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到ShrioShirahata拍攝的喀喇昆侖的照片時,那些不相信上帝的人們也許會反思他們的信仰,特別是那些攀登者。在《喀喇昆侖》那本書里,幾乎每一頁都讓人過目難忘。難道這些崇山峻嶺的絕美景象竟只是隨機地質活動在我們地球母親的表面留下的痕跡?我自己是一個無神論者,但是來到喀"/>
Christian+Trommsdorff>
當看到Shrio Shirahata拍攝的喀喇昆侖的照片時,那些不相信上帝的人們也許會反思他們的信仰,特別是那些攀登者。在《喀喇昆侖》那本書里,幾乎每一頁都讓人過目難忘。難道這些崇山峻嶺的絕美景象竟只是隨機地質活動在我們地球母親的表面留下的痕跡?我自己是一個無神論者,但是來到喀喇昆侖高原上,我無法抑制住自己的心靈被周邊環(huán)境那種完全的自然狀態(tài)所震撼,那是一種近乎宗教般的虔誠。對擅長輕裝高海拔攀登的阿氏登山家來說,這些高聳入云的山峰是這個星球上的終極攀登目標。
Yannick Graziani和我無法想像出比成功攀登南Pumari Chhish更好的獎勵了,這將是我們十年來一起攀登的第十次探險征途。我個人認為南Pumari Chhish是7000米以上最美麗和最宏偉的一座處女峰??纯碨hirahata那本書中的45頁你就會同意的。
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張南Pumari Chhish和其周邊的一些山峰的照片后,我就向我的山友以及攀登伙伴Yannick Graziani和Patrick Wagnon建議到西喀喇昆侖考察一些冰川盆地,它們通向巨大的Hispar冰川。我們期望同時也能做些攀登。
在那次探險征途之前,盡管我在K2的東-東南柱嘗試攀登到了8200米,而且?guī)ьI著六個登山客戶成功沿著簡單的普通路線登頂Spantik(7027米),我顯然并不真正理解輕裝攀登喀喇昆侖的高峰意味著什么(對Yannick而言,他經歷了被困在位于Ultar的Hidden Pillar腳下的帳篷里數(shù)周,天天下雪,沒有任何哪怕是極為短暫的天氣窗口可以攀登)。在2003年4月中旬到6月中旬的九周里,我們在Hispar地區(qū)的經歷,讓我真正體會到了輕裝攀登喀喇昆侖的艱辛。
兩次嘗試 暴風雪的考驗
我們三人提早來到Hispar,期望當時的天氣能比夏天時好。但是那年冬天的降雪特別多,有好幾次我們都經歷到這個“多”在這些山上意味著什么。在4月下旬第一次出發(fā)尋找路線時,一晚的暴雪迫使我們不得不在海拔4300米的Yutmaru和Hispar冰川的交匯處下撤。在下撤的途中,我們跟隨了一只雪豹的腳印—雪下得是如此之大,甚至連雪豹都決定逃到低海拔地區(qū)去!
