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文心雕龍》對偶的常與變

    2014-11-14 09:53:01羅積勇何越鴻
    中國文論 2014年0期
    關(guān)鍵詞:文心雕龍對偶劉勰

    羅積勇 何越鴻

    《文心雕龍》對偶的常與變

    羅積勇 何越鴻

    “?!敝敢话泷壩闹谐R姷母艟鋵Φ葘ε夹问剑约敖璧涔蕘頂⒄f、描寫自己的言說對象,還有文章節(jié)奏比較迂緩,等等。而“變”主要體現(xiàn)在為了更清楚、更流暢、更典雅地說理、敘事,而在對偶形式的選擇與豐富、對偶與其他修辭手法的結(jié)合、對偶與語篇的無縫綴合等方面表現(xiàn)出許多特點。下面試對此加以分析。

    一、特殊形式的對偶

    對偶由字?jǐn)?shù)相等、詞性對品、結(jié)構(gòu)對應(yīng)、節(jié)奏對拍的兩聯(lián)組成。經(jīng)研究,我們認(rèn)為對偶可以從多個層面進(jìn)行分類:

    按敘說方式可分為平行對、流水對。平行對兩聯(lián)各舉一端,而流水對,一個對子(以下稱為“一副”)順著說一件事;

    從對偶的嚴(yán)格與否分為工對、寬對。寬對指在詞性、結(jié)構(gòu)、詞義范疇的對應(yīng)上有所靈活的對偶,寬對中包括一種詞性完全對品但結(jié)構(gòu)卻不完全一樣的假平行對;

    根據(jù)上下兩聯(lián)間的語義相關(guān)情況可分為正對、反對;

    從一聯(lián)中所包括的句子數(shù)量,可分為獨句對、隔句對;

    以上分類可涵蓋大部分對偶現(xiàn)象。除此之外,還有依所使用的特定詞語而命名的對偶類型,如數(shù)字對、疊音對、聯(lián)綿詞對等。還有一種“借對”,更為特殊。即:如從對子的本來意思理解,這個對偶只能算“寬對”,但是,可以針對聯(lián)中某一字詞進(jìn)行同音聯(lián)想或多義聯(lián)想,想到另一個字,或想到另一個意思,從而使這副對子符合工對的要求。借對主要在詩中出現(xiàn)。如唐代張喬《試月中桂》“根非生下土,葉不墜秋風(fēng)”,由“下”聯(lián)想到“夏”。又如杜甫《曲江》詩曰:“酒債尋常處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薄皩こ!痹诖司渲斜臼瞧匠Ax,但聯(lián)想到它的作長度單位的那個義項,借此與下聯(lián)“七十”構(gòu)成工整的對偶。

    就我們的調(diào)查來看,《文心雕龍》最具特色的是數(shù)字對、寬對、流水對和隔句對。另外,《文心雕龍》的反對也很有特點,因王毓紅教授在其《〈文心雕龍〉對偶句法的結(jié)構(gòu)分析》一文中已深入分析,故本文便不贅述了。

    先看數(shù)字對。先秦兩漢典籍中有許多含數(shù)字的短語,劉勰常對之加以改造利用,形成文中的數(shù)字對,如《詩·小雅·車舝》:“四牡騑騑,六轡如琴?!眲⑹下约痈脑煊盟稳輰懳恼聲r的總攬全局的能力,這就是《附會》篇所說:“是以四牡異力,而六轡如琴;馭文之法,有似于此。去留隨心,修短在手,齊其步驟,總轡而已?!贝蠖鄶?shù)情況下,要從不同地方、不同典籍中搜羅這類數(shù)字短語來形成對偶,如《征圣》篇:“四象精義以曲隱,五例微辭以婉晦,此隱義以藏用也。”“四象”出《周易·系辭上》,“五例”出杜預(yù)《春秋左氏傳序》。又如《議對》篇:“洪水之難,堯咨四岳;宅揆之舉,舜疇五臣?!彼脑莱觥渡袝虻洹罚宄汲鲎浴墩撜Z·泰伯》:“舜有臣五人,而治天下?!睉?yīng)該說這是頗費搜羅、組織之功夫的。

