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季美
(同濟大學 外國語學院, 上海 200092)
對機器翻譯的研究從20世紀40年代第一臺計算機誕生至今,無論在理論研究方面還是工程實踐方面都已經(jīng)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隨著計算機和因特網(wǎng)的普及,機器翻譯已經(jīng)得到廣泛推廣,產(chǎn)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中國的改革開放也給中國翻譯服務提供了巨大的市場,市場對翻譯的巨大需求再一次激起人們對機器翻譯研究的強烈興趣。
“計算機翻譯不適用于文學性很強或文化味很濃的文本,而適用于科普文獻、金融商業(yè)交易、行政管理備忘錄、法律文件、說明書、農業(yè)及醫(yī)學資料、工業(yè)專利、宣傳冊、報紙報道等”[2]5。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和加拿大聯(lián)邦政府翻譯局聯(lián)合開發(fā)的“天氣預報”英-法機器翻譯系統(tǒng)TAUM-METEO成為在受限語言內機器成功翻譯最早的一個例證。為在全球范圍內推銷其產(chǎn)品和服務,讓國外用戶能夠讀懂其產(chǎn)品說明書和用戶手冊等技術文件,降低語言轉換成本,歐洲航空航天工業(yè)協(xié)會也為其文件中使用的英語限定了985個術語和60條寫作規(guī)則[3]。
“十五”期間,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研究所對我國現(xiàn)有的機器翻譯系統(tǒng)進行了測評,結合機器翻譯系統(tǒng)對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和受限語言等不同體裁、不同風格的文本翻譯,在對譯文進行具體分析、對比和綜合評價的基礎上,確定了英漢機器翻譯在受限語言處理中取得了最高的5級適用級別和85%以上的可翻譯度[6]131-162。機器翻譯取得的成就與受限語言的五大基本特征密切相關,其常用性、有限性、簡明性、單義性和規(guī)范性[1]10可以大大簡化基于某一受限語言范疇的機器翻譯規(guī)則的制定。由此可見要提高機器翻譯的譯文質量,在受限語言范疇內展開機器翻譯研究應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基于對機器翻譯適用范疇的研究成果,《機器翻譯后譯文編輯模式研究》項目選擇了同濟大學汽車學院的“汽車技術文獻翻譯語料庫”中某一知名品牌汽車操作手冊作為研究對象,在這一限定專業(yè)范圍內,由人工對英語原語、其機器譯文和人工譯文十萬句對展開了句子一級的平行對比研究。語料中的機器譯文由“華建機器翻譯系統(tǒng)”(中國科學院計算機語言信息工程研究中心研發(fā))生成獲取,人工譯文來源于同濟大學汽車學院資料翻譯研究所專業(yè)技術人員。
本文將對機器譯文中出現(xiàn)的句法錯誤加以描述和分析,從紛繁復雜的語言現(xiàn)象中尋找和歸納出機器在汽車技術文獻這一受限專業(yè)領域內進行翻譯處理時表現(xiàn)出的句法錯誤特征,為翻譯系統(tǒng)補充建立形式化的句法規(guī)則提供語言基礎,最終提高機器翻譯的質量。
