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麥香
中國是禮儀之邦,講文明懂禮貌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并不知不覺滲透到對寶寶的早期教育中。但有一些常見的中國式禮貌,對寶寶的成長卻是有害的。不信?看完下面4個再熟悉不過的場景,便知此言不虛。
有爭執(zhí),大讓小
【場景1】 4歲的哥哥正在專心致志地搭積木,眼看一個“巍峨”的城門就要完工了,兩歲的弟弟不知什么時候湊了過來,抓起地板上的積木塊不撒手,意思是讓哥哥走開,他來收尾。哥哥哪肯相讓,動手搶弟弟手中的積木塊。爭執(zhí)之下,弟弟吃虧,坐在地板上大哭起來。媽媽聞聲趕來,馬上抱起弟弟安慰,還責備哥哥:“你是怎么當哥哥的?上回教你的又忘了?要想好,大讓小,哥哥讓弟弟是理所當然的,為什么這么沒風度?”哥哥見媽媽一臉嚴肅,突然情緒大爆發(fā),一邊哭一邊喊叫:“上次都讓他先洗澡了,為什么這次還要讓?為什么我這么倒霉?以后讓他當哥哥,我當弟弟好了!”媽媽哭笑不得,不知該如何跟4歲的兒子講道理。
【分析】 如果家里有兩個寶寶,父母通常會要求大的讓著小的,大的要承擔更多的責任,這是我國的傳統文化,幾千年來我們一代一代都是在這種文化中成長起來的,但是要求4歲的寶寶遵守這個傳統,背負對他來說這么沉重的道德包袱,未免苛刻了。謙讓的傳統本身無可厚非,但是在寶寶們發(fā)生爭執(zhí)時,如果父母不分青紅皂白,一味地用這種傳統規(guī)則來批評大的,保護小的,有可能傷害孩子的物權觀和自我認同感,使大寶寶認為父母偏心或者嫌棄他,而漸漸變得叛逆或者不自信,而小寶寶恃寵撒嬌,變得越來越任性。類似的場景同樣會出現在家庭之外。小朋友們在小區(qū)的游樂場玩耍,如果發(fā)生爭執(zhí),父母也會要求寶寶:“你大一些,要讓著弟弟妹妹?!边@樣可能對寶寶造成更嚴重的傷害,畢竟,把自己的權益讓給外人要比讓給弟弟妹妹對寶寶刺激更大。
【策略】 其實,寶寶們在家里發(fā)生爭吵時,父母最好做個中立的仲裁者,了解清楚事情的始末,再選擇處理辦法。父母可以走過去對寶寶們說:“嘿,告訴我剛才發(fā)生了什么?讓我看看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誰先說?”等孩子們說明情況之后,再幫助他們分析。如果大寶寶不愿意與小寶寶分享玩具,你可以問他為什么。如果是他自己的玩具,那么父母可以跟他說:“嗯,自己的玩具自己有支配權,不過,你如果和弟弟妹妹一起玩的話,大家可能會玩得更開心。”如果寶寶堅持不分享,也不要勉強,另外找一件玩具給小寶寶玩,并且簡單地告訴他:“那是哥哥的玩具,這個是你的玩具!”
如果寶寶在家以外與小朋友發(fā)生爭執(zhí),父母可以這樣和寶寶們說:“這個滑梯是大家的,每個人都可以玩,要不,我們排隊輪流玩吧!”
見生人,打招呼
【場景2】 媽媽帶寶寶回老家,出發(fā)前就囑咐寶寶,見到爺爺奶奶一定要大聲問好。可是寶寶見到爺爺奶奶卻一言不發(fā)。媽媽一再提醒,寶寶就是不配合。媽媽煩躁地說:“快喊爺爺奶奶,怎么這么沒禮貌呢?太不聽話了!”媽媽越批評,寶寶越倔犟。一旁的爺爺奶奶非常尷尬。
【分析】 見面問好,尤其是見了長輩要問好,這是世界性的禮貌規(guī)則,中國傳統更是強調見了長輩要請安,寶寶需要養(yǎng)成這個習慣。但是,如果為了培養(yǎng)寶寶的基礎禮儀,而采取逼孩子打招呼的方式,往往事與愿違,尤其是對于叛逆期的寶寶,父母越逼迫,寶寶越不配合。有的父母見孩子不肯與人打招呼,出于禮貌,會替寶寶找一個理由,給對方找一個臺階。比如,媽媽帶著寶寶走在路上,迎面來了一個奶奶,媽媽忙叫寶寶打招呼,對寶寶說:“快,叫奶奶!”寶寶躲到媽媽身后,一副羞澀的樣子。媽媽只得無奈地對奶奶說:“我家孩子太內向了,不好意思!”媽媽為了不讓對方尷尬,隨口說寶寶性格內向,卻沒注意,寶寶此時咬緊嘴唇,一臉通紅,在媽媽身后躲得更嚴了。媽媽直接給寶寶貼上了“內向”的標簽,于是一個篤定不愛打招呼的寶寶,可能就這樣被媽媽強化出來了。媽媽就這樣輕而易舉地摧毀了寶寶的安全感、歸屬感和價值感,讓寶寶缺乏力量去自我成長、自我構建。
