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喜悅
【摘 要】在“生態(tài)語文”理念的指導下,以“讀”貫穿詩歌教學,帶領學生走進詩歌,走近詩人,發(fā)掘詩歌的意蘊,領略詩歌的魅力,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關鍵詞】中學語文 生態(tài)語文 詩歌教學
以“生態(tài)”的視角,審視和觀照語文與語文的行走,用“生態(tài)”的方式,觸碰和探索語文課程和語文學科的教與學,交流和分享自主、合作、探究、體驗、生成、智慧、詩意的語文課堂教學實踐和經(jīng)驗,倡導與嘗試學生主動、互動、能動式的語文學習活動和各種語文實踐,不斷向語文課程的建設、語文學科的教改和語文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等深處逼進?!@是江蘇省特級教師、教授級高級教師蔡明對他提出的“生態(tài)語文”教學理念的闡述。
那么,如何以“生態(tài)”的視角,用“生態(tài)”的方式,來觀照和開展詩歌教學呢?筆者以《觀刈麥》的教學實踐為例,談談對初中詩歌生態(tài)教學的一點淺見。
《觀刈麥》一詩收錄在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詩詞拔萃”這個單元中,對于這樣一首敘事詩,從“生態(tài)語文”的視角來確定教與學的目標,最重要的就是“按照詩歌的規(guī)律學習詩歌”,讓生活在今天這個時代的十三四歲的孩子,這樣一群富有幸福美好、好學求新、天真靈動的生命特質的初一學生,能主動地、互動地、能動地走進這首五言敘事詩,在一步步走進的過程中,在讀詩、背詩、品詩、論詩的對話、展示、交流和碰撞過程中感受詩的形象美、情感美、意蘊美以及詩歌背后的詩人和時代,進而提高閱讀敘事詩的感受、理解、鑒賞、評價等能力。
為此,筆者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前提下,試圖形成教與學“漸次走進”的生態(tài)流程,設置了“讀詩如詩”“讀詩如畫”“讀詩讀人”“讀詩讀史”四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較好地收到了預期的效果,落實了教學目標。
【教學片段1】讀詩如詩
師PPT顯示朗讀要求:
1.字正腔圓地讀;
2.有板有眼地讀;
3.有情有味地讀。
生自由試讀;請一學生朗讀;根據(jù)PPT朗讀要求由學生進行朗讀評價。
【課堂觀察和思考】
“三分詩,七分讀?!痹姼璧纳鷳B(tài)教學,首先應該抓住詩歌音韻美的特質。而朗讀,正是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音韻之美、體會詩歌藝術魅力的最好方式之一。“字正腔圓”“有板有眼”“有情有味”,正是從音韻、節(jié)奏、情味等不同的角度、層次上對學生提出的走進詩歌作品的要求。
這是一首五言詩,學生能很容易地把握朗讀的節(jié)奏。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筆者和學生一起著重討論了怎樣才能讀得“字正腔圓”。自由朗讀之后,學生發(fā)現(xiàn),這首詩押ɑnɡ字韻。然后筆者以“五月人倍忙”的“忙”做示范指導:讀ɑnɡ這個韻母的時候稍慢一些,發(fā)音飽滿一些,明顯就會感覺響亮有韻味。學生舉一反三,找出韻腳:“黃”“漿”“岡”“光”“長”“旁”“筐”“傷”“腸”“?!保凑n堂師生討論得出的方法和老師示范的例子試讀,并且注意抑揚,果然一讀而音韻足,一讀而情味出,一讀而文義現(xiàn)。
蘇軾詩云:“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多誦多讀,整體感知,在誦讀中讀出“韻外之致”,讀出審美體驗,讀出心靈的自由與感悟,這是古詩鑒賞所追求的一種境界?!白x詩如詩”這一環(huán)節(jié),就是在師生平等對話、生生討論互動和反復朗讀比照中,初步感受詩歌音韻之美、詩歌誦讀之美,強化了學生學習的自信,為達到古詩鑒賞追求的境界準備了一把事半功倍的鑰匙。
【教學片段2】讀詩如畫
師:這首詩的題目是“觀刈麥”,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嗎?