《機器翻譯后譯文編輯模式研究》課題組在完成1000句抽樣對比基礎上歸類設定了機器在詞序、名詞短語、動詞短語、介詞短語、被動語態(tài)、不定式短語和分詞短語翻譯處理上可能出現(xiàn)的七類句法錯誤[4]。在對句法錯誤進行標注和統(tǒng)計中發(fā)現(xiàn),詞序錯譯表現(xiàn)最為復雜,錯譯率在各類句法錯譯中高居榜首,達到29.35%[5]。但因詞序錯譯與機器對名詞短語、動詞短語、介詞短語、被動態(tài)、不定式短語和分詞短語等的錯誤處理存在很大的交錯,以下不再將詞序錯譯作為單獨的錯誤形式進行討論。此次譯文對比也發(fā)現(xiàn),機器對被動語態(tài)的翻譯處理達到了很高的準確性,對被動語態(tài)的錯譯主要表現(xiàn)在機器對動詞不定式中被動語態(tài)的處理上,以下將在不定式短語錯譯中討論被動語態(tài)錯譯。撇開詞序錯譯和被動語態(tài)錯譯,我們得到了表1所示的機器譯文五類句法錯譯發(fā)生率。錯譯率為出現(xiàn)某類句法翻譯錯誤的機器譯文總句數(shù)/機器譯文的總句數(shù)×100%。對同一句子中多次出現(xiàn)的同一類型句法翻譯錯誤進行一次標注和統(tǒng)計;對同一句子中出現(xiàn)的不同類型句法錯誤分別加以標注和統(tǒng)計。
表1機器譯文五類句法錯譯發(fā)生率
以下將根據(jù)機器譯文句法錯誤的分類,結合統(tǒng)計結果,舉例對語料對比中出現(xiàn)的機器譯文典型句法錯誤加以描述、歸納和分析。在所舉各例中,A句為機器譯文,B句為人工譯文。另外,為了使譯文的對比更方便清晰,在所給例句中,每次只對所述的單一句法錯譯類型進行比較,并用下劃線以示區(qū)分。
為了追求語言的簡練,科技英語中大量使用名詞短語,名詞短語錯譯在整個語料中達到6.95%。錯譯主要發(fā)生在對結構比較復雜的名詞短語進行翻譯時,如以下兩例。
Install the new service hole cover.
A:安裝洞包括的新服務。
B:安裝新的檢修孔蓋。
此例中的名詞短語 “the new service hole cover”由形容詞“new”+起修飾作用的名詞短語“service hole”+名詞“cover”構成,人工譯文表現(xiàn)出了與原英語詞序完全相同的順序,將其譯為“新的檢修孔蓋”。機器對“cover”詞性的錯誤判斷,對其前起定語作用的形容詞“new”和名詞短語“service hole”的錯誤切割,使得整個譯文詞序呈現(xiàn)出顛三倒四的亂象。
Remove the 4 bolts and engine moving control rod.
A:除去移動操縱桿的4個螺栓和發(fā)動機。
B:拆下 4 個螺栓和發(fā)動機移動控制桿。
對比人工譯文可以發(fā)現(xiàn),此例中“and”連接了兩個名詞短語“the 4 bolts”和“engine moving control rod”。機器將這兩個并列名詞短語錯誤判斷為由現(xiàn)在分詞短語“moving control rod”修飾的兩個并列名詞“the 4 bolts”和“engine”,由此產(chǎn)生錯誤譯文。以上兩例充分體現(xiàn)了對結構復雜的名詞短語進行翻譯時機器對詞序處理的隨意性。
出現(xiàn)動詞短語錯譯的句子在整個十萬句的機器譯文中占3.7%。錯譯率本身似乎并不高,而事實是并非每句句子都會使用動詞短語。因動詞本身在句子中的重要性,出現(xiàn)錯譯往往會使原句語義大打折扣。對比發(fā)現(xiàn)動詞短語錯譯的表現(xiàn)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種類型:
(1) 由“動詞+副詞”構成的動詞短語誤譯為由“動詞+介詞”構成的動詞短語
Using SST and a hammer,tap in the oil seal.
A:使用SST和一把鐵錘,在這個油封條內輕拍。
B:使用 SST 和錘子,敲入油封。
對比兩句譯文可以看到A句中機器誤將原句中由“動詞+副詞”構成的動詞詞組“tap in”和賓語“the oil seal”分析成了動詞“tap” 和由“介詞+賓語”構成的地點狀語“in the oil seal”,使譯文與原句表示的意義不相符。
(2)由“動詞+介詞”構成的動詞短語中介詞與動詞的分離
Align the thermostat jiggle valve with the upper stud bolt, and insert the thermostat in the water inlet housing.
