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千里 金晶茹 王月珍 汪巖
摘要:目的:利用叢枝菌根菌、EM菌、NEB菌劑結合發(fā)酵玉米秸稈粉等物質對老參地進行改良后栽參。方法:正交實驗設計法。結果:各處理的人參根部總皂苷含量都較CK高,提高幅度在13.11%~20.77%。結論:這種方法有效改善了老參地土壤的微生態(tài)環(huán)境,有利于人參的生長和有效物質的積累。
關鍵詞:老參地;生態(tài)改良;人參總皂苷;人參單體皂苷
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06BA109B03)。
中圖分類號: S567.51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4.22.0015
人參(Panax ginseng C.A.Mey.)是多年生宿根植物,栽培忌連作[1] ,栽過人參的土壤俗稱“老參地”。老參地栽種人參燒須、爛根嚴重,須根減少,導致根系活力與參根抗病能力降低,易感染根病,進而大面積減產甚至死亡[2,3],人參的商品質量和產量受到嚴重影響。因此, 老參地土壤改良和尋找綠色的種植人參技術是目前人參產業(yè)亟需解決的問題[4]。金慧等[5]采取殺滅土壤病原菌、活化土壤、使用有益微生物等綜合手段改造老參地,栽培的人參產量接近新林地的水平。作者借鑒已有土壤改良方式,以發(fā)酵秸稈粉、生物菌劑等對老參地土壤進行生態(tài)改良。通過研究改良過程中人參總皂苷及單體皂苷進行檢測,以探討生態(tài)改良技術對老參地土壤改良機理,提高老參地的重復利用率,從根本上解決人參生產瓶頸,促進我國人參產業(yè)健康發(fā)展。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材料
試驗在吉林省撫松縣參王植保公司老參地進行,人參為二年生人參栽子。
1.2 實驗設計
以發(fā)酵玉米秸稈粉,紅糖,歐苷等為改良基礎,采用L9(34)正交試驗設計。叢枝菌根菌、NEB菌劑、EM菌劑按不同比例組合成9個處理(表1),3次重復。
1.3 測定方法
人參根部總皂苷含量:香草醛-濃硫酸顯色的分光光度法。
2 結果與分析
由圖1可知,在紅果期,CK的人參根部總皂苷含量僅為1.83%,土壤經(jīng)改良后,各處理的人參根部總皂苷含量都較CK高,提高幅度在13.11%~20.77%,其中處理3,6,8人參根部總皂苷含量較高,分別為2.19%,2.21%,2.20%,根據(jù)這一結果,測定了處理3,6,8和CK的單體皂苷含量。
6,8的含量分別為0.2879 %,0.987 %,0.2992%,差異較大,Re含量提高32.61%~37.81%;處理3,6,8的人參皂苷Rb1含量較CK提高26.62%~29.50%,差異較大,但三個處理間差異不明顯;處理3,6,8的人參皂苷Rc含量較CK提高7.98%~11.35%,提高幅度不明顯;處理3,6,8的人參皂苷Rb2含量較CK提高15.23%~21.01%,差異較大;處理3,6,8的人參皂苷Rd2含量較CK提高12.01%~28.33%,差異較大;從各單體皂苷含量上看,處理6表現(xiàn)良好。
3 結語
通過生態(tài)改良使人參總皂苷含量得到提高,同時秸稈還田以后,為增強酶促反應和土壤呼吸強度提供了基質,使生物菌劑有效的發(fā)揮作用,土壤生物活性得到提高,為進一步的綠色生態(tài)種植人參提供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 張國榮,龐立杰,董宇.關于人參栽培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考[J].人參研究,2007,19(4):42~43.
[2] 張連學,陳長寶,王英平等.人參忌連作研究及其解決途徑[J].吉林農業(yè)大學學報,2008,30(4):481~485,491.
[3] 韓東,雷軍,楊繼祥.老參地問題的研究進展[J].人參研究,1998,(2):2~5.
[4] 曹志強,許永華.老參地(參后地)永續(xù)栽參的土壤處理[J].人參研究,2003,15(2):27~29.
[5] 金慧,丁樹蓮,曹志強.老參地、農田地改造,連續(xù)栽培人參、西洋參[J].世界科學技術-中藥現(xiàn)代化,2006,8(1):84~87.
