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麗
[摘 要]南陽是河南省蒙古族的集中聚居地,依據(jù)傳說及史料考證,南陽王姓蒙古族可能是元朝宗室諸王之后裔,南陽李姓蒙古族可能是元朝部將木華黎之后裔。南陽蒙古族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在生產(chǎn)、消費、禮儀、節(jié)日等方面的風俗習慣已與漢族基本一樣。
[關鍵詞]南陽;蒙古族;歷史與現(xiàn)狀
一、南陽蒙古族歷史淵源
南陽蒙古族多數(shù)是元代蒙古人的后裔,他們有的是通過戍守、屯田、居官、避難定居當?shù)?,有的是滯留當?shù)氐幕首宄蓡T。究其先祖來源,主要有以下兩種情況。
(一)系元朝宗室諸王之后裔。南陽市所轄鎮(zhèn)平縣、淅川縣、新野縣等地王姓蒙古族屬此情況
南陽王姓蒙古族,相傳分為兩支:一支分布在鎮(zhèn)平縣王崗鄉(xiāng)硯臺村、淅川縣九重鎮(zhèn)等地,相傳其先祖是元順帝叔父司脫王;另一支分布在鎮(zhèn)平縣晁坡鎮(zhèn)、新野縣等地,相傳其先祖是元順帝四子帖木花耳。南陽王姓蒙古族,傳說是在明軍北伐,圍困大都(今北京)之際,元順帝意欲北歸,帖木花耳隨其叔父司脫王攜家眷北逃過程中,在濮陽與明軍交戰(zhàn),“濮陽兵敗,新鄉(xiāng)渡河,留居晁陂,遂因王而姓王氏”[1]。對于王姓蒙古族的族源問題,歷來說法不一,當前學術界存在著同源同流和同源異流兩種說法。
第一是同源同流說。大部分學者認為傳說中的兩支王姓蒙古族屬于同源同流,均系忽必烈之孫淮王帖木兒不花之后裔。首先,“征諸史跡,不僅順帝沒有一個兒子叫帖木花耳,而且遍查《元史》諸書,竟無一人叫帖木花耳”[2],元順帝也沒有叫司脫王或封為司脫王的叔父,傳說中元順帝妥歡帖睦兒的四子帖木花耳,可能是忽必烈第九子脫歡的第四子帖木兒不花的訛傳,因為“妥歡”與“脫歡”諧音又同是第四子。其次, 帖木兒不花曾襲封鎮(zhèn)南王,而傳說中司脫王被封為平南王,而元代并沒有平南王的封號,人們有可能把鎮(zhèn)南王誤以為平南王。第三,傳說中司脫王和帖木花耳曾被派往江南鎮(zhèn)壓起義,后來兵敗九江,返回大都。歷史上,帖木兒不花曾在鎮(zhèn)廬州時,遭兵敗而北歸,人們可能將廬州誤傳為九江。由此推測:“司脫王和帖木花耳或即淮王帖木兒不花;有關司脫王和帖木花耳的傳說,乃是帖木兒不花事跡的訛傳和衍伸。鎮(zhèn)平蒙古人的始祖雖不是元順帝的四叔和四子,卻是元朝宗室諸王”[3]。依此說法,南陽這兩支蒙古族屬于同源同流。
第二是同源異流說。部分學者認為鎮(zhèn)平晁陂與硯臺兩支蒙古族屬同源異流。帖木花耳的傳說可能是帖木兒不花事跡的訛傳,但帖木兒不花一人不能代替?zhèn)髡f中的司脫王和帖木花耳,“將鎮(zhèn)平蒙古族的始祖統(tǒng)一為是淮王帖木爾不花值得商榷”[4]。第一,晁陂與硯臺族人均認為他們不是一支,他們各有自己的族譜,分別記載了其先祖的來歷。第二,硯臺王氏祠堂碑記和族譜中記載,硯臺王氏先祖是脫脫王的兒子哈剌章。第三,《元史》中蔑兒乞氏脫脫(叔父是伯顏)的事跡與族譜中的脫脫王較符合。民間稱其始祖為司脫王而不是脫脫王可能與當?shù)亓鱾鞯囊皇酌窀栌嘘P:“封荊王加鄭王,元代尊稱諱脫王。思脫王想脫王,元季賢相美名揚”,傳說中的司脫王可能是民歌中“思脫王”的誤傳。鎮(zhèn)平晁陂的先祖可能是淮王帖木兒不花,而鎮(zhèn)平硯臺族的先祖可能是元末丞相脫脫王之子哈剌章。晁陂和硯臺蒙古族“確為元王室遺胄,即同源;但他們又各自有自己的始祖,因而屬于異流”[5]。
元順帝兒子中“究竟有沒有一個叫帖木花耳的,目前不宜輕易否定”[6]。因《元史》所載,僅是皇后所生的兒子,妃子所生的兒子很難考全。再加上《元史》出于眾人之手,編纂時間倉促,元順帝一朝資料以征集而得,很難完備。雖然南陽蒙古族先祖的名字說法不一,但是,中南民族學院在20世紀80年代對鎮(zhèn)平進行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他們有供奉成吉思汗像、不“圓月”、同姓不婚等風俗習慣,這足以證明他們的先祖是蒙古族。
(二)系元朝部將之后裔。南陽、洛陽李姓蒙古族屬此種情況
南陽社旗縣和洛陽孟津縣李姓蒙古族,據(jù)族內(nèi)傳說、史料、家譜記載,其始祖是蒙古國開國功臣木華黎,南陽社旗李姓是從洛陽遷居而來。據(jù)洛陽李氏家譜(明正統(tǒng)六年即1441年)記載:“李出由元,札剌爾氏”。 李氏始祖孔溫窟哇,謚號忠宣?!白允甲嬷倚椅洹?,“以開國勛封魯”,其后世子孫世襲,忠武王即木華黎。 “忠武生忠定,食采東平”, 忠定王即木華黎之子孛魯,孛魯之子“武靖王霸都魯”,霸都魯?shù)谖遄予F古爾忠,鐵古爾忠之子鐵思生咬兒(李氏之祖),“始居松江”。咬兒生五子,后其五子易姓為李:李可才、李可良、李可能、李可用、李可禮。長子、次子均無后,三子家譜不詳,四子李可用因?qū)Α懊魅卿量罡揭饩?,謫河南戍”。李可用,先居洛陽南關,后遷至李家營村(今孟津縣麻屯鎮(zhèn)李營村),繁衍至今。李可用長子李英遷至南陽,現(xiàn)分居南陽各地。五子李可禮留居松江府,李可禮之孫李年于1441年(明正統(tǒng)六年)撰修《李氏家譜》。