A:調整好這臺恒溫器輕搖有這上面雙頭螺栓的閥門,并且把恒溫器插入這進水口住房中。
B:將節(jié)溫器跳閥與上雙頭螺栓對正,并將節(jié)溫器插入進水口殼內。
對比兩句譯文可以看到在此例中機器沒有識別“align X with Y”(將X與Y對正)這一固定動詞詞組,誤將介詞短語“with the upper stud bolt”當作名詞“valve”的定語,造成錯譯。
When disconnecting the fuel line,cover it with a shop rag or a piece of cloth to prevent fuel from spraying or coming out.
A:拆開這條燃料線時,與一塊商店碎布或者一塊布包括它防止燃料噴或者出來。
B:斷開燃油管路時,用棉絲抹布或一塊布蓋住,以防燃油噴出或涌出。
在此例中,機器沒有識別“cover X with Y”(用Y蓋住X)這一固定動詞詞組,誤將表示方式的介詞短語“with a shop rag or a piece of cloth”解釋為表示伴隨狀態(tài)的狀語“與一塊商店碎布或者一塊布(一起)”。
(3)對動詞短語的翻譯不符合漢語表達語序
Install a new gasket to the No. 1 oil cooler bracket.
A:對1號油更涼爽的方括號安裝一個新墊片。
B:將新襯墊安裝到 1 號機油冷卻器支架上。
此例中機器將動詞短語“install X to Y”譯為“對X安裝Y”。對比人工譯文“將Y安裝到X上”,A句的譯文顯然不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
Install the exhaust front pipe to the exhaust manifolds with the 2 nuts and 2 bolts.
A:安裝對排氣歧管用2顆螺母和2個螺栓的排氣前面管。
B:用 2 個螺母和 2 個螺栓將前排氣管安裝到排氣歧管上。
對比此例中的兩句譯文會發(fā)現(xiàn),譯員將動詞短語“install X to Y with Z” 譯為“用Z將X安裝到Y上”,漢語句義清晰明了;而機器沒有按照漢語表達習慣解釋動詞短語,使得譯文中由動詞詞組串聯(lián)起來的三組名詞短語關系混亂,嚴重影響譯文的可理解性。
(4)“動詞短語+多個并列賓語”的錯譯
The automatic headlight beam level control system mainly consists of the AFS ECU, rear height control sensor, and two headlight leveling motors.
A:自動前燈梁水平控制系統(tǒng)主要由AFS ECU組成,后高度控制傳感器并且兩盞前燈使電動機成水平。
B:前大燈光束高度自動控制系統(tǒng)主要包括 AFS ECU、后高度控制傳感器和兩個前大燈光束高度調整電動機。
在此例中,動詞短語“consists of”后接三個作賓語的并列名詞短語“the AFS ECU”、“rear height control sensor”和“two headlight leveling motors”,但機器譯文表明機器未能準確識別動詞短語后三個賓語的并列關系。
英語中的介詞總數(shù)并不多,但一些常用介詞如“in”、“on”、“for”、“with”和“as”等使用的頻率卻非常高,其構成的介詞短語在句子中可以表示多種句法功能。介詞短語的使用頻率也充分體現(xiàn)在介詞短語機器譯文13.3%的錯誤率上,這一比例在五類句法錯譯中位列第一。本次語料對比發(fā)現(xiàn)介詞短語錯譯主要發(fā)生在介詞短語在句子中作定語和狀語時。
(1)介詞短語作定語
機器對作定語的介詞短語的錯誤處理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一是介詞短語作定語時序位處理不當;二是作定語的介詞短語誤譯為狀語。
Only for models without the intelligent AFS.
A:只為模型沒有聰明的AFS。
B:只用于不帶智能 AFS 的車型。
在英語中作定語的介詞短語后置于被修飾詞,但漢語中的定語通常置于被修飾詞前。在此例的機器譯文中,作定語的介詞短語 “without the intelligent AFS”沒有調整到被修飾詞“models”之前,翻譯處理時完全遵照原文詞序,導致譯文錯誤。
Calculate changes in the vehicle posture based on the signals from the height control sensor and each ECU.
