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
伴隨著新課標與新課程的改革繼續(xù)深化,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易忽略的幾點問題也逐漸凸顯。針對于此,從五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教育教學教師情感同化作用第一,樹立“終身教育”理念是對教師和學生雙方面的。面對世界知識與信息的飛速發(fā)展和變更,僅從數(shù)量上滿足對教育的那種無止境的需求(如不斷地加重課程負擔)顯然不合適。每個人在正規(guī)學習中積累的知識,絕無可能無限期地加以利用。因此,必須樹立“終身教育”理念:即人的一生都是學習的時間,每一類知識都能影響和豐富其他知識。與之適應,教師應注重“以陳述問題方式介紹這些知識,把它們置于某種條件中,并把各種問題置于其未來情景中,從而使學生能在其答案和更廣泛的問題之間建立一種聯(lián)系”的教學方式,必須將掌握足夠廣泛的普通知識和深入研究少數(shù)學科結合起來。如果最初的教育提供了有助于終身繼續(xù)在工作之中和工作之外學習的動力和基礎,那么就可以認為這種教育是成功的。
第二,為了解知識而學習,首先要求學會運用注意力、記憶力和思維能力來學習,注重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靈活性的培養(yǎng)。但在這些指引孩子終生學習的基本價值,卻是教育丟失的最快的方面。無法“運用注意力、記憶力和思維能力”來許,是形成“學困生”和“學差生”的最大的原因。所以,在基礎教育低年段的教學中,教師必須堅定不移并持之以恒地關注學生的“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以至到高年段的“思維能力和靈活性”的培養(yǎng)。只有教會學生使用“學習”這一工具,才有可能使他從終身教育提供的種種機會中受益。
第三,教師必須努力培養(yǎng)每個學生的判斷能力以及據(jù)此采取行動的能力。
新技術使人類進入了信息傳播全球化的時代,電視、電腦也成為中小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往往是帶著大量的非正式化的、真實的和想象的信息走入學校的,而這些信息對學生會產(chǎn)生多方面的影響。教師必須向學生提供真正理解信息社會的鑰匙,并努力創(chuàng)造機會和空間,使青少年有機會鍛煉他們的批判意識。
另外,教師不能脫離社會和生活,不能再把周圍社會的種種問題(如貧窮、饑餓、公平、公正、競爭、工作、失業(yè)、暴力、毒品等)拒之門外。教師應在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之間、在青少年固有的思想和態(tài)度與教學計劃內容之間取得正確的平衡。
在課堂和外部世界的分隔變得不太嚴格的情況下,教師還應努力把教育過程延伸到校外,盡可能地把學生的目光引向校外更為廣闊的天地。不但在教學內容方面,還應該包括在學生的思想中與日常生活建立起某種聯(lián)系。
要注重學生法制與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這是我國中小學教育的極大薄弱環(huán)節(jié)。幾千年前,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曾說過:“如果一個人沒有在正義的法律指導下受過長期教育,就很難從年輕時接受良好的品德鍛煉;因為克己耐勞對大多數(shù)人,特別是對年輕人是很不愉快的。因此之故,他們的教養(yǎng)和職業(yè)應有法律作出規(guī)定……所以,我們還需要為此制定法律,這些法律一般來說應適用人的一生,因為大多數(shù)人服從必然性而不聽從勸說,服從刑罰而不折服高尚的理念?!笨梢?,幾千年前的人們就已經(jīng)看到了法制的重要性。而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與法治意識不僅是他們辨別是非,形成正確判斷能力的依據(jù),更是他們守法包括依法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基礎。
在建立了判斷能力的基礎上,教師亟待培養(yǎng)學生運用各種知識以及綜合運用這些知識來創(chuàng)新的能力。這種能力既要體現(xiàn)在學會學習上,又要體現(xiàn)在學會共同生活、做事、生存上。這就意味著教師的工作不僅僅局限在使學生獲得一種“專業(yè)資格”,而是獲得能夠應付許多情況和集體工作的能力;不僅僅是學到“一些知識”,而是要從認識自己入手,正確地認識他人、發(fā)現(xiàn)他人,懂得人類的多樣性以及人類的相似性或相互依存的特征,從而培養(yǎng)學生去理解和寬容,以及在此基礎上對文化多元性和文化差異所持的尊重和容忍的思想意識,這也是“獲得社會凝聚力,和平共處及通過協(xié)商而非訴諸武力解決爭端并最終實現(xiàn)世界和平所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也只有在此尊重理解的基礎上,才能建立廣泛的平等的自我價值比較系統(tǒng)。這也是學會生存落足所在,“教育應當促進每個人的全面發(fā)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審美意識、個人責任感、精神價值等方面的發(fā)展”,以便更充分地發(fā)展自己的人格。應該使每個人尤其借助于青少年時代所受的教育,能夠形成一種獨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識,以及培養(yǎng)自己的判斷能力,以便日后他自己確定在人生的各種不同的情況下他認為應該做的事情,這也是我們教師應該為之努力的目標。
第四,要發(fā)揮教師的情感同化作用。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以及對自己的想象,在基礎教育的早期階段即已基本形成。在此階段,教師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學生要克服的各種障礙愈繁重,對教師的要求就愈多。教師的巨大力量在于作出榜樣,“要表現(xiàn)出好奇心和思想開放,并隨時準備自己的假定將由事實來檢驗,甚至承認錯誤。傳授學習的興趣,尤其是教師的責任”。教師為有效地對付這一切,必須要盡可能地充實自己,發(fā)展自己,培養(yǎng)自己特有的人文和智力品質,必須展示極多樣的教學才能,淵博的科學知識以及表現(xiàn)出不僅是權威的,也是情感同化(包括正直、誠實、有信),耐心和謙虛等的人文品質。也只有在教師身上發(fā)展社會期待于他們的倫理的、智力的和情感的品質,才有希望使教師日后能在他們的學生身上培養(yǎng)同樣的品質。
第五,教師必須加強集體協(xié)作工作。從每位教師都獨自面對自己的特有責任和職業(yè)義務這個意義看,教師職業(yè)基本上是個孤立的、“自由”的活動。這正如教育改革的參與者不會只是教育工作者一樣,教育的改革以及教育的效果是通過集體作用來實現(xiàn)的。這個集體作用包括所有教師、學生家長、社區(qū)政府或非政府組織的參與于協(xié)作。
為了改進教育質量,并使其更好地適應各個班或各類學生的具體特點,集體工作仍必不可少。它包括同班級其他任課教師之間及其他學科教師之間的溝通,也包括同學生家長的相互交流,還包括同社區(qū)組織及社會相關教育機構(如學術團體,文化機構、甚至是法律、醫(yī)藥、院校、工廠等機關單位)間的交流互訪(這也是社會教育應承擔的義務和責任),教師必須嘗試并擴大這一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