《元史》中對始祖孔溫窟哇、木華黎、孛魯?shù)挠涊d均與《李氏家譜》所述相符, “木華黎,札剌兒氏,世居阿難水東。父孔溫窟哇,……”[7]元“至治元年,詔封孔溫窟哇推忠效節(jié)保大佐運功臣……魯國王,謚忠宣;木華黎體仁開國輔世佐命功臣……魯國王,謚忠武。子孛魯嗣”[8]。木華黎之子孛魯于“至治元年,詔封純誠開濟保德輔運功臣……上柱國、魯國王,謚忠定?!盵9]孛魯生“子七人:長塔思,次速渾察,次霸都魯……” 。[10]李氏家譜記載霸都魯五子為鐵古爾忠, 而《元史》載霸突魯(即霸都魯)生“子四人:長安童,次定童,次霸都虎臺;他姬子曰和童,襲國王?!盵11]霸突魯沒有五子鐵古爾忠,從這一點來說,似乎可以否定李氏為木華黎之后。但是從《元史》成書來看,首先,撰寫《元史》在元滅亡之后,對于隱居鄉(xiāng)里的亡國遺族只能揣測而已。其次,《元史》列傳照抄碑志家傳之類,取舍不當之處甚多:如有的該立傳而無傳,某些開國勛臣的傳記也有缺略, 也有譯音不統(tǒng)一的現(xiàn)象。最后從李年撰修族譜的背景及有關李可禮的史料記載,“與《(洛陽)李氏家譜不謀而合,起碼可以證明洛陽蒙古族乃木華黎裔孫之說不誣。”[12]
二、南陽蒙古族現(xiàn)狀
根據(jù)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河南有蒙古族82170人,其中南陽市就有54767人,占全省蒙古族人口的66.65%。南陽蒙古族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遷徙和發(fā)展,居住地遍布“南陽100多個村莊里?!?[13]
1953年當?shù)厝嗣裾疄殒?zhèn)平縣硯臺、晁陂以及新野縣王姓蒙古族恢復了民族身份;1982年當?shù)厝嗣裾疄殇来h九重鎮(zhèn)王姓蒙古族恢復了民族身份。王姓蒙古族主要集中分布在鎮(zhèn)平縣、淅川縣、新野縣、臥龍區(qū)、內(nèi)鄉(xiāng)縣、南召縣等地。鎮(zhèn)平縣王姓蒙古族人口最多,“近30000人,主要分布在晁陂鎮(zhèn)3000人,王崗鄉(xiāng)硯臺村2000人,賈宋鎮(zhèn)3000多人、小集村1000人,”[14],其余分布在馬莊鎮(zhèn)栗扒村和唐營村、石佛寺鎮(zhèn)、老莊鎮(zhèn)等地; “新野有蒙古族4000余人,” [15]新野縣王姓蒙古族主要分布在:上港鄉(xiāng)王白村,王集鎮(zhèn)馮集村、汪堤村,上莊鄉(xiāng)王寨村等自然村;淅川縣“蒙古族6200余人,”[16]主要分布在九重、厚坡鎮(zhèn)等地。
1982年和1990年,當?shù)厝嗣裾疄樯缙炖钚彰晒抛寤謴土嗣褡迳矸荨?社旗縣李姓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李店鎮(zhèn)半坡村、冢坡村、太和鎮(zhèn)馬埂村、后趙村、范樓村,其他鄉(xiāng)鎮(zhèn)分布較少?,F(xiàn)有后代4600人?!盵17]
三、南陽蒙古族文化的變遷
生活在我國北方的蒙古族,由于地理條件和氣候環(huán)境的作用,形成了以草原畜牧業(yè)為主要經(jīng)濟活動的生計方式。蒙古族定居中原以后,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逐步形成了以農(nóng)耕為主的社會生活文化體系。
(一)語言文化的變遷。蒙古族有其獨立的語言文字系統(tǒng),他們通用蒙古語和蒙古文。如今的南陽蒙古族,已經(jīng)無人會說蒙語,也不認識蒙文,甚至許多人根本不知道有蒙語、蒙文。他們操河南方言中的當?shù)氐胤皆?,通用漢語、漢字。
(二)服飾文化的變遷。蒙古族的服飾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蒙古族的長袍,俗稱“蒙古袍”,一般蒙古袍的特點是袖長衣寬、高領右衽、下端不開衩。腰帶是蒙古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蒙古人還愛穿靴子戴首飾。如今南陽蒙古族的穿著打扮與周圍漢族一樣,服裝分為春秋裝、夏裝、冬裝三種,人們隨著四季的變化而穿著不同的短上衣、褲子、時令鞋,年輕人更喜歡穿流行裝、時尚裝等。