    在《文心雕龍》中,劉勰能從一般人想不到的角落找出或歸納出數(shù)字短語,來營構(gòu)一副對子,如《時序》篇:“自元暨成,降意圖籍,美玉屑之談,清金馬之路,子云銳思于千首,子政讎校于六藝,亦已美矣?!薄白诱囆S诹嚒笔侵竸⑾蛐耸卤娝苤?,但“子云銳思于千首”卻有點偏僻,原來出自桓譚《新論》:“余素好文,見子云工為賦,欲從之學(xué),子云曰:‘能讀千賦,則善為之矣?!弊釉?,即揚子云揚雄。

    另有一點值得注意,就是《文心雕龍》多使用“一”與“多”的對比性數(shù)字對。如:

    宋初文詠,體有因革,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競也。(《明詩》)

    百字:五言詩二十句為百字,此指全篇。不說全篇而說百字,是為了跟“一句”作對。“百字”給人極多的感覺,“一句”給人極少的感覺,一多一少,對比性強,很鮮明。后來唐詩特別喜用這種手法,但實際上早在南朝梁,劉勰已在《文心雕龍》中用開了。再舉兩例以為證,《養(yǎng)氣》篇:“是以吐納文藝,務(wù)在節(jié)宣,清和其心,調(diào)暢其氣,煩而即舍,勿使壅滯,意得則舒懷以命筆,理伏則投筆以卷懷,逍遙以針勞,談笑以藥倦,常弄閑于才鋒,賈馀于文勇,使刃發(fā)如新,腠理無滯,雖非胎息之萬術(shù),斯亦衛(wèi)氣之一方也?!庇秩纭墩撜f》篇:“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六印磊落以佩,五都隱賑而封?!?/p>

    接下來分析《文心雕龍》中的寬對。我們知道,典型的駢體文用來敘說簡單的事情,或描寫簡單的場景,一般還不會有太大問題。但《文心雕龍》試圖用駢體來寫文論,來推理論證,闡明復(fù)雜深奧的道理,這就必須要有所變通了。變通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用寬對。

    《文心雕龍》論證中的舉例屬于敘事,這種敘事往往用寬對,如《檄移》:“陳琳之檄豫州,壯有骨鯁,雖奸閹攜養(yǎng),章實太甚;發(fā)丘摸金,誣過其虐;然抗辭書釁,皦然露骨;敢矣攖曹公之鋒,幸哉免袁黨之戮也?!标惲毡茈y冀州,袁紹使典文章,曾撰《為袁紹檄豫州》文(見《文選》卷四四)。奸閹攜養(yǎng),發(fā)丘摸金:皆《檄豫州》文中所列出的事,以辱罵曹操。劉勰按原意造句,但使之駢文化?!段男牡颀垺吩谝C時,也往往用寬對,如《樂府》:“‘好樂無荒’,晉風(fēng)所以稱遠(yuǎn);‘伊其相謔’,鄭國所以云亡。故知季札觀樂,不直聽聲而已。”而在推理、論證時,更是常常用寬對,如:

    詩刺讒人,投畀豺虎;禮疾無禮,方之鸚猩;墨翟非儒,目以羊彘;孟軻譏墨,比諸禽獸:詩禮儒墨,既其如茲,奏劾嚴(yán)文,孰云能免?是以世人為文,競于詆訶,吹毛取瑕,次骨為戾,復(fù)似善罵,多失折衷。(《奏啟》)

    此乃在邏輯推理中為求順暢而不得不用寬對。

    《文心雕龍》中的寬對使用有幾個特別點:

    第一,寬對多與隔句對結(jié)合,不僅僅是與單句對結(jié)合。這在我們上舉例子中已經(jīng)看到。

    第二,在改寫所引用的典故語時多用寬對。如《明詩》:“然詩有恒裁,思無定位,隨性適分,鮮能通圓。若妙識所難,其易也將至;忽以為易,其難也方來。”這四句是根據(jù)《國語·晉語四》中的一段改造而成的。彼文曰:“文公謂郭偃曰:‘始也吾以治國為易,今也難?!瘜υ唬骸詾橐?,其難也將至矣;君以為難,其易也將至矣?!?/p>

    據(jù)我們研究,《文心雕龍》在表達(dá)比較復(fù)雜的意思時,盡量用工對,如不行,就用寬對。如連寬對也無法達(dá)成,就多以四字句斡旋之。四字句是《詩經(jīng)》的常用句式,一直被認(rèn)為很典雅,不但賦中常用,甚至連南北朝漢譯佛經(jīng)也常用,故以四字句足之,雖不對偶,但在節(jié)奏和風(fēng)格上還是能和上下文保持一致性。如《指瑕》:“近代辭人,率多猜忌,至乃比語求蚩,反音取瑕,雖不屑于古,而有擇于今焉。又制同他文,理宜刪革,若掠人美辭,以為己力,寶玉大弓,終非其有。全寫則揭篋,傍采則探囊,然世遠(yuǎn)者太輕,時同者為尤矣?!眲澗€的部分即四字句,非對偶,但粗讀一過,覺不出與前文的差異?!段男牡颀垺吩诿科_頭引出話題,常用四字句,如《明詩》開頭:“大舜云:‘詩言志,歌永言。’圣謨所析,義已明矣。是以‘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舒文載實,其在茲乎?詩者,持也,持人情性;三百之蔽,義歸‘無邪’,持之為訓(xùn),有符焉爾。”在解釋事物名義時亦用之,如《書記》:“故書者,舒也。舒布其言,陳之簡牘,取象于夬,貴在明決而已?!痹谕评磉^程中也常以四字句斡旋之,如《情采》:“《孝經(jīng)》垂典,喪‘言不文’;故知君子常言,未嘗質(zhì)也?!笨傊?,《文心雕龍》在不好營造偶句的地方,使用節(jié)奏基本相同或變化有規(guī)可循的四字句,這樣既保持了文章風(fēng)格的一致,又使文氣一貫,更為重要的是,它對沖淡連篇累牘的對偶給人帶來的板滯感很有幫助。這一手法后來為唐代陸贄變革駢文提供了一個榜樣。

    關(guān)于《文心雕龍》,我們要著重分析其流水對。

    從修辭史看,流水對的大量使用,是在唐詩和宋代律賦中,魏晉南北朝并不盛行,但劉勰為了敘事、推理,在《文心雕龍》中經(jīng)常使用,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敘事中用流水對,如《才略》:“桓譚著論,富號猗頓,宋弘稱薦,爰比相如,而集靈諸賦,偏淺無才,故知長于諷論,不及麗文也?!痹谕评碇惺褂昧魉畬?,如《知音》:“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瞭則形無不分,心敏則理無不達(dá)?!庇秩纭墩魇ァ菲骸疤斓离y聞,猶或鉆仰;文章可見,胡寧勿思?若征圣立言,則文其庶矣?!边@里“天道難聞”、“文章可見”是據(jù)《論語·公冶長》所記子貢語“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而言。

    由于劉勰主要是運用流水對來推理,故我們收集到的流水對大多是復(fù)句,即上、下聯(lián)間存在復(fù)句關(guān)系。這種流水對,有時用關(guān)聯(lián)詞,如《檄移》:“故分閫推轂,奉辭伐罪,非唯致果為毅,亦且厲辭為武。”有時又不用關(guān)聯(lián)詞,如《明詩》:“至于三六雜言,則出自篇什;離合之發(fā),則萌于圖讖;回文所興,則道原為始;聯(lián)句共韻,則柏梁馀制;巨細(xì)或殊,情理同致,總歸詩囿,故不繁云?!庇门c不用關(guān)聯(lián)詞一切視營構(gòu)對偶的需要而定。

