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淑群
匾額與書法有著不解之緣。書法是中華民族獨有的一個藝術門類。一尺毫錐,揮灑出意氣風骨,表達出書寫者的審美理念,讓豐富的情感和意趣躍然紙上。自古以來,雅好書藝是一種社會風尚。字寫得好的人總是受到社會尊重,一手好字成為讀書人、文化人的符號和象征。另外,書法作為教育的方式和內容之一受到高度重視并被普及。它既使幼學蒙童從小受到書法熏陶,也使許多書法家的法帖得以流傳。當然,長期以來,毛筆都是主要的乃至唯一的書寫形式和傳播形式。這些原因都促成了一批批書法名家的脫穎而出。
從古至今,無論是官宦門第,還是民居店鋪,立匾者都特別用心,通常要慎重選擇題匾之人,一般來說,都非常注重書法藝術或題額者的地位,以提高懸掛匾額場所的聲譽。好的匾額,大都出自歷代名流雅士。古時的匾額制作先請鄉(xiāng)中有學識之人,摘句尋章,選撰妥切之辭,再拜求地方或外地享有聲譽、地位顯赫的才子名流題寫,然后再由工匠制作成匾。
洛陽匾額博物館所藏2171塊匾額中,就有許多匾額出自名家手筆,其中既有位高權重的達官貴人,也有高居金榜之首的科考狀元、榜眼,更有名垂青史的文人學者、書法名家,當然還有名噪一方的社會賢達、地方名流。他們或出身書香門第,經過祖輩的長期熏陶,耳濡目染,自身也刻苦努力,或出身寒微,經歷了數(shù)年的寒窗苦讀,最終皆通過科舉考試而踏上仕途,大都書法功力深厚,師承不同流派,書風別具一格。這些匾額或書法藝術精湛,深具文化藝術欣賞價值;或內涵豐富,蘊藏哲理,給人予啟迪、教誨,其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遠非普通匾額可比。晚清重臣、著名將領、洋務派首領左宗棠即是其中之一。洛陽匾額博物館所藏匾額中有兩塊題自他一人之手,一塊是題于清光緒元年的“亞元”,另一塊是題于清光緒八年的“君子偕老”。
左宗棠(1812-1885年),漢族,字季高,一字樸存,號湘上農人。晚清重臣,軍事家、政治家、著名湘軍將領,洋務派首領。少年時屢試不第,后轉而就讀于長沙岳麓書院,遍讀群書,鉆研輿地、兵法。后成為清晚期著名大臣,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一生經歷了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平叛陜甘同治回變和收復新疆維護中國統(tǒng)一等重要歷史事件。
上述兩塊匾額雖題自同一人之手,其書法風格有著共同之處,但也存在著一定差異。本文首先從這兩塊匾額題寫的年代與社會背景著手,進而分析它們各自的書法風格。匾額的內容、題寫年代與社會背景
匾額“亞元”的上款為:“欽差大臣太子太保東閣大學士都察院右都御史恪靖伯輕車都尉陜甘總督督辦新疆軍務左為”,下款為:“光緒元年甘肅省乙亥恩科并補丁卯正科武鄉(xiāng)試中式武舉第二名張景川立”。匾長162厘米,寬84厘米,2000年征集于洛陽市孟津縣。此匾系時任陜甘總督的左宗棠為光緒元年(1875年)甘肅省鄉(xiāng)試中考中第二名的武舉張景川所題。鄉(xiāng)試第一名稱“解元”,亞,第二,多為褒獎之意。
首先來關注一下此匾題寫的社會背景。1864年6月,新疆庫車爆發(fā)農民起義,建立熱西丁政權;7月,和田建立帕夏政權;10月,伊犁建立蘇丹政權;1865年1月,浩罕國(位于今烏茲別克斯坦的浩罕市一帶)軍官阿古柏入侵新疆;3月,烏魯木齊建立清真王政權;1871年7月,沙俄武裝強占伊犁;1872年6月,阿古柏在新疆的喀什、英吉沙、莎車、和田、阿克蘇、烏什、庫車懸掛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國旗并發(fā)行貨幣;1874年,日本國入侵臺灣。