A:從高度控制傳感器和每ECU 計算在基于信號的車輛姿勢方面的變化。
B:根據(jù)高度控制傳感器和各個 ECU 的信號計算車身姿態(tài)的變化。
此例中修飾“signals”的介詞短語“from the height control sensor and each ECU”在機器譯文中被錯誤地處理為句子的狀語,導致對原文的誤譯。
(2)介詞短語作狀語的錯譯
科技文本常常涉及到對方式、手段、速度、時間、步驟等的描述。用介詞短語來描述方式、速度、時間、步驟等也是典型的科技英語文體特征。對比以下四例的兩種譯文,就會發(fā)現(xiàn)機器對這些常用介詞短語的翻譯并不到位,甚至存在重大錯誤。
Confirm that the belt has not slipped out of the grooves on the bottom of the crank pulley by hand.
A:確認這條帶子沒親手在曲柄滑車的底部從槽溝中滑掉。
B:用手檢查,確認皮帶沒有從曲軸皮帶輪底部的凹槽中滑脫。
對比人工譯文可以看到,此例的機器譯文將原本說明主句謂語“Confirm”方式的“by hand”錯誤處理為修飾從句謂語動詞“slipped”的方式狀語,導致譯文的重大錯誤。
However, reading the Data List as the first step of troubleshooting is effective to find malfunctions.
A:當檢修的第一步有效找到故障時,不過,讀數(shù)據(jù)列舉。
B:然而,將讀取數(shù)據(jù)表作為故障排除的第一步對于發(fā)現(xiàn)故障很有效。
英語中的“as”具有介詞和連詞的雙重詞性。對比譯文可以看到,在此例中機器將介詞短語“as the first step of troubleshooting”錯誤處理為由連詞“as”引導的時間狀語從句“as the first step of troubleshooting is effective to find malfunctions”,將介詞“as”(作為)誤譯為連詞(當……時),導致對整個句子主謂結構的錯誤處理。
Run the engine at 1,000 to 1,300 rpm for 5 seconds, and then check that the engine rpm returns to idle speed.
A:5秒1,000到1,300 rpm 運轉發(fā)動機,以及檢查發(fā)動機rpm返回閑置的速度。
B:以 1,000 至 1,300 rpm 的轉速運轉發(fā)動機 5 秒鐘,然后檢查并確認發(fā)動機轉速恢復到怠速轉速。
此句涉及用介詞“for”和“at”構成的描述時間和速度的兩個介詞短語。這兩個介詞短語常常同時出現(xiàn)在“主語+(可以用速度來描述的)謂語動詞+at the speed of … + for (time)”或“(可以用速度來描述的)謂語動詞+賓語+ at the speed of … + for (time)”的句型中,譯文應該表述為“主語+以……速度+謂語動詞+時間”或“使(讓)賓語+以……速度+動詞+時間”。A句將“Run the engine at 1,000 to 1,300 rpm for 5 seconds,”譯為“5秒1,000到1,300 rpm 運轉發(fā)動機”,與這一句型的漢語表達方式不相符,導致譯文語義不清。
Uniformly loosen and remove the 8 main bearing cap bolts and seal washers in several steps and in the sequence shown in the illustration.
A:均勻放松并且除去8 主要部分忍受帽子螺栓和海豹洗衣機在幾步內和在插圖內表現(xiàn)的順序內。
B:按圖示順序,分幾個步驟均勻松開并拆下 8 個主軸承蓋螺栓和密封墊圈。
此例中用“in several steps”、“in the sequence”和“shown in the illustration”三個短語對步驟、順序和方式依次進行了描述。對比兩句譯文可以發(fā)現(xiàn),在漢語中針對同樣的步驟、順序和方式,其描述順序與英語是不同的。漢語遵照了定語在前被修飾詞在后及在方式上由粗到細的次序,譯成了“按圖示順序,分幾個步驟……”,而機器譯文呈現(xiàn)出的混亂語序嚴重破壞了譯文的可理解性。
英語科技文本中常出現(xiàn)含有“with”的獨立主格結構。獨立結構多用作狀語,在句子中位置靈活。含有“with”的獨立主格結構在具體的上下文中可以表示原因、時間、方式、伴隨狀態(tài)、條件或結果等,但其復雜的句法意義也使機器翻譯留下許多遺憾。
With the driver side door open, turn the driver side door lock knob to LOCK, and then close the driver side door.