    有時還會有關(guān)聯(lián)詞溢出的流水對,即僅從對偶的角度看,有些關(guān)鍵詞是多馀的,如《樂府》:“于是《武德》興乎高祖,《四時》廣于孝文,雖摹《韶》《夏》,而頗襲秦舊,中和之響,闃其不還?!边@里的“而”從對偶的角度看是多馀的,但是從文氣看,這個轉(zhuǎn)折詞絕非多馀。可作同樣分析的例子還有《樂府》:“暨后漢郊廟,惟雜雅章,辭雖典文,而律非夔曠?!?/p>

    《文心雕龍》中有一些與用典相關(guān)的流水對也很有特色,如:

    至于魏之三祖,氣爽才麗,宰割辭調(diào),音靡節(jié)平,觀其《北上》眾引,《秋風(fēng)》列篇,或述酣宴,或傷羈戍,志不出于滔蕩,辭不離于哀思,雖三調(diào)之正聲,實《韶》《夏》之鄭曲也。(《樂府》)

    三調(diào):指漢樂府清商三調(diào),即平調(diào)曲、清調(diào)曲、瑟調(diào)曲,都是周代的古樂曲。盡管調(diào)是古調(diào),但內(nèi)容卻不古,卻與圣人要遠(yuǎn)離的鄭曲屬于同一類,這里組合《韶》《夏》圣人之樂調(diào)和鄭聲淫哇兩個典故來表達(dá)這一層意思。又如《雜文》:“自《連珠》以下,擬者間出。杜篤賈逵之曹,劉珍潘勖之輩,欲穿明珠,多貫魚目??芍^壽陵匍匐,非復(fù)邯鄲之步;里丑捧心,不關(guān)西施之顰矣?!边@是活用“魚目混珠”之典故。同時代人也有用這個典故的,如《文選·任昉〈到大司馬記室箋〉》:“惟此魚目,唐突玙璠?!钡@只是在典故原義上用,是從結(jié)果、結(jié)局上去說的,而劉勰則改從過程來說,杜篤、賈逵等人擬連珠本欲像貫穿、連綴珍珠一樣寫出好文章來,而結(jié)果貫穿的卻是一串串魚目。這樣說,多么貼切、生動!

    《文心雕龍》中還有一些流水對兼數(shù)字對的例子也值得一提,如《知音》:“會己則嗟諷,異我則沮棄,各執(zhí)一偶之解,欲擬萬端之變,所謂東向而望,不見西墻也?!庇眠@種流水兼數(shù)字對描寫那些只以自己愛好的風(fēng)格定是非的人,是多么地入木三分啊!

    流水對是很適合于敘事和推理的,在既要講求對偶,又不想以辭害意的兩難情形下,用流水對,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我們看到,劉勰在風(fēng)氣未開的情況下,毅然作出了這個選擇。

    本節(jié)最后我們來分析隔句對。隔句對的使用雖然是駢文的常規(guī)。但《文心雕龍》的隔句對,字?jǐn)?shù)不限,單邊小句數(shù)不限,節(jié)奏上律與散均可(以律為主)。雖然在《文心雕龍》中標(biāo)準(zhǔn)的六四隔句對、四六隔句對也常出現(xiàn),并且許多專家已拈出一些非常好的例子,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心雕龍》中出現(xiàn)了長隔句對,以及一邊自對和股對的萌芽。

    《文心雕龍》的長隔句對主要出現(xiàn)在兩種場合:一是需要描述時;二是需要推理時。

    在對比性的描述中常出現(xiàn)長隔句對,如《神思》:“若夫駿發(fā)之士,心總要術(shù),敏在慮前,應(yīng)機立斷;覃思之人,情饒歧路,鑒在疑后,研慮方定。”這是為了描述兩種人的不同。又如《序志》:“及其品列成文,有同乎舊談?wù)?,非雷同也,勢自不可異也;有異乎前論者,非茍異也,理自不可同也。同之與異,不屑古今,擘肌分理,唯務(wù)折衷。”這是為了說明自己在《文心雕龍》中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

