,并了解實事,但是語體正式,適合作為以提升口語為主要目的中高級口語能力的學習者的選擇材料。
4.小故事
故事首先滿足適合口語表達的原則,其次能夠使學習者保持對英語學習興趣。故事長度要適中,太長會使學習者感到焦慮,太短不能達到增加輸入輸出的目的。故事最好為母語者的語音輸入,使學習者同時學習地道的語音、連讀、弱讀和語調。真實的語料輸入對二語習得至關重要。適合長度的小故事可以作為初中級口語能力的學習者的語言輸入材料。
(三)總結:
聽的過程與說的過程是兩個系統(tǒng)工作,聽為輸入信息,輸入時大腦主要是有選擇有目的地接受信息:語言的意義、詞語、詞語的搭配、句式等;說為輸出,大腦需要對輸出進行有效的監(jiān)控,要考慮語言的意義、形式、連貫性、精確性等方面。因此大量的語言輸入是學習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對一段語料進行重復性的語言輸入輸出,可以對輸出進行有效的監(jiān)控,提高學習者口語的精確性、連貫性、流利性。分析語言輸入的材料:教科書中課文、日常對話、新聞廣播和小故事等,不同程度的學習者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材料。對于初中級學習者,適當長度的母語者敘述的故事可以作為進行復述的語言材料的首選材料。
(作者單位:浙江寧波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