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玉坤
【內(nèi)容摘要】文本解讀需要抓住教材中的“小切口”,也就是尋找到文本中能觸摸到“靈魂”的入口,一篇文章只有注入了“靈魂”才能有生命,有血肉,有筋骨。過簡或過繁的課堂實踐都是沒有找到恰當切入口的課,這就要求教師注意從整體上把握教材,也要有“強主干,刪枝葉”的意識,這樣才能更好的抓住教材中的“小切口”,教師才能成為觸摸文本真正內(nèi)涵的使者,進而引導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
【關鍵詞】觸摸 文本靈魂 小切口
在日常語文教學中,我們教師常常有這樣的感覺,課上完了,教學目標也達成了,但總感覺這一堂課好像就缺一口氣,少那么點精氣神,文章中那一股強大的生命力在教學過程中不知不覺的就消失不見了。聽課也常常有這樣的感覺,整堂課沒有什么大毛病,但就是缺乏一股凝聚力,向心力,教材中的文章時常被教師處理的支離破碎,或者胡子眉毛一把抓,或者因找不到重點而不知所云等等,因此課堂教學就像失去了靈魂的軀殼,沒精神,不提神!怎樣恢復語文課堂的“元氣”呢?筆者認為教師首先要有對教材處理的完整性的理念,使文本解讀必須在一個完整的生命形態(tài)中進行,然后再引導學生整體的把握教材,幫助學生觸摸到文本的真正靈魂,從而呈現(xiàn)最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
一、這篇課文太“簡單”
【案例一】
作為六年級語文教材第五單元《動物世界》中的篇目,《云雀》是一篇洋溢著深沉的愛意與詩情的法國散文名篇,最初上這篇課文時,并沒有過多研究,認為這不過是一篇寫鳥的文章,把握“云雀”的特點,使學生明白它的象征意義就算完成了教學目標。
上課時,我以幾個大問題貫穿了課堂始終,主要進行了這樣的教學片段:
師:為什么云雀成為了法國的國鳥呢?文中哪句話寫出了云雀的特點?
生:她的羽毛并不美麗,然而天性勇敢,充滿快樂。
師:“她的羽毛并不美麗”從外形上說出了云雀的特點,那“天性勇敢,充滿快樂”說出了云雀哪方面的特點?
生:性格,也是內(nèi)在特點。
師:請同學們分別找找“天性勇敢,充滿快樂”分別體現(xiàn)在哪里呢?
……
師:作者寫云雀僅僅是為了介紹云雀嗎?
生:是為了贊美云雀的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和法蘭西民族精神是一致的。
課順利的上完了,不僅學生覺得這篇課文沒什么好學的,就連我自己也感覺很沒勁,不僅無滋無味,而且像這樣一篇知名散文怎么上了到四十分鐘就結束了呢?課文中的象征手法好像對學生來講簡直就是老生常談,太過“簡單”了,沒講出新東西,沒使學生獲得新知,更沒有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細細思量,問題到底出在哪里?為什么按照教參的教學目標來制定還會有這樣的達成呢?
為了找到失敗的原因,我重新閱讀《云雀》。這是一篇散文。提到散文,我記起了余秋雨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他說“我把誰都明白的交給教材,我把暫時弄不明白的交給學術,我把永遠都弄不明白的交給散文”,教散文是很難的。既然有難度,為何我這么迅速就教完了?我又進行了多次的教材研究,把原來固定的思維模式打碎,扔掉參考書,從整體上思考、研究、分析、組合。于是,第二套教學設計(案例二)應運而生!
二、可教的地方很多,到底教什么?
《云雀》這篇文章到底該教什么?我再仔細研讀之后發(fā)現(xiàn),第一次的教學設計真是空洞無物,難怪會出現(xiàn)“簡單”的錯覺,深入文本,才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里的信息最多、最全、最深。想要把握的容量似乎兩課時都不夠,如解題、品味語言、朗讀感悟、把握形象、理解內(nèi)涵、細節(jié)剖析、深入挖掘等等,看來,可教的地方還真不少!
【案例二】
師:請同學們看課題,“雀”從什么偏旁?如果查字典,你會怎樣查?
師:從“云”字上你又能獲得哪些信息呢?云字可作成語:高入云霄,我們可以知道這種鳥飛得很高,它有很大很扁的翅膀。這樣說的目的是想讓大家明白,這不是一篇介紹云雀的自然屬性散文,而是一篇歌頌云雀天性的抒情性散文。
師:請同學們看書,米什萊在寫云雀時是怎樣開篇的?
