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蘭
(一)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踏莎行 秦觀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shù),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在秦觀所有自傷身世的小詞里,最凄婉的當(dāng)首推此《踏莎行》。王國維論其上闋,認為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處“變而為凄厲”?!捌鄥枴边@個詞應(yīng)該算下得很重的,隱隱有斥責(zé)的意味,因為它似乎有悖于儒家一向推崇的“哀而不傷,怨而不怒”的中庸之道。然而,在我看來,下闋“驛寄梅花,魚傳尺素”轉(zhuǎn)而敘事用典,便及時回緩了上闋的凄厲之勢,至其末句“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情致急轉(zhuǎn)深沉,意韻不盡、余味猶長,可以算得上很蘊藉含蓄了。由此恰恰可知詞家收放功夫果是可圈可點、可欽可佩。
其中最愛末句“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發(fā)源于黃岑山,向北流經(jīng)郴州的郴江好端端地繞著郴山流,為誰,或者說,為甚么要流下湘江去呢?在言及“恨無重數(shù)”后秦觀就是這樣寫的,就這樣結(jié)束了全詞。
江河奔流本地勢使然,但這不著前不著后的突兀一問不是無理得很嗎?前人闡釋是:秦觀以郴江的無端入湘自比,哀其自身的被迫流放,悔恨自己自投官網(wǎng),自入歧途、自尋煩惱。這種解釋,聽來似乎有些道理。
然而,我卻覺得若依此“合理”解釋,詞句反倒因刻意為之顯得意趣索然。文學(xué)創(chuàng)作很多時候遵循的是“情有者理必?zé)o”,情到極處,邏輯和道理都成了一種束縛。秦觀這一句本就無理,也直需以無理來解方有滋味,他那許多焦慮、許多絕望盡在這句無理的追問中了。史載秦觀與蘇軾交好,被視為元祐舊黨,紹圣初坐黨籍削職,其后屢遭貶斥:先監(jiān)處州酒稅,后徙郴州,又編管橫州,51歲時更遠徙雷州,雖然最終得以放還,卻在放還途中病死藤州,可以說一生潦倒不輸蘇軾,然而他卻沒能有蘇軾的豁達灑脫。這首《踏莎行》寫于謫居郴州之時,貶所的凄涼、遠謫的愁苦、渺茫的前途、沉重的鄉(xiāng)愁幾乎使他萬念俱灰。在極端無奈、極端絕望下,愁絕之人眼前所見的一切都變得沒有道理可循,于是,秦觀望著渺渺江水茫茫然發(fā)問了,問郴江、問自己、也是問蒼天:郴江好好的為什么要流下湘江啊!我想他一定不是要作刻意比喻的,也并未見得真要一個答案——只是心頭那如文火般緩緩煎熬的孤寂和痛苦,無從說、不可說,卻又不得不說些什么罷了,這看似毫無道理的一問記錄的正是詞人此一刻最真實也最混沌的心境。潛愁與暗恨不是最凄婉的嗎?最深沉、也最傷神!據(jù)《冷齋夜話》載,蘇軾絕愛此尾兩句,曾自書于扇,曰:“少游已矣,雖萬人何贖!”蘇軾大約知道,愁絕如此,人必不能長久吧。果然此詞作后三年身負“絕塵之才”的秦觀便黯然辭世了。
(二)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臨江仙 晏小山
夢后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當(dāng)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
一直覺得北宋晏小山的詞寫得實在很清秀優(yōu)雅。馮煦《六十一家詞選-序》里把他和秦觀并在一處評價:“淮海、小山,古之傷心人也,其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我以為這里關(guān)于“淡語”、“淺語”一說已很見小山詞特色,然而更值得關(guān)注的還是金圣嘆的一段議論。對于馮之觀點,金圣嘆頗有微詞,他說小山“矜貴有余”“未足抗衡淮?!保吹贸鼋鹗@是偏愛秦觀的。但如果撇開他對秦、晏二人的褒貶不提,“矜貴”二字倒是下得極其精準。小山的矜貴,有一種持重華貴的氣質(zhì),是哀而不傷,怨而不怒的清雅,比如他的這一首《臨江仙》。
這首《臨江仙》的詞眼在上闋的“春恨”和下闋的“相思”。或者,也可以說“春恨”即是“相思”。這是詩詞中慣有的題材,一不小心就會落入俗套,寫成悲悲切切、凄凄慘慘的模樣。然而讀《臨江仙》決非如此,那相思春恨融在詞句之間就如同風(fēng)中幽香、水中淡色,可以感知,卻無法剝離?!皦艉髽桥_高鎖,酒醒簾幕低垂”起句極冷清肅穆,眼前所見實為心境之鋪墊,悄無聲息的氛圍里人的思維漸漸活動了,春恨隨之襲來,卻又含蓄地著落在“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這樣雅致清新的意境里。與雙飛的歸燕暗自比較,竟是人不如燕了。然而,飛燕雙歸的點綴在這里似乎更應(yīng)該是一點初露端倪的靈動和溫馨,讓那一番春恨沒有往一團深怨里發(fā)展,反而沖淡為一縷淺愁、薄薄的悵惘。
可是,僅此而已嗎?似乎還有未言盡。那么再看下闋。
至下闋,與其說是在追憶往事,不如說是在回味夢境,他選擇的是不斷的回憶:當(dāng)時明月曾照著佳人離去的倩影,而今安在呢?夢里、醉里、醒后,回憶曾經(jīng)的悠游往事,回憶與朋友沈廉叔、陳君寵以及他們家美麗的歌伎蓮、鴻、蘋、雲(yún)們的悲歡離合,回憶那一段段或許還未開始就已結(jié)束的縹緲絕美的愛情,那些根植于過去某個時間段的情愫經(jīng)他一寫再寫,直至生發(fā)出一種世事茫茫、幻電夢塵之感。于是,情境又不動聲色地回應(yīng)到上闋“人獨立”三字上,一場華麗的夢,醒了,卻始終未能走出,沉溺于虛幻往事中的人此刻別有一種說不出的矜持和淡定,“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這個由哀而不傷的相思春恨所定格的寧靜畫面也因此更添了一份神韻,畫面里伊人在落花間凝神獨立,落花、微雨、雙燕早已不在他的眼中。我們?nèi)ジ惺芷湟饩?,原來已不單在這十字之內(nèi),而是圓渾于整首詞作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