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立祥
史弼:“螳臂當車”的勇者
◎ 劉立祥
史弼,字公謙,陳留郡考城縣(今河南蘭考、民權一帶)人,東漢桓帝、靈帝朝大臣,歷任北軍中侯、尚書、平原相、河東太守、彭城相等職。
史弼為官一任,振興一方。難能可貴的是他特別注意體恤民情,抑制豪強,關愛百姓。據(jù)《后漢書·吳延史盧趙列傳》記載:“弼為政特挫抑豪強,其小民有罪,多所容貸?!?/p>
史弼任平原相時,皇帝詔令郡國州縣檢舉揭發(fā)“黨人”,各郡國舉報出來相互牽連的“黨人”多達幾百,唯獨史弼一個也沒有上報。朝廷不斷發(fā)出詔令,斥責地方辦事不力,地方長官發(fā)瘋般督促屬官小吏提高辦案效率,動輒以髡刑鞭刑相威逼。
青州從事親臨平原國督戰(zhàn)。他把史弼召到傳舍,怒氣沖沖地斥責道:“皇上詔書痛恨黨人,旨意痛切,一日三催。青州其他郡國都有黨人,難道唯獨你平原國沒有?”
史弼不卑不亢地回答說:“先王治理天下,劃界分境,水土不同,風俗各異,其他郡國有的,平原國自然沒有,怎么可以相比較呢?如果唯上司意圖是從,閉著眼睛誣陷好人,濫施刑罰,胡作非為,那么平原國家家戶戶都是黨人,作為平原相我只有一死了之。這不是我愿意看到的,所以,我不能這樣做?!?/p>
青州從事聽罷大怒,立即將平原國負責黨禁工作的幾位僚屬逮捕投入監(jiān)獄,并且向朝廷彈劾史弼。幸好,正遇上朝廷詔令解除黨禁,史弼用自己的俸祿贖罪,得以免除處罰。
史弼的庇護使得平原國一千多人得以活了下來。
黨錮之禍
東漢桓帝、靈帝時,外戚、宦官交替擅權,使東漢政治更加黑暗腐朽,王朝危機四伏。面對深重的政治危機和社會危機,統(tǒng)治集團內一部分官僚、士人,開始對東漢政權的前途感到擔憂。加之,宦官和外戚及其爪牙控制了選官大權,嚴重地堵塞了太學生和各地郡國生徒入仕的出路,引起強烈不滿。對國家命運和個人前途的擔憂,促使這些人起而反對外戚、宦官擅權,要求革新政治,并對時局提出尖銳的批評?;鹿僖揽炕蕶啵瑑纱蜗螯h人發(fā)動大規(guī)模的殘酷迫害,牽連受害者眾多。最終,大部分黨人被禁錮終身,也就是一輩子都不許為官,史稱“黨錮之禍”。
史弼遷任河東太守。上任伊始,他便吩咐僚佐立即斷絕與權貴們的書信來往。因為,按照當時的察舉制度,各郡每年都要按規(guī)定人數(shù)向朝廷舉薦人才,稱作“舉孝廉”。孝廉被推舉至朝廷以后,經考核合格,便入郎署為郎官,經過一定時間的考驗,從中選拔出優(yōu)秀者充任中央或地方的不同官職。史弼知道,為舉孝廉的事,權貴們一定會來求情請托。
斷絕了書信來往,就預先關閉了這扇后門。
果然不出史弼所料,沒隔幾天,中常侍侯覽便派門生帶著親筆信找上門來,不僅要走后門晉身孝廉,還順道請求賒借鹽稅。這門生自恃背靠大樹,昂首闊步來到府衙,本以為可以狗仗人勢享受一把特殊關照,哪承想一連數(shù)日得不到通報,著著實實吃了一頓閉門羹。
俗話說,名師出高徒。中常侍侯覽以奸佞狡猾為晉身階梯,他的門生豈是吃素的?這位門生被堵在門房里,腦袋一轉,有了高招,編造了一個其他緣由騙過門吏,見到了史弼。一見面,便拉大旗作虎皮,遞上了侯覽的親筆信。
史弼見狀,猶如看見從紗窗縫里擠進一只蒼蠅,膩味異常。一拍桌子,厲聲喝道:“太守肩負社稷重任,應當薦選賢才報效國家,你算什么東西,居然如此偽詐無禮!”于是命令左右,將這家伙拉下去,狠狠地打了幾百刑杖。
府丞、掾史等十幾個僚佐深知中常侍侯覽的淫威,生怕給史弼惹出麻煩,都極力勸說史弼消氣息怒,慎重對待,以免不測。
史弼聽而不聞,安排屬下將其押往安邑監(jiān)獄,當天就把這人拷問打死。
中常侍侯覽是個深得皇帝寵信,驕橫跋扈,仗勢欺人,炙手可熱的角色,在朝中幾可一手遮天,人們敬之唯恐不及,鮮有人敢去招惹。
侯覽哪里能咽得下這口窩囊氣!