生:“云雀是最典型的田野里的鳥兒”。
師:一般鳥兒就歇作在樹林里,而不是田野里,但云雀是田野里的鳥。因此它特別得到莊稼人的敬愛。人們把這平凡的鳥視為什么呢?
生:視為“珍禽”,尊為“國鳥”。
師:為什么會如此突出“珍”、“尊”這兩字,從這個“珍”、“尊”字上可以看出什么?而為何云雀有如此特性,法國人又為何對它那樣敬愛呢?
生:因為云雀天性勇敢、充滿快樂。
生:十七、十八世紀的法國是世界上典型的農(nóng)業(yè)國,而云雀的這種天性恰好是法蘭西民族精神的象征。
師:了解了云雀的特點和精神,讓我們看看云雀的樣子吧。它長得什么樣?為何云雀會成為田野里的鳥兒呢?(出示圖片——腳爪特寫)她的腳爪又扁又平,有蹼,像鴨子,不善于抓住樹枝,不適宜于在林間棲息。那它生活在哪呢?
……
師:這里要注意一個標點符號,就是冒號,同學們看看這個冒號帶領下文至于何處,即管轄到哪里?了解了句子的重要性,我們就要學會寫句子,上句寫什么,下句又準備寫什么,中間又是怎么過渡的,句與句之間的連貫是很重要的。云雀美好的生性正是作者用筆一一勾勒出來,它們善良、充滿信心與友愛。
……
第二次課堂教學我吸取了第一次文本研讀不夠具體、深入的教訓,認為可能沒有面面俱到才導致了學生對文本的誤解——覺得簡單,沒有什么好學的。這樣的幫助學生分析效果確實不錯,可總讓人感覺生怕遺漏了什么,無論詞語、句式、語法通通是重點,整整兩節(jié)課的時間才結束。難道這樣上課就是課堂教學中的彰顯的精神和元氣嗎?這樣的教學過程就觸摸到文本的“靈魂”了嗎?我想,過于復雜,沒有重點的課也絕不是好課!
三、經(jīng)典作品的“真精神”在哪里?
【案例三】
經(jīng)過兩次教學實踐,我感受到,在教學過程中,文本也是一個主體,它同樣具有鮮活的生命?!对迫浮愤@篇文章,有軀體、有骨干、有筋脈、有血肉,有真正的精神,有堅定的元氣,也就是文本的思想和情感,就像人的靈魂必須依附于肉體生命一樣!因此,要把握住《云雀》的真精神,就要有取舍,抓住其最核心價值的點作為切口,這樣,才能使經(jīng)典真正成為經(jīng)典!
師:在云雀的精神世界里,有兩樣東西支撐著它,那就是陽光和愛情。同學們思考一下,為什么這樣說?如何理解“這一種多災多難的幸福”?
生:法蘭西民族著稱于其浪漫,其最為景仰者即是陽光與愛情,云雀一年之中有半年就在戀愛,一年中有兩三回就在承擔母親的責任,非常令人敬佩!
生:我認為云雀的那種母性是一種對生命的尊重,它們追求的是光明,崇尚的是世間最神圣的愛情,這些失誤都給人以力量,擁有這樣的幸福,無論生活多么坎坷,它們也不會改變自己的信條!
師:說的真好,文章解讀過以后,讓我們來看看注解,了解一下文章出處和作者介紹吧。關于米什萊你知道什么?
生:米什萊19世紀著名的歷史學家,自然科學家,散文家。
師:這位作者為何要寫《云雀》這篇文章來謳歌法蘭西民族呢?
師:這篇文章的寫作時代是1798年左右,君王是路易十六,這是法國最為動蕩的時代,作者才寫《云雀》這篇文章,來贊頌法蘭西式的勇敢歡樂的精神,這正是作者內(nèi)心的最高的追求。作者去世以后,法國誕生憲法,走向共和,安穩(wěn)、平定。
……
當時的米什萊就是在自己的國家遭難的時候來用自己的筆謳歌自己的民族的,他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一個勇敢樂觀的民族,一個友愛自信的民族,一個堅韌向上的民族……一個弱小平凡的歷史研究者竟能發(fā)出強烈的呼聲,用他的筆來戰(zhàn)斗,一篇短小的文章竟然如此震撼人心,經(jīng)久不衰,這不正是一個民族崛起的信號嗎?
