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近世日本《杜甫詩集》閱讀史考

    2014-11-14 09:53:01日本靜永健著日本翀譯
    中國文論 2014年0期
    關(guān)鍵詞:五山刊本杜詩

    [日本]靜永健著 [日本]陳 翀譯

    ●學科縱橫

    近世日本《杜甫詩集》閱讀史考

    [日本]靜永健著 [日本]陳 翀譯

    一、9—10世紀:《杜甫詩集》初傳日本之痕跡

    現(xiàn)存《杜甫詩集》傳入日本最原始的數(shù)據(jù)記錄在入唐留學僧圓仁(794—864)留下的《入唐新求圣教目錄》之中?!度胩菩虑笫ソ棠夸洝肥菆A仁于開成三年(838)至開成四年(839)在揚州所收集的書籍目錄,其中包括了一個二卷本的《杜員外集》。當然,這個卷子本現(xiàn)已不再存世,但我們還是可以大致推測出這是潤州刺史樊晃(大約于大歷五到六年,即770—771年在潤州任)所編六卷本《杜工部小集》的轉(zhuǎn)抄系統(tǒng)本。也就是說,在樊晃編成《杜工部小集》僅僅六十年之后,其轉(zhuǎn)抄本就已經(jīng)被傳入了日本,傳播速度之迅速,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

    在圓仁之后,我們則可以在10世紀日本平安時代的貴族文人大江維時(888—963)編撰的唐詩佳句集《千載佳句》中找到杜詩傳入日本的確鑿證據(jù)。《千載佳句》一共收入了六聯(lián)的杜甫佳句,全文如下:

    秦城樓閣鶯花里,漢主山河錦繡中?!睬迕鳌?/p>

    林花著雨燕脂落,水荇牽風翠帶長。〔曲江遇雨〕

    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對兩峰寒?!玻ň湃眨┧{田崔氏莊〕

    五夜漏聲催曉箭,九天春色醉仙桃?!苍绯竺鲗m〕

    魚吹細浪搖歌扇,燕蹴飛花落舞筵?!渤俏鳎ㄚ椋┓褐邸?/p>

    數(shù)莖白發(fā)那拋得,百罰深杯也不辭?!才汴柛蒂R蘭長史會樂游原〕

    通過與現(xiàn)存各種杜集的對校,可知以上詩文及詩題均存在著一些比較明顯的文字異同,例如第六句之《陪陽傅賀蘭長史會樂游原》,今日通行本作《樂游園歌》。從時間來看,大江維時編撰《千載佳句》時所使用杜詩底本應該早于現(xiàn)存最早的北宋王洙編集本,因此,其所錄杜甫詩句雖然只有六句,但文獻價值卻不容忽視。此外,再稍后一點,大江維時的后裔大江匡房(1041—1111)還在其言行語錄《江談抄》中提到了一部《注杜工部集》。由此可以看出,在日本的平安時代,杜詩已經(jīng)的確有了一定范圍的傳播。

    然而,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杜甫在日本平安時期的貴族文人之中的知名度并不高,最多不過只能算是為數(shù)眾多的唐代詩人中的一位而已。他的詩歌也還沒有被平安貴族文人予以特別地贊賞推崇。本來在當時日本能夠有能力且有興趣去廣泛閱讀大量唐詩的貴族文人就極為有限,因此《杜甫詩集》的傳播范圍應該也不會超出平安宮廷貴族的這一文化小沙龍的圈子。

    另外,從現(xiàn)有史料來看,可知隨著時間的推移,《杜甫詩集》不但沒有進一步擴大影響,反而逐漸淡出了平安文人的視野,徹底失去了讀者。在煌煌眾多的平安史料之中,沒有留下談及用平安古抄本與北宋王洙以后諸刊本進行對校的任何文字記載,這就是證明平安中后期文人基本沒有關(guān)心過杜詩的最好證據(jù)。這種冷漠的受容態(tài)度與白居易的《白氏文集》恰好相反,可以說是這兩部文集正好可以被看作是東亞漢籍傳播中的截然不同的兩個典型。