聞門生在河東喪命,侯覽便偽造匿名誣告文書,送到監(jiān)察機關司隸校尉府,誣稱史弼犯有誹謗罪。
一輛檻車將史弼押往京城。
往日簇擁在史弼身邊的屬吏們如今都成驚弓之鳥,戰(zhàn)戰(zhàn)兢兢,誰也不敢走近他半步,只有前孝廉裴瑜送他到崤山與澠池之間,站在路邊扯開喉嚨喊道:“賢明的府君啊,你打擊殘暴凌虐的酷吏,薦舉德高才厚的人報效國家,如果因此而獲罪,足可以垂名青史,希望你一路前行,不憂不懼。”史弼回答說:“誰說荼菜的味道苦啊,它的甘甜猶如薺菜。古人刎頸自殺,雖九死也不悔恨?!?/p>
史弼被羈押在由廷尉掌管的國家監(jiān)獄。
侯覽早已把史弼視若眼中釘,必欲盡早除之而后快。
河東郡的官吏們奔走于朝廷上下為史弼鳴冤辯誣,又有前孝廉魏劭自毀容貌,變換裝束,詐稱家僮,在身邊看護。史弼終因受到誣陷,論罪當斬首示眾。魏劭與河東郡的人們緊張萬分,趕緊賣掉郡府的一些房屋,向侯覽行賄,才買回了史弼的一條命,得以免除死罪,遣送左校服勞役。
史弼服刑期滿,回歸故鄉(xiāng),稱病閉門不出。公卿幾度薦舉他,議郎何休更稱贊他具有擔當三公丞相職位的才能。
不久,史弼被征拜為議郎。
侯覽等一幫宦黨始終將史弼視為眼中釘,非常忌憚憎恨他,從不間斷對他的打擊陷害。漢靈帝光和年間,史弼出任彭城相,還未到任,就因病去世了。
望門投止
東漢末年,名士張儉彈劾侯覽,這讓侯覽懷恨在心。后來,侯覽誣告張儉結黨誹謗朝廷,意圖造反。侯覽發(fā)出通緝令,張儉被迫逃亡。當時人們都敬重張儉的為人。張儉在逃亡途中,看見人家就前往投宿(“望門投止”),每一家都愿意冒著族誅之禍收留他。張儉投奔孔融的大哥孔褒,但孔褒恰巧不在,只有孔融在家。孔融便做主把張儉留下。事情敗露后,張儉逃走,孔融、孔褒、孔母爭著領死,最后,皇帝定了孔褒的罪。
東漢中后期,宦官外戚交替專權,輪番為虐,宮廷傾軋日甚一日,爭權奪利愈演愈烈。發(fā)生在桓帝、靈帝兩朝的黨錮之禍,以宦黨大顯淫威,士大夫一黨被誅殺殆盡,殃及天下數(shù)不清的無辜百姓而收場。這場由宦官發(fā)起的禍亂,為黃巾起義的興起和漢王朝的最終覆滅埋下了伏筆。中常侍侯覽是發(fā)起黨錮之禍的罪魁禍首之一。
在這樣一個亂世從政的史弼,本可以像大多數(shù)官員那樣,“鴨子過河隨大流”,跟著社會的潮流走,亦步亦趨,以求明哲保身。然而,濃重的愛民和薦賢情結,使他選擇了一條荊棘叢生、充滿艱險的道路。
當別的郡國都上報了大批的“黨人”,導致數(shù)不清的無辜百姓或身陷囹圄、或慘遭殺戮的悲慘局面,作為平原相的史弼卻堅持一個也不肯上報。青州從事親臨平原國督戰(zhàn),狐假虎威,以勢相逼,史弼依然堅貞不屈,據(jù)理力爭,堅稱平原國絕無一個黨人。
他用自己的一頂烏紗換取了平原國一千多條百姓的性命。
古語說,吃一塹,長一智。因與宦黨作對已經丟掉一回烏紗帽的史弼,卻絲毫不懂記取前車之鑒。當那門生手持侯覽的親筆信找上門求推薦的時候,史弼先是拒之門外,繼則打板子、送監(jiān)牢,直至要了他的性命。這倒不是史弼忒過暴戾,身為河東太守,他正義凜然,嫉惡如仇,一心只想為國薦賢,怎么能容得下作惡多端的宦黨來濫竽充數(shù)呢。為此,他又一次被罷官,被關進監(jiān)獄,還差一點被砍掉腦袋。
讀罷史弼的故事,我們不禁要捫心自問:當一股歪風襲來的時候,我們敢不敢像史弼那樣挺身而出,奮起搏擊,做一片阻擋歪風的綠葉?當然,一片綠葉的力量微不足道,殊死的搏擊也總是異常的慘烈,弄不好會使我們鼻青臉腫、傷痕累累,甚至粉身碎骨。然而,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那一片又一片的綠葉手拉著手,組成巍峨無邊的葉的長城,形成一片又一片茂密森林組成的葉的王國,足以使任何歪風為之顫栗。試看近現(xiàn)代史,沒有無數(shù)革命先烈前赴后繼,拋頭顱、灑熱血,哪有社會主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屹立在世界東方?沒有無數(shù)改革者一往無前,無懼艱險,踏平坎坷,哪有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一日千里的生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