A:由于司機側門打開,把司機側門鎖球形門柄轉動到鎖,然后關上司機側門。
B:打開駕駛員側車門,將駕駛員車門的門鎖按鈕轉至鎖止位置,然后關閉駕駛員側車門。
對比此例的兩句譯文可以看到機器將原本表示狀態(tài)的獨立結構“With the driver side door open”誤譯成了表示原因的狀語。
A “used belt” is a belt which has been used for 5 minutes or more with the engine running.
A:一條“使用的帶子”是已經(jīng)用于有運轉的發(fā)動機的5 分鐘或更多的一條帶子。
B:“舊皮帶”是指在發(fā)動機運轉的情況下使用時間超過 5 分鐘的皮帶。
The hub bearing may be damaged if it is subjected to the vehicle’s full weight, such as moving the vehicle with the drive shaft removed.
A:如果它受到車輛的充分的重量,輪轂軸承可能被損壞,例如用除去的驅動軸移動車輛。
B:如果輪轂軸承承受車輛的全部重量,則它可能會損壞,例如在驅動軸已拆下的情況下移動車輛時。
對比以上兩例中的機器譯文和人工譯文,可以發(fā)現(xiàn)機器未能準確處理含有“with”的獨立主格結構,將兩例中原本表示狀態(tài)的獨立主格結構狀語分別錯誤理解為表示修飾關系的定語和表示方式手段的狀語。
動詞不定式是英語中常見的句法現(xiàn)象,有自身的時態(tài)和語態(tài)變化,有著豐富的句法功能。譯文對比結果中1.45%動詞不定式錯譯率表明機器對動詞不定式的處理已經(jīng)達到相當高的準確性。對比中發(fā)現(xiàn)的錯譯主要發(fā)生在動詞不定式短語作目的狀語和一般現(xiàn)在時被動語態(tài)動詞不定式短語作定語時。
(1)作目的狀語的動詞不定式短語錯譯
Always use a fully charged battery to obtain an engine speed of 250 rpm or more.
A:總是使用完全把電池記在賬上獲得一發(fā)動機250 rpm或更多的速度。
B:務必使用充足電的蓄電池使發(fā)動機轉速達到 250 rpm 或更高。
在此例中可以看到譯員在翻譯表示目的的動詞不定式短語時添加了“使”字。在漢語中缺少此類連接詞是無法準確傳達“目的”之義的;機器譯文因沒有增加相應的詞匯,未能忠實傳達原文表示目的的語義。
(2)作定語的一般現(xiàn)在時被動語態(tài)動詞不定式短語錯譯
Line up the two parts of the pipes to be connected.
A:排列成行管的兩個部分被聯(lián)結。
B:對準兩個將要連接的油管部位。
在此例中,動詞不定式短語緊隨名詞之后,成為限定名詞的定語。對比譯文可以發(fā)現(xiàn)機器準確識別了“被動語態(tài)”,但對“一般現(xiàn)在時動詞不定式”可以表示“將來發(fā)生的動作”這一語法意義還未能做出準確處理。
分詞短語是英語中常見的句法形式,因其具有比從句更簡潔的特征,在科技英語中得到廣泛應用。和動詞不定式一樣,分詞也有自己的時態(tài)和語態(tài),兼具動詞和形容詞的性質,在句子中可以充當表語、定語、狀語、補語和獨立結構等。這些復雜的句法功能給機器翻譯增加了不少困難。本次譯文對比中,分詞短語錯譯在整個語料中占了4%的比例,其錯譯形式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1) 分詞短語作定語時詞序處理不當
The AFS ECU receives signals indicating the height of the vehicle from the rear height control sensor.
A:AFS ECU 收到信號從后高度控制傳感器注明車輛的高度。
B:AFS ECU 接收后高度控制傳感器發(fā)送的車輛高度信號。
All ECUs and sensors connected to the CAN No. 5 J/C are not displayed for 1 minute.
