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誠
[摘 要]李綱是兩宋交替之際的抗金名臣,其著作頗豐,版本繁多,文集取其號謂《梁溪先生文集》。此文集的卷數(shù)在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以及《四庫全書總目》中的記載均有差異。考其原因,或為此文集版本流傳中卷數(shù)分合所致。本文試圖通過對《梁溪集》版本流傳情況的闡述,對其版本問題加以初步探究。
[關(guān)鍵詞]李綱;《梁溪先生文集》;《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四庫全書總目》
《梁溪集》的作者李綱(1083--1140)字伯紀,江蘇無錫人,祖籍邵武(今屬福建),號“梁溪先生”,是北宋末年南宋初年間積極領(lǐng)導宋軍民抗金的民族英雄,歷史上有“出將入相,南渡第一名臣”的美譽。李綱詩文被評價為雄深雅健,磊落光明,其一生的著作量頗豐,編成文集后取其號謂《梁溪先生文集》,簡稱《梁溪集》。文集共收錄其生平文章、詩歌、奏議等百余卷。因流傳年久,卷數(shù)分合,造成其版本眾多,卷數(shù)復雜。
一、《梁溪集》卷數(shù)記載差異
關(guān)于李綱的《梁溪先生文集》的卷數(shù),在不同的目錄書中,卷數(shù)記載各有不同。晁公武在其著錄的《郡齋讀書志》中的說法是一百七十卷。原文記載:
“《梁溪先生文集》一百七十卷,右李忠定公綱之文也。公字伯紀,邵武人,寓于常州無錫梁溪,因以為號。政和元年進士乙科(疑當為北宋政和二年進士),宣和初,為起居舍人,以大水章疏罷黜。靖康初,為右丞,親征行營使,俄知樞密院、河東、北宣撫使。罷,知揚州,提舉洞霄宮,責授昭化節(jié)度副使、建昌軍安置。高宗即位,召拜右仆射,凡七十五日而罷(后世傳曰七十五天宰相),后贈少師,謚忠定”。[1]P1192
陳振孫的《直齋書錄解題》中的說法是一百二十卷。原文記載:
“《梁溪集》一百二十卷,丞相忠定公邵武李綱伯紀撰。父夔,進士起家,至右文殿修撰,黃右丞履之甥也。綱娶吳園先生張根之女,亦右丞外孫?!合撸拮徨a山,忠定嘗廬墓云?!盵2]P523
到了《四庫全書總目》中,則又出現(xiàn)了一百八十卷的說法。原文記載:
“汪如藻家藏一百八十卷附錄六卷本《梁溪集》曰:‘是集首載宋少保、觀文殿大學士陳俊卿序,謂綱少子秀之裒集其表章奏劄八十卷,而詩文不與焉。晁公武《讀書志》則作一百五十卷,陳振孫《書錄解題》則作一百二十卷,蓋后人續(xù)以詩文合編,互有分并,已非復秀之之舊本。此本賦四卷、詩二十八卷、雜文一百三十八卷,而以《靖康傳信錄》三卷、《建炎進退志》四卷、《建炎時政記》三卷俱編入集中,又以年譜、行狀之類六卷附焉,與晁、陳二家所錄均為不合,又非宋本之舊矣?!盵3]卷156,P1344-1345
《梁溪集》卷數(shù)的三種說法可整理為以下簡表:
■
通過對比可發(fā)現(xiàn)一個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那就是《郡齋讀書志》原書中分明記載了《梁溪集》一百七十卷,到了《四庫全書總目》中,卻說是“晁公武《讀書志》則作一百五十卷”。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據(jù)我初步推斷,問題或許出在《郡齋讀書志》中記載有《梁溪集》的附志上面。因為《郡齋讀書志》的作者雖是晁公武,而此書的附志卻是趙希弁所撰?!端膸烊珪偰俊分忻鞔_記述:“《郡齋讀書志》四卷,宋晁公武撰,后志亦公武所撰。趙希弁重編附志一卷,則希弁所續(xù)輯也?!盵3]卷85,P729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記載的一百七十卷本《梁溪集》和《四庫全書總目》記載的《郡齋讀書志》一百五十卷本《梁溪集》,或許是不同的兩個版本。當然,產(chǎn)生分歧屬《四庫全書總目》中記載有誤,這種可能性也是有的。
