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迎寶
摘 要: 本文在梳理語類理論的概念、發(fā)展脈絡和不同流派基本觀點的基礎上,結合對外漢語篇章教學現狀,分析其在對外漢語聽、說、讀、寫教學中的價值,探討了以該理論為切入點建立對外漢語篇章教學模式的可行性。
關鍵詞: 語類理論 篇章教學價值 對外漢語篇章教學模式
篇章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的核心內容之一。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就不斷有學者從不同角度撰文對留學生篇章構建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偏誤現象,對外漢語篇章教學中存在的一些不足進行探討。這些探索一方面使我們對留學生篇章習得過程和對外漢語篇章教學中存在的瓶頸有了更全面、深刻的把握,另一方面讓學界認識到:尋找到一個合適的理論框架,并以此為切入點構建一套適應篇章教學實踐的教學模式,已經成為我們目前亟待解決的一個課題。本研究嘗試以語類理論為切入點,在梳理其基本觀點與發(fā)展脈絡的基礎上,探討語類理論在對外漢語篇章教學中的價值和以其為理論框架構建對外漢語篇章教學模式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一、語類理論的興起、發(fā)展及其流派
(一)語類的概念
語類來源于genre一詞。不同的學者、學派對語類概念的理解不盡相同。Halliday未對語類進行過全面的解釋,但是他認為genre更多的是指一種“修辭目的”,強調其與語場、語式和語旨之間的關系。Miller將語類看成一種特定的修辭范式。Berkerenkotter,Hasan等學者認為語類指的是語篇的結構與類型。Martin和Eggins兩位學者對語類的定義趨于一致,他們都將語類看做一種有步驟、有目的的社會活動過程。在與語域之間的關系上,他們認為語域是一個處于語類之下的下位概念,語類反映的某一社會的文化方式,需要通過語域實現。
(二)語類理論的興起與發(fā)展
genre最早出自拉丁語中的一個法語詞genus,該詞早期主要應用于文學與修辭領域,涉及各種語言與非語言系統(tǒng)的類型,后來逐漸擴散到語言學與社會學領域。早期的genre在適用范圍上非常寬泛,既可以指篇章的類型與結構,又可以指篇章語境的范圍與層次,既可以指文學、修辭學層面的各種語言與非語言形式的形態(tài),又可以指語言學、社會學層面的話語功能、文化觀念、意識形態(tài)的類型。
對語類理論的深入研究肇始于20世紀80年代,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Halliday,Miller,Hasan,Martin和Swale等學者。這些學者分屬不同學派,對語類的定義與闡釋也不盡相同。比如:Bazerman把語類看做一種有明確交際目的的社會行為,Martin強調語類的步驟性、目的性與過程性,Swale則將語類看成一組社會言語交際事件,認為交際目的是區(qū)分不同語類的重要標準。
(三)語類理論的流派
關于語類理論的研究,主要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學派:系統(tǒng)功能學派、新修辭學派和應用語言學派。
1.系統(tǒng)功能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是Halliday,Hasan和Martin等人。Halliday和Hasan的貢獻在于他們提出了語類結構潛勢理論,該理論認為一個語言交際事件,往往是通過一套必備和可選的事件分步驟實現的,語篇的結構潛勢反映了交際的語境,也反映了交際的語域。Martin將語類視為一種有一定步驟與目的性的社會過程。在Martin的理論中,語境被分為了語域和語類兩個不同的層面,語類需要通過語域實現,而語域則需要通過語言這一層面實現。語類超越所有的元語言功能,從文化語境的層次觀照語篇的社會交際目的和語篇生成的動因。從某種程度上說,Martin的理論是對Halliday,Hasan理論的一種補充與發(fā)展。
2.新修辭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是Miller和Bazerman。該學派認為語類是一種具有典型性的社會行為,這類行為基于人類社會行為與語言行為的典型性,是語言社團為了達到某一社會交際目的而重復出現的行為;語類是一個具有動態(tài)性特征的概念,不是一個靜態(tài)的、孤立的社會行為,它會隨著交際環(huán)境、意圖的變化而變化;語類與語境之間是一種相互契合的關系,這種切合不僅是形式上的更是內容上的;語類是某一語言社團所擁有的,是社團規(guī)范、價值、觀念的符號化體現,語類不僅體現文化,而且建構文化。
3.應用語言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是Swale,Bhatia,Henderson等人。該學派繼承了系統(tǒng)功能學派和新修辭學派的一些觀點,并在其基礎上做了進一步的發(fā)展。該學派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認為交際目的是不同語類區(qū)分的唯一標準,是驅動社團語言活動的動力;強調語言社團的功能,認為語言行為的首要決定要素是其功能性,社團可以通過其內部成員擁有的共同語類把不同成員聯系在一起;語類不是靜態(tài)的存在,而是具有動態(tài)性特征的一個概念。
