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雄
語文學科是小學階段識字閱讀的主要途徑,學生也正處于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的起步階段,特別是小學中高年級學生開始從識字階段轉向閱讀認知階段,而教師加強這一階段小學生的閱讀指導有利于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他們對閱讀的興趣。在素質教育和新課程快速發(fā)展的今天,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也正在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則應把課內資源與課外資源有效結合,讓學生全面地掌握語文知識,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小學語文農村教學閱讀能力在農村小學里,眼前課外閱讀在學生中已是極度廣泛的行為,這是極其好的現象。但是通過詢問了解,對閱讀真正感興趣,能在課外閱讀中汲取營養(yǎng)、開闊視野、提高個人素質、享受閱讀中的樂趣的學生為數不是很多,對課外閱讀真正感興趣學生極其的多,根本不具有經常閱讀的良好習慣,尤其缺乏自主閱讀的能力。學生課外閱讀學習的能力較為淺薄。因此,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能力特別重要。
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做好學生的引導組織者
在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更新觀念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幫助學生自主探究閱讀方法的轉化。教師要成為課堂上學生學習的引導組織者,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如何促進學生的閱讀上。只有這樣,學生閱讀能力才會得到全面提高,而學生必須依靠手、腦、口的有機結合實踐活動獲得閱讀能力。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在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非常重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得到,提高發(fā)展學生閱讀的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落實新時代要求下素質教育的核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盡量減少老師多余的講解和提問,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閱讀,引導并鼓勵學生親自動口讀、動腦想,養(yǎng)成邊讀邊思考,邊批注的良好閱讀習慣,使學生在質疑問難、討論、剖析的過程中,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體驗,讓學生積極地探究。這樣不但授之以漁,而且還讓學生學到捕魚之術,讓每個學生的閱讀能力普遍得到提高。
二、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發(fā)揮教師范讀的作用
在農村小學由于條件落后,沒有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備,近年來通過各種項目算是有了也只有一臺不能普及全校,那么范讀才是真正讓學生體會課文的有效途徑。在小學的語文課堂教學中,特別是低年級學生的閱讀教學課堂上,教師在范讀的過程中,課文中那些活潑生動的畫面,動人心弦的場面,美好的景致等都會隨著老師的范讀課文,向潺潺流水一樣進入學生的心田。我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學每篇課文,都會用抑揚動挫的語調來給學生范讀。如教學《微笑》時,我在范讀詩歌時,突顯了“幸福、美好、溫馨”等重音,注重了詩歌的節(jié)奏,讀出了“一個微笑,花費很少,價值卻很高”的特點和“一個微笑,留下的回憶,終生美好”的永恒,當讀完課文后,學生好像都沉醉在其中了,有的學生說:“微笑的力量太大了,老師讀得太專注了,我好像聽到了人們爽朗的笑聲?!庇钟械膶W生說:“我好像聽到了人們的熱情,微笑是多么的神奇呀!”這樣,學生在認真的聽讀體味中,讓老師專注的語調、真摯的情感、和藹的語氣感化了,激發(fā)了學生對閱讀的興致。
三、在高年級閱讀教學課堂中,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
在老師范讀的情境下,孩子們都被感染同化了,此時老師就將閱讀的方法講給學生:如何質疑問難,掃除障礙,如何動腦思考,合作交流,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漏字,不加字,不反復,不間斷。學習對課文中關鍵字、詞,重點句子及段落的全面理解。詞語是句子的建構原材料,學生只有對詞語準確無誤地領會感悟,才能更好地體會閱讀課文。如在教學《田忌賽馬》時,文中用了“垂頭喪氣、疑惑、沒信心”三個詞來寫田忌的神態(tài),要引導學生抓住這幾個詞的聯系田忌因為一次失敗就放棄。齊威王由“得意洋洋、譏諷、輕蔑”幾個詞寫出了他的驕傲自滿和輕敵以致讓第二次比賽輸了。教師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品讀,正確深入理解重點句子含義,讓學生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領悟全文。
四、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閱讀
讀是閱讀理解的基礎,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安排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朗讀課文,去感受課文。讓其學生分角色讀、分小組讀、男女生讀,固然這個讀必須要帶著老師設計好的問題讓學生有目的讀,讓學生在讀中動腦思考,在讀中找尋解決問題的辦法和答案。比如,在教學《用冰取火》第三段時,首先要讓學生明白:火有多么得重要?就得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學生通過讀,不難理解:沒有火,就不能工作……教師在講解課文時其次還應多引導學生體會故事的情節(jié),感情朗讀或角色朗讀。都要將讀貫穿于語文閱讀教學課堂的整個過程。以讀代講其根據就是語言文字常有一定的模糊性,有的意思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只要我們加強朗讀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語感模糊的識別功能,就能無形中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能力。
五、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讓學生養(yǎng)成作讀書筆記的習慣
教師要教學生一些日常標注的符號,如括號、三角形、波浪線、直線等,這樣就易于學生閱讀時運用,培養(yǎng)學生邊讀書邊批注的好習慣。認真地引導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善于動筆做筆記的學習方法,例如教學《撈鐵?!芬晃臅r,當老師問:“和尚是怎樣用水的浮力把鐵牛送來的?”時,就出示了明顯的指示,即用“~”畫出和尚的做法,用“o”標出關鍵詞的做法。老師的這樣的引導就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此閱讀學習,學生的手和腦同時動作,其應變思維也得到開拓。有的文章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動手畫圖,如學習《詹天佑》一課時,畫出人字形線路和兩個隧道圖以幫助學生理清思路,理解內容。
六、在小學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善于思維想象
由于想象是人們對頭腦中已固有的表象進行加工處理、改造創(chuàng)新的思維過程。如果說,作家不想象,就不能有好的作品。那么同樣的道理,在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不僅可以更深刻更充分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而且還能啟發(fā)學生故事情節(jié)的再發(fā)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有許多存在著聯系的知識,老師如能在教學中巧妙地組織這些知識,從各類知識聯系中發(fā)展學生的語言,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對提高小學生的認識水平會有很大的幫助。如教學《九色鹿》時,讓學生想象那正義莊嚴的法庭,皇帝的惱羞成怒,喇嘛的偽善,落水者的丑陋嘴臉躍然眼前。培養(yǎng)學生閱讀時善于聯想,讓學生在語言文字所描繪的畫面中去思維想象,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總之,我們在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只有讓學生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給以廣闊的思維空間,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的習慣,才能提高學生閱讀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