生:“刈”是“割”的意思,看農民割麥子。
師:作者看到了哪些畫面,具體如何描寫的?結合詩句來說說你的理解。
生思考后交流發(fā)言。
師在學生發(fā)言時引導學生扣住字詞理解,同時結合朗讀進行指導。
【課堂觀察和思考】
古人評價王維的詩歌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白居易的《觀刈麥》是一首現(xiàn)實主義的敘事詩,雖然沒有“畫中有詩”的悠遠意境,但是作者用白描的手法,以精煉的詩歌語言呈現(xiàn)了富有代表性的畫面,鏡頭感和層次感是很分明的。“讀詩如畫”這個環(huán)節(jié),筆者從“觀”字入手,讓學生概括從詩中讀到的畫面,并說說自己的理解。筆者以欣賞者的姿態(tài),放手讓學生在課堂上真實自由地表達,引導他們在讀和說的過程中思考和發(fā)現(xiàn)。
從“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的“豐收圖”,到“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的“刈麥圖”,再到“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的拾穗圖,從白居易目光所及處,學生在白居易的文字里,看到了作者對普通勞動者生活狀態(tài)的記錄與關懷。學生對詩句意思的理解提高了,這時再讀詩歌,刈麥的忙碌與艱辛,貧婦的辛酸與苦楚,自然而然地在學生的朗讀聲中體現(xiàn)出來。
【教學片段3】讀詩讀人
師:其實所有畫面的背后,始終有一雙眼睛在注視著。我們不能忽略了這個觀刈麥的人。那是誰?
生:作者自己。
師:你覺得詩中哪個字最能體現(xiàn)他觀刈麥的感受?
學生結合詩句,然后回答交流。
教師根據(jù)學生回答,扣住“悲”“愧”進行引導:為什么“悲”?為什么“愧”?
學生回答交流。
師PPT出示對作者的介紹:《觀刈麥》作于唐憲宗元和二年,是白居易任周至縣縣尉時所寫的一首詩??h尉主管緝捕盜賊、催百姓交稅等事。正因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對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十分清楚。
師:其實,這里不止寫了作者一個人,還寫到了誰?
師生共同完成下表。
【課堂觀察和思考】
任何文學作品都帶著作者的情感和價值傾向,所有畫面的背后,始終有詩人那一雙注視著的眼睛。
“讀詩讀人”這個環(huán)節(jié),是通過以上幾個問題,引導學生把關注點落實到詩人身上,落實到“愧”“悲”“不能忘”這些最能傳達作者感情的字詞上。朱光潛先生說:“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情感上的推敲。”通過對這些字詞的揣摩和研讀,學生一方面品味和學習詩歌中語言文字的運用,另一方面,“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有了這個切入口,學生在對三類不同身份的人和他們際遇的比照中,去關注和把握詩人的情感態(tài)度,對作者和詩歌主題形成自己的價值判斷和審美觀照。
在對文字的品味中,學生慢慢讀懂了白居易對民間普通百姓的同情和憐憫,讀懂了他“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情懷,讀懂了他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的良知和自覺。讀詩即讀人,品詩而知人,學生發(fā)現(xiàn),走進一首詩,也是在走近一個人,去讀懂他的思想,讀懂他的情懷。
【教學片段4】讀詩讀史
師PPT出示:作家趙麗宏在《為你打開一扇門》中說:一個時代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是這個時代的縮影,是這個時代的心聲,是這個時代千姿百態(tài)的社會風俗畫和人文風景線,是這個時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結晶。
師:讀著《觀刈麥》,我們似乎穿越千年,跟隨詩人白居易的視線,目睹了當時社會的勞動和生活場景,讀到了一個歷史的片段。你在這首詩里面讀到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
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組討論交流。
生:農民忙碌辛苦,但是繁重的賦稅讓他們生活貧困無依。
師:和白居易同時期的李紳曾寫下兩首膾炙人口的《憫農》詩。
生回憶背誦。
師出示李紳的《憫農》詩:讀一讀,說說你的發(fā)現(xiàn)。
生:造成貧婦拾穗和農夫餓死的根源都是因為“家田輸稅盡”。
師:那么,全家出動、舉家忙碌在南岡刈麥的農人,他們明日的命運會如何呢?