A:全部ECUs 和傳感器連接罐頭5號J/C沒被展示1 分鐘。
B: 所有連接到 CAN 5 號接線連接器上的 ECU 和傳感器均持續(xù) 1 分鐘未顯示。
在漢語中定語通常放置在被修飾詞之前,但在上兩例中,機器譯文遵從原文詞序,未對以現(xiàn)在分詞短語和過去分詞短語形式出現(xiàn)的定語做出必要的前置調整,生成的譯文不符合漢語表達習慣,導致了譯文和原文的語義差異。
(2)分詞短語作狀語時序位處理不當
The AFS ECU determines whether the vehicle is moving forward or backward based on this signal.
A:AFS ECU 確定車輛根據(jù)這個信號是向前行駛或者向后的。
B:AFS ECU根據(jù)該信號判斷車輛是在前進還是后退。
用作狀語的過去分詞短語“based on …”在科技英語文本中頻繁出現(xiàn),其位置非常靈活,可置于句首、句中或句末,短語可以與句子的其他部分連為整體,也可以用逗號將其與句子的其他部分分隔。在此例中可以看到,譯員在翻譯此類句式時,通常會遵從漢語表達習慣,在譯文中將“based on …”短語進行必要的位置調整,而機器的調整確實還不夠到位。
(3)分詞句法功能的混淆
Leveling motor LH ground
A:使電動機LH 地成水平
B:左側光束高度調整電動機搭鐵
Check A/F sensor and heated oxygen sensor operation.
A:檢查A/F 傳感器并且加熱氧傳感器操作。
B:檢查 A/F 傳感器和加熱型氧傳感器的工作情況。
在上兩例的機器譯文中,作“定語”的現(xiàn)在分詞“Leveling”和過去分詞“heated”分別被機器錯誤分析為句子的“謂語”動詞。錯譯也反映了機器對謂語動詞時態(tài)和分詞時態(tài)分析處理的不穩(wěn)定性。
Securely support the automatic transaxle using a jack.
A:可靠支持使用一臺千斤頂?shù)淖詣优c變速器連成一體的驅動橋。
B:用千斤頂牢牢地支撐住自動傳動橋。
The AFS ECU determines the Lo beam angle based on the number of steps (position) of the step motor.
A:AFS ECU 確定基于臺階電動機的臺階的數(shù)量(位置)的盧梁角度。
B:AFS ECU根據(jù)步進電動機的步數(shù)(位置)確定近光光束角度。
對比譯文可以看到,在以上兩例中機器分別將作方式狀語的現(xiàn)在分詞短語“using a jack”和作為句子狀語的“based on …”過去分詞短語錯誤分析為“the automatic transaxle”和“the Lo beam angle”的定語。
在語料對比的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在設置錯誤類型的抽樣對比中被忽視的從句錯譯問題。在筆者承擔的一萬句對的對比中,對從句錯譯進行了補充標注和統(tǒng)計。在一萬句對的語料中復合句占13.15%,其涉及的從句主要包括狀語從句(10.1%)、賓語從句(1.45%)和定語從句(1.1%)等。從句錯譯率在一萬句對語料中為5.35%,在所有復合句中錯譯率則高達40.68%。數(shù)據(jù)表明對從句錯譯確實有展開研究的必要性。
(1)定語從句錯譯
從句錯譯中,定語從句的錯譯率最高,錯譯的句數(shù)占所有定語從句的72.73%,錯譯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一是定語從句序位處理不當;二是定語從句引導詞錯譯。
Disconnect the branch wire connectors,which are connected to the ECUs or sensors that never appear on the screen, from the CAN J/C.
