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筠
摘 要: 新課程標準為小學教學指明了方向,同時也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必須改變轉變觀念、思維和角色,努力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主體意識,積極探索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試行科學多元的評價方式,從而全面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能力,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 新課程 小學數學 教學策略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第一,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第二,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才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第三,對數學學習的評價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tài)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數學課程標準很明確地告訴我們,小學數學要教什么?如何學?怎么評價?如果這三個問題解決了,小學數學學習的問題自然就迎刃而解了。筆者將以新課改理念為導引,結合多年小學數學的教學經歷和小學生的個性喜好,從教師角色轉變開始,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評價方式等方面探討小學數學教學對策。
一、積極轉變小學數學的教師觀念角色
小學數學課堂的主導者、設計者都是數學教師,教師作什么樣的引導,學生就有什么樣的反應。新課改是一場顛覆性的變革,那改革的直接推動者和實踐者就是教師,所以小學數學教師首先搞清楚教育的目的什么?是使學生成長成人成才,為生活服務,而不僅僅是傳授數學知識與內容。所以,有一點是必須明確的,那就是教學的主體是學生,不是教師,教是為了學,不是教師表演。同時,教師觀念的轉變在另一方面主要體現在教師角色的轉變。在現代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扮演著多重角色,從諸多方面影響學生的成長發(fā)展,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還是學生的榜樣,班集體的領導者和管理者,心理治療工作者,研究者和學習者,以及學生的朋友。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學生的主體作用只有在教師引導下才能得以發(fā)揮,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才能得以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才能獲得充分發(fā)展,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破除師道尊嚴的傳統(tǒng)觀念。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解惑者,教師與學生在人格是平等的,教師要做學生的良師益友與合作伙伴。小學生都是很感性和情緒化的,當學生和老師做朋友了,喜歡數學老師和上課的氛圍了,學生自然就會對數學感興趣,就會喜歡上數學課。
二、努力增強小學生數學學習的主體意識
教學的關鍵不是教,而是學,是讓學生肯學習,會學習,好學習,所以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主體意識,簡言之,就是培養(yǎng)學生自覺主動學習數學的意識,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學習是為了自己,這也是數學教育的最高目標。而這種主體學習意識不是與生俱來的,自覺的學習意識源于長時間實踐活動經驗的積累,因此,我們要創(chuàng)設情境,讓每一堂課成為自主探究的過程,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內在動力。例如,我讓學生用數字記錄周末參加的一項活動,有個學生就寫道:“今天,我和爸爸、叔叔一起去釣魚,我一邊看一邊數,數到爸爸釣了4條魚,叔叔釣了6條魚,我算了一下,叔叔比爸爸多了2條。所以我對爸爸說加油……”學生寫了做飯,買菜,分水果零食等活動。家庭生活中的數學非常多,這個活動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主體意識,而且培養(yǎng)了讓學生在活動中關注數學問題,用數學的思維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習慣。當然,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主體意識不僅僅是為了解數學題,而是在更廣闊的社會生活中,利用已學的數學知識調查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應用中的作用,從而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和數學素養(yǎng)。
三、積極探索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育是為了更好地生活,為了學生更健康快樂地成長,學習方式的變革是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因此,新課改顛覆性的改革就在于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改變教師填鴨式灌輸的教學方式,進而轉向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這是由教師主導向學生主體的重大轉變,使教學過程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探究的基礎上,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生的自我探究和小組合作探索有機結合。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方式能為學生提供自我學習的機會和平臺,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才是課堂的主人,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促使學生主體性意識、學習實踐能力及合作意識、交往能力等多方面素質的全面發(fā)展。另外,學生的分組合作學習,應以學生的自主學習作為基礎,在合作學習之前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問題,然后進行探究、交流,共同解決問題。只有構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數學課堂,才能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小學數學課堂煥發(fā)出生機活力。
四、讓學生在發(fā)展評價中快樂的成長
新課程改革的關鍵是學習方式的改變,而導向確實評價,教學必須圍繞評價走,所以評價改革才是核心。傳統(tǒng)的評價模式就是用數學試卷通過分數評價學生數學學習成績好與差,分數就是評價的終點,分數就是老師和家長判讀學生學習的唯一標準,這種評價會扼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所以,我們應該實施多元科學全面的評價方式評價小學生,讓學生從評價中感受到快樂、自信與進步。例如,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用發(fā)展的眼光評價學生,注重對學生平時表現的記載,采用多種民主評議的方式,讓學生評學生,老師評學生,讓學生在民主評議的氣氛中激勵自己。對學生數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檢測,我們不能單單用一張試卷考查學生,可以增加面試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動手操作,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另外,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我還采用了“教師眼中的我”、“我自己眼中的我”、“小伙伴眼中的我”和“家長眼中的我”等多種形式,這樣的評價使學生自己、家長、教師都參與到評價中,從不同角度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評價,把對學生的評價記錄下來,讓學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實現數學評價的過程就是學生成長的過程,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使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發(fā)展。
讓每個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得、學有所成、學有所用是新課程所向往、所倡導的理想與價值追求。新課改中的孩子是快樂的,也是幸運的,更希望是終身受益的。面對這次數學課程改革,小學數學教師是新課程的實踐者,唯有努力學習,腳踏實地、積極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完成新的教育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的教育夢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