    在推理時,劉勰也喜歡對比,喜歡用比喻,這時也往往會摧生長隔句對,如《定勢》:“故文反正為乏,辭反正為奇。效奇之法,必顛倒文句,上字而抑下,中辭而出外,回互不常,則新色耳。夫通衢夷坦,而多行捷徑者,趨近故也;正文明白,而常務(wù)反言者,適俗故也。”這是以趨近喻適俗。再看一例:

    文以辨潔為能,不以繁縟為巧;事以明核為美,不以環(huán)隱為奇:此綱領(lǐng)之大要也。若不達(dá)政體,而舞筆弄文,支離構(gòu)辭,穿鑿會巧,空騁其華,固為事實所擯;設(shè)得其理,亦為游辭所埋矣。昔秦女嫁晉,從文衣之媵,晉人貴媵而賤女;楚珠鬻鄭,為薰桂之櫝,鄭人買櫝而還珠。若文浮于理,末勝其本,則秦女楚珠,復(fù)存于茲矣。(《議對》)

    為了論證“文”不能勝“理”這個道理,劉勰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秦女嫁晉,另一個是買櫝還珠,均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劉勰巧妙地將這兩個故事的表達(dá)弄成了長隔句對,使我們不但明了理,而且賞了文。

    長隔句對中單邊聯(lián)的長度理論上是可以無限擴展的,明清人在作長聯(lián)時充分嘗試了這種可能性。當(dāng)然,尚身處南北朝的劉勰主要的注意力不在這方面,但他為了在對比中將意思表達(dá)得充分些,有時也盡量作了擴展,讓我們看下面的例子:

    (人之稟才,遲速異分,文之制體,大小殊功。)相如含筆而腐毫,揚雄輟翰而驚夢,桓譚疾感于苦思,王充氣竭于思慮,張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練都以一紀(jì):雖有巨文,亦思之緩也?;茨铣绯x《騷》,枚皋應(yīng)詔而成賦,子建援牘如口誦,仲宣舉筆似宿構(gòu),阮瑀據(jù)案而制書,禰衡當(dāng)食而草奏:雖有短篇,亦思之速也。(《神思》)

    上例中,除了開頭的話(已用括號標(biāo)出),整個一大段分兩小節(jié)對比“思之緩”和“思之速”兩種情況,而兩小節(jié)句數(shù)相等,節(jié)奏相同。并且,在第一小節(jié)“雖有巨文,亦思之緩也”之前,六句兩兩對偶;在第二小節(jié)“雖有短篇,亦思之速也”之前,六句亦兩兩對偶,雖不與上聯(lián)的對應(yīng)句子對偶,但這完全可以看作“一邊自對”。所以,這一段話完全符合“股對”的要求,甚至是后世對聯(lián)中長聯(lián)的雛形。

    二、對偶與其他修辭手法的配合

    據(jù)我們考察,《文心雕龍》對偶常與比喻、用典、詞性活用等修辭手法配合。而各組對偶之間、對偶與所在語篇之間也有配合的問題,本節(jié)附論之。

    對偶與比喻配合的例子在《文心雕龍》中很多,無論是描寫還是推理,劉勰均喜歡在對偶的框架中用比喻,如《養(yǎng)氣》:“若夫器分有限,智用無涯;或慚鳧企鶴,瀝辭鐫思。于是精氣內(nèi)銷,有似尾閭之波;神志外傷,同乎牛山之木。怛惕之盛疾,亦可推矣?!庇秩纭墩撜f》:“是以論如析薪,貴能破理。斤利者,越理而橫斷;辭辨者,反義而取通;覽文雖巧,而檢跡知妄。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安可以曲論哉?”