二、《梁溪集》的版本流傳情況
1、 《梁溪集》的編輯開端
《梁溪集》在李綱生前就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編次,“著《易傳內(nèi)篇》十卷,《外篇》十二卷,其言微妙,有深長之味……又著《論語詳說》十卷……而文章、詩歌、奏議凡百有余卷?!盵4]P1752只是尚未最終定稿成書,并沒有得到刊行。它的編集,最早是由其少子秀之首開其端?!靶阒黾浔碚伦嘣耸?,而詩文不予焉”。這在淳熙六年(1179年),由陳俊卿為之作的序中有所證明:“淳熙丙申(1176年),予帥三山,其子秀之裒輯其文以示予,求序以冠其端,蓋表章奏劄,至八十卷?!盵5]P492淳熙十年(1183年),李綱之孫晉又請朱熹寫序。然而,由于資金有限,均無力將文集刊行于世。此時應尚無《梁溪集》版本流傳于世。
2、宋代刻本
直至李綱的孫子李大有時期,才將其祖父李綱的八十卷奏議刊行于世。
嘉定元年(1208年)朝議大夫、集英殿修撰、知泉州軍州事、南郡章穎為此書作了跋。
嘉定二年(1209年),李大有任職于福建路提舉市舶司,在泉州將其文集付梓,并親自作跋曰:“今《易傳》、《論語說》卷表仍舊,而文集合政路帥府所紀,為篇百有七十,內(nèi)以《傳信錄》、《時政記》、《進退志》附益表扎奏議,凡八十卷,是為今書……顧薨謝距今七十載,獨子孫寶藏,無外傳者,它文或有可諉,此書則實與國史相表里,其可不廣諸世以圖不朽哉!”[4]P1766由此可見,李大有刊行的這個文集版本集合了《易傳》、《論語說》,政路帥府一百七十篇紀,表扎奏議八十卷。而且這個版本流傳范圍應該并不很廣。
嘉定六年(1213年),邵武知軍陳鵬壽將李綱的文集在邵武刻印,作跋曰:“敬以公所著刊于郡齋?!比珪惨话侔耸?,除了奏議之外,還增加了詩詞文賦等內(nèi)容,這個版本相比李大有的版本內(nèi)容豐富了很多。
嘉定十三年(1220年)權(quán)知邵武軍姜注作跋曰:“昭武乃公之故鄉(xiāng),郡齋已刊奏議,獨文集尚缺,無以富邦人景行之思。注假守繡里,蒞事之余,屢加搜訪,了不可得。會丞相之孫制機與其族孫國錄示以全帙。注盥手熏誦,至于再三,谷雖不肖,亦知興起,鳩工刻梓,屬泮師董其事,凡三月而后成,于以傳示將來,啟迪后學,注亦得以紀名編末,與有榮耀?!盵4]P1768又根據(jù)黃登跋曰:“是集刊于秋之九月,成于冬之十二月。其為冊三十有三,為卷一百八十?!盵4]P1768 “參之李大有跋及今存?zhèn)麂洷荆⑺巳?,即文集一百七十卷,附益三種凡十卷(《傳信錄》、《時政記》各三卷,《進退志》四卷),故通為一百八十卷?!盵6]卷16,P769由此可知姜注仰慕李綱的功績與才華,因文集尚有缺失,重新加以搜訪,然后將文集全帙重新刊刻。《梁溪集》這個版本共有三十三冊,也是一百八十卷。
邵定四年(1231年)因邵武府署發(fā)生火災,書板遭到大量焚毀。邵定六年(1233年)邵武知軍趙以夫為殘存書板進行補刻。
趙希弁在《郡齋讀書志》的附志中所言的“《梁溪先生文集》一百七十卷”,應當是一百八十卷本的嘉定邵武刊本,沒有包括十卷附益,于是變成了一百七十卷。《四庫全書總目》所說的:“晁公武《讀書志》則作一百五十卷”,大概是把趙希弁的《郡齋讀書志》附志與晁公武《郡齋讀書志》相混淆,并且搞錯了卷數(shù)。至于陳振孫在《直齋書錄解題》所說的“《梁溪集》一百二十卷”在各處均未提及,作者誤記的可能性隨不可排除,但據(jù)我猜測當為某種流傳范圍不廣且已失傳的版本。
