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秋霞 韋企平
(1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北京,100029;2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方醫(yī)院眼科,北京,100078)
中醫(yī)治療多種疾病雖然在新加坡已較普遍,但中醫(yī)治療干眼癥一直被新加坡眼科界視為“另類治療”而并不認可。[1]本研究主要評價中老年干眼癥患者行中醫(yī)治療的臨床療效。凡辨證屬肺腎陰虛型的中老年干眼癥患者均隨機分入兩個不同治療組進行治療。終止治療后,通過預定的相關療效指標評價各組治療前后及組間的療效,現將該臨床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來自2012年10月至2013年8月在中華醫(yī)院眼科組就診的肺腎陰虛型干眼癥患者,共納入患者90例(180只眼),隨機分組為:組1(杞菊甘露飲組)45例(90只眼);組2(杞菊甘露飲+針刺組)45例(90只眼)。最終治療結束,組1脫落1例,實際獲得有效數據44例(88只眼)。其中組1男性8例,女性36例,組2男性8例,女性37例;年齡最大70歲,最小40歲,組1平均年齡(55.70±8.76)歲,組2平均年齡(55.51±9.03)歲。2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及病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按照國際干眼癥研究工作小組(International Dry Eye Work Shop)的研究報告[2],診斷標準如下:
1.2.1 癥狀 標準干眼癥測量評分(Standard Patient Evaluation of Eye Dryness,SPEED)[3]將做為治療前后觀察指標之一。SPEED共測試4項關于干眼癥主要癥狀的頻率及嚴重程度。次要的觀察指標則采取國際新提的視覺模擬量化表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Score,VAS)[4]作為干眼癥狀測試的一個量化計算表。
1.2.2 客觀檢查 1)淚液分泌試驗(Schirmer I test,SIt):<10 mm/5 min[5]。2)淚膜破裂時間(Tear Break-up Time,TBUT):<10 s。3)角膜熒光素染色(fluorescent test,FL):陽性。4)瞼板腺功能障礙(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MGD)。
SPEED及VAS測量評分為陽性,且客觀檢查4項中有兩項呈陽性者(其中一項必須是Sit或TBUT)即診斷為干眼癥。
1.2.3 證型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6],肺腎陰虛干眼癥中醫(yī)主證有目睛干澀,視物疲勞,口咽干燥,腰膝酸軟,頭暈耳鳴,舌紅少苔,脈細數。次證則有視物昏花,失眠健忘等表現。
1.3 納入和排除標準
1.3.1 納入標準 1)符合診斷標準;2)年齡40~70歲;3)辨證為肺腎陰虛證;4)自愿參加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2 排除標準 干燥綜合征患者;隱形眼鏡佩戴者;眼表疾病及身體疾病會影響治療前后觀察指標的患者;婦女經期綜合征者;有眼科手術史者;干眼癥病史超過5年者;使用抗炎類的滴眼液者;妊娠、哺乳或正計劃妊娠婦女等。
1.3 試驗方法
1.3.1 隨機對照設計 采用隨機分組和平行對照的臨床試驗。隨機法采用的是SPSS 16.0 COMPUTE RANDOM程序。
1.3.2 治療方法 1)組1:口服杞菊甘露飲組顆粒沖劑(由導師韋企平提供臨床經驗方,新加坡中華醫(yī)院監(jiān)制,新加坡藥商慶豐公司生產),1包/次,2次/d。2)組2:給予杞菊甘露飲組顆粒沖劑,1包/次,2次/d,并配合針刺,20 min/次,2次/周。以上2組均以10 d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1.4 療效評價
1.4.1 西醫(yī)臨床積分 包括主要項目SPEED和次要項目VAS。主要項目SPEED在干眼癥發(fā)作頻率的分值依次為0、1、2、3分,在干眼癥發(fā)作干擾性分值為0、1、2、3、4分。次要項目以VAS來計算患者主訴癥狀,包括干眼癥發(fā)作頻率及干眼癥發(fā)作干擾性的療效前后自我評估。其余積分則采用SIt,TBUT。各項檢查前后療效評分評估即為患者的西醫(yī)臨床積分評估(均以右眼為主觀察眼)。
1.4.2 中醫(yī)癥狀積分 包括主癥和次癥,均分為正常、輕、中、重4 級,主癥的分值依次為 0、2、4、6 分,次癥的分值為0、1、2、3分。各項評分之和即為受檢患者的證侯積分。
1.4.3 療效指數 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1.4.4 療效評價 按照西醫(yī)標準評價療效。1)顯效:療效指數>70%。2)有效:上述4項客觀檢查結果較治療前改善,療效指數30% ~69%。3)無效:上述4項客觀檢查無改善,療效指數<3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先進行探索性分析(Exploratory Statistical A-nalysis),并進行正態(tài)性檢驗。計數資料采用Mann-Whitney秩和檢驗,計量資料采用秩和檢驗、獨立樣本t檢驗、Mann-Whitney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療效比較 組1及組2的治療前后SPEED,VAS及中醫(yī)肺腎陰虛積分值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2組間療效比較則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TBUT數值在2組間治療療效顯示有統計學意義,組1高于組2。該結果表明杞菊甘露飲及杞菊甘露飲配合針刺,都可以改善肺腎陰虛型干眼癥,可以有效地增強淚膜穩(wěn)定性,在淚液的質量方面有很明顯地提高。但在Sit方面,組1顯示淚液的數量治療前后存在統計學意義(P=0.04<0.05),組2治療前后無差異。2組間比較顯示組1高于組2(表1-表5)。