    不過,對偶與比喻配合,在其他駢文作者那里也不少見,那么,劉勰的特點在哪里呢?就在于暗喻和借喻的運用上。

    在《文心雕龍》中,暗喻用得特別多,也很有特色。我們從形式上來分析。

    第一種形式是,本體、喻體間直接用判斷詞聯(lián)系起來,如《論說》:“原夫論之為體,所以辨正然否。窮于有數(shù),究于無形,鉆堅求通,鉤深取極;乃百慮之筌蹄,萬事之權(quán)衡也?!币浴绑芴恪弊饔黧w,本《莊子》,這不稀奇,奇的是喻不單行,還要來個“權(quán)衡”。又如《麗辭》:“是以言對為美,貴在精巧;事對所先,務(wù)在允當(dāng)。若兩言相配,而優(yōu)劣不均,是驥在左驂,駑為右服也。若夫事或孤立,莫與相偶,是夔之一足,趻踔而行也?!?/p>

    第二是采用“本體+之+喻體”的暗喻形式,如《熔裁》:“駢拇枝指,由侈于性;附贅懸疣,實侈于形。一意兩出,義之駢枝也;同辭重句,文之疣贅也?!边@與常見的明喻形式“喻體(般)+本體”是不同的?!坝黧w(般)+本體”在該書中也有,《時序》“集雕篆之軼材,發(fā)綺縠之高喻”是也,可資比較。

    在借喻方面,有一種夾在語篇中的借喻,特別值得一提,它是鑲嵌在一個說理的鏈條中的,如《通變》:“故能騁無窮之路,飲不竭之源。然綆短者銜渴,足疲者輟途,非文理之?dāng)?shù)盡,乃通變之術(shù)疏耳。”這是直接用喻體代替本體的借喻,本體是“不會通變者易于途窮”,在文中是暗含的,未直接呈現(xiàn)。《事類》篇中有一例明喻是直接呈現(xiàn)本體的,對比后即可明白兩者的差異:“是以將贍才力,務(wù)在博見,狐腋非一皮能溫,雞蹠必數(shù)千而飽矣?!薄皩①牪帕?,務(wù)在博見”是本體。

    還有一種充滿想像力的比喻,如《風(fēng)骨》:“夫翚翟備色,而翾翥百步,肌豐而力沉也;鷹隼乏采,而翰飛戾天,骨勁而氣猛也;文章才力,有似于此。若風(fēng)骨乏采,則鷙集翰林;采乏風(fēng)骨,則雉竄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筆之鳴鳳也。”“鷙集翰林”的鷙指什么?通過上下文可推知其指乏彩之文,但文章中未直說;“雉竄文囿”的“雉”指富于文采之文,文章中也沒直說。而是直接說“鷙集翰林,雉竄文囿”,意外地產(chǎn)生一種雙關(guān)的效果。

    駢體文講究駢儷,本身就包括要用典、要藻飾的意涵,《文心雕龍》自然是循其常規(guī),但是,也有得其變化的地方。

    其中一變,是劉勰在將典故納入對偶的語言表達(dá)時特別花心思,如:

    圣賢書辭,總稱“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虛而淪漪結(jié),木體實而花萼振:文附質(zhì)也。虎豹無文,則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資丹漆:質(zhì)待文也。若乃綜述性靈,敷寫器象,鏤心鳥跡之中,織辭魚網(wǎng)之上,其為彪炳,縟采名矣。(《情采》)

    其中“犀兕有皮,而色資丹漆”,一般人都沒覺得它在用典,但是,犀兕皮為什么一定要依靠丹漆?或曰:以犀兕皮制盾時要依靠丹漆。那么,文中未明示此意,人們?yōu)楹螘氲较钇ぶ贫苓@件事?就是因為這背后有一個故事:華元敗北逃回宋國,在遭人笑其丟棄甲盾時,他反說:“棄甲則那?丹漆尚多?!惫适鲁鲎浴蹲髠鳌?。古代文人熟悉《左傳》,很容易想起這件事。劉勰用典而使人不覺,可見他是花了一番錘煉、改造的功夫的。我們再看上例中“鏤心鳥跡之中,織辭魚網(wǎng)之上”這個偶句,它也用了典,并且是先對典故加以提煉,然后再用的。鳥跡典出自許慎《說文序》:“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從此典故中,劉勰提煉出“鳥跡”一詞,通過借代的辦法使之代表文字?!棒~網(wǎng)”借指紙張,它的依據(jù)是《后漢書·宦者傳·蔡倫》,魚網(wǎng)是蔡倫紙的原料之一,劉勰以原料代成品,用的還是借代的辦法。