總的來說,雖然各個學派對語類概念的界定有所差異,基本觀點也不盡相同,但是各派的共同目標都是描寫和解釋語言交際的目的、形式和語類作為一種有目的的社會行為其內在的運作規(guī)律;都是為了厘清社會文化與語言之間的互動關系,挖掘語類形成的深層動因。因此,從這一角度講,三個學派的理論主張是相互補充、殊途同歸的。
二、語類理論的篇章教學價值
(一)語類理論與對外漢語篇章教學
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許多學者都注意到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外國留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漢語學習之后,往往能夠比較正確地進行單句表述,但是一旦進行超句的語段、語篇表達時,就會出現大量偏誤。楊石泉(1984)認為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我們在篇章教學中過多地注意了句型與單句的分析訓練,對句際關系、句子在連續(xù)表達中的作用與變化和語段的結構分析等重視不夠。
不同流派的語類觀不盡相同,但是都強調不同語類生成過程中對文化、語境和社會的依賴,都強調語類是會話雙方對特定語境做出反應的一種話語策略。這些觀點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對外漢語篇章教學的理念。尤其Martin的理論將語類、語域和語言的三大元功能有機融合,為對外漢語篇章教學模式的構建提供了一個極具參考價值的理論框架。
(二)語類理論在“聽、說”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聽和說是方向相反的兩個語言活動過程,前者是口頭言語輸入性的過程,后者是口頭言語輸出性的過程;從信息論的角度說,前者是解碼活動,后者是編碼活動。無論言語的編制還是識解,話語的類型及其發(fā)生的環(huán)境,都對整個言語過程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也就是說,如果對編制、識解的話語從語類特征、文化背景、篇章語境、詞匯選取等角度有意識地進行解構、分析和說明,就會大大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
劉英(2012)、金怡(2011,2014)等學者曾報告了在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中,運用語類理論有效提高教學效率的幾則教學案例。從這些案例看,教學過程基本包含了以下環(huán)節(jié):聽說前語類知識的構建與預測;聽說中語類知識的激活與運用;聽說后語類框架的糾正與反饋。這些案例的教學對象雖然與對外漢語教學領域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的教學框架和良好的教學效果為對外漢語聽說層面篇章教學模式的構建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
(三)語類理論在“讀、寫”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語類理論把各種社會活動視為有步驟、有目的的語類集合。在讀寫教學中,語類可以通過類型的劃分,形成語類系列;通過創(chuàng)造相關的社會語境將不同類型的語類相關聯。因此,在閱讀與寫作教學的初級階段,教師可以首先通過分解屬于不同語類的語篇讓學生了解不同語類的結構與交際目的,建立初步的語類意識,并通過不同類型語類的對比建立起一系列語類家族,讓學生認識到不同語類之間的異同。在建立起相應的語類觀之后,教師可以進一步明確語類與語域之間的關系,加強其與三大語言元功能之間的互動,最終完成語言的構建與識解過程。
以寫作教學為例,我們可以以語類理論為切入點,將整個過程分為五個不同的階段:師生共同討論寫作范文的語場;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師生互動和小組討論解構范文的語類特征;教師輔導學生構建新的文本;學生獨立構建文本;學生總結、反饋與其他語類文本之間的異同。
三、結語
作為功能語言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語類理論重視社會文化、篇章語境、話語類型在言語交際過程中的作用,將語篇的建構、識解視為交際雙方對語境做出的一種策略性反饋。這種理論主張契合了對外漢語篇章教學的要求,從已有一些教學案例看,以語類為切入點的模式的確可以提高篇章教學效率。因此,充分挖掘語類理論的潛在價值,并以此為基礎建立適合對外漢語篇教學的新框架,不僅具有其必要性,而且具有其現實性。
參考文獻:
[1]金怡.基于語類的聽力預測策略模式構建[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3).
[2]劉英.語類理論指導下的大學英語聽說教學模式探索[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2(5).
[3]龐繼賢、葉寧.西方語類理論比較分析[J].浙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2).
[4]楊石泉.話語分析與對外漢語教學[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4(3).
本文是廣州大學2013年度教育教學研究立項項目(JYY201344)和廣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第三批立項項目(2013A069)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