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歡歡
摘 要:本論文將維多利亞時代道德觀和狄更斯的代表作《遠大前程》相結(jié)合進行探討,從而揭示狄更斯對“自助”道德觀的否定。本文通過對匹普個人奮斗和命運沉浮的分析,揭示維多利亞時代“自助”道德觀的幻滅。
關鍵詞:維多利亞時代道德觀;狄更斯;“自助”道德觀;幻滅
1.維多利亞時代
維多利亞時代是英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時代,在狄更斯的《偉大前程》中,他對維多利亞時代進行了非常真實和形象的描述,維多利亞女王統(tǒng)治時期從1837年到1901年,在這段時期,英國在很多方面發(fā)展非常迅速,如工業(yè)、科學和文學。工業(yè)革命之后,倫敦成為一個環(huán)境惡劣的地方,白天彌漫著來自工廠的霧靄,晚上被煤氣燈點亮,人們成群涌進城市尋找工作機會,英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實現(xiàn)工業(yè)化的國家,由一個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國家變成一個城市工業(yè)化國家。在信仰方面,維多利亞時期的人們經(jīng)歷了巨大的變化,查爾斯·達爾文分別于1859年和1871年發(fā)表《物種起源》和《人類的由來》,這兩本著作嚴重動搖了基督教《圣經(jīng)》里神創(chuàng)論的信仰,“自然選擇”和“適者生存”理論對英國社會生活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并為自由競爭、貧富差距以及世界范圍內(nèi)的殖民擴張?zhí)峁┝艘罁?jù)。社會運動方面,憲章運動導致了社會階層的明顯變化,雖然憲章運動最后失敗,但是影響深遠,大部分“工人憲章”里的要求后來都變成了法律條文。文學方面,維多利亞時代在文學方面的成就卓然,從狄更斯1837年發(fā)表的《匹克威克外傳》到托馬斯·哈代在1895年發(fā)表的《無名的裘德》,許多小說家都發(fā)表了現(xiàn)實主義杰作,他們描繪十九世紀的日常生活,揭露社會的邪惡和不公。小說《偉大前程》被認為是“狄更斯所有作品中構(gòu)思和寫作最完美的一部”。在《偉大前程》里,狄更斯向讀者展現(xiàn)了經(jīng)濟大蕭條早期的情景和社會變化,隨著工業(yè)的快速發(fā)展,社會階層劃分變得更加明顯,社會上層的紳士和淑女們受到特別的教育,并且應在不同的社交場合行為舉止高雅得當,小說的主人公匹普對成為一名紳士的渴望,反映了這一現(xiàn)象。
2.“自助”道德觀
“道德觀”是人們對自身、對他人、對世界所處關系的系統(tǒng)認識和看法,屬于社會倫理的范疇,通常被特定社會或團體所推崇。本文中的“自助”道德觀是指一種被特定社會階層推崇的行為規(guī)范,而這個階層指的是當時英國社會的中產(chǎn)階級或資產(chǎn)階級。
小說《偉大前程》首次是以連載的形式于1860年發(fā)表于《四季》雜志,那時處于維多利亞時代中期,社會物質(zhì)財富極大豐富,社會也相對穩(wěn)定,工業(yè)的發(fā)展和中產(chǎn)階級的崛起是這個時代的主要特色。出生于這個時代在后面幾代人看來是相當幸運的,因為不管你的出生家境如何,你都可以通過自助自立、接受教育或者發(fā)財?shù)男问?,成為象征高貴、富有、優(yōu)雅和優(yōu)越的紳士階層的一份子。這是當時社會好的一面,然而壞的一面是,社會暴力橫行,犯罪也很常見,不公正的現(xiàn)象很常見,一個出身低的人成為紳士的可能性受到社會偏見的阻礙??偠灾?,在這個時期,如果你不是出身于紳士階層,那么將來想成為紳士也很難,所以,中產(chǎn)階級的“自助”道德觀并不是一直有效可靠。
3.匹普的人生經(jīng)歷