    第二個不同于其他作者的,是在典故配對方面,劉勰花了很大的找尋與選擇的功夫。如《神思》:“至于思表纖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筆固知止。至精而后闡其妙,至變而后通其數(shù),伊摯不能言鼎,輪扁不能語斤,其微矣乎!”為了表達(dá)“文外曲致”的只可意會、不可言說的特點,劉勰搜羅了商湯時調(diào)味大師伊摯(即伊尹)的故事(見《呂氏春秋·本味》)和春秋時制車高人輪扁的故事(見《莊子·天道》),一個是廚師,一個是木匠。要不是平時讀了很多書,應(yīng)該是很難使這兩個古人走到一起的。

    以上是事典的搜羅配對,還有語典的搜羅配對,劉勰同樣是花了很大的功夫的,如《情采》:“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實存也;男子樹蘭而不芳,無其情也。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實,況乎文章,述志為本,言與志反,文豈足徵?”桃李成蹊語出《史記》,男子樹蘭語出《淮南子》。又如《封禪》篇:“夫正位北辰,向明南面,所以運天樞,毓黎獻(xiàn)者,何嘗不經(jīng)道緯德,以勒皇跡者哉!”“正位北辰”,語出《論語·為政》;而“向明南面”,語出《周易·說卦》。

    《文心雕龍》講究對偶,便需要有表現(xiàn)力的同義詞或反義詞,現(xiàn)成語詞不敷使用時,它就往往使用詞性活用的手法。

    該書中的活用,主要是名詞活用為動詞,如《書記》:“觀史遷之報任安,東方之謁公孫,楊惲之酬會宗,子云之答劉歆,志氣槃桓,各含殊采;并杼軸乎尺素,抑揚乎寸心?!边@個對子中上聯(lián)中的“杼軸”本是名詞,指織機上的部件,這里活用為動詞,是組織的意思。又如《宗經(jīng)》:“義既埏乎性情,辭亦匠于文理?!薄敖场被钣脼閯釉~。再如《養(yǎng)氣》:“是以吐納文藝,務(wù)在節(jié)宣,清和其心,調(diào)暢其氣,煩而即舍,勿使壅滯,意得則舒懷以命筆,理伏則投筆以卷懷,逍遙以針勞,談笑以藥倦。”“針”、“藥”活用為動詞,均表治療的意思。

    文章的最后,我們試從語篇的角度觀察《文心雕龍》是如何聯(lián)“偶”成篇的。

    我們發(fā)現(xiàn),《文心雕龍》的對偶有平列排開,形成連對或排比的,如《知音》:“夫麟鳳與麏雉懸絕,珠玉與礫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寫其形。然魯臣以麟為麏,楚人以雉為鳳,魏民以夜光為怪石,宋客以燕礫為寶珠。形器易徵,謬乃若是;文情難鑒,誰曰易分?”這整段是連對。又如《通變》:“是以規(guī)略文體,宜宏大體。先博覽以精閱,總綱紀(jì)而攝契;然后拓衢路,置關(guān)鍵,長轡遠(yuǎn)馭,從容按節(jié),憑情以會通,負(fù)氣以適變,采如宛虹之奮鬐,光若長離之振翼,乃穎脫之文矣?!弊x這一段,我們會感到它與賦十分相似,但仔細(xì)分析,會發(fā)現(xiàn)它不同于漢賦的地方在于,在一氣而下的過程中,還是沒有忘記對偶。很多時候,《文心雕龍》是以對偶句作單位來實現(xiàn)排比的。

