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小萍,艾鵬程
(湖北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合作學習是一種旨在促進學生在異質小組中互助合作,達成學習目標,并以小組的總體成績?yōu)楠剟钜罁?jù)的教學策略體系[1]。護理技巧是高職護理專業(yè)的主干課程,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掌握護理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常用的各項護理技術操作、病情觀察、溝通交流技巧、醫(yī)療文件書寫等,熟練地運用護理程序進行護理工作。筆者將我校2011級高職護理專業(yè)(5)班50名學生作為實驗組,2011級高職護理專業(yè)(6)班50名學生作為對照組。實驗組在護理技巧教學實踐中采用合作學習為主的教學形式,對照組仍采用傳統(tǒng)的集體授課制教學形式。結果發(fā)現(xiàn),合作學習能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能夠提高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和綜合素質。
近幾年招收的學生文化基礎比較薄弱,部分學生沒有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學習主動性明顯偏低,且厭學情緒嚴重,學習成績普遍偏低[2]。而大多數(shù)教師仍沿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方法,在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模式中按部就班地滿堂講述,課堂顯得機械、沉悶,缺乏生氣與樂趣。教學過程中經(jīng)常可以聽到教師對學生學習習慣、行為習慣等多方面的抱怨及不滿,教師不得不放棄對學生的高要求,考核的手段、難度、范圍等都“打了很大折扣”。因此,教師要思考形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不斷進行教學改革,多給學生一些正面的、積極的引導,多給學生一些鼓勵和幫助,點燃學生心中的希望,幫助學生找回自信和自尊,使他們順利完成學業(yè)。筆者在護理技巧教學中運用了小組合作教學,根據(jù)學生的特點,以基礎護理知識為載體,鼓勵學生以積極的態(tài)度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使課堂真正煥發(fā)出活力。
在實驗前要對學生深入了解,弄清他們的學習成績、個性特點和實踐能力,按照學生特點進行異質分組,即每組中學生的成績有優(yōu)、良、中、差4個層次。在分組的同時要兼顧學生之間平時相處是否融洽,以便順利開展合作學習。挑選一名熱情、聰穎、能干的學生為組長,負責本組的學習活動。
教師先根據(jù)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提出任務或項目,提前發(fā)給每個小組。以護理實際工作任務為載體,確定小組學習目標,引導學生進行預習、思考。在護理技巧教學中選取血壓測量、吸痰、無菌技術、鼻飼、導尿、灌腸共6項操作項目作為正式實驗教學內容。
教師上課時精講操作要點和難點并示范,重點培訓各組組長,使他們能按照護理計劃規(guī)范完成護理技術操作,成為合格的“小教師”。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擬訂護理計劃,按護理計劃每個小組安排1~2人準備實驗物品,在實驗室自主學習并練習。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每名組員不僅自己要主動學習,還有責任幫助其他學生學習,在這一過程中,小組長以點帶面的作用非常重要。
及時評價與反思是促進合作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開展組間交流,教師可以任意指定或由各小組互相點名來演示操作,也可以通過小組間競賽的方式進行交流。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按護理計劃進行角色扮演,完成護理技術操作、健康教育、心理護理等練習內容。教師組織學生對整個學習過程進行總結和評價,對于表現(xiàn)優(yōu)異的小組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并做好成績的記錄和評定;對于操作過程中的錯誤,引導學生思考,共同討論,找出正確方法。
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在年齡、入學成績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學生在2011年上學期共進行了4次單元考核,前兩次單元考核實驗組和對照組均采取傳統(tǒng)教學法進行教學,單元考核成績兩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后兩次單元考核包括6項操作項目:血壓測量、吸痰、無菌技術、鼻飼、導尿、灌腸。對照組采取傳統(tǒng)教學法教學,實驗組采取小組合作法教學,實驗組成績優(yōu)于對照組(P<0.01)。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單元操作技能考核成績比較(,分)
表1 兩組學生單元操作技能考核成績比較(,分)
分組 單元考核1 單元考核2 單元考核3 單元考核4對照組實驗組tP 80.26±2.5478.88±4.631.37>0.0578.34±5.6678.12±4.030.36>0.0575.47±6.5582.40±5.664.16<0.0181.26±6.8588.96±4.283.87<0.01
合作學習的代表人物斯萊文曾經(jīng)指出:“合作學習是一種社會方法,它使學生共同完成對每個人都同樣重要的事情,合作學習還是一種愉快的方法,使學生從事積極的學習而不是消極的學習,由于這些原因,從邏輯上講,合作學習應該像對待學業(yè)成績一樣,對社會、動機、態(tài)度等教育結果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p>
傳統(tǒng)的教學以教師為主導,先由教師示教,然后學生分組練習,這種教學方式的弊端是由于學生人數(shù)多,教師很辛苦但輔導不全面,學生練習的效果差。而小組合作學習在明確了教學目標后,充分發(fā)揮小組長和每一位組員的積極性,提高了訓練的質量及學生的操作技能。
姜安麗[3]認為適應新世紀需求的護理人才應是實用型護理人才,應具有能在復雜多樣的衛(wèi)生保健環(huán)境中從事跨學科護理實踐能力的綜合素質較高的護理人才。小組合作學習是學生間互教互學的過程,也是互愛互助、溝通情感的過程,有利于學生認知、情感和技能目標的均衡達成,鍛煉了學生的各種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1]王坦.合作學習理論基礎簡析[J].課程·教材·教法,2005,25(1):30-35.
[2]耿建忠.關注課堂生成 讓教學在動態(tài)中進行[J].教育科學研究,2004(7):47-49.
[3]姜安麗.21世紀護理教育發(fā)展現(xiàn)狀及我國護理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和發(fā)展策略[J].中國醫(yī)學文摘,2005(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