(三)飲食文化的變遷。蒙古人的飲食大致分為三類:即糧食、乳食、肉食,一日三餐,多兩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吃泡炒米、奶食和手扒肉,晚上用羊肉下面條吃包子,一日三餐不可無茶?,F(xiàn)在的南陽蒙古族,飲食以面食、大米為主,一日三餐。傳統(tǒng)上,早晚飯一般吃饅頭、炒菜、喝粥,中午常吃面。有時也吃米飯、包餃子。
(四)居住方式的變遷。蒙古包是蒙古族的主要居所,蒙古包有大有小,呈圓形尖頂形狀,通常用一層或二層羊毛氈子覆蓋。 如今南陽蒙古族的居住方式完全按照中原地區(qū)的房屋樣式建造。改革開放以后,由傳統(tǒng)的土坯房向磚瓦房過渡,現(xiàn)在不少家庭是用鋼筋混凝土、預制板構建而成的樓房。
(五)交通工具的變遷。馬是蒙古族牧民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出外辦事都需乘馬。南陽蒙古族的交通工具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發(fā)生著改變,由70年代開始流行的自行車—摩托車—私家車,現(xiàn)在電動自行車成了人們?nèi)粘3鲂械拇焦ぞ摺?/p>
(六)民族節(jié)日的變遷。蒙古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白節(jié)”、“祭敖包”、“那達慕”、“燃燈節(jié)”等。如今的南陽蒙古族,他們跟漢族過的節(jié)日基本一樣,如,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十月初一、臘八節(jié)、掃灶節(jié)、冬至等。
現(xiàn)如今的南陽蒙古族同當?shù)貪h族一樣,以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為主兼多種經(jīng)營,在生產(chǎn)、消費、禮儀、節(jié)日等方面的風俗習慣已與漢族基本一樣。在許多場合,他們不自覺的把自己當成漢族人,忘記了自己是蒙古族,只是在身份證上顯示其蒙古族的身份。雖然蒙古族在風俗習慣上還保留著某些特點,但是,隨著民族之間交往的日益頻繁和深化,各民族的整合認同意識也隨之加強,會逐步形成一個多民族共居一處、融為一體的局面。
參考文獻:
[1]鎮(zhèn)平晁陂《王氏族譜》引始祖墓碑.
[2]匡裕徹,任崇岳.河南省蒙古族來源試探[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2):P74.
[3]匡裕徹,任崇岳.河南省蒙古族來源試探[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2):P75.
[4]楊艷. 河南省鎮(zhèn)平縣蒙古族源流新探[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6,(9):P106.
[5]楊艷. 河南省鎮(zhèn)平縣蒙古族源流新探[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6,(9):P107.
[6]嘎爾迪,王兆良.鎮(zhèn)平縣王氏蒙古族始祖問題辨析[J].中州統(tǒng)戰(zhàn),1994,(6):P35.
[7](明)宋濂.《元史·卷一百一十九·木華黎傳》.中華書局,1976,P2929.
[8](明)宋濂.《元史·卷一百一十九·木華黎傳》.中華書局,1976,P2936.
[9](明)宋濂.《元史·卷一百一十九·木華黎傳》.中華書局,1976,P2937.
[10](明)宋濂.《元史·卷一百一十九·木華黎傳》.中華書局,1976,P2937.
[11](明)宋濂.《元史·卷一百一十九·木華黎傳》.中華書局, 1976, P2942.
[12]匡裕徹,任崇岳.河南省蒙古族來源試探[J]. 中南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2):P76.
[13]王建華.散居在祖國內(nèi)地的蒙古族及后裔[M].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2013.P15.
[14]王建華.散居在祖國內(nèi)地的蒙古族及后裔[M].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2013.P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