郄力博?李金花
摘 要:大學生自我教育是高校引導大學生進行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約束、自我激勵以及自我完善的一種教育活動,是根據當前大學生的行為特點以及當前社會新形勢所采用的一種有效教育途徑。在高校思想政治建設中,不斷完善大學生自我教育途徑和實踐機制,從引導、組織和運行方式等環(huán)節(jié)入手,不斷推進大學生自我教育的有效性和持續(xù)性發(fā)展,具有深遠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自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自我意識發(fā)展和完善的重要階段,是引導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關鍵時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學生自我教育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和環(huán)節(jié),與一般性教育相比,大學生自我教育更加凸顯教育的“主體性”。研究大學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徑和實踐方法,有利于提高大學學生管理水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一、自我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思想政治工作基本原理》中定義“自我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工作要求的影響和啟發(fā)下,思想政治工作對象發(fā)揮自主因素進行自我認知、自我調控和自我發(fā)展的思想和行為的教育活動。
相比于傳統的德育方法,自我教育使學生的被動受教變?yōu)橹鲃忧蠼?,同時,教育方式更加突出大學生自身的主體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積極尋求體現時代特征、符合學生實際的教育方式,激發(fā)大學生進行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的內在需要,增進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認同和配合,更好地把社會規(guī)范內化為自己的行為習慣和個人品質,實現自我認識、自我發(fā)展、自我超越,從而不斷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二、新形勢下對加強大學生自我教育的重要認識
第一,自我教育是大學生客觀情況的內在要求。當前大學生普遍呈現年齡小、閱歷單一、對大學期望值過高、缺乏目標和自制力的特點,這些身心特征和有限的知識水平決定了他們一方面自我認識能力逐漸趨于成熟,思維能力更加獨立,另一方面表現出缺乏自制力和對事物關注的持久性。
第二,創(chuàng)新自我教育管理方法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內容。首先,要正確處理好教育、引導、管理三者的關系,如何注意教育和引導的方式,弱化教師管理的功能,做到三者的平衡,是大學生自我教育得以順利有效進行的保證。其次,教育者應注意建立行之有效的規(guī)范機制,讓大學生自主管理、自主活動。
同時,應積極擴展管理內容,不僅僅局限于活動組織,更可深入到宿舍、衛(wèi)生、紀律、課堂等方方面面。再次,應注意營造民主、寬松的氛圍,從而激發(fā)其穩(wěn)定持久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第三,充分發(fā)揮“自我”因素是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證。在教育的計劃、組織和方法中包含的自我教育因素的多少是需要注意的一個重要方面,積極為大學生提供適當的自我教育的空間,增加學生自身的參與度,是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證。作為教育者,要對大學生的主動參與性給予積極的引導,并創(chuàng)設一定的活動空間和活動途徑。有彈性的教育計劃、集體和個別教育相結合的形式、富有啟發(fā)性的自我教育方法、寬松的教育環(huán)境,更有利于大學生獨立、自主、自治精神的發(fā)展,更容易積累自我教育的經驗和能力。
三、大學生自我教育的途徑與實踐方向分析
1.完善的制度保證
由于學生本身存在思想認識不夠成熟、規(guī)范意識欠缺的問題,因此,建立健全的管理機制非常必要。通過要求或提倡大學生做什么,反對或禁止做什么,引導活動的正確方向;通過規(guī)定如何去做和如何評價所做的事情,引導他們形成對事務的正確認知,從而發(fā)揮導向功能。另外,人性化的管理制度,還可營造民主、寬松的氛圍,使大學生自覺接受管理,主動參與管理,對大學生自我教育起到促進作用。
2.良好的空間保證
大學生自我教育要成功,就要不斷拓展空間,這個“空間”不僅僅是活動的場地,更是學生本身掌握教育活動的程度和活動的多層次性。一方面,要構建學生、學校、社會、家庭四位一體的新型教育模式,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學校主導、社會引導、家庭協同等各要素的育人功能;另一方面,“空間”的寬裕能夠充分調動大學生自我教育的自覺性,使教育的教化功能與受教育者個體的內化功能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使思想教育的水平向更高層次發(fā)展。
3.適合的評價體系
大學生自我評價體系的構建是大學教育管理中的一項系統工程,評價體系作為加強自我教育和學校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強和改進學校自我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證。堅持評價體系的全面性、科學性以及評價結果的應用性,無疑給大學生自我教育的持久進行提供了保證。通過科學的評價體系,可以全面了解和衡量大學生自我教育的效率、發(fā)展水平,對激發(fā)大學生自我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成茂,高 斌,張 勇.高校輿論環(huán)境對大學生思想和行為的作用研究.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S2).
[2]同振存.論主體自我教育的內在機制及其對當代教育的啟示[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5(05).
(作者單位:華北電力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