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李月
摘 要:民國時期南京文學通過大學傳承其文化保守主義理念,而“京派”則通過大學傳播其對傳統文化的重新建構。二者與政治之間的關系,導致了文學陣營的分化,都含有反政治文化內容,30年代主流政治文化成為民國南京文化的主潮,而北京自由知識分子參政議政的主要方式則是創(chuàng)辦刊物,發(fā)表言論,二者共同形成民國城市文學的多元面貌。
關鍵詞:民國 南京文學 “京派”文學 現代大學 政治文化
中國城市的主要起源應該是世俗權力對其發(fā)生及組織中心地位的占據。民國二三十年代南京與北京都曾為中央政權所在地。就政治局勢來看,民國初期北京執(zhí)政府的權力局限在黃河中上游,各地軍閥各自為政,國庫虧空,民不聊生,教育文化方面制定了現代教育體制,并在晚清京師大學堂的基礎上建立了北京大學,同時當權者忙于維護軍事、經濟利益,無暇顧及思想控制,使得北京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大本營,促進了新思潮的傳播和發(fā)展。但好景不長,由于軍閥混戰(zhàn)不息,軍費開支巨大,長期拖欠學校經費,導致北京教育界難以維持正常運作,更談不上發(fā)展。軍閥對于新聞自由的戕害及對著名報人的殘酷殺害,使得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很快從北京轉移到上海。民初的北京作為首都,不僅沒能享受到首都的中心地位帶來的經濟繁榮和權力集中,反而成了執(zhí)政府主要盤剝之地,各地軍閥虎視眈眈、尋機攻入的危城,文化遺產遭到執(zhí)政府的劫掠破壞,成為一座相對封閉的古城。本文中提到的“京派”是三十年代左右定居北京,主要活動在大學中的自由知識分子,還包括這一時期身處北京的文學創(chuàng)作者。1926年前后北京成為棄都,大批文人紛紛從北京書齋南下走進媒體,文化領域相對蕭條。三十年代左右文人回歸北京,尤其“新月派”文人的重歸北京,是“京派”形成的重要因素?!熬┡勺骷乙源髮W融會著淵深的文化傳統,以報刊呼吸著清新的文化思潮空氣。在某種意義上.他們是學院派,對中外古今的文學能超越具體派別之爭取寬容的態(tài)度,選擇他們所認為精華的東西加以融合,把浪漫激情消融在古典法則中,于寫實之處煥發(fā)出抒情的神韻,講究文風的渾融、和諧和節(jié)制?!盵1]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南京則相對活躍。二十年代南京處于直系軍閥控制下,不具有江南所常有的富庶資源,軍事上又缺乏重要戰(zhàn)略意義,因此南京不是軍閥重點盤剝的對象。另外南京作為十朝故都,有較好的城市建筑基礎,遺留下來的眾多文化遺跡和傳說足以讓軍閥相信南京殘留的王氣能夠幫助他們在混戰(zhàn)中取得勝利,因此對南京相對優(yōu)待。民國時期的南京在教育文化方面一直比較突出。東南大學的成立和發(fā)展,是二十年代大學教育發(fā)展的奇跡,在混亂的社會背景下,在教育經費嚴重匱乏的年代,東南大學不僅以優(yōu)厚的待遇、自由的學風延攬了大批美國留學生歸國任教,還在南京高等師范學院校舍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翻修建設,購買了當時先進的科學設備、圖書,使東南大學短期內崛起為中國著名大學之一。1925年東南大學因軍閥內斗而衰落,同年江蘇教育經費實現獨立,高等教育、初中等教育、職業(yè)教育和各種社會教育有了發(fā)展的機遇。1928年后國民政府定都南京,最初影響力集中在長江中下游,1931年政治上基本實現統一,政府加強對教育文化的控制,將教育權收歸國有,大力提倡三民主義文化,實行新的文化專制。這一方面促進了南京教育的發(fā)展,延續(xù)了南京文學中的文化保守主義傳統;一方面則導致了南京文學思潮在主流政治文化的操控下發(fā)展,消除了性靈自由的層面。
從社會風貌、教育文化影響及文學觀念來看,民國時期南京文學與“京派”的異同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二者與校園文化均保持密切關系
南京的文學一直與大學保持密切關系,二十年代以來南京知識分子的主要活動領域是大學與媒體。大學不僅是知識分子安身立命之處,也是他們傳教授業(yè),傳播自身文學理念和學術精神的場所。30年代國民政府基本掃除異己,鞏固了統治,為教育發(fā)展提供了較充沛的經費和較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高等教育進入了黃金時代。在東南大學-中央大學,金陵大學等高校中,師生之間組社唱和,使古典文學創(chuàng)作在新文學運動的大潮中能夠存留下來并在30年代再度興盛。而新文學在南京濃厚的文化保守傳統中尚能占有一席之地,也離不開南京高校獨特的校園文化的庇護。