學生思考、交流。
【課堂觀察與思考】
“生態(tài)語文”認為,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永遠與時代、社會、自然、人生等環(huán)境密不可分?!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對于閱讀的要求(7-9年級)是:“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p>
“讀詩讀史”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就是從對學生的教育出發(fā),引領學生站在歷史和社會的角度去審視詩歌,進而主動發(fā)現(xiàn),主動探求,獲得有益的啟示。
將白居易的《觀刈麥》與李紳的《憫農》詩比較閱讀,學生豁然發(fā)現(xiàn):“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都源于朝廷繁重的賦稅。他們透過一首詩看到一個歷史片段的縮影。
“在這樣的社會現(xiàn)實中,詩中貧婦人和刈麥者今后的命運又會如何?”帶著這樣的問題去思考,學生對底層勞動人民的悲劇和苦難有了更強烈的感受,對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xiàn)實主義詩歌創(chuàng)作主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們透過一首詩看到了像白居易、李紳這些知識分子的社會良知和責任擔當。
有了這些剖析和解讀,學生論詩知史,對詩歌的思想內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對他們自身的生命成長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至此齊背《觀刈麥》,學生的朗誦不僅能有情有味,而且能夠做到入情入味,水到渠成。
在此基礎上,進行詩歌閱讀的拓展延伸,推薦學生課外去欣賞白居易的《賣炭翁》,欣賞杜甫的《石壕吏》,學生便能夠用同樣的方法去知人論世,鑒賞品味詩歌的內涵,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教學效果。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本課的教學設計中“讀詩如詩”“讀詩如畫”“讀詩讀人”“讀詩如史”,就是以“讀”貫穿,從語文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性出發(fā),注重融合與實踐,引領學生讀出對詩歌的理解,讀出對詩人的認識,讀出對社會乃至人生的思考,讀出學習詩歌的獨特體驗和獨到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請你努力做到,使學生的知識不要成為最終目的,而要成為手段;不要讓知識變成不動的、死的‘行裝,而要使它們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在集體的精神生活中、在學生的相互關系中、在精神財富交流的生動的、不斷的過程中活起來,沒有這種交流,就不可能設想有完滿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緒的、審美的發(fā)展。”
蔡明老師認為,“生態(tài)語文”是在語文教師的啟發(fā)、引導和組織下,每一個學習個體在豐富多彩的語文學習活動中互相影響、自主探究、自我發(fā)育的生命化過程,是師生、生生之間“圓融互攝”“共生共長”的發(fā)展與演變,是“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不斷形成和發(fā)展”的語文教與學的實踐。
從教學《觀刈麥》一詩的實踐中,筆者也有所感悟:詩歌的生態(tài)教學,首先要認識到詩歌的詩性特質,然后從“生態(tài)語文”的視角出發(fā),從學生的學情出發(fā),設定教學目標。其次,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要以開放的姿態(tài),和學生一起徜徉在詩歌的天地,充分關注課堂生成,留出時間讓學生發(fā)現(xiàn)、思考、質疑,解答,激發(fā)他們探索和求知的愿望,讓學生與詩歌對話,與作者對話,與詩歌承載的歷史對話,與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對話,讓他們去感知詩歌情感的溫度,探知詩歌思想的深度,認識詩歌反映社會歷史的廣度,在民主、自主、自由、熱烈的語文學習環(huán)境中,形成知識的交流、情感的溝通和智慧的碰撞,對詩歌產(chǎn)生屬于自己的理解和體驗,從而真正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領略詩歌藝術的魅力。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2]蔡明.生態(tài)語文[J].江蘇教育:中學教學,2013(09).
[3]蘇立康.按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教語文——一個閱讀者的理論與實踐[J].江蘇教育:中學教學,2013(09).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鳳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