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立雅 耿 巖 劉興華△
正念(Mindfulness)也譯為覺知或心智覺知[1],定義為有目的、此時此刻、不帶評判的覺察當(dāng)下[2]。在過去的20年中,對正念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成年人,并有大量研究證明通過正念訓(xùn)練能夠提升臨床病人和健康人群的幸福感[3]。
近年來,已有研究表明,正念訓(xùn)練同樣適用于兒童和青少年,可以提升主觀幸福感。Brown[4]采用8 周正念減壓訓(xùn)練(MBSR),干預(yù)后結(jié)果顯示,被試心理健康的積極方面和主觀幸福感都得到顯著提升。在Wall 的研究[5]中,對11~13歲的正常兒童進行一個由正念減壓和太極拳相結(jié)合的訓(xùn)練,干預(yù)后,被試報告他們感覺更加幸福、放松、沉著冷靜,且睡眠得到了顯著改善。Salustri[6]在非傳統(tǒng)性高中進行為期8 周的以減壓和放松為主的正念訓(xùn)練,顯著地提升了參與者的主觀幸福感,并且提升了他們的積極情感和生活滿意度。
另外一些研究將正念作為一個特質(zhì),探討正念特質(zhì)與幸福感之間的關(guān)系。已有文獻表明,正念與大學(xué)生[7]的幸福感,以及與非臨床成年人[8]的幸福感呈現(xiàn)正相關(guān)。關(guān)于青少年也有類似發(fā)現(xiàn),West 使用[9]KIMS、FFMQ、MAAS、MTASA 4個正念量表測量將近600名高中生的正念水平,結(jié)果表明,4個量表的正念水平與生活滿意度、幸福感、積極和消極因素相關(guān);Bluth 的研究[10]將1201名9 至12年級的高中學(xué)生作為被試,其年齡在14~18歲之間,結(jié)果顯示,特質(zhì)正念與積極情感呈正相關(guān)(r=0.26),與消極情感呈負相關(guān)(r=-0.61),與生活滿意度呈正相關(guān)(r=0.67)。然而,青少年正念與主觀幸福感相關(guān)關(guān)系之間存在的機制,尚未得到進一步探討。
目前研究表明,我國初中生主觀幸福感的主觀影響因素包括人格特征、自尊、控制感、自我效能感、應(yīng)對方式等,其中,自尊是最可靠、最有力的預(yù)測主觀幸福感指標之一[11]。自尊是指個體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對自我的積極情感性體驗[12]。很多研究發(fā)現(xiàn),自尊與主觀幸福感之間有密切的關(guān)系。Tian[13]分別對國內(nèi)平均年齡在13.6歲初中生和平均年齡在16.4歲高中生進行研究,結(jié)果顯示,兩組不同年齡階段的青少年的自尊都與學(xué)校幸福感呈現(xiàn)顯著相關(guān)。另外,自尊水平從兒童早期開始隨年齡增長而不斷提高,在整個小學(xué)、初中階段自尊的發(fā)展都是不穩(wěn)定的,到初中一年級(13歲左右)自尊較低[14]。
正念包括接納的態(tài)度,這種友善與接納,不僅僅是對外界事物,也是對于自己,因此高正念可能與高自尊是相關(guān)的。Heppner 認為[15]個體的高水平的正念,更可能持有高水平的自尊。以往研究表明,自尊與正念呈正相關(guān),一個研究發(fā)現(xiàn),兩者之間的相關(guān)系數(shù)達到0.32[16]。Rasmussen 的研究[16]表明,自尊在正念和社交焦慮的關(guān)系中起著部分中介的作用,高水平的正念與高水平的自尊和低水平的社交焦慮顯著相關(guān)。
本研究旨在探究初一年級學(xué)生的自尊、正念和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guān)系,并假設(shè)青少年的正念與主觀幸福感呈正相關(guān),自尊在正念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發(fā)揮中介作用。了解三者之間的內(nèi)在機制,可以為未來提高主觀幸福感提供參考。
1.1 對象 采用方便取樣法選取北京市兩所普通中學(xué)的初一年級,每個學(xué)校各抽取6個班級的學(xué)生進行調(diào)查。共回收415 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409 份(98.6%)。其中,男生205人,女生204人;學(xué)生年齡11~15歲,平均(12.96±0.652)歲。
1.2 方法 ①五因素正念度量表:用來測量正念水平,采用由Baer,Smith,Hopkins,Krietemeyer和Toney 于2006年共同編制的五因素正念度量表(FFMQ),經(jīng)過鄧玉琴等翻譯修訂[17]。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該量表共有39 道題,包括觀察、有覺知的行動、描述、不反應(yīng)和不判斷5個維度,量表采用5級評分制,其中部分項目采用反向計分,得分越高表示正念水平越高。本研究中量表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634;②自尊量表:用來評價青少年關(guān)于自我價值和自我接納的總體感受,采用Rosenberg 編制的自尊量表[18]。該量表共有10 道題,采用4級評分制,每個項目詢問被試描述情況與自己相符程度,得分越高表示被試的自尊水平越高。本研究中量表的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76;③幸福感指數(shù)量表:用來測查被試目前所體驗到的幸福程度,采用Campbell 于1976年編制幸福感指數(shù)量表(Index of Well-Being,Index of General Affect)[18]。該量表共有9 道題,由兩部分組成,分別為總體情感指數(shù)表和生活滿意度問卷,前者有8 道題,后者僅有1 道題,采用7 點評分,得分越高表明被試所體驗到的幸福程度越高,計算總分時將總體情感指數(shù)量表的項目平均分與生活滿意度問卷的得分(權(quán)重為1.1 相加)相加。量表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903。
1.3 施測程序 由各班班主任擔(dān)任主試,以班級為單位集體施測。平均時間約為15分鐘,所有問卷當(dāng)場回收。
