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華?馬會霞
摘 要:宏觀社會、經濟環(huán)境以及意識形態(tài)領域發(fā)生的深刻變革,社會主導價值觀念對大學生群體的影響力在深度和廣度方面均有所削弱。價值觀的教育,“理論”方面固然不可或缺,然而“踐行”卻更能體現(xiàn)價值。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內化到大學生的內心并外顯于其行為,需要“以理論認同的強化為基礎——“踐行”至上的機制為導向——教育手段的多元化為依托”的三位一體教育體系的支撐。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三位一體教育體系;大學生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宏觀社會、經濟環(huán)境以及意識形態(tài)領域發(fā)生的深刻變革,已使得社會主導價值觀念對大學生群體的影響力在深度和廣度方面均有所削弱。大學階段是大學生道德學習和道德建設的重要時期,是養(yǎng)成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的關鍵時期。大學生群體受到多元文化、多元價值觀念沖擊,缺乏辨識能力和足夠高的理性評價能力,如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內化到大學生的內心并外顯于其行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個過程的核心目標。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需要綜合、配套的一系列教育步驟的實現(xiàn):理論層面的認知、認同,機制方面的正確引導以及手段方面有效性的發(fā)揮是保障教育效果的前提。
一、以理論認同的強化為基礎
在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方面,理論認同的強化過程是必不可少的。具體而言,理論認同方面需保證:一方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性有一致的認同;另一方面,需要強化并提高認同度,加強管理和規(guī)劃的力度。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及其重要性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制度的內在精神體現(xiàn)和生存之本,它決定著社會的發(fā)展模式、制度體制和目標任務,在所有社會價值目標中處于統(tǒng)攝和支配地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大學生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中培養(yǎng)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完善的人格;引導大學生學會把思想和道德轉化為自身的素質和修養(yǎng),盡自己所能地善待他人、熱愛社會、積極進取。
2、強化認同,加強領導,科學規(guī)劃
理論分析和價值認同是后續(xù)行動的導向標,而科學的規(guī)劃和管理則是相關目標得以實現(xiàn)的重要保障。結合文章的主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以及高校管理團隊作為高校的管理者,應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和服務工作,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供良好的物質、組織和制度的保障。另外,科學的規(guī)劃也是良好發(fā)展的必要前提。各教育管理主體應著力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納入到各學校的發(fā)展規(guī)劃之中,具體體現(xiàn)到教學、科研、管理等各項具體工作之中;詳盡規(guī)劃思想政治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目標體系,細化工作步驟和要求,將責任明確、落實到個人;完備規(guī)劃實施的保障措施,保障規(guī)劃目標地順利實現(xiàn)。
二、以“踐行”至上的機制為導向
理論認同的基礎之上,需要構建具有可操作性和能保證效果的運行機制。思想政治教育成果重在“踐行”,本文提倡構建以“踐行”至上為導向的教育機制。
(1)“踐行”過程的豐富性可以帶來良好的教育效果
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教育方式的刻板與直接。而教育客體的個性需求、年齡特征卻恰恰需要教育過程的吸引力和說服力。實踐的過程可以使大學生在多種多樣的地域、事件、群體中獲得新鮮感,而寓于其中的理論知識便能相對容易地進入大學生的頭腦。
(2)“踐行”過程實現(xiàn)了知行的完美統(tǒng)一
思想政治教育與一般學科教育的不同之處就在于:現(xiàn)實的行為應該是評價其教育效果的“唯一”指標。理論表達方面的準確程度與行為方面的正確性并非一定是吻合的。作為相關教育主體,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突出“踐行”能力,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證大學生群體在走向社會后表現(xiàn)出與核心價值體系一致的行為。
三、以教育手段的多元化為依托
思想政治教育要落實到具體的教育手段上。結合教育的理論認同、“踐行”導向以及大學生群體的特征,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創(chuàng)新成為必然選擇。
1、課堂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
教育模式的創(chuàng)新需要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原則,結合學生群體的特征以及當前社會發(fā)展的宏觀環(huán)境和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不足,創(chuàng)新的突破口應放在超越單一課本內容上。充分利用多種教育媒介,如網絡、多媒體等等,使得教育方式多樣化;授課過程本身也需結合時事解說、事件辯論、電影觀感等多種版塊,使課程豐富化。從而能通過形式靈活、版塊多樣的授課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生的關注度和參與度。
2、集體活動形式多樣
大學生活的豐富多彩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在學生的自由度和多樣化的社團活動以及集體活動方面。高校相關部門和人員在集體活動的組織方面應將關注點放在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活動過程整合起來,并盡可能多地創(chuàng)新活動形式,而不是如何去實際地組織某個集體活動。
3、走出校園,融入社會。以培養(yǎng)大學生實踐能力為重點,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
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保障體系,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建立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基地,力爭每個院系、每個專業(yè)都有相對固定的基地,長期堅持,使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增強社會責任感。
大學生走出校園融入社會,才能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融入學生群體社會實踐的過程之中,使學生從經驗認知的角度更好地理解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涵,并相應的理解其他非主流、反主流價值觀念的不足甚至錯誤之處,從而進一步提升其在價值觀方面的理性評價能力。
作者簡介:馮華,河北聯(lián)合大學工會,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宣教工作、校園文化、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