小說的主人公匹普生來就應是個鐵匠,他是一個被他姐姐養(yǎng)大的孤兒,他姐姐養(yǎng)大他的目的是為了博個好名聲,并沒有真心實意地照料過他,更甭提讓他接受教育或給他一個受教育的機會。匹普把鍛鐵屋看作一個牢獄,但因為他姐夫喬對他無私的愛,這個鍛鐵屋不乏愛與溫暖。匹普以為他的人生軌跡就是將來繼承姐夫喬的鍛鐵行當,然后娶個溫柔的妻子。這是他這種出身下層、沒受過教育的男孩的命運,他本不應期待更多。然而,命運卻似乎跟他開了個玩笑,安排他遇見了艾斯黛拉,她的美貌激發(fā)了他想成為紳士的欲望,離開這個又小又窮的村子,去獲取巨大的財富,變得能配得上她。艾斯黛拉對他的羞辱并沒有讓他變得討厭她,反而愛她愈深,并更渴望提升自己。后來,馬格維奇贈與他的財富成了他逃離下層命運的契機,匹普最后決定離開小村子去開始他的“偉大前程”,他的人生軌跡開始發(fā)生了變化。他得到了夢想得到的紳士教育,穿著體面的衣服,有一群來自上流社會的朋友,但他依舊無法與過去徹底決斷,并害怕過去的曝光會令他前程盡毀,在倫敦,他奢侈無度,債臺高筑,最后進了欠債人監(jiān)獄。馬格維奇去世后,他也生了重病,他的人生又回到了起點,這時的他幡然醒悟,如同重生了一般,他接受了本屬于自己的命運。
4.“自助”道德觀的幻滅
從匹普的經(jīng)歷可以看出,雖然匹拼命地努力成為一名紳士,但最終還是失敗了。他堅持“自助”道德觀并奮斗努力,但他最后發(fā)現(xiàn)自己只不過是馬格維奇實驗中的“小白鼠”,他的起伏不過由馬格維奇決定,他希望自己對艾斯黛拉的愛能感動她并能得到她的愛,但最終他不過是成了艾斯黛拉的撫養(yǎng)人郝薇香小姐利用的對象。不管匹普如何努力,他總是無法逃離被掌控的命運。
首先,“自助”人的理想由于金錢的力量而被摧毀。《遠大前程》中揭露了維多利亞時代人們對金錢的追逐,狄更斯也相信金錢已成了衡量一切人際關系的標準,在小說里,金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匹普與他姐姐叔叔的關系由市場關系決定,當郝薇香小姐將契約和定金給喬時,匹普實際上是被買了過去,匹普深信金錢能解決他的一切問題,馬格維奇和匹普都相信金錢能買來紳士地位。匹普從一個鐵匠學徒成為一名光鮮的紳士,起初是為了贏得艾斯黛拉的愛,但當錯誤金錢觀進入他心里后,他不能抵制其誘惑,他出于虛榮心想成為紳士并娶艾斯黛拉。他想成為上等人,但直到罪犯馬格維奇贈他金錢才有機會,馬格維奇被捕后,他失去經(jīng)濟來源,很快回到原地。匹普的不幸揭露了社會的黑暗,“自助”人并不總被上天眷顧,個人的努力總被輕易湮滅,唯有金錢能主宰一切。
其次,“自助”人的愛情由于他人報復而被扭曲。匹普深愛艾斯黛拉,但由于郝薇香小姐自私乖張的報復,艾斯黛拉最后嫁給了本特利,這表現(xiàn)出即使是真愛也得獲得有權(quán)者的同意,并很容易成為他人邪惡意志的犧牲品。郝薇香小姐是位曾被遺棄的新娘,她收養(yǎng)艾斯黛拉就是為了報復男人,艾斯黛拉很美,也很高傲,她自小就被教育對男人冷漠無情,匹普對她一見鐘情,但只是收獲了她的嘲笑,從此匹普對自己的穿著和社會地位開始感到羞愧,他陷入了錯誤的價值觀,萌發(fā)出成為一名紳士的野心,對金錢和地位的崇拜像毒品一樣腐蝕了他的心,他成為了郝薇香小姐報復的犧牲品。匹普對艾斯黛拉的愛是柏拉圖式的不受物質(zhì)世界影響的愛,匹普請求她可以無視他,但要尋找比本特利更好的,顯示出匹普對自己的無視和理想主義,在愛情上,他與現(xiàn)實脫節(jié)并為此付出沉重代價。但最終在郝薇香小姐的策劃下,艾斯黛拉與本特利結(jié)婚,殘酷的事實讓匹普幾欲瘋狂,也使他失去了一半對前程的美好期待。
5.總結(jié)
本文研究了維多利亞時代的“自助”道德觀,通過對狄更斯《偉大前程》主人公匹普個人奮斗和命運沉浮的分析,揭示狄更斯對“自助”道德觀的否定,雖然狄更斯忽視了“自助”道德觀在資本主義發(fā)展初期發(fā)揮的積極作用,但通過此文對當時社會黑暗和墮落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到“自助”道德觀已成為一個自欺和欺人的道德觀。
參考文獻:
[1]Bradbury, Nicola.. Charles Dickens Great Expectations[M].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International Group, 1989.
[2]哈里·布拉邁爾斯. 英國文學簡史[M]. 濮陽翔,王義國等譯.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3]羅國杰,宋希仁. 西方倫理思想史(上卷)[M ].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
[4]閻照祥. 英國政治制度史[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朱棟霖. 文學新思維:上卷[M ]. 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