我們被Khunyang Chhish巨大南壁上的主峰和東峰所震撼,但同時也為依舊沒有看到Pumari Chhish的南壁而遺憾。由于第一次探路花費了比預期多得多的時間,Patrick決定回家,他沒有我們這么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
在絕美的Karimabad村休整了幾天后,Yannick和我決定回到Yutmaru盆地去探尋不為人所知的攀登寶藏。我們沒有找到任何在這里攀登的資料(編者注:Julie-Ann Clyma 和Roger Payne在1999年和2000年嘗試攀登了南Pumari Chhish,他們在極其危險的雪況下爬到了南壁海拔大約6200米的地方)。和我們在一起的一個記者朋友作為我們這次探險征途的領隊回到伊斯蘭堡去向巴基斯坦旅游局申請Khunyang Chhish主峰的攀登許可。我們認為,那個攀登許可應該也包括了南Pumari Chhish,一來是這幾座山峰都聚在一起,二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攀登到這幾座山峰海拔高于6500米的地方的可能性很?。悄暝诎突固谷魏蔚陀?500米的山峰都不需要攀登許可)。
在一小隊Hispar挑夫的幫助下,我們帶著很多食物回到了Yutmaru冰川上我們留下攀登裝備的地方。Yutmaru冰川上覆蓋了一米多厚的雪,這些輕裝的挑夫們不可能繼續(xù)前行。幸運的是我們帶了滑雪板,而且雇了兩個高山協(xié)作:Qudrat和Bari。他們在Spantik就和我一起工作了。在接下來的10天里,當Yannick和我在周圍查看地形,適應高海拔時,他們就滑雪上上下下,給我們設在海拔4500米?距離Yutmaru冰川10公里的大本營運送給養(yǎng)。在大本營里,我們能看到令人震撼的景象:Khunyang東峰、Pumari南峰、YuksinGardan、KanjutSar、Hispar Peak以及許多6000米的無名峰。
在三周里我們三次嘗試爬到海拔6000米以上去適應,但是雪況是完全不可救藥。我們觸發(fā)了幾次大片雪崩,我們甚至把大本營后撤了幾百米,因為巨大的雪崩來得很近,有時甚至把雪沖進我們的聚會大帳。天氣依舊不穩(wěn)定,雪在不停地下,有時下得非常大。在沒有可能做任何高海拔攀登的情況下,我們決定再次回到Karimabad村休整。不管怎樣我們是愛上了南Pumari Chhish的南壁, 把Khunyang Chhish完全拋之于腦后。
當10天后回到大本營,我們宣稱自己已經完全適應了高海拔,可以開始攀登我們喜愛的南壁。其實我們揣測這個宣告也許只是我們的一廂情愿而已。我們期望南壁的雪況會不錯,因為巖壁本身很陡,而且又面向正南。
6月6日出發(fā),開始攀登。前一天艷陽高照,我們看著四周的巖壁上雪崩飛落而下。依照當時的降雪頻率,我們不可能有超過三到四天的好天氣來攀登。速度和輕裝就是這次攀登成功的關鍵所在。第一天我們在凌晨3點出發(fā),直到海拔5400米雪況都很不錯。我們可以迅速“跑上”最初的300米,這300米路線完全暴露在位于兩千多米高處的一些冰柱的威脅下。再往上,情況就完全不同了。這種感受很難描述:在巖壁下從左到右有一大片雪坡,我們在55度到60度的雪坡上陷入齊腰深的雪,下面是1500米高的懸崖。在我們到達第一個露營處之前,花了好幾個小時只爬高了100米。我們在14個小時里攀登了1550米,完全精疲力盡。接下來又花了一個小時在雪坡左側的山脊上刨出可以露營的平臺。
第二天的清晨我們花了兩個小時登上了雪坡的頂頭,然后攀登了主巖壁的三分之二,直至天完全黑了下來。我們沒找到可以露營的地點,這時候雪又開始下了。最終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塊還不錯的石頭—大小剛夠坐下兩個法國屁股—從冰下伸出來,在這塊石頭的下方我們用繩子編了一個網(wǎng)用來放腳,然后就坐了上去。這就是那種讓你終身難忘的露營過夜方式。風卷起飛雪,不斷劈頭蓋臉地打到我身上,我的胸部開始變得很冷。同時Yannick劇烈的嘔吐是整個夜晚的保留曲目。Graziani同志通常的高山反應就是這樣,我并不是特別擔心,因為我知道他是如何充滿了活力。endprint
次日的清晨,在下了這么多新雪的情況下,擺在我們面前的只有一個選項:拿破侖式莫斯科大撤退。成功的下撤過程中,流雪越來越大。我們下到低處后,流雪的規(guī)模就大到像雪崩了?,F(xiàn)在的情況對我而言很清楚:旅途結束,回家!先回到Karimabad,然后回法國去趕上享受櫻桃的季節(jié)。
然而Yannick還是說服我留下來再試一次。在6月16日,我們第二次嘗試的第三天,我們又遇到了壞天氣。這次我們攀高了一些,也許到達了6850米。在主巖壁的上部我們嘗試了另一條線路。在6500米處繩降時我們目睹了一個和我們處于同樣海拔高度的冰柱坍塌,在距離我們不遠處造成巨大的雪崩。雪崩吞噬了我們下面的攀登路線,還帶走了我們寶貴的滑雪板。在距離主巖壁四公里的大本營,Qudrat和Bari經歷了20分鐘的暴風雪。
至少此時對我們兩個而言有一件事是清楚的:這次攀登結束了,回家!