    由此可知,隨著平安貴族文化的衰退,最早傳入日本的《杜甫詩集》也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杜甫的詩文,宛如神龍一現(xiàn),就又立即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二、14—15世紀:《杜甫詩集》之日本再傳與五山禪林

    杜甫的詩文再次出現(xiàn)在日本文人的視野之中,要后推到中國的元末明初,也就是日本的鐮倉末期與室町時代。

    在這一時期,杜甫詩歌最初開始流行于一些禪僧,特別是代表了京都禪林寺院的五山僧侶之間。與中國大陸的詩僧一樣,五山僧侶們在佛道修行的同時也熱衷于諷詠漢詩,通過各種“文會”與禪林之外的文人貴族進行詩歌唱和,具有非常高的文學欣賞水平。在享受杜詩的同時,他們往往還從一種禪僧所獨具有的視角來嘗試對杜甫詩文進行詮釋與講義。這些杜詩講義中的一部分隨后被弟子整理成書,流傳至今。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江西龍派(1375—1446)的《杜詩續(xù)翠抄》、雪嶺永瑾(1447—1537)《杜詩抄》等。此外,對于杜詩的議論還散見于禪僧們的各類文集之中,如虎關(guān)師煉(1278—1346)的詩文集《濟北集》二十卷之第十一卷中收入的對《登岳陽樓》、《巳上人茅齋》、《別贊上人》、《秋日虁府詠懷奉寄鄭監(jiān)李賓客一百韻》四首詩的箋注。

    也就是在這一時期,日本本土開始對中國大陸所傳杜詩箋注本進行覆刻?,F(xiàn)存奈良天理圖書館《集千家注杜工部詩集》(詩集二十卷/文集二卷),可以確認為元時高崇蘭所編纂的宋末元初文人劉辰翁集注批點本之忠實的覆刻本。但盡管杜詩以及《杜甫詩集》的傳播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規(guī)模,但我們還是有必要認識到,這一時期對杜詩仍然沒有像白居易詩文一樣被吸收融入日本文化之中。其實,即使是在五山禪僧之中,最受歡迎的還是蘇東坡與黃山谷,而非杜甫。而且我們還必須進一步清楚地認識到,此一時期對杜甫詩的關(guān)心并非源于杜甫詩歌本身的魅力,亦與之前平安文人對杜詩享受無甚關(guān)聯(lián),只是五山禪林宋詩崇拜的一個間接的產(chǎn)物。說明白一點,五山禪林對杜甫詩歌的認識不外是建立在是蘇、黃等宋代大詩人對杜詩的評論之上,屬于一種愛屋及烏的現(xiàn)象。且以五山為中心的禪林文化本身也并沒有延續(xù)多久,到了15世紀后半期,因為連綿不斷的戰(zhàn)亂(諸如1467—1477年的應仁之亂),其文化也迅速走向衰退,不久就退出了歷史舞臺。同時,由五山禪僧所傳來的《杜甫詩集》,也再次淡出了人們的閱讀視野。

    另外,這一時期的杜詩享受還有一個非常獨特的地方,就是杜甫形象曾一度出現(xiàn)在了日本繪畫(畫贊)之中。與日本遣明使一起入明,繼承了以寧波為中心的大陸江南一帶畫風的雪舟等楊(1420—1506)的作品目錄中有一幅題為《杜甫騎驢圖》的繪畫。這種以杜甫騎驢為題材的繪畫不可能完全出于雪舟的獨創(chuàng),應該是對大陸江南繪畫的一個繼承。不過,從現(xiàn)有史料來看,這個畫題在17世紀以后的日本文人繪畫之中基本沒有得到因襲。當然,雪舟的這幅畫其后并不乏好事者予以模擬,但有趣的是,這些模仿之人卻基本上都沒有將畫中之人與杜甫聯(lián)系起來。由此也可以看出,五山文化退潮之后杜甫知名度在日本文化階層中基本降到了冰點,幾可戲稱之為日本杜詩受容的第二個的冰凍期。杜甫有幸兩次進入日本的主流文化,但不幸的是兩次都沒能逃脫被遺忘的悲劇命運。