A:拆開分支電線連接器,這連接從未在屏幕上出現(xiàn)的ECUs或者傳感器,從罐頭J / C。
B:將連接到從未在屏幕上出現(xiàn)的 ECU 或傳感器的支線連接器從 CAN 接線連接器上斷開。
與漢語中定語通常置于被修飾詞之前不同,在英語中,無論是限制性定語從句還是非限制性定語從句都置于被修飾詞之后。處理定語從句的翻譯時,譯員一般都會對詞序做出相應調整。但此處機器譯文中的定語“這連接從未在屏幕上出現(xiàn)的ECUs或者傳感器”保留了其原文的序位,表明機器在翻譯中還缺乏調整定語從句語序的能力。
定語從句有關系代詞和關系副詞兩類引導詞,此次汽車操作手冊語料涉及的定語從句主要由關系代詞“that”和“which”引導。對比譯文發(fā)現(xiàn)機器對定語從句引導詞的處理極不穩(wěn)定,錯譯主要表現(xiàn)在對關系代詞的錯誤處理上。如在下兩例的機器譯文中,定語從句引導詞“that”和“which”分別被處理成了代詞“那”和疑問詞“哪個”。
If voltage that is input to the light control ECU is approximately 20V or more, the ECU stops illuminating the headlights.
A:那把ECU輸入給光量控制的電壓20 V或更多的大約如果,ECU 停止清楚前燈。
B:如果輸入燈控 ECU 的電壓約為 20 V 或更高,ECU 會停止前大燈照明。
Check that the ECUs and sensors,which repeatedly appeared and disappeared from the “BUS CHECK” screen, are constantly displayed.
A:檢查ECUs 和傳感器,哪個反復出現(xiàn)并且從屏幕,被經(jīng)常展示的“公共汽車檢查”消失。
B:檢查并確認從“BUS CHECK”屏幕上反復時隱時現(xiàn)的 ECU 和傳感器已經(jīng)持續(xù)顯示在屏幕上。
(2)狀語從句錯譯
機器對狀語從句的錯譯占所有狀語從句的34.16%。本次語料中涉及的狀語從句主要為方式狀語從句、時間狀語從句和條件狀語從句,錯譯也主要發(fā)生在對這些從句的不當處理上,包括對方式狀語從句語序的不當處理、對時間狀語從句引導詞“when”的錯譯和對條件狀語從句引導詞“if”的錯譯。
Using a piston ring expander, install the oil ring rail as shown in the illustration.
A:使用一臺活塞環(huán)擴展器,安裝油環(huán)橫欄如插圖中所示。
B:使用活塞環(huán)擴張器,如圖所示安裝油環(huán)刮片。
Install the 2 knock control sensors with the 2 bolts as shown in the illustration.
A:安裝這2陣敲打如這張插圖中所示與這2個螺栓一起傳感器。
B:如圖所示,用 2 個螺栓安裝 2 個爆震控制傳感器。
“as shown in the illustration”是科技英語中常見的方式狀語從句,在漢語中通常置于表示動作的動詞前。兩例機器譯文中,一句保持了其原文語序,一句對其語序做出了不當調整。兩種錯誤的處理方式展現(xiàn)了機器對這一方式狀語從句語序處理的隨意性;人工譯文也體現(xiàn)了方式狀語在漢語句子中位置的靈活性,但遵從了漢語表達習慣。
本次語料所涉及的時間狀語從句引導詞主要有“when”、“before”和“after”。錯譯主要發(fā)生在對引導詞“when”的錯誤處理上。
When person carrying electrical key enters detection area, door will enter unlock standby mode and front map light will illuminate.
A:傳播電鑰匙的人加入察覺地區(qū)什么時候,門將進入開鎖備用方式和前面地圖光將亮。
B:當有人攜帶電子鑰匙進入檢測區(qū)域,車門將進入解鎖待命模式并且前閱讀燈將亮起。
The AFS ECU performs the medium-to-high speed control when all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 are fulfilled.