【策略】 實際上,要培養(yǎng)寶寶見面打招呼的禮貌習慣,并不需要逼迫,父母做好榜樣就可以了。如果爸媽總能熱情地與別人打招呼,那么寶寶耳濡目染,自然會養(yǎng)成見面問好的習慣。
父母也可以給寶寶多看些習慣養(yǎng)成的繪本。有時候,繪本里可愛的動物或卡通人物會讓寶寶很有親切感,這些良好的生活習慣他們會愿意跟著學習。
如果帶寶寶去參加朋友聚會,或者大家庭聚會,可以先告訴寶寶會遇到哪些人,如果他能和他們見面問好的話,這個聚會就會變得非??鞓?。有些寶寶不喜歡很多人的場合,這樣預熱可以讓他有個心理準備,到場后就會表現得自然一些。
被夸獎,要謙虛
【場景3】 媽媽帶著4歲的寶寶在小區(qū)里騎自行車玩。有個阿姨買菜回來看到了,夸獎道:“哇!寶寶騎得真好?。 眿寢屇樕想y掩得意,嘴上卻謙虛地說:“哪里,哪里,剛學沒幾天,咱小區(qū)里好幾個小朋友都比他騎得好呢?!北緛硗Ω吲d的寶寶聽了,頓時一臉黯然。
【分析】 被別人贊揚時習慣性地回復“哪里,哪里”,也是常見的中國式禮貌,但是對寶寶來說,很多時候卻是一味毒藥,會瞬間扼殺寶寶本來就很脆弱的自信心。就像這位媽媽,她在謙虛時沒有注意到寶寶的表情,更沒有察覺寶寶的內心活動。如果經常這樣謙虛,寶寶可能會認為自己真的能力不如別的寶寶,再努力也做不到。這樣一來,寶寶很可能出現自卑情緒,并且懶于付出努力。
【策略】 有的父母故意表現得很謙虛,是出于另一種擔心:害怕寶寶因得到太多夸獎而變得驕傲。他們想用這種方式來培養(yǎng)寶寶不懈努力的奮斗精神。其實,只要能教給寶寶正確歸因的方式,爸媽完全沒有必要擔心寶寶會驕傲。比如這位媽媽,如果她當時說:“嗯,他最近經常練習騎車,進步很大。”那么寶寶就能聽出來,媽媽認同了阿姨的夸獎,并且知道自己是因為練習得多,所以進步大。媽媽對寶寶客觀的肯定和鼓勵,會讓他更好地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總之,當別人當面夸獎寶寶時,父母不可習慣性地謙虛,而應該笑納別人的夸獎,同時鼓勵寶寶做得更好。
對善意,莫拒絕
【場景4】 媽媽帶著5歲的凱凱在小區(qū)里玩耍,一起玩的還有小伙伴同同。同同的奶奶拿出糖果來給同同吃,順便分給凱凱一顆。媽媽有心拒絕,因為她與凱凱早有約定,每天只能吃兩顆糖,凱凱下樓前剛剛在家吃了兩顆糖,不能再吃,但是面對長輩的善意,她感覺不應該拒絕,否則不禮貌,讓老人家尷尬。凱凱見媽媽沒有表示反對,高高興興地接過了糖果。他怕媽媽反悔,迅速把糖果塞進了嘴里。結果,晚飯時凱凱的飯量明顯減少。以后再下樓玩兒,他四處尋找同同,想再額外得到糖果。而且,他對一天只能吃兩顆糖果的約定漸漸不滿起來。
【分析】 類似因禮貌而打破規(guī)矩的事情很常見,寶寶們在一起玩,某家父母給自家寶寶零食吃,總會分給一起玩的孩子,以示大方和友好,而其他寶寶的父母又經常因為不好意思拒絕別人的善意而默許,嘴里感謝著,心里卻充滿了擔心。接受別人的善意是一種禮貌,然而,如果對方的善意是你不需要的,或者對培養(yǎng)寶寶的規(guī)則意識和身體健康有負面影響,那還是禮貌而堅定地拒絕比較好。要知道,拒絕未必是不禮貌的行為。
寶寶心中的規(guī)則意識是很脆弱的,他不理解什么叫禮貌,什么叫例外,規(guī)矩一旦打破,便很難再對他有約束力,所以,父母在執(zhí)行規(guī)則時一定要溫柔而堅定,不給寶寶空子鉆。
【策略】 拒絕別人的善意也可以表現得有禮貌。比如凱凱的媽媽可以對同同的奶奶說:“謝謝您!不過他經常吃了糖之后就不吃飯,千萬別給他!”如果凱凱鬧著要吃,對方執(zhí)意給,那么媽媽就幫凱凱先收下,并告訴凱凱:“奶奶的禮物,媽媽先幫寶寶收著,等明天再吃,好嗎?”
禮貌地拒絕別人的善意是一種交際技巧,每個人都應該掌握,父母當著寶寶的面這樣做,其實是在給寶寶示范;如果父母拘泥于禮貌而不說“不”字,那么就是在做負面的示范。有調查顯示,有吸煙惡習的孩子,大多數第一次吸煙是禮貌性地接受別人的善意。試想,如果有人把惡意偽裝成善意,教唆孩子嘗試更惡劣的事,而孩子不會禮貌地拒絕,后果是什么?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