    再附言一句,《杜甫騎驢圖》之所以沒有能夠在日本扎下根來,極有可能還與一些看似與文化傳播本身無關(guān)的外在因素有著比較密切的聯(lián)系。日本自古以來就沒有飼養(yǎng)驢馬的習慣,因此日本本土文人基本上沒有見過驢馬的實際形象,也就談不上將其演變?yōu)槔L畫的一個主要題材了。

    三、17—18世紀:《杜甫詩集》之第三次傳入日本與明代古文辭派的詩學

    可以說,直到17世紀以后的江戶時代,杜詩在日本才真正地得到廣泛的閱讀與受容。不過出人意料的是,直接導致杜詩大流行的,不是平安時期的古抄本,也不是室町時期的五山版本,竟然是明萬歷年間刊刻于福建的一部不起眼的杜詩通俗選本!

    邵傅(字夢弼)撰、明萬歷十六年(1588)陳學樂(字以成)序刊六卷本《杜律集解》,是一部由388首五言律詩(四卷)與135首七言律詩(二卷)構(gòu)成的杜詩選集,注釋極為簡潔,在中國大陸現(xiàn)在已經(jīng)基本上找不到此書的原刻本了。然而,正是這部分量不重的小書,被京都書肆風月宗智加以訓讀(和訓)出版(1643年·日本寬永二十年)之后,如燎原之火,立即成為當時的一大暢銷書。在此后的半個世紀之中,又不斷有各種覆刻本以及增訂本問世。以下是我對日本各個機關(guān)圖書館所調(diào)查的《杜律集解》的部分版本目錄,附于下,以供大家參考:

    明刊本……明萬歷十六年刊本,國立公文書館·國會圖書館所藏:

    1.寬永二十年(1643)京都·風月宗智刊本,東洋文庫·國會·東北大·九州大等。

    2.萬治二年(1659)京都·丸屋莊三郎刊本,二松學舍大等;另有萬治3年刊本、田中莊兵衛(wèi)覆刻本。

    3.萬治二年(1659)京都·前川茂右衛(wèi)門刊本,九州大。

    4.寬文五年(1665)上村次郎右衛(wèi)門刊本(小本),九州大。

    5.寬文五年(1665)書肆不明。書名《杜律集解大全》12卷,立命館大。

    6.寬文十年(1670)丸屋莊三郎刊本(鰲頭注本),東北大等;另有前川茂右衛(wèi)門刊本(鰲頭注本),九州大。

    7.寬文十三年(1673)油屋市郎右衛(wèi)門刊本,滋賀大·東北大等。

    8.天和三年(1683)書肆不明(旁訓本),宮城縣立圖書館。

    9.貞享二年(1685)井上忠兵衛(wèi)刊本(新版改正),國會·九州大等;另有書肆無記名本。

    10.貞享三年(1686)京都西村市郎兵衛(wèi)·江戶西村半兵衛(wèi)刊本,二松學舍大等。

    11.元祿七年(1694)西村市郎右衛(wèi)門刊本(音注),廣島大。

    12.元祿九年(1696)美濃屋彥兵衛(wèi)刊本(鰲頭增廣),各地多數(shù);《杜律集解詳說》無刊記(和訓本),九州大。

    那么,為何日本17世紀后半期杜詩能風靡整個江戶呢?我想,其最根本原因還是要將其歸溯到明代后期中國詩學思想的嬗變,即以李攀龍(1514—1570)、王世貞(1526—1590)等為代表所提倡的古文辭派思想的流行。也許最初看到明版《杜律集解》的京都書肆店主并沒有過分在意到這部書的詩學背景,但邵傅在編撰此書時,一掃宋元時代積累下來的繁雜而難佶的舊注,這明顯就是在古文辭派思想影響之下而形成的一種新的文學觀。在這部小書之中,邵傅有意選取了一大批初學者比較容易理解的律詩并附以簡單的詮釋,使得其易懂好讀。更重要的是,這一時代的日本人雖然不懂中國語,但訓讀文化的確立,已經(jīng)逐漸使得一般的市民階層也已經(jīng)開始能夠讀懂諸如《論語》、《史記》這類經(jīng)典的古文作品,漢籍的需求市場(這一時期的書籍主要受容階層,不是貴族,亦非僧侶,已經(jīng)擴大到了中下階層的士人以及一般的庶民)得到了明顯的擴大。在日本出版的杜甫詩集之中,也毫無例外地被附上了和訓,也正是為了迎合這一龐大讀者群體的需要。而《杜律集解》六卷本這種不多不少的分量,價廉物美,又正暗合了普通讀者層的價格要求!也就是說,如果不是專門或特別愛好杜詩的學者,已經(jīng)失去了究讀數(shù)量繁多的宋元古注(出典、語例以及訓詁)之必要了。一般的讀者,完全可以通過簡單的和訓來對杜甫的詩歌進行自由的享受。要之,這部在中國大陸基本上沒有引起多大反響的閩本杜詩集,之所以能在日本成為風靡一時的一大暢銷書,乃是因為被加上了簡單的和訓符號的《杜律集解》覆刻本,正趕上了17世紀后期日本的這一時期文化轉(zhuǎn)型的時代潮流。因為《杜律集解》的流行,杜甫也因此一躍為這一時期的一個文化偶像,終于在日本知識階層中得到了一定的地位。

    另外,《杜甫詩集》會在中國與日本呈現(xiàn)出如此不同的受容面貌,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與日本沒有實行科舉制度不無關(guān)聯(lián)。中國之所以會編撰出如此數(shù)量繁多的杜詩箋注,其中很大的一部分是被當作科舉士人的參考書。而在日本,科舉制度本身并不存在,日本人也就完全沒有必要對宋元時代超過百家之多的杜詩箋注予以關(guān)心,因此難懂的杜詩也就很難在日本得到流行。直到明代萬歷之后,在中國大陸庶民文化得到進一步擴張的文化背景之中,開始出現(xiàn)了一批直接與科舉考試本身沒有多大聯(lián)系、為一般庶民家庭之幼學兒童的古文學習課本,而這些通俗易懂的古文讀本也迅速地傳入了日本得以流行。和刻本《杜律集解》在日本的濫觴與這一時代東亞漢文化圈的大背景亦有密切的聯(lián)系。

    然而,有花開就有花落。雖然杜詩在18世紀以后依舊受到日本讀者的歡迎,但《杜律集解》之出版風潮卻在17世紀末落下了帷幕,這是因為李攀龍《唐詩選》的傳入日本,一躍成為日本閱讀唐詩時最權(quán)威的選本?!短圃娺x》對日本近世影響之深遠已是一個眾人周知的事實了,相關(guān)研究甚多,于此就不再贅言了。

    明代文化對于日本近世文化的形成產(chǎn)生過巨大的影響。本文所提到的《杜律集解》只不過是其第一波浪潮的肇端。沿襲著這股潮流,日本之后還相繼出現(xiàn)了不少本土編撰的杜詩選本。日本正德四年(1714)度會末茂撰《杜律評叢》三卷就是其中最有特色的一本。這部書是由京都書肆奎文堂瀬尾源兵衛(wèi)出版發(fā)行,選入了133首杜甫的七言律詩以及相關(guān)匯評,大量引用了《瀛奎律髄》、《石林詩話》、《詩藪》、《藝苑巵言》、《冰川詩式》等宋明詩話筆記中的記載。由此可知當時日本還傳入了大量的宋明隨筆書籍,其中一部分還被日本書肆予以覆刻。度會末茂對這些隨筆書籍予以通讀,匯集其中有關(guān)杜詩的評論,從而編撰出這部獨具特色的《杜律評叢》。