A:這AFS ECU 執(zhí)行這種媒介給高速度控制到那時全部下列狀況都被履行。
B:當符合所有下列條件時,AFS ECU 執(zhí)行中高速控制。
在以上兩例中,機器將兩句狀語從句的引導詞“when”分別處理成了 “什么時候”和“到那時候”,與從句中的主謂結構完全分離,造成譯文的重大錯誤。另外,機器譯文也表現(xiàn)出對狀語從句引導詞“when”在句子中語序處理的不穩(wěn)定性。
本次語料所涉及的條件狀語從句主要由 “if”引導,錯譯主要發(fā)生在對 “if”序位的不當處理上,錯誤形式基本相同,即機器將從句的引導詞“if”錯誤置于整個從句的句尾,如下例A句所示。
If there is a problem in this intercommunication, the active control engine mount ECU sets a DTC.
A:有在這相互聯(lián)系內的一問題如果,積極控制器騎在馬上ECU 確定DTC。
B:如果互相通信有故障,則主動控制發(fā)動機支座 ECU 設置一個 DTC。
(3)賓語從句錯譯
語料中涉及的賓語從句主要為由“that”、“if”和“whether”引導的賓語從句,錯譯占所有賓語從句的56.41%。機器對賓語從句的錯誤處理主要表現(xiàn)在其對“that”引導的賓語從句的處理上,包括以“that”為引導詞的賓語從句錯譯為定語從句及賓語從句引導詞“that”的詞義錯譯。
Check that the striker can engage with the hood lock smoothly.
A:罷工者能順利與罩鎖接合的檢查。
B:檢查并確認鎖扣能夠與發(fā)動機蓋鎖順利接合。
“that”既可以用作定語從句的引導詞,也可用作賓語從句的引導詞,顯然機器在此處將兩者混淆,錯譯應該與機器無法準確判斷從句前“check”的動詞詞性有關。
Check that all functions in the smart entry and start system cannot be operated.
A:檢查那全部在這聰明進入內的功能并且啟動系統(tǒng)不能被經(jīng)營。
B:檢查并確認智能上車和起動系統(tǒng)中的所有功能都不能操作。
在此例中,機器錯誤將賓語從句引導詞“that”誤譯為指示代詞“那”,導致對賓語從句的錯譯。對比以上兩例的機器譯文也可發(fā)現(xiàn),機器在對這兩句同類句型的處理上,表現(xiàn)出其對“check”詞性的判斷和對賓語從句引導詞“that”的分析呈現(xiàn)不穩(wěn)定性。
英語具有“形合”的特征,句法是其“形合”實現(xiàn)的重要方式,是組織零散詞匯構成句子的手段。機器在對名詞短語、動詞短語、介詞短語、不定式短語、分詞短語和從句的翻譯處理中表現(xiàn)出的錯誤可以說是紛繁復雜,嚴重的句法錯誤甚至使整個句子變得凌亂不堪,不知所云,這也充分證實了對機器譯文句法錯誤展開研究、進行歸納的必要性。我們對“汽車技術文獻翻譯語料庫”中機器譯文和人工譯文進行的精確對比、標注、統(tǒng)計、分析和歸納也確實發(fā)現(xiàn)了各類句法錯譯中存在的特征和共性。
在汽車技術文件這一限定領域內的譯文精確對比表明生成本次漢語譯文的華建機器翻譯系統(tǒng)具備了一定的英漢翻譯能力,對英語中大部分主要時態(tài)、被動語態(tài)、大部分的動詞不定式的句法作用及某些特殊句型等的處理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準確性,確保了機器譯文基本的可懂度,保證了機器譯文的一定價值,為譯后編輯,特別是建立譯后編輯模式打下了一定的語言基礎。另一方面,譯文對比也發(fā)現(xiàn),句子結構稍一復雜,修飾成分和限定成分一多,機器處理就開始力不從心。在句法上要為每一句特例編制形式化的語法可能還不現(xiàn)實;語言的形式化本身也是一項艱深的難題。對機器譯文和人工譯文進行句法處理的對比將有助于在人力技術有限的情況下縮小對語言進行形式化處理的范圍。在對語言規(guī)則形式化的編程過程中,應該以解決機器翻譯目前存在的典型句法錯譯為首要目標,減少不必要的浪費,提高機器翻譯的可懂度和忠實度,最終提高機器翻譯的魯棒性。
(以下“參考文獻”、“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