在這種局勢下,清廷內部爆發(fā)“海防”、“塞防”之爭。李鴻章等認為兩者“力難兼顧”,主張放棄塞防,將“停撤之餉,即勻作海防之餉”。左宗棠力表異議,指出西北“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尤其招致英、俄滲透。1874年5月,左宗棠以64歲的高齡,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1975年4月,左宗棠坐鎮(zhèn)甘肅酒泉,打響了收復新疆的戰(zhàn)役。1876年,左宗棠指揮多路清軍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討伐阿古柏,次年1月占和闃(今新疆和田),收復除伊犁地區(qū)外的新疆全部領土,阿古柏在絕望中服毒自殺。左宗棠隨即上疏建議新疆改設行省,以收長治久安之效。
接下來,當沙俄在西北進行訛詐,伊犁即將成為其口中之食時,左宗棠毅然以將近古稀之年,帶著一副棺材千里遠征。他嘔心瀝血籌措兵餉糧運,精選將領,屢出奇招,“緩進急戰(zhàn)”,把握戰(zhàn)機,克服了水土不服、地理不熟、氣候惡劣、給養(yǎng)困難等重重艱難險阻,終于打敗了盤踞新疆13年之久的沙俄侵略軍。左宗棠收復新疆,是中國近代反對外國侵略斗爭的一大壯舉,他以堅忍頑強、敢于碰硬的精神,勇于擔負歷史的重任,拼死從侵略者手中重新奪回占我國領土六分之一的國土,捍衛(wèi)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此匾題寫時間正是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收復新疆之際。左宗棠奉命督辦新疆軍務,可以說是為近代中國反對外國侵略斗爭史揭開了新的一頁。他克服朝廷以李鴻章為首的“海防派”的重重阻力,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指揮大軍驅除了進犯新疆的阿古柏匪幫,為收復北疆和南疆立下了不朽的功勛。接著,他又親自率大軍抬棺西行,以武力為后盾從俄國侵略者手中索還伊犁,為伊犁最終回到祖國的懷抱作出了歷史貢獻。他始終以民族大義為重,成為反侵略的民族英雄。左宗棠在晚清列強環(huán)伺的時期,成功地推動了弱國的強勢外交,這在晚清積貧積弱的國力下,在所有的封疆大吏中是獨一無二的,也大長了中國人的志氣。
匾額“君子偕老”上款為:“欽命太子太保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兩江總督二等恪靖侯左宗棠為例授文林郎林石楚立”,下款為:“光緒八年歲次壬午孟冬月谷旦”。匾高65厘米,寬205厘米,2010年征集于江蘇省蘇州市。此匾系時任兩江總督的左宗棠為例授文林郎林石楚所立,意在祝愿匾主人夫妻恩愛、白首偕老。光緒八年即1882年。
還是來關注此匾題寫的社會背景。1881年初,中俄((伊犁條約》簽定,中國收回了伊犁和特克斯河上游兩岸領土。左宗棠應詔至北京任軍機大臣兼在總理衙門行走,管理兵部事務。1881年夏,調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
左宗棠是洋務運動的積極倡導者和中國近代軍事工業(yè)與民用企業(yè)的開拓者之一,先后創(chuàng)辦了福州船政局和蘭州織呢局,他的“求強”、“求富”與創(chuàng)辦近代軍事工業(yè)、民用工業(yè)的主張,為洋務運動的興起和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左宗棠平生尊崇儒學,服膺程朱理學,但也能夠正視西學東漸的影響并順應近代化的潮流,大力強調興辦近代教育。他在創(chuàng)辦福州船政局的奏折中系統(tǒng)地闡述了向西方學習的必要性。他說:“泰西巧而中國不必安于拙也,泰西有而中國豈能傲以無也?!彼€通過西洋各國“互相師法”和中國已落后于世界的事實有力地批駁了頑固派譏諷向西方學習造船為“失體”的論調。由左宗棠親自創(chuàng)辦的福州船政學堂是中國第一個專門培養(yǎng)近代造船與駕駛輪船人才的工業(yè)技術與軍事技術學堂。學堂建立之初,遭遇重重阻力,左宗棠對內閣大學士宋晉停造輪船的謬論予以駁斥,從培養(yǎng)人才的角度論證了船政局不可撤的理由,肯定了船政學堂在培養(yǎng)人才方面的成績。