作者簡介:馬千里,碩士,長春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助教,研究方向:藥用植物。
摘要:目的:利用叢枝菌根菌、EM菌、NEB菌劑結合發(fā)酵玉米秸稈粉等物質對老參地進行改良后栽參。方法:正交實驗設計法。結果:各處理的人參根部總皂苷含量都較CK高,提高幅度在13.11%~20.77%。結論:這種方法有效改善了老參地土壤的微生態(tài)環(huán)境,有利于人參的生長和有效物質的積累。
關鍵詞:老參地;生態(tài)改良;人參總皂苷;人參單體皂苷
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06BA109B03)。
中圖分類號: S567.51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4.22.0015
人參(Panax ginseng C.A.Mey.)是多年生宿根植物,栽培忌連作[1] ,栽過人參的土壤俗稱“老參地”。老參地栽種人參燒須、爛根嚴重,須根減少,導致根系活力與參根抗病能力降低,易感染根病,進而大面積減產甚至死亡[2,3],人參的商品質量和產量受到嚴重影響。因此, 老參地土壤改良和尋找綠色的種植人參技術是目前人參產業(yè)亟需解決的問題[4]。金慧等[5]采取殺滅土壤病原菌、活化土壤、使用有益微生物等綜合手段改造老參地,栽培的人參產量接近新林地的水平。作者借鑒已有土壤改良方式,以發(fā)酵秸稈粉、生物菌劑等對老參地土壤進行生態(tài)改良。通過研究改良過程中人參總皂苷及單體皂苷進行檢測,以探討生態(tài)改良技術對老參地土壤改良機理,提高老參地的重復利用率,從根本上解決人參生產瓶頸,促進我國人參產業(yè)健康發(fā)展。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材料
試驗在吉林省撫松縣參王植保公司老參地進行,人參為二年生人參栽子。
1.2 實驗設計
以發(fā)酵玉米秸稈粉,紅糖,歐苷等為改良基礎,采用L9(34)正交試驗設計。叢枝菌根菌、NEB菌劑、EM菌劑按不同比例組合成9個處理(表1),3次重復。
1.3 測定方法
人參根部總皂苷含量:香草醛-濃硫酸顯色的分光光度法。
2 結果與分析
由圖1可知,在紅果期,CK的人參根部總皂苷含量僅為1.83%,土壤經(jīng)改良后,各處理的人參根部總皂苷含量都較CK高,提高幅度在13.11%~20.77%,其中處理3,6,8人參根部總皂苷含量較高,分別為2.19%,2.21%,2.20%,根據(jù)這一結果,測定了處理3,6,8和CK的單體皂苷含量。
6,8的含量分別為0.2879 %,0.987 %,0.2992%,差異較大,Re含量提高32.61%~37.81%;處理3,6,8的人參皂苷Rb1含量較CK提高26.62%~29.50%,差異較大,但三個處理間差異不明顯;處理3,6,8的人參皂苷Rc含量較CK提高7.98%~11.35%,提高幅度不明顯;處理3,6,8的人參皂苷Rb2含量較CK提高15.23%~21.01%,差異較大;處理3,6,8的人參皂苷Rd2含量較CK提高12.01%~28.33%,差異較大;從各單體皂苷含量上看,處理6表現(xiàn)良好。
3 結語
通過生態(tài)改良使人參總皂苷含量得到提高,同時秸稈還田以后,為增強酶促反應和土壤呼吸強度提供了基質,使生物菌劑有效的發(fā)揮作用,土壤生物活性得到提高,為進一步的綠色生態(tài)種植人參提供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 張國榮,龐立杰,董宇.關于人參栽培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考[J].人參研究,2007,19(4):42~43.
[2] 張連學,陳長寶,王英平等.人參忌連作研究及其解決途徑[J].吉林農業(yè)大學學報,2008,30(4):481~485,491.
[3] 韓東,雷軍,楊繼祥.老參地問題的研究進展[J].人參研究,1998,(2):2~5.
[4] 曹志強,許永華.老參地(參后地)永續(xù)栽參的土壤處理[J].人參研究,2003,15(2):27~29.
[5] 金慧,丁樹蓮,曹志強.老參地、農田地改造,連續(xù)栽培人參、西洋參[J].世界科學技術-中藥現(xiàn)代化,2006,8(1):84~87.