1.4 統(tǒng)計處理 采用SPSS 16.0 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1 各個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和相關(guān)關(guān)系 表1 描述了各變量之間的描述統(tǒng)計結(jié)果及變量間的積差相關(guān),各變量的相關(guān)結(jié)果均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表1 各個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和積差相關(guān)(n=409)
2.2 自尊在正念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中介作用 Baron和Kenny 于1986年提出中介效應(yīng)檢驗必須滿足3個條件。在本研究中,即正念、自尊和主觀幸福感兩兩之間顯著相關(guān),所以滿足中介效應(yīng)檢驗的條件。采用回歸分析,分別建立主觀幸福感(Y)對正念(X)、自尊(W)對主觀幸福感(X);主觀幸福感(Y)對正念(X)和自尊(W)共3個回歸方程,見表2。依次進行檢驗(指前面2個和第四個t 檢驗)都是顯著的,見表2,說明自尊的中介作用成立。在引入中介變量自尊后,正念對主觀幸福感的預(yù)測作用從引入前的顯著(β=0.308,P<0.001)變?yōu)榱瞬伙@著(β'=0.079,P>0.05),說明自尊在正念和主觀幸福感之間起著完全中介效應(yīng)。
表2 自尊分別在學(xué)業(yè)壓力、社會支持上和主觀幸福感回歸分析(n=409)
根據(jù)上述中介作用分析,得知正念可以直接影響主觀幸福感,也可以通過自尊為中介間接影響主觀幸福感。
本研究考察了正念在初一年級的青少年主觀幸福感的作用及其中的中介機制。結(jié)果表明,正念水平、主觀幸福感、自尊三者兩兩之間存在正相關(guān)。在正念和主觀幸福感關(guān)系中,自尊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
3.1 正念、自尊、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guān)系 正念和主觀幸福感的關(guān)系得到了本研究的支持。結(jié)果表明,正念與主觀幸福感呈正相關(guān),這與國外的研究是一致的[7]。可能的解釋是Davidson 認為[22]正念是提高積極情緒的腦神經(jīng)機制之一,也就是說正念水平高的人,積極情緒體驗就比較高,而正性情感是主觀幸福感的維度之一[11],因此主觀幸福感的體驗也比較高。
此外,本研究發(fā)現(xiàn)正念與自尊呈正相關(guān),這與前人的研究是一致的[16]。這個結(jié)果為正念訓(xùn)練對自尊起到積極影響提供了一定的支持[15]。以往研究發(fā)現(xiàn),正念干預(yù)可以促進自尊,它是基于提升自我特質(zhì)中的認識和接受的水平。另外,本文的研究結(jié)果也顯示初中一年級學(xué)生的自尊與主觀幸福感也存在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這與前人的研究是一致的[19-21],也就是說自尊水平高的個體,體驗的主觀幸福感越高。
3.2 自尊對正念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在確定了正念與主觀幸福感之間呈現(xiàn)顯著正相關(guān)后,我們引入了自尊這一中介變量,對正念和主觀幸福感之間起作用的具體過程或機制進行了初步探究?;貧w分析表明,單獨將正念作為自變量時,它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回歸系數(shù)顯著(β=0.308,P<0.000)。而將自尊作為新的自變量加入再進行回歸分析時,正念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回歸系數(shù)降低,而且顯著性消失(β=0.079,P>0.05)。說明自尊在正念與主觀幸福感之間具有完全中介作用,這與本研究的假設(shè)是一致的。
可能的解釋是自尊是最可靠、最有力的預(yù)測主觀幸福感指標之一[9]。尤其是對于初一年級的學(xué)生,可能自尊與主觀幸福感最為緊密,從而可以中介其他因素,包括正念與幸福感之間的相關(guān)。
本研究結(jié)果也為實踐提供了一條思路,那就是要充分重視自尊在正念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作用。正念水平高的個體是否能體驗到高水平的幸福感,很大程度取決于其自尊水平。因此,在提升青少年的主觀幸福感時,應(yīng)著重培養(yǎng)青少年的自尊水平,尤其是初一年級學(xué)生的自尊發(fā)展正是由高到低的轉(zhuǎn)折期[7],其自尊水平處于較低的水平,更應(yīng)得到社會、學(xué)校以及家庭的重視。本研究也提示,對于初一年級的學(xué)生,如果在正念訓(xùn)練中加入提升自尊的內(nèi)容,或許能夠更為有效地提升其幸福感。當(dāng)然,這一點還需要未來更進一步的研究。
本研究還存在某些局限,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改進。首先,本研究采取方便取樣的方法選取被試,所選被試均來自北京的學(xué)校,代表性不足。其次,本研究所采用的正念問卷多用于測量成年人正念水平,初一年級學(xué)生的語言和理解力正處于發(fā)展階段,在理解正念問卷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難,未來可以探索修訂出適合于青少年的使用的正念問卷。最后,未來的研究也可探討其他重要變量(如自我效能感、自我接納等)在正念水平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中介作用。
總之,本研究首次揭示了在正念與主觀幸福感之間關(guān)系的機制中,對于我們所取樣的初一群體,自尊在其中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對于探索初中生正念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機制,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并對于該群體的正念干預(yù)可提供參考。
初一年級學(xué)生的正念水平和主觀幸福感呈現(xiàn)正相關(guān)。在兩者的關(guān)系中,自尊起著完全中介作用。
[1]劉興華,梁耀堅,段桂芹,等.心智覺知認知療法:從禪修到心理治療的發(fā)展[J].中國臨床心理學(xué)雜志,2008,16(3):334-336
[2]Kabat Zinn J.Wherever you go,there you are:Mindfulness meditation in everyday life[M].Hyperion,1994:78-80