“京派”是以學院派文人為主體的文學流派,校園文化環(huán)境使得作家有條件崇尚學理,進行高蹈的創(chuàng)作和研究,作家們大多受過比較正規(guī)系統的知識教育,對中外文學知識的接受訓練有素。在北京著名高校中,全國一流學者濟濟一堂,學術氛圍濃厚,學生畢業(yè)后留在高校中任教的也不在少數,因此對于學術的信仰和執(zhí)著一以貫之,形成了創(chuàng)作與研究并重的現象。另一方面校園環(huán)境的封閉性,也進一步培植或強化了他們主觀的心理傾向和人生觀點,使他們帶有一定的偏狹性和保守型。他們所試圖構建與推廣或擁有的這一套文化以及體驗方式正是以特定政治、經濟結構經歷支持的某種教育為知識來源基礎以及維持與傳播機制,構成了其精英文化的某種自我封閉性,并使其文化意圖受到了極大的阻遏。而他們對群眾性社會運動的遠離與拒斥又往往加強了這種封閉性,這使得他們的文化訴求始終缺乏一種與全民大眾的文化生活狀況實現溝通乃至互動的能力。“京派”隊伍中一批重要的力量如林徽因、梁思成、梁宗岱、朱光潛、李健吾等人,在多年國外留學生涯中培養(yǎng)了深厚的西方文化的素養(yǎng),浸染了西方近代知識分子傳統,這成為“京派”文人進行人生選擇的思想背景。正是在現代教育體制的作用下,“京派”這個學院派文人團體出現了?,F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人生選擇的一種新的范式出現了。二者與大學的密切關系表明其文學形態(tài)和文學觀念的精英化傾向,都暗示了曲高和寡的社會反響,也都表明與社會現代化進程的疏離。
二、傳播的文學理念不同
雖然南京文學與“京派”都與現代教育的發(fā)展密切相關,但是通過大學繼承傳播的傳統文學理念和西方文學精神是不同的。對于傳統文化的維護和弘揚,是南京文學的基本文化取向,當然這種文化保守主義不是夜郎自大的封建保守思想,而是在傳統的基礎上繼往開來。
“京派”文學對于傳統文化資源的利用是以對文化傳統實行裂解,將之降格為資源作為先決條件的。朱光潛所謂“運用過去的豐富的儲蓄”常通過兩種方式,一是出于當下的現實動機,以現代的眼光,引入西方理論觀念與思維對傳統話語進行闡釋,以此實現中西精神傳統在現代時空語境中的對接,將古代文化精神傳統重新激活成具有當代生存價值的活的思想,成為可資利用的精神資源;二是本土傳統文化精神成為對多種西方理論觀念進行吸納與調和的動因與依據,成為創(chuàng)構新學理的隱在的內部邏輯框架。這種對原來似乎圓融整合自成系統,且構成一定話語權威的中國文化傳統的裂解與降格,使得“京派”批評家們享有了從不同角度、范圍以及不同層面重新批判、整合與利用傳統,并進行創(chuàng)造的自由。
三、從文學與政治的關系來看,二者都可以劃分成兩個陣營
在二三十年代的南京文學中,根據文學與政治之間的關系可以劃分為反政治文化的文學與主流政治文學影響下的文學陣營,第一類主要集中在校園和民辦媒體中,而第二類則主要是三民主義文化影響下的國民黨右翼文學團體。這兩個陣營基本沒有交集,雖然大學校園內的教授、青年學生面對政治腐敗和封建流毒也有書面抗爭或街頭抗議,但受反政治文化影響的文學基本上不表明政治傾向,對政治利益集團沒有明顯好惡,旨在以此來維持教育獨立和學術獨立的可能性。
從“京派”看來,他們“不僅是因為文學觀的相同或相近,也不僅是因為地域的關系,乃至工作上的聯系和個人情感與私誼,才使‘京派文人最終成為一個文學集體,相同或相近的人生選擇、政治態(tài)度和生活狀態(tài),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2]傳統知識分子“學而優(yōu)則仕”,以學術謀政治地位的路徑,對“京派”文人集團來說此路不通?!熬┡伞蔽娜怂叩膭t是“行有余力,則致以學文”的人生道路,致力于學術研究和文學創(chuàng)作。他們分化為兩個陣營,一個是以“新月派”為主的“參政”“議政”的亞政治文化團體,以羅隆基、胡適等為主要代表,他們具有明確的政治觀念,也有從政的可能性,在傳統的“兼濟天下”的理想和西方民主政治觀的影響下,希望能通過遠離政治集團和政治利益,僅從學理角度評判當前政治體系、政治制度和政治觀念,促進政治現代化進程。另一個陣營則堅定地選擇了“獨善其身”的人生道路,甘于從事寂寞的學術研究和嚴肅的文學創(chuàng)作,而不愿使學術和文學走出象牙之塔,淪為某種外在政治目的的工具。京派文學家把自己的社會關懷意向全部寄托在文化甚至是知識分子文化的建設與改造之上,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陷入了狹義文化所規(guī)約的局限,但也為自己建立了獨一無二的文學夢境。
綜合看來,南京文學與“京派”雖然都與現代大學教育相關,但南京文學通過大學傳承其文化保守主義理念,而“京派”則通過大學傳播新文化觀念,體現其對傳統文化的重新建構。二者與政治之間的關系,導致了文學陣營的分化,都含有反政治文化內容,南京因是國民政府的政治中心,30年代政治文化對南京文學造成了深遠的影響,成為30年代南京文化的主潮,而北京相對疏離政治,自由知識分子參政議政的主要方式是創(chuàng)辦刊物,發(fā)表言論,形成了亞政治文化集團。二者與校園文化的聯系雖然同樣密切,但在文學觀念及政治文化方面多有差異,共同形成了民國城市文學的多元面貌。
(本文為2010年江蘇省社科基金“民國時期南京文學研究”,項目編號:10ZWC011,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科研基金,項目編號:sk20100111。)
注釋:
[1]楊義:《京派海派綜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30頁。
[2]高恒文:《京派文人:學院派的風采》,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張勇,李月 江蘇南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中文系 21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