    此外,在《杜律評叢》刊刻的一年之前,京都書肆白松堂唐本屋佐兵衛(wèi)還出版了一部二卷本的《杜律詩話》。《杜律詩話》的作者為清初大儒陳廷敬(1639—1712),由其門人林佶最終匯總而成。非常有趣的是,這部書在中國大陸并沒有被單行版刻。日本出版的《杜律詩話》,是京都市井文人松岡玄達(1672—1746)將陳廷敬全集《午亭文編》五十卷之該當部分之最末二卷抽出加上和訓編纂而成的。《午亭文編》刊刻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現(xiàn)在還不清楚這部書籍是何時被舶到長崎的。但此書在出版之短短五年之后就已經(jīng)受到了日本文人的矚目,估計這是陳廷敬本人不曾想到過的吧!還要強調(diào)一點的是,松岡玄達并非專業(yè)文人,其本職乃是醫(yī)生,他從《午亭文編》將《杜律詩話》抽出編輯成和刻本,這無疑是證明這一時代杜詩流行之廣、影響之深遠的最好的一則證例。

    此外,在這一時期日本還先后出版了好幾部和刻《杜甫詩集》,此處就不再一一枚舉。但要引起我們注意的是,此時中國大陸已經(jīng)出版了被譽為杜甫詩注集大成的仇兆鰲二十五卷本《杜詩詳注》(1714年刊)及浦起龍六卷本《讀杜心解》(1725年刊),然而日本的書肆卻對這兩部大著沒有顯示出任何興趣,這兩部詩集最終也沒能在日本得到翻刻刊行。當然,我們不否認這兩部書籍在中國大陸出版不久之后就已經(jīng)舶至日本,但是其傳播范圍極為狹窄,數(shù)量也極為有限,只限流傳于一部分有名的藏書家以及學者之中。

    19世紀初,乾隆帝之侍讀沈德潛(1673—1769)所編撰的四卷本《杜詩偶評》被覆刻成了和刻本(底本為乾隆十二年/1747年序本)。第一次覆刻于享和三年(1803),由江戶幕府之官學昌平黌刻版刊行(此后又出現(xiàn)了不少此本之再覆刻本)。第二次覆刻于文化六年(1809),由江戶千鐘房須原屋茂兵衛(wèi)刊行。第三次覆刻于文政六年(1823),由江戶的堀野屋儀助與岡田屋嘉七共同出版。直到明治時期,這部書還被改名為《杜詩評鈔》附上鰲頭注被京都文求堂田中治兵衛(wèi)再次刊刻(明治三十年/1897)。與以往的和刻《杜詩詩集》不一樣,沈德潛編撰的這部《杜詩偶評》并沒有被附加上和訓。由此可以看出此時日本人的漢文讀解水平已經(jīng)達到了一個非常高的水平了,即使是中低階層的知識分子,也不用借助和訓來閱讀欣賞杜詩了。