[3]徐慰,劉興華.正念訓(xùn)練提升幸福感的研究綜述[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3,27(3):197-202
[4]Brown K W,West A M,Loverich T M,et al.Assessing adolescent mindfulness:validation of an adapted Mindful Attention Awareness Scale in adolescent normative and psychiatric populations[J].Psychological assessment,2011,23(4):1023-1028
[5]Wall R B.Tai chi and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in a Boston public middle school[J].Journal of Pediatric Health Care,2005,19(4):230-237
[6]Salustri M E.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to improve well-being among adolescents in an alternative high school[M].Hofstra University,2009:25-30
[7]Sirois F M,Tosti N.Lost in the moment?An investigation of procrastination,mindfulness,and well-being[J].Journal of Rational-Emotive &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2012,30(4):237-248
[8]Sauer S,Walach H,Kohls N.Gray's Behavioural Inhibition System as a mediator of mindfulness towards well-being[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1,50(4):506-511
[9]West A M.Mindfulness and well-being in adolescence:An exploration of four mindfulness measures with an adolescent sample[M].Pro-Quest,2008:78-95
[10]Bluth K,Blanton P W.Mindfulness and Self-Compassion:Exploring Pathways to Adolescent Emotional Well-Being[J].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2012:1-12
[11]Diener E,Lucas R E,Oishi S.Subjective well-being[J].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2002:63-73
[12]張靜.自尊問題研究綜述[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2,4(2):82-86
[13]Tian L,Liu B,Huang S,et al.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school well-being among Chinese early and middle adolescents:The mediational role of self-esteem[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13,113(3):991-1008
[14]周碧薇,黎文靜,劉源.少年兒童自尊發(fā)展影響因素綜述[J].中國健康心理學(xué)雜志,2008,16(7):759-761
[15]Heppner W L,Kernis M H,Lakey C E,et al.Correlates of mindfulness.Unpublished raw data,University of Georgia.2006:205-210
[16]Rasmussen M K,Pidgeon A M.The direct and indirect benefits of dispositional mindfulness on self-esteem and social anxiety[J].Anxiety,Stress,& Coping,2011,24(2):227-233
[17]鄧玉琴.心智覺知訓(xùn)練對大學(xué)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干預(yù)效果[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xué),2009
[18]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109-115
[19]佟月華,宋尚桂.完美主義對心理健康,自尊及主觀幸福感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xué)雜志,2005,13(6):404-406
[20]葉曉云.大學(xué)生主觀幸福感及其與自尊的關(guān)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xué)雜志,2009,17(5):586-588
[21]楊青,許偉裕,韓麗萍.大學(xué)生自尊,歸因方式與主觀幸福感的關(guān)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xué)雜志,2013,20(11):1743-1745
[22]Davidson R J,Kabat-Zinn J,Schumacher J,et al.Alterations in brain and immune function produced by mindfulness meditation[J].Psychosomatic medicine,2003,65(4):564-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