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民
(晉城市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 山西晉城 048000)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醫(yī)療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齡化得到了發(fā)展,腦血管病的發(fā)病率不斷升高。其中,最常見的屬于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其發(fā)病的主要原因是顱內動脈狹窄。醫(yī)學上將顱內動脈狹窄分為非動脈硬化性狹窄和動脈硬化性狹窄,動脈硬化性狹窄和高脂血癥、糖尿病、高血壓等存在很大的關系,非動脈硬化性狹窄和外傷、腫瘤等有一定的關系。阿托伐他汀屬于一種常用的治療動脈硬化的藥物,具有很好的降脂效果、改善血管內皮功能以及抗炎等作用。臨床上使用阿托伐他汀時,劑量一般控制在20 mg。本文主要探討了大劑量阿托伐他汀的治療效果。選取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在晉城市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接受治療的癥狀性顱內大動脈硬化性狹窄患者120例,對治療組患者使用40 mg的阿托伐他汀進行治療?,F(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晉城市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接受治療的癥狀性顱內大動脈硬化性狹窄患者120例,其中男性75例,女性45例,年齡最大為75歲,年齡最小為39歲,平均年齡為(57.1±1.3)歲。經診斷,患者均為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言語、肢體感覺以及運動障礙反復發(fā)作。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6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癥等基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選擇標準 患者具有動脈硬化的因素之一,比如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等;患者的凝血功能無異常,無出血現(xiàn)象;患者沒有系統(tǒng)性疾病;患者在自愿的基礎上接受大劑量口服藥物治療。
1.3 治療方法 對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仔細詢問其以往病史,空腹采集靜脈血,收集其血脂、血清丙氨酸轉氨酶(ALT)、血清谷草轉氨酶(AST)、血清肌酐(Cr)、血清肌酸(CK)、尿酸(UA)等指標;患者起病1周內進行腦血管造影手術。對所有患者進行常規(guī)治療,均給予氯吡格雷75 mg治療,同時處理患者高血糖、高血壓等情況。對照組患者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治療,治療組患者加用阿托伐他汀40 mg治療,對3個月后復查其血脂、生化、腦血管造影等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指標的變化情況。
1.4 療效診斷標準 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消失,血管狹窄程度明顯下降。有效:患者臨床癥狀好轉,血管狹窄程度沒有大的變化。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沒有消失,甚至加重,血管狹窄程度呈上升趨勢。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7.0對數(shù)據進行分析,定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 t檢驗,定性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指標均有明顯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高密度脂蛋白指標(HDL-C)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的TG、TC和LDL-C下降幅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脂水平比較(±s,mmol/L)
表1 兩組患者血脂水平比較(±s,mmol/L)
TG TC LDL-C HDL-C對照組 治療前組別 時期1.5±0.1 3.1±0.3 1.5±0.2 1.4±0.2 2.1±0.3 4.5±0.3 2.9±0.1 1.2±0.3治療后 1.8±0.1 3.7±0.1 2.3±0.1 1.3±0.2治療組 治療前 1.8±0.3 4.7±0.2 2.8±0.1 1.3±0.2治療后
2.2 兩組血管狹窄程度的比較 兩組治療前后血管狹窄程度均無明顯變化,但對照組血管狹窄程度有所增加,而治療組血管狹窄程度呈下降趨勢。治療后兩組間比較,治療組較對照組血管狹窄程度變化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管狹窄程度變化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血管狹窄程度變化對比(±s,%)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73.4±3.8 64.1±6.4 74.3±4.4 79.8±4.1治療組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治療組中有2例3個月后出現(xiàn)肝臟轉氨酶輕度增高,但未達到2倍,停藥后均逐漸恢復正常。兩組均未見其他明顯的不良反應。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和人口向老齡化發(fā)展,腦血管病的發(fā)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趨勢。其發(fā)病率、致殘率、復發(fā)率及死亡率均較高,給患者及其家庭造成嚴重的經濟及精神負擔。他汀類是治療動脈粥樣硬化的常規(guī)藥物,脂代謝紊亂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阿托伐他汀是一種組織選擇性羥甲基戊二酸單酰輔酶還原酶抑制劑,競爭性抑制膽固醇的生物合成,而使細胞內膽固醇減少及反饋調節(jié)細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體活力,促進血漿低密度脂蛋白清除,使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下降[4]。楊玲等[5]研究揭示常規(guī)劑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療強度是不夠的,堅持服用高劑量阿托伐他汀可以在降脂的同時達到穩(wěn)定與消退斑塊的作用,同時也是安全的。本文研究結果與此類似。
綜上所述,使用大劑量阿托伐他汀對癥狀性顱內大動脈硬化性狹窄患者進行治療時,可有效降低血脂,顯著提高療效,而且無明顯不良反應,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1]崔香麗.不同劑量他汀類藥物對大腦中動脈狹窄進展影響的研究[D].廣州:廣州醫(yī)學院,2012.
[2]何坪,殷躍輝.阿托伐他汀對血管保護作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2,9(11):46-48.
[3]尤群.阿托伐他汀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及腦血流指標的影響[J].中國臨床實用醫(yī)學,2010,4(9):56-59.
[4]任建剛,王海合,尚云,等.阿托伐他汀鈣治療血脂正常的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臨床新醫(yī)學,2012,4(12):21-23.
[5]楊玲,薛世榮.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對無癥狀頸動脈斑塊消退作用比較[J].廣東醫(yī)學,2008,29(6):1041-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