三攀Pumari 魔幻時刻
四年后,再次回到這里,各種因素極為有利,即使是我們沒有正式組織這次遠征。我早就計劃好春天時來巴基斯坦,一是帶一些客戶在Shimshal地區(qū)登山滑雪,二是到克什米爾地區(qū)考察我們建立的一個緊急災后救援活動的執(zhí)行情況??耸裁谞柕貐^(qū)在2005年10月8日經歷了一場大地震。Yannick決定和他的女朋友一起滑Karimabad周圍的一些高峰。
我比他們提前一個星期離開霞慕尼,在我離開之前我說服了Yannick去再次嘗試攀登南Pumari Chhish。我們倆都知道這次我們絕對沒有在Yutmaru盆地守候數(shù)周的耐心,而且通過攀登其他地區(qū)的一些海拔較低的山峰來適應實施起來更加容易。約好5月31日碰面,此時我們的身體應該已適應高海拔,可以直接開始攀登。我們給自己只預留了兩個半星期的時間,從Karimabad往返。
最終我倆還是在比較惡劣的天氣里一起完成了適應性訓練。我們和我們的女朋友一起在Kunjerab通道附近登山滑雪了六天,只是在兩個5800米的山峰上各過了一夜。回到Karimabad,我們休息了三天。在又經歷了五周典型的喀喇昆侖壞天氣之后,我們簡直絕望了。我們幾乎不再抱任何幻想,決定就是去那里再看看。
一段平淡無奇六個小時的汽車之旅把我們帶回了Hispar村,在這里我們雇了友好高效的挑夫,然后徒步了三天來到大本營。這次我們可以把大本營建在美麗的草甸之上(在海拔4500米也沒有雪),這里離南Pumari的山壁有八公里。營地附近就有水源,我們中意的廚師阿里每餐飯都向我們大展廚藝。
6月6日我們在大本營舒適地安頓下來。那天傍晚天氣放晴,第二天又是完美的天氣。從衛(wèi)星電話里得知了天氣預報:接下來至少六天都是好天氣。我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第二天一早就趕緊整裝待發(fā)了。
有了四年前的經驗,加上這個長時期的好天氣窗口,我們知道如何計劃前三天的攀登。果不其然,絕大多數(shù)的計劃都完成了,除了在第二天,我們不得不彬彬有禮地躲在雪坡下面一塊突出的巖石底下,等待從雪坡上滑下來的濕雪停下來。
第三天,在那片雪坡上面,我們再次攀爬了整個山壁上第一個難度極高的混合地形。Yannick先鋒了一段60米高,突出而且滑溜的煙囪,絕對不能失誤。然后輪到我先鋒了一段簡單些但是絕對是很棒的混和路線,這條路線沿對角向左上方而去。
我們知道第四天將會是這次攀登中最重要的一天。我們將必須找到通向主體巖壁頂部的關鍵通路。我們對這部分地區(qū)完全一無所知,它位于我們上次攀登到的最高點(海拔6850米)之上。我們還知道我們無法從海拔6600米的第三個營地登頂,這就意味著攀登時不得不背著沉重的背包,而且得在大致海拔7000米的主巖壁上找到合適的地方建立最后一個營地。整個2700米高的巖壁上最重要的一段攀登之一就在我們三號營地的正上方,海拔6600米。在第三天傍晚陽光的照射下,Yannick完成了一段令人難忘的領攀,這段路線沿著一條略為突出的裂縫和煙囪向上。他把我們兩條60米長的繩子中的一條固定在路線上。
