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斌
對于一名致力于語文教育工作的教師來說,上好語文課,提高課堂效率是我們的愿望。而想要上好語文課,先就要有為教育事業(yè)獻身的精神,能夠在教學的實踐過程中不斷的探索、研究、提高和完善。
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素質藝術互動筆者就多年的教學實踐和經(jīng)驗,認為要想上好語文課,提高課堂效率,就要著眼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應具有良好的素質修養(yǎng)
俗話說,要給學生一碗水,老師就必須要有一桶水。這“一桶水”既包括了教師淵博的知識和富有感染力的教學,還包括了他們高尚的道德修養(yǎng)。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的身份已從傳統(tǒng)的簡單知識傳授者,成為學生的引路人。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化修養(yǎng),豐富的文化知識和感染力都是不可缺的。
1.不論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教師都是學生的楷模。我們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因為喜歡某個老師而喜歡某個科目,同樣也會因為討厭那位教師而厭煩那個科目。由此可見,教師的個人修養(yǎng)為學生學習的風向標。我們一直提倡提高教師隊伍素質,但是,這里指的素質不僅是教師學術修養(yǎng),更是教師的個人魅力。教師的個人魅力能夠為學生樹立未來的榜樣,所以平時要培養(yǎng)語文教師的魅力個性,讓語文教師具有學術氣質和藝術氣質。
2.“課內(nèi)一分鐘,課外十年功”。教師平時勤閱讀,勤備課。只有老師吃透了文本,有了合乎學情的預設,在課堂上才能引導有法、左右逢源,營造出一個能夠使智慧火花迸射出來的學習環(huán)境。倘若一個語文老師課文不曾讀過,教參不曾看過,拿著書就去上課,那么必然是上不出好課。一味地要求學生“讀準,讀正確”,自己卻對連讀的對與錯都不確定;一味要求學生“說說對某詞、某句的理解”,自己卻連對某詞、某句的意思也沒有搞清楚,講起課文時更談不上巧妙點撥與引導,這樣的課堂必然是昏沉沉,哪里談得上高效呢?
二、課堂要和諧民主
民主開放的語文教學環(huán)境,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使得他們在愉悅和滿足的同時接受知識,活躍思維,陶冶性情。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要轉變作為知識傳授者的單純角色,要改變過于強調知識傳授的傾向,努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在課堂中積極交流、相互合作,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良好氛圍。那如何有效地進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呢?
(一)閱讀文本,促進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1.創(chuàng)設文本解讀的情景
文本研習就是要提供經(jīng)典閱讀問題,創(chuàng)設閱讀對話情境,引導學生參與閱讀對話。教會學生善于質疑,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更能在師生的互動過程中把問題引向深入,以獲得更有價值的思維成果。在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提醒幫助他們將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知識積累、情感態(tài)度引入文本閱讀中,將文本的閱讀與生活聯(lián)系,在此基礎上才可以去解讀文本,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書讀活。
2.幫助學生建立起互動研習方式
既要鼓勵獨立閱讀、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并堅持自己的觀點,同時也要鼓勵他們學會合作,在討論、交流、相互補充中加深對文本的認識。學生要個性化地閱讀,然后提出新的見解。教師對其鑒賞給予評價,對個性化研究給予鼓勵性評價,對結論性研究給予客觀的評價。確定難度大的問題,分組討論,并要求學生積極參與,主動表達,認真傾聽。讓學生對文本的閱讀感受及時做評點。評點時要立足文本,精讀文本,先入乎其內(nèi),再出乎其外,這樣才能把文章讀活。在學生評點的基礎上,教師也應該做示范性解讀,讓學生做參考,引導學生對下文展開文本交流。此外,在課后對內(nèi)容做拓展性思考,展開研究性學習,寫讀后感,實現(xiàn)本人與文本的對話。
3.問題探討,推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問題探討”學習方式側重的是探討,要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要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理性思維和批判意識,提高學生的能力。基本理解文本是探討的前提。課堂上組織學生探討問題,必須以學生個人對學習材料的基本理解為前提,學習材料中的一些具體問題應當在預習中解決。因此,教師在專題教學前,要有整體的預習計劃,讓學生做一定的準備,以保證課堂探討能有序地進行。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問題是重點,教師的引導要做到循循善誘,合理點撥,巧妙誘導,使學生的思維個性得到張揚,讓問題探討活動充滿生機。
(二)活動體驗,增強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在探討中交流、質疑論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是必然的過程。這時,各種意見、各種看法,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都可能產(chǎn)生相互碰撞,而學生的提問,必然會形成對同一文本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進行的理解。按照既定的模式,對學生一味強調學科規(guī)范的訓練,很可能不利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學生聽到的、看到的東西都是豐富多彩的,教師只有讓學生在課堂討論中進行大膽的互動式交流,并給予理解、寬容和熱情的幫助鼓勵,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吧罴唇逃?,豐富的課外活動課是學生體驗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的最佳機會。生活是語文的不竭動力,生活是語文的源頭活水,只有將語文和生活融合,才能讓語文煥發(fā)生命力,同時,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語文的學習能力。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鼓勵個性化的表達方式。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在實踐中組織他們進行積極互動的學習,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
由此可見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為切入點,相信教學效率、學生的成績一定能步步提高。
三、教學要運用藝術手段
課堂教學需要教師在課下對于教學資源挖掘,對教學過程巧妙設計和組織,在課上對教學情況的正確理解和應用,對教學時機把握和巧妙引導,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將學生的思緒引向教學深處,促使學生產(chǎn)生求知的欲望和學習的興趣。在語文教學中,為學生創(chuàng)造聯(lián)想的空間,讓他們馳騁于想象的天地,尊重學生自主學習的愿望,讓他們把不同的看法,源源不斷地冒出來。這樣更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他們敢于想象,敢于發(fā)言,敢于爭論,此時,學生的頭腦不再是儲藏知識的容器,而是被點燃的火把,在語文教學激發(fā)想象的過程中,提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設計一個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是關鍵。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也就是說,學習知識要有興趣,如果學生情緒不高,興味索然,心理上無準備,感知生理器官呈閉滯狀態(tài),還談何創(chuàng)新?相反,如果很好地啟發(fā)了學生的興趣,使他們達到了想學習那種躍躍欲試的地步,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才能進一步提高。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目的和要求,應用靈活多樣的形式來啟迪學生的興趣。問題是創(chuàng)新的關鍵,它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所以,教師要善于巧妙提問題。提問題,一定要設計提問的環(huán)境,使學生想問、敢問和善問,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很好地發(fā)揮出來。
總之,期望提高課堂效率,還得提升自身素質,勤于備課,課堂和諧民主,提問要藝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