作者簡介:馬千里,碩士,長春醫(yī)學高等??茖W校,助教,研究方向:藥用植物。
摘要:目的:利用叢枝菌根菌、EM菌、NEB菌劑結合發(fā)酵玉米秸稈粉等物質對老參地進行改良后栽參。方法:正交實驗設計法。結果:各處理的人參根部總皂苷含量都較CK高,提高幅度在13.11%~20.77%。結論:這種方法有效改善了老參地土壤的微生態(tài)環(huán)境,有利于人參的生長和有效物質的積累。
關鍵詞:老參地;生態(tài)改良;人參總皂苷;人參單體皂苷
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06BA109B03)。
中圖分類號: S567.51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4.22.0015
人參(Panax ginseng C.A.Mey.)是多年生宿根植物,栽培忌連作[1] ,栽過人參的土壤俗稱“老參地”。老參地栽種人參燒須、爛根嚴重,須根減少,導致根系活力與參根抗病能力降低,易感染根病,進而大面積減產甚至死亡[2,3],人參的商品質量和產量受到嚴重影響。因此, 老參地土壤改良和尋找綠色的種植人參技術是目前人參產業(yè)亟需解決的問題[4]。金慧等[5]采取殺滅土壤病原菌、活化土壤、使用有益微生物等綜合手段改造老參地,栽培的人參產量接近新林地的水平。作者借鑒已有土壤改良方式,以發(fā)酵秸稈粉、生物菌劑等對老參地土壤進行生態(tài)改良。通過研究改良過程中人參總皂苷及單體皂苷進行檢測,以探討生態(tài)改良技術對老參地土壤改良機理,提高老參地的重復利用率,從根本上解決人參生產瓶頸,促進我國人參產業(yè)健康發(fā)展。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材料
試驗在吉林省撫松縣參王植保公司老參地進行,人參為二年生人參栽子。
1.2 實驗設計
以發(fā)酵玉米秸稈粉,紅糖,歐苷等為改良基礎,采用L9(34)正交試驗設計。叢枝菌根菌、NEB菌劑、EM菌劑按不同比例組合成9個處理(表1),3次重復。
1.3 測定方法
人參根部總皂苷含量:香草醛-濃硫酸顯色的分光光度法。
2 結果與分析
由圖1可知,在紅果期,CK的人參根部總皂苷含量僅為1.83%,土壤經(jīng)改良后,各處理的人參根部總皂苷含量都較CK高,提高幅度在13.11%~20.77%,其中處理3,6,8人參根部總皂苷含量較高,分別為2.19%,2.21%,2.20%,根據(jù)這一結果,測定了處理3,6,8和CK的單體皂苷含量。
6,8的含量分別為0.2879 %,0.987 %,0.2992%,差異較大,Re含量提高32.61%~37.81%;處理3,6,8的人參皂苷Rb1含量較CK提高26.62%~29.50%,差異較大,但三個處理間差異不明顯;處理3,6,8的人參皂苷Rc含量較CK提高7.98%~11.35%,提高幅度不明顯;處理3,6,8的人參皂苷Rb2含量較CK提高15.23%~21.01%,差異較大;處理3,6,8的人參皂苷Rd2含量較CK提高12.01%~28.33%,差異較大;從各單體皂苷含量上看,處理6表現(xiàn)良好。
3 結語
通過生態(tài)改良使人參總皂苷含量得到提高,同時秸稈還田以后,為增強酶促反應和土壤呼吸強度提供了基質,使生物菌劑有效的發(fā)揮作用,土壤生物活性得到提高,為進一步的綠色生態(tài)種植人參提供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 張國榮,龐立杰,董宇.關于人參栽培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考[J].人參研究,2007,19(4):42~43.
[2] 張連學,陳長寶,王英平等.人參忌連作研究及其解決途徑[J].吉林農業(yè)大學學報,2008,30(4):481~485,491.
[3] 韓東,雷軍,楊繼祥.老參地問題的研究進展[J].人參研究,1998,(2):2~5.
[4] 曹志強,許永華.老參地(參后地)永續(xù)栽參的土壤處理[J].人參研究,2003,15(2):27~29.
[5] 金慧,丁樹蓮,曹志強.老參地、農田地改造,連續(xù)栽培人參、西洋參[J].世界科學技術-中藥現(xiàn)代化,2006,8(1):84~87.
作者簡介:馬千里,碩士,長春醫(yī)學高等??茖W校,助教,研究方向:藥用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