那條固定好的繩子對我們第二天開始攀登幫助很大。我們知道第二天一早太陽照不到這段路線,因此會很冷。在煙囪之上,我們先開始決定向主巖壁的右側攀爬,就像2003年第二次攀登時一樣,然而攀爬時我們憑著直覺爬了一條不太一樣的線路。我們在很棒的花崗巖上爬了四段絕佳的混和繩距,然后被困在主巖壁的最后50米上。
在我們左側是另外一個突出的煙囪,Yannick建議從這里爬,但是我不同意,因為我相信那樣太耗體力了。我們激烈地討論了用擺錘的方式蕩到左邊去看看拐角后面有沒有簡單的路線,我還是否決了這個方法。這次的理由是那樣太冒險了。我記起來Doug Scott在攀登Ogre時,在類似情況下的那次事故。
在我們“商量”的過程中,我弄掉了一只冰鎬。最終,決定我先做一個對角的繩降,然后Yannick可以在我上面擺蕩,我則在下面拉住繩子。不走運的是,在繩降時我們的繩子卡住了。當我憤怒地甩繩子,想把它甩過轉角時,繩子自己繞了一個圈,纏在了冰鎬上,然后把冰鎬甩了出去……我最終得向上回攀一些,從另外一個更好的角度把繩子拉下來,然后向上爬了15米和Yannick會合。
這么搞了半天浪費了一個多小時,而且當時已經接近傍晚了。不管怎樣,當Yannick最后轉過左邊的轉角后,我聽到了一聲興奮的嚎叫—這就是那種魔幻時刻。依我們所見,我們知道如果天氣不變壞,我們真的是有可能登頂了!
在七八個先是混和攀爬,然后是攀冰,最后小心謹慎地攀雪的繩距之后我們在海拔7000米找到了一個絕佳的露營點,離我們的路線只有50米。當時已近黃昏,我們抵達了位于東Khunyang,Pumari主峰和南峰之間的高海拔冰川盆地的邊緣。我們上面的坡地和山脊容易攀爬多了,不過還是有大致55度。天氣依然很好,最不確定的因素就是雪況了。
第二天一早,我們花了四個小時攀登最后350米直到峰頂。越往上爬,雪況越好,因為上面的坡地更多地暴露在高海拔的風下。然而在我們爬到一半時,風突然增強了,在離峰頂還有100米時,我們遇到了時速高達每小時80到100公里的狂風。即使是離峰頂這么近了,我們依然開始懷疑是否能登頂。就在這時,仿佛是魔術一般,風減弱了。若不是這樣,我們可能再次錯過登頂?shù)臋C會。
十年老友
回顧我們10年的攀登探險旅途,Yannick和我有種志得意滿的感覺。我們對高山的熱愛依舊,而且我們意識到隨著年頭的增長,我們業(yè)余攀登道德水準的核心價值也變得更加清晰和可以維持。這些核心價值包括尊重、友誼、探險精神、美感、雄心、漸進式的經驗、全身心的投入和最合理的使用資源。在它們的指引下,我們經歷了非凡的奇遇,這可不是任何照片、電影或是文字所能表述的。
十次探險旅途中的四次,我們沒有能完成預定的目標,但是經歷和攀登風格對我們來說更重要。在登頂Chomo Lonzo北峰和中峰、Pumari Chhish南峰后,我們有幸完成了三座極美的7000米山峰的技術首攀。這次登頂Pumari Chhish南峰時比較順利,我們過去也曾登上高山之巔,這次是得益于那個好的天氣窗口。無論如何,在主巖壁攀爬最難的那段路線時的不確定性讓攀登的第四天充滿了戲劇色彩,跌宕起伏。那個魔幻的一天,我們將終身難忘。
(譯者注:Christian和Yannick把這條首攀南Pumari Chhish的路線命名為The Illusion of Control,以此紀念那個絕佳的天氣窗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