3、現(xiàn)存最早刻本
《梁溪集》的宋代刻本,至少到了明代流傳就已經(jīng)很稀少了?,F(xiàn)存最早的刻本為南宋邵武官刻的殘本,僅存三十八卷,卻已是海內(nèi)孤本,彌足珍貴,現(xiàn)藏于上海圖書館。這個刻本,清代著名藏書家黃丕烈,在著錄其所珍藏的一百部宋版書的目錄學名著《百宋一廛賦注》中所言,“裂《梁溪》之卅八,孰斯文之可表”。 黃丕烈、王國維所撰寫的《宋版書考錄》中對《梁溪集》亦有詳細的著錄:“世不多,茲宋刻之僅存者為卷第十三律詩九卷,第十四律古詩十卷,為卷第四十一表劄奏議三卷,第四十二表劄奏議四卷……”[7]P86由此可以得知,所存三十八卷為卷十三至十四,四十一至五十二,六十二至七十,九十一至九十五,九十七至九十八,一百、一百四十八,一百五十三至一百五十四,一百六十至一百六十三。《中國版刻圖錄》著錄云:“(半葉)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雙邊。卷中敦、廓字注‘光宗廟諱,‘今上嫌名因推知此書當是寧宗朝刻本。李綱,邵武軍人,又疑此書當為邵武刻本?!钡税姹揪烤故顷慁i壽、姜注、趙以夫的具體哪一種補刻本,因線索不足而證據(jù)不充分,現(xiàn)暫時無從分辨得知。
4、明代刻本
元明兩代,《梁溪集》全集似乎沒有重新刊刻。根據(jù)《四庫全書總目》中有的相關(guān)著錄:“《李忠定公集選四十四卷》福建巡撫采進本:宋李綱撰。綱有《梁溪集》已著錄。此本凡錄奏議十五卷,文十六卷,詩六卷,《靖康傳信錄》三卷,《建炎進退志》四卷,冠以本傳一卷,行狀三卷,明萬歷閩中人李嗣元所選?!盵3]卷174,P1539由此可以推斷得知,《梁溪集》在明代有萬歷年間閩中李嗣元的四十八卷選刊本。
5、清代刻本
清代《梁溪集》刻本有四庫本、道光本。
四庫本著錄的是汪如藻家藏一百八十卷本?!端膸烊珪偰俊分浽唬骸巴羧缭寮也匾话侔耸砀戒浟肀尽读合吩唬骸羌纵d宋少保、觀文殿大學士陳俊卿序,謂綱少子秀之裒集其表章奏劄八十卷,而詩文不與焉?!盵3]156,P1344-1345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陳征芝為《李忠定公遺集》作跋曰:“余自弱冠,宦游四方,舟車所至,未嘗不留心尋覓,茲一百八十六卷全集,今夏得自平湖友人錢姓(錢泰吉),乃當時進呈真本,顧自宋至今歷七百余年,全書尚未鋟梓,異日得以??惺?,豈非厚幸也夫?!盵4]P1769由此可知《梁溪集》有道光十四年陳征之一百八十六卷本。
傅增湘曾對道光本做過????!敖褚缘拦獗拘K膸毂?,兩本文句略有差異。道光本訛誤較多,然忌諱字如‘虜、‘狄之類猶存原貌,是其所長;四庫本雖亦難免訛誤,且擅改字句,總體稍加。”[8]卷16,P776由此可知,傅增湘曾以道光本??边^四庫本,通過對兩種版本的對比。他認為,道光本錯誤比較多,但是較好地保存了原貌。四庫本錯誤相對較少,但是存在胡亂刪改的現(xiàn)象,總體比較來說是四庫本略勝一籌。
《梁溪集》版本流傳情況茲可整理為以下簡表:
■
以上是筆者對李綱的《梁溪集》版本的初步了解與梳理,限于水平粗陋,暫時只能對其卷數(shù)不一,互有分合的問題做出淺顯的推斷。進一步的結(jié)論,留待日后更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晁公武:《郡齋讀書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
[4]李綱:《李綱全集》[M].長沙:岳麓書社,2004.
