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捷
對我們來說,當前最時髦的小說形式,往往使我們錯過,而不是得到我們所尋求的東西。盡管如此,我們仍舊堅持不懈地,自覺地按照一張設計圖紙來依樣葫蘆地構造我們三十二章的長篇巨著,而這張圖紙卻和我們心目中所想象的東西越來越不相象。因此,如果作家是個自由人而不是奴隸,如果他能隨心所欲而不是墨守成規(guī),如果他能夠以個人感受而不是以因襲的傳統(tǒng)作為他工作的依據(jù),那么,就不會有約定俗成的那種情節(jié)、喜劇、愛情的歡樂或災難。生活并不是一副副勻稱地裝配好的眼鏡;生活是一圈明亮的光環(huán),生活是與我們的意識相始終的、包圍著我們的一個半透明的封套。把這種變化多端、不可名狀、難以界說的內在精神——不論它可能顯得多么反常和復雜——用文字表達出來,并且盡可能少過濾掉一些外部的雜質,這難道不是小說家的職責嗎?然而意識流小說家則肩負起了這樣的責任,為我們展示出了意識流和精神世界妙不可言的關系。
意識 心理活動 內心世界
一、意識流的出現(xiàn)
“意識流”的提法,最早出現(xiàn)在研究心理學的著作中,最先由美國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提出來。詹姆斯提出的“意識流”概念,強調了思維的不間斷性,即沒有“空白”,始終在“流動”;也強調其超時間性和超空間性,即不受時間和空間的束縛,因為意識是一種不受客觀現(xiàn)實制約的純主觀的東西,它能使感覺中的現(xiàn)在與過去不可分割。實際上,詹姆斯的心理學理論并非意識流文學產生的惟一誘因。法國哲學家柏格森非理性主義強調直覺是認識世界本體的唯一根據(jù)。他認為,世界的本體是“生命沖動”,即“意識的綿延”。只有它才是宇宙運轉的惟一動力,客觀萬物無非其外在表現(xiàn)形式而已。因此,靠理性分析永遠不能把握世界的本質,只有依靠直覺才能獲得實在的知識,才能認識世界和解決社會的一切問題。在他看來,潛意識應該成為文學的表現(xiàn)對象,作家必須深入到人的內心世界、甚至潛意識領域中去,把握理性不能提供的東西;打破傳統(tǒng)的時間觀念,按照“心理時間”結構作品。另一位深刻影響現(xiàn)代主義文學、尤其是意識流文學的理論家是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他對潛意識和無意識的充分肯定無疑為意識流文學創(chuàng)作思想張目。他的精神分析學說中關于潛意識和無意識的理論,意在反撥“人是理性動物”的傳統(tǒng)觀念。認為潛意識乃至無意識是人的生命力和意識活動的基礎,人的行為動機出自人的本能沖動;人的本能沖動經常受到社會規(guī)范及理性良知的束縛,使人充滿矛盾。作家的創(chuàng)作活動就是沖破理性,發(fā)揮本能沖動的過程,借此釋放受到扼制的本能。
有人提出,意識流“泛指一種描寫不受理性控制的意識流動的文學寫作方法?!边@是一種不夠縝密的學說,似乎意識流小說家只要信筆涂鴉,把他本人或其他人不受理性控制的意識漫無邊際的流動記錄下來,寫成令人難讀的文字,就成了意識流小說。實際上,意識流小說家的創(chuàng)作是極其嚴肅而別具匠心的,典型的意識流小說在結構上有一種內在的嚴密性與整體性。也有人用“內心獨白”、“自由聯(lián)想”、“時空跳躍”來界定意識流小說。其實,這些都是從意識流小說基本觀念中派生出來的藝術技巧,是屬于另外一個層次的問題。
二、意識流小說的基本內涵與精神世界
那么,意識流小說的基本內涵究竟是什么呢?我們可以大致上把它概括為以下幾點:
第一,意識流小說描繪的重心不在于客觀事物,而是在于人物對客觀事物純粹個人角度的反應。在主體和客體的關系中,主體處于主導地位。在表現(xiàn)對象方面,意識流文學脫離傳統(tǒng)現(xiàn)實主義文學反映現(xiàn)實生活,描寫真切可信的典型人物形象的規(guī)范,完全面向自我,重在表現(xiàn)人的下意識、潛意識乃至無意識的內心世界。從這一文學觀念出發(fā),意識流作家把創(chuàng)作視點由“外”轉向“內”,小說中的人物心理和意識活動不再是一種描寫方法,不再附著于小說情節(jié)之上成為達到某種藝術效果的手段,而是作為具有獨立意義的表現(xiàn)對象出現(xiàn)在作品中。意識活動幾乎成為作品的全部內容,而情節(jié)則極度淡化,退隱在小說語言的帷幕后面。
第二,在意識流小說中,人物的行為或意識不是有作家來說明或意識不是有作家來說明或解釋,而是通過人物本身的感受或內省來自我表現(xiàn)。在人物和作家的關系中,人物處于突出的地位,作家隱退到幕后,不采取直接介入的態(tài)度。
第三,意識流小說的焦點是人物的意識,讀者擺脫了作者的干擾而直接,面對著書中人物的意識屏幕,而在這屏幕上映出來的意識流動是多層次的,即使是最隱秘的深層意識,也纖毫畢露地呈現(xiàn)于讀者眼前。并且意識流文學不按照客觀現(xiàn)實時空順序或事件發(fā)展過程結構作品,而根據(jù)意識活動的邏輯、按照意識的流程安排小說的段落篇幅的先后次序,從而使小說的內容與形式相交融。人物意識滲透于作品的各個畫面中;起到了內在關聯(lián)作品結構的作用。人的意識是復雜的,理性與非理性意識共存。其中有明確、完整的意識,也有朦朧、片段的意識;有言語層的意識,還有尚未形成語言的、即言語前階層的意識,等等。意識流文學企圖如實展現(xiàn)人的意識流動,這就使作品的內容無法按照正常的時空順序一一展開,而是根據(jù)有別于“空間時間”的“心理時間”表現(xiàn)意識的流程。
意識流這一術語用于描述心理過程時顯然是極其有用的,因為作為一個修辭用語它具有雙重的比喻意義,就是說,“意識”這個詞和“流”這個詞都具有比喻的意義。這一思想為小說家運用意識流手法來展示人的內心世界,并通過展示人物的意識活動來完成小說敘事提高了理論依據(jù)。小說中的意識流,是指小說敘事過程對于人物持續(xù)流動的意識過程的模仿。具體說來,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識活動為結構中心,圍繞人物表面看來似乎是隨機產生,且邏輯松散的意識中心,將人物的觀察、回憶、聯(lián)想的全部場景與人物的感覺、思想、情緒、愿望等,交織疊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樣”準確地描摹人物的意識流動過程。
三、總結
首先,在弗洛伊德和柏格森理論的影響下所產生的意識流,是意識流小說描繪的重心不在于客觀事物,而是在于人物對客觀事物純粹個人角度的反應。在主體和客體的關系中,主體處于主導地位。在表現(xiàn)對象方面,意識流文學脫離傳統(tǒng)現(xiàn)實主義文學反映現(xiàn)實生活,描寫真切可信的典型人物形象的規(guī)范,完全面向自我,重在表現(xiàn)人的下意識、潛意識乃至無意識的內心世界。所以意識流與精神世界的關系密不可分。
參考文獻:
[1]柳鳴九.法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2]李賦寧.歐洲文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3]何仲生,項曉敏.歐美現(xiàn)代文學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4]瞿世鏡.意識流小說理論.四川: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