因此,以“文”為本,在閱讀中挖掘語文教材中的民族文化內(nèi)涵這才是這篇文章教學的目標和重點。膚淺的理解文意,或僅僅停留在字的表面意義上的都是淺讀,而淺讀就很可能埋沒了一篇令一個民族如此驕傲的經(jīng)典作品,而面面俱到的品讀或胡子眉毛一把抓的亂讀都是切入口沒找準,才不知道文本的靈魂與精髓在哪里。
四、三次課堂教學實踐逐節(jié)改進后的啟示
《云雀》這篇文章對我來講并不陌生,曾經(jīng)的教案,曾經(jīng)的備課都還記憶猶新。法國歷史學家米什萊以詩般的語言創(chuàng)作了文化散文《云雀》,文中的云雀已經(jīng)不單純作為一種動物而存在,它其實更像征了法蘭西民族精神中的一些品質(zhì)和特點——樂觀、堅韌、熱愛陽光、忠于愛情……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完全可以圍繞以擬人化手法來展現(xiàn)動(植)物的文化內(nèi)涵來展開,但這篇文章僅僅就是這些內(nèi)容嗎?抓住了擬人化手法,把握好云雀的形象,再用幾個形容詞放在云雀兩個字前面難道就解決了一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了嗎?回想以前的教學可不是就到此為止了嗎?
如今,三次《云雀》的課堂實踐,我反復修改,反復斟酌,反復自省,反復敲打,最終我找到了文本的真正靈魂所在,正是在不斷的鍛打中,我對教材的處理能力增強了,更重要的是我學會了抓住文章的切入口來對文本內(nèi)涵進行挖掘,明白了“教師和學生閱讀教材,又是在與作者對話,與作者進行著關于生命、社會、人文精神及科學精神的思想交流,同樣是進行一場多層次的生命互動?!倍@次及生命的互動卻給了我寶貴的啟示:
1.尋找“小切口”,要把握教材的完整性
《云雀》是一篇極具民族精神教育的經(jīng)典作品。因此對這篇文章的理解與闡釋一定要與民族精神教育同步進行,這是大的方向,更是對整體教材的把握。要尋找文章的切入口,就必須先有保持教材完整性的意識,既抓住文章骨骼的筋脈,也要抓住其牽動的血肉,經(jīng)過這樣的品讀學生才能縈繞心田,振奮他們的精神,滋潤他們的靈魂!法蘭西人民這樣熱愛自己的民族,哪怕是一個弱小的讀書人都能在自己國家遭受危難的時刻發(fā)出振聾發(fā)聵的呼喊,這時,文章背景的切入點不正是對教材整體把握后的找到的嗎?因此,尋找教材的切入口,就要先把握住教材的完整性。
2.找到“小切口”,要“強其主干,刪其枝葉”
于漪老師認為文本的內(nèi)核解讀就是要“強其主干,刪其枝葉”。一篇文章是否把握到位,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精于選擇,必須清楚一篇文章該教什么,它的最恰當?shù)那腥朦c應該是什么。懂得了這些,才能在開展教學的時候游刃有余,開合自如?!靶∏锌冢笕萘??!弊龅酱筇幹郏钐幱昧?,這樣才能把教材上的精彩,上的有味道?!对迫浮房扇牲c的地方很多,是不是既要“廣積糧”,又要“深挖洞”?哪些有助于文本理解的問題可以拿來為我所用?這些問題該在什么環(huán)節(jié)去用?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因此,想找到文章的小切口,就要“強其主干,刪其枝葉”,這樣才能“去偽存真”!
總之,課堂教學是進行“兩綱”教育的重要陣地,要使課堂充滿生命的厚度與詩意的美感,就要求教師在處理教材時能夠體現(xiàn)教材自身的完整性,找到最恰當?shù)淖詈线m的切入口,既抓住“點”,也考慮到“面”,這樣才能觸摸到文本真正的“靈魂”!教師只有成為觸摸文本的心靈使者,才能使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產(chǎn)生和諧,這時的閱讀才能真正成為生命的翻譯和心靈的引渡!
【參考文獻】
[1] 步根海、譚軼斌 主編.《中學語文實施“兩綱”培訓者培訓課程講義》,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 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試行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 張文質(zhì).《慢教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上海市嘉定區(qū)戩浜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