[5]《文淵閣四庫全書》[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6.
[6]祝尚書:《宋人別集敘錄》[M].北京:中華書局,1958.
[7]黃丕烈、王國維等:《宋版書考錄》[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8]祝尚書:《宋人別集敘錄》[M].北京:中華書局,1958.
邵定四年(1231年)因邵武府署發(fā)生火災,書板遭到大量焚毀。邵定六年(1233年)邵武知軍趙以夫為殘存書板進行補刻。
趙希弁在《郡齋讀書志》的附志中所言的“《梁溪先生文集》一百七十卷”,應當是一百八十卷本的嘉定邵武刊本,沒有包括十卷附益,于是變成了一百七十卷?!端膸烊珪偰俊匪f的:“晁公武《讀書志》則作一百五十卷”,大概是把趙希弁的《郡齋讀書志》附志與晁公武《郡齋讀書志》相混淆,并且搞錯了卷數(shù)。至于陳振孫在《直齋書錄解題》所說的“《梁溪集》一百二十卷”在各處均未提及,作者誤記的可能性隨不可排除,但據(jù)我猜測當為某種流傳范圍不廣且已失傳的版本。
3、現(xiàn)存最早刻本
《梁溪集》的宋代刻本,至少到了明代流傳就已經(jīng)很稀少了?,F(xiàn)存最早的刻本為南宋邵武官刻的殘本,僅存三十八卷,卻已是海內(nèi)孤本,彌足珍貴,現(xiàn)藏于上海圖書館。這個刻本,清代著名藏書家黃丕烈,在著錄其所珍藏的一百部宋版書的目錄學名著《百宋一廛賦注》中所言,“裂《梁溪》之卅八,孰斯文之可表”。 黃丕烈、王國維所撰寫的《宋版書考錄》中對《梁溪集》亦有詳細的著錄:“世不多,茲宋刻之僅存者為卷第十三律詩九卷,第十四律古詩十卷,為卷第四十一表劄奏議三卷,第四十二表劄奏議四卷……”[7]P86由此可以得知,所存三十八卷為卷十三至十四,四十一至五十二,六十二至七十,九十一至九十五,九十七至九十八,一百、一百四十八,一百五十三至一百五十四,一百六十至一百六十三?!吨袊婵虉D錄》著錄云:“(半葉)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雙邊。卷中敦、廓字注‘光宗廟諱,‘今上嫌名因推知此書當是寧宗朝刻本。李綱,邵武軍人,又疑此書當為邵武刻本。”但此版本究竟是陳鵬壽、姜注、趙以夫的具體哪一種補刻本,因線索不足而證據(jù)不充分,現(xiàn)暫時無從分辨得知。
4、明代刻本
元明兩代,《梁溪集》全集似乎沒有重新刊刻。根據(jù)《四庫全書總目》中有的相關(guān)著錄:“《李忠定公集選四十四卷》福建巡撫采進本:宋李綱撰。綱有《梁溪集》已著錄。此本凡錄奏議十五卷,文十六卷,詩六卷,《靖康傳信錄》三卷,《建炎進退志》四卷,冠以本傳一卷,行狀三卷,明萬歷閩中人李嗣元所選?!盵3]卷174,P1539由此可以推斷得知,《梁溪集》在明代有萬歷年間閩中李嗣元的四十八卷選刊本。
5、清代刻本
清代《梁溪集》刻本有四庫本、道光本。
四庫本著錄的是汪如藻家藏一百八十卷本?!端膸烊珪偰俊分浽唬骸巴羧缭寮也匾话侔耸砀戒浟肀尽读合吩唬骸羌纵d宋少保、觀文殿大學士陳俊卿序,謂綱少子秀之裒集其表章奏劄八十卷,而詩文不與焉?!盵3]156,P1344-1345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陳征芝為《李忠定公遺集》作跋曰:“余自弱冠,宦游四方,舟車所至,未嘗不留心尋覓,茲一百八十六卷全集,今夏得自平湖友人錢姓(錢泰吉),乃當時進呈真本,顧自宋至今歷七百余年,全書尚未鋟梓,異日得以校刊行世,豈非厚幸也夫?!盵4]P1769由此可知《梁溪集》有道光十四年陳征之一百八十六卷本。