左宗棠還倡導把外國教師請進來教導中國學生,同時主張將中國學生派往國外留學以開闊眼界,增長見識。經左宗棠等人的積極倡議,福州船政學堂于光緒三年二月(1877年3月)挑選出30名畢業(yè)生分赴英國、法國學習輪船制造和駕駛,開創(chuàng)了近代中國向歐洲派遣留學生的先河。他創(chuàng)建的福州船政學堂培養(yǎng)了大批海軍精英,甲午海戰(zhàn)中指揮戰(zhàn)艦英勇作戰(zhàn)的鄧世昌等多名海軍高級指揮員,都來自福州船政學堂。清末及民國時期的海軍將領多畢業(yè)于福州船政學堂。因此孫中山先生評價左宗棠“足為海軍根基”,是“中國海軍之父”。
除福州船政學堂外,左宗棠還于光緒八年(1882年)為南洋接設電線、設立“同文電學館”積極籌畫。他一面“飭派教習,招募生徒,學習電學、打報事宜;一面派委員赴滬,向大北公司采購各項機器料物”。這是左宗棠興辦的又一新式學堂。
“君子偕老”匾額正是左宗棠在洋務運動中于1882年創(chuàng)辦同文電學館之際所題寫的。
匾額的書法風格
據(jù)說,左宗棠從12歲開始即愛好書法。平時政務再忙,從不間斷練習書法,就是在戰(zhàn)火硝煙、行軍打仗的帳篷中,也常常深夜挑燈讀帖染翰,從不稍輟。他的書法功力深厚,個性鮮明,獨具風格,但政名掩蓋了其書名。
左宗棠身為武將,兼通文墨,擅書法,屬于“尚武尚文”的書法名家。他于軍政之余喜弄翰墨,受到“揚碑抑帖”之潮流影響,主宗碑學追隨名家,提倡古樸雄強的書風,同時身體力行,其書法融碑帖于一爐,篆、隸、行、草兼善。行書學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熔顏、柳、歐于一爐而不著痕跡;稍參何紹基、李陽冰,而不矜姿作勢;北碑亦時湊筆端。故觀其書法肅然森立,動中見厚,筆力雄健,字體瀟灑,風格豪邁,化古出古自成一格;加之其為人多智略,性狂傲,故其書風有傲岸之霸氣。其楹聯(lián)作品流傳頗多,為時人所愛。
匾額“亞元”的題跋,結體峭拔,行筆爽利,字里行間顯露出左宗棠果斷敢為、一身正氣的個性?!皝喸倍謺鴮懥骼?,筆力雄健,氣勢雄強豪邁,結構奇巧,正中出奇,奇中寓正,嚴謹之中有俊邁之氣,雄健之中又有秀美之風,用筆厚重,神情宏博,給人一種凜冽難犯的浩然正氣,充分表現(xiàn)出了作者的性格和人格。
匾額“君子偕老”與“亞元”書法風格有一定的差異。該匾題跋與正文“君子偕老”四字,書風均融碑帖于一爐,結字高古,變化而統(tǒng)一,用筆沉著含蓄,藏千鈞之力于點畫之中,瘦勁的筆致、清峭的結字和疏朗的布局,依稀透露出一種躊躇滿志的盛氣。該匾書法整體雍容大度,一派大家風范。此匾額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左宗棠在洋務運動和興辦教育中的豁達開闊、兼容并蓄的胸懷。
左宗棠為晚清一代儒將,內修道德,致力于經世致用之學;外憂國事,征戰(zhàn)南北,功業(yè)名滿天下。在戎馬倥傯之佘,仍能潛心書法,勤于碑帖。洛陽匾額博物館所藏這兩塊匾額,書法運筆凝練,結構嚴謹,筆力雄健,充分反映了左宗棠的書法風格特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充分證明了左宗棠不愧為晚清卓有建樹的書法家。
這兩塊左宗棠所題匾額,雖歷經一百多年,仍保存完好,作為左宗棠存世不多的墨跡作品之一,為研究這位晚清重要歷史人物的宦跡、史實、書法藝術等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文物價值、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責任編輯:李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