    如上所述,日本的杜詩傳播,一波三折,最終還是借助了明清詩學思想之濫觴,才終于在日本確立了其作為中國古典文學之代表的經(jīng)典地位。

    四、結(jié)語:近代文藝與《杜甫詩集》

    上文對日本杜甫受容及閱讀史做了一個簡單的概括與回顧。最后,讓我再來談談明治維新(1868)以后日本近代知識分子對杜詩受容的情況。

    時至近代日本,可以說杜詩已經(jīng)占據(jù)了東亞漢文學鰲頭之經(jīng)典地位,因此有關(guān)杜詩的各種評注以及概說的書籍還不斷地在日本被刊刻出版,參與這項活動的知識分子也覆蓋了各個層面,如近代詩人之島崎藤村(1872—1943)、小說家之堀達雄(1904—1953)、畫家之小杉放庵(1881—1964)、和歌歌人之土岐善麿(1885—1980)等,都留下了不少有關(guān)杜詩的論著。甚至連當時的一些著名的西洋文學大家,如英文學者之齋藤勇(1887—1982)、法文學者之桑原武夫(1904—1988)、德文學者之田木繁(1907—1995)亦都涉及了這一領(lǐng)域??梢钥闯?,近代日本之杜詩,在幫助日本知識分子理解、審視西洋文學這異文化接受的方面也發(fā)揮出了巨大的作用?;蛟S正因如此,即使是在西風東漸的明治時期,杜詩在日本還是擁有著一大批忠實的讀者。

    總而言之,在明治時期,杜詩已經(jīng)不再是純粹的唐詩,而是被看成為明清詩學之集大成的一個重要象征。借助對杜詩的論評,明清詩學之精華也得到了進一步深化傳播,對日本近代知識分子學術(shù)思想的形成以及文藝創(chuàng)作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正是在這種學術(shù)思潮的影響下,以畢生研究杜詩為大任的吉川幸次郎(1904—1980),開創(chuàng)了日本的中國文學學科,也確立了日本研究中國文學獨自的學術(shù)傳承。對于這一問題,請允許我撰別稿予以詳談。

    附錄:伊藤東涯(1670—1736)《杜律詩話序》:

    本朝延天以還,薦紳言詩者,多模白傅,戶誦人習,尸而祝之。降及建元之后,叢林之徒,兄玉堂而弟豫章,治之殆如治經(jīng),解注之繁,幾充棟宇。今也承平百年,文運丕闡,杜詩始盛于世矣。嗚呼,白之穩(wěn)實,蘇之富贍,黃之奇巧,要亦非可廢者也。然校之杜,則偏霸手段,不可謂之集大成矣。然則詩道之于今日,亦可謂漸于正歟。書鋪刊《杜律詩話》,請序。此清相國午亭陳廷敬所著,其書雖略,亦足以補趙邵之闕,為序。(正德癸巳1713孟夏)

    靜永健,日本九州大學文學部教授。陳翀,日本廣島大學文學研究科副教授。

    猜你喜歡
    五山刊本杜詩
    夜讀(一)
    中學生報(2022年5期)2022-04-29 20:00:37
    家鄉(xiāng)的橘子紅了
    依托本土文化開發(fā)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從刊本到手稿——王建中鋼琴作品《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研究(上篇)
    明代戲曲刊本插圖的非敘事與圖像重構(gòu)
    戲曲研究(2019年2期)2019-11-25 07:38:30
    篆刻杜詩記
    藝品(2017年4期)2017-11-06 03:48:52
    清初杜詩研究二題——錢謙益《解悶》詩箋與仇兆鰲“四句分截”說
    西夏文刊本《三才雜字》殘頁考
    西夏學(2016年1期)2016-02-12 02:23:10
    中華戲曲(2016年2期)2016-01-22 08:19:23
    五山時代前期的元日文學交流
    青河县| 南安市| 陕西省| 和平县| 晋城| 新蔡县| 武定县| 兰坪| 屏边| 原平市| 微山县| 西平县| 宾川县| 长阳| 宁津县| 罗源县| 瑞昌市| 清涧县| 商水县| 斗六市| 延川县| 沽源县| 星座| 奎屯市| 广元市| 郓城县| 大英县| 华容县| 弥勒县| 通许县| 勐海县| 铜梁县| 太仆寺旗| 宣威市| 香格里拉县| 厦门市| 探索| 平乐县| 北海市| 长顺县| 镇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