傅增湘曾對道光本做過????!敖褚缘拦獗拘K膸毂荆瑑杀疚木渎杂胁町?。道光本訛誤較多,然忌諱字如‘虜、‘狄之類猶存原貌,是其所長;四庫本雖亦難免訛誤,且擅改字句,總體稍加?!盵8]卷16,P776由此可知,傅增湘曾以道光本校勘過四庫本,通過對兩種版本的對比。他認為,道光本錯誤比較多,但是較好地保存了原貌。四庫本錯誤相對較少,但是存在胡亂刪改的現(xiàn)象,總體比較來說是四庫本略勝一籌。
《梁溪集》版本流傳情況茲可整理為以下簡表:
■
以上是筆者對李綱的《梁溪集》版本的初步了解與梳理,限于水平粗陋,暫時只能對其卷數(shù)不一,互有分合的問題做出淺顯的推斷。進一步的結(jié)論,留待日后更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晁公武:《郡齋讀書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
[4]李綱:《李綱全集》[M].長沙:岳麓書社,2004.
[5]《文淵閣四庫全書》[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6.
[6]祝尚書:《宋人別集敘錄》[M].北京:中華書局,1958.
[7]黃丕烈、王國維等:《宋版書考錄》[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8]祝尚書:《宋人別集敘錄》[M].北京:中華書局,1958.
邵定四年(1231年)因邵武府署發(fā)生火災,書板遭到大量焚毀。邵定六年(1233年)邵武知軍趙以夫為殘存書板進行補刻。
趙希弁在《郡齋讀書志》的附志中所言的“《梁溪先生文集》一百七十卷”,應當是一百八十卷本的嘉定邵武刊本,沒有包括十卷附益,于是變成了一百七十卷?!端膸烊珪偰俊匪f的:“晁公武《讀書志》則作一百五十卷”,大概是把趙希弁的《郡齋讀書志》附志與晁公武《郡齋讀書志》相混淆,并且搞錯了卷數(shù)。至于陳振孫在《直齋書錄解題》所說的“《梁溪集》一百二十卷”在各處均未提及,作者誤記的可能性隨不可排除,但據(jù)我猜測當為某種流傳范圍不廣且已失傳的版本。
3、現(xiàn)存最早刻本
《梁溪集》的宋代刻本,至少到了明代流傳就已經(jīng)很稀少了?,F(xiàn)存最早的刻本為南宋邵武官刻的殘本,僅存三十八卷,卻已是海內(nèi)孤本,彌足珍貴,現(xiàn)藏于上海圖書館。這個刻本,清代著名藏書家黃丕烈,在著錄其所珍藏的一百部宋版書的目錄學名著《百宋一廛賦注》中所言,“裂《梁溪》之卅八,孰斯文之可表”。 黃丕烈、王國維所撰寫的《宋版書考錄》中對《梁溪集》亦有詳細的著錄:“世不多,茲宋刻之僅存者為卷第十三律詩九卷,第十四律古詩十卷,為卷第四十一表劄奏議三卷,第四十二表劄奏議四卷……”[7]P86由此可以得知,所存三十八卷為卷十三至十四,四十一至五十二,六十二至七十,九十一至九十五,九十七至九十八,一百、一百四十八,一百五十三至一百五十四,一百六十至一百六十三。《中國版刻圖錄》著錄云:“(半葉)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雙邊。卷中敦、廓字注‘光宗廟諱,‘今上嫌名因推知此書當是寧宗朝刻本。李綱,邵武軍人,又疑此書當為邵武刻本?!钡税姹揪烤故顷慁i壽、姜注、趙以夫的具體哪一種補刻本,因線索不足而證據(jù)不充分,現(xiàn)暫時無從分辨得知。