    除了連對和排比外,《文心雕龍》行文時,常將對偶句鑲嵌到一個句子框架內(nèi)。有鑲嵌在一個單句之內(nèi)的,如《檄移》:“故分閫推轂,奉辭伐罪,非唯致果為毅,亦且厲辭為武,使聲如沖風(fēng)所擊,氣似欃槍所掃,奮其武怒,總其罪人,征其惡稔之時,顯其貫盈之?dāng)?shù),搖奸宄之膽,訂信順之心,使百尺之沖,摧折于咫書,萬雉之城,顛墜于一檄者也。”也有鑲在復(fù)句框架之內(nèi)的,如《通變》:“名理有常,體必資于故實;通變無方,數(shù)必酌于新聲;故能騁無窮之路,飲不竭之源。然綆短者銜渴,足疲者輟途,非文理之?dāng)?shù)盡,乃通變之術(shù)疏耳?!?/p>

    在《文心雕龍》中連接各對偶單位的,還有“詞匯重復(fù)”手段和一種“交叉句法”。

    以詞匯重復(fù)連接的,如《事類》:“夫姜桂因地,辛在本性;文章由學(xué),能在天性。故才自內(nèi)發(fā),學(xué)以外成,有學(xué)飽而才餒,有才富而學(xué)貧。學(xué)貧者迍邅于事義,才餒者劬勞于辭情。”又如《熔裁》:“引而申之,則兩句敷為一章;約以貫之,則一章刪成兩句。思贍者善敷,才核者善刪。善刪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辭殊而義顯。字刪而意缺,則短乏而非核;辭敷而言重,則蕪穢而非贍。”類似的例子,我們還可以在《征圣》篇第三段、《情采》篇第四段、《養(yǎng)氣》第二段等處找到例子。

    與此類似的,還有一種交叉句法,如《比興》:“起情,故‘興’體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取瘎t畜憤以斥言,‘興’則環(huán)譬以托諷,蓋隨時之義不一,故詩人之志有二也?!庇秩纭妒穫鳌菲骸拔粽叻蜃娱h王道之缺,傷斯文之墜,靜居以嘆鳳,臨衢而泣麟?!倍襁@種交叉句法,是先秦散文常用的手法,所以,《文心雕龍》雖是駢體,但在很多方面都吸取了先秦古文的有益的東西。

    經(jīng)過以上從特殊形式的對偶、對偶與其他修辭手法的配合以及聯(lián)“偶”成篇的方式等方面的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文心雕龍》為了平衡文字駢儷與辭意準(zhǔn)確這對矛盾,在對偶的營構(gòu)上,循其常,達(dá)其變,取得了很大成績。據(jù)此,我們有理由認(rèn)為,劉勰應(yīng)該是最早改造駢文作法的人之一。

    羅積勇,武漢大學(xué)文學(xué)院教授。何越鴻,武漢大學(xué)文學(xué)院博士生。

    猜你喜歡
    文心雕龍對偶劉勰
    劉勰《文心雕龍》論“三曹”詩
    劉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體論
    論《文心雕龍》象喻批評的邏輯建構(gòu)特征
    《文心雕龍》選讀
    月讀(2016年10期)2016-11-05 18:51:09
    月讀(2016年10期)2016-11-05 18:50:06
    劉勰《辨騷》再認(rèn)識
    劉勰《文心雕龍》的辨體理論體系——兼論其辨體觀的開創(chuàng)意義和深遠(yuǎn)影響
    對偶平行體與對偶Steiner點
    論劉勰辨“騷”的矛盾心理
    對偶均值積分的Marcus-Lopes不等式
    河源市| 隆尧县| 冷水江市| 卓资县| 济源市| 安新县| 东阳市| 句容市| 郓城县| 六枝特区| 永修县| 徐闻县| 乌鲁木齐县| 大港区| 托克托县| 克什克腾旗| 吉安市| 扬中市| 乌苏市| 广河县| 伊宁市| 临洮县| 织金县| 眉山市| 静安区| 黔东| 绥阳县| 永新县| 城步| 汉寿县| 莒南县| 大余县| 雅安市| 南通市| 喀什市| 临泉县| 镇安县| 光泽县| 尼木县| 新郑市| 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