表1 2組干眼癥患者SPEED評分療效比較
表2 2組干眼癥患者VAS積分療效比較
表3 2組干眼癥患者SIt 2組療效比較
表4 2組干眼癥患者TBUT 2組治療療效比較
表5 2組干眼癥患者中醫(yī)臨床積分治療療效比較
2.2 總有效率比較 結果顯示:治療后總有效率在SPSS評分方面,組1:顯效7例(15.9%),有效17例(38.6%),總有效率 54.50%;組 2:顯效 5例(11.1%),有效19例(42.2%),總有效率53.30%。在VAS評分方面,組1:顯效10例(22.5%),有效17例(38.6%),總有效率 61.10%;組 2:顯效 5例(11.1%),有效20例(44.4%),總有效率55.50%。在中醫(yī)肺腎陰虛積分方面,組1:顯效4例(9.09%),有效26例(59.09%),總有效率68.18%;組2:顯效4例(8.89%),有效 28例(62.22%),總有效率71.11%。
新加坡常規(guī)是采用西醫(yī)治療干眼癥,新加坡國家眼科中心近年報告了有關本國中醫(yī)師治療干眼癥的現狀,其中參訪的75%中醫(yī)師都曾經采用中醫(yī)方法治療過干眼癥[7]。中藥或針刺是最常用的療法,但有關中醫(yī)治療干眼癥的臨床科研卻仍是空白。新加坡中華醫(yī)院身為新加坡民間最大中醫(yī)治療體系,在新加坡國家眼科中心的支持與協助下,在中華醫(yī)院眼科完成了新加坡首次中醫(yī)治療干眼癥科研試驗。
本研究結果,提示無論中藥或中藥加針刺治療肺腎陰虛型干眼癥均有較好療效。特別是單用中藥治療對提高淚液質量所起的作用,已引起新加坡眼科中心對中藥治療干眼癥的關注。至于中藥加針刺治療比單用中藥藥物治療較并無明顯優(yōu)效,分析原因,其一可能是針刺治療1周僅2次,其連續(xù)治療的有效性降低,但若增加針刺次數患者可能又依從性差,無法堅持治療;其二是參與課題的各位醫(yī)師針刺手法或針刺取穴不統一,使針刺的有效性受限。這也提示我們在干眼癥治療中,應統一規(guī)范針刺治療干眼癥的取穴和手法。無論是中藥藥物組或中藥藥物配合針刺組大部分患者在用藥后無人投訴身體不適或出現抗藥性,或對針刺產生任何不良反應,藥物組僅一人因服藥后因有失眠而掉組,此極低的不良反應及掉組率對于長期從事西藥研究的研究者來說也難以置信??梢姀V大患者對中醫(yī)中藥治療有非常好的接受度,另外,療效確切,無不良反應也是本研究能高質量療完成的關鍵。
本研究可為中醫(yī)藥物治療干眼癥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既有利于將來把中藥藥物納入新加坡干眼癥治療規(guī)范,也有助于中醫(yī)眼科在國際上的推廣和發(fā)展。
[1]Lim M K,Sadarangani P,Chan H L,et al.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use in multiracial Singapore[J].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2005,13(1):16-24.
[2]Design and conduct of clinical trials:report of the Clinical Trials Sub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Dry Eye Workshop[J].The Ocular Surface/A-pril,2007,5(2):153-162.
[3]Caroline Blackie.Questionnaire assists in dry eye disease diagnosis[J].Ocular Surgery News,2012,10(1):17-24.
[4]Methodologies to diagnose and monitor dry eye disease:report of the Diagnostic Methodology Sub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Dry eye Workshop[J].The Ocular Surface,2007,5(2):108-152.
[5]葛堅.眼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78.
[6]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85.
[7]Lan WL,Lee SY,Lee MX.et al.Knowledge,attitude and practice of Singapor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s on dry eye treatment[J].Scientific World Journal,2012:923059.Ep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