4、明代刻本
元明兩代,《梁溪集》全集似乎沒有重新刊刻。根據(jù)《四庫全書總目》中有的相關(guān)著錄:“《李忠定公集選四十四卷》福建巡撫采進本:宋李綱撰。綱有《梁溪集》已著錄。此本凡錄奏議十五卷,文十六卷,詩六卷,《靖康傳信錄》三卷,《建炎進退志》四卷,冠以本傳一卷,行狀三卷,明萬歷閩中人李嗣元所選。”[3]卷174,P1539由此可以推斷得知,《梁溪集》在明代有萬歷年間閩中李嗣元的四十八卷選刊本。
5、清代刻本
清代《梁溪集》刻本有四庫本、道光本。
四庫本著錄的是汪如藻家藏一百八十卷本?!端膸烊珪偰俊分浽唬骸巴羧缭寮也匾话侔耸砀戒浟肀尽读合吩唬骸羌纵d宋少保、觀文殿大學士陳俊卿序,謂綱少子秀之裒集其表章奏劄八十卷,而詩文不與焉?!盵3]156,P1344-1345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陳征芝為《李忠定公遺集》作跋曰:“余自弱冠,宦游四方,舟車所至,未嘗不留心尋覓,茲一百八十六卷全集,今夏得自平湖友人錢姓(錢泰吉),乃當時進呈真本,顧自宋至今歷七百余年,全書尚未鋟梓,異日得以??惺?,豈非厚幸也夫?!盵4]P1769由此可知《梁溪集》有道光十四年陳征之一百八十六卷本。
傅增湘曾對道光本做過????!敖褚缘拦獗拘K膸毂?,兩本文句略有差異。道光本訛誤較多,然忌諱字如‘虜、‘狄之類猶存原貌,是其所長;四庫本雖亦難免訛誤,且擅改字句,總體稍加?!盵8]卷16,P776由此可知,傅增湘曾以道光本??边^四庫本,通過對兩種版本的對比。他認為,道光本錯誤比較多,但是較好地保存了原貌。四庫本錯誤相對較少,但是存在胡亂刪改的現(xiàn)象,總體比較來說是四庫本略勝一籌。
《梁溪集》版本流傳情況茲可整理為以下簡表:
■
以上是筆者對李綱的《梁溪集》版本的初步了解與梳理,限于水平粗陋,暫時只能對其卷數(shù)不一,互有分合的問題做出淺顯的推斷。進一步的結(jié)論,留待日后更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晁公武:《郡齋讀書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
[4]李綱:《李綱全集》[M].長沙:岳麓書社,2004.
[5]《文淵閣四庫全書》[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6.
[6]祝尚書:《宋人別集敘錄》[M].北京:中華書局,1958.
[7]黃丕烈、王國維等:《宋版書考錄》[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8]祝尚書:《宋人別集敘錄》[M].北京:中華書局,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