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萌
(華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老子》異文考三則
徐萌
(華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本文以王弼本《老子》為底本,參校不同版本中的用字情況,對“活”、“覽”、“?!比诌M行考釋,得出了“栝”本寫作“桰”,與“活”因讀音相近而通假,與“治”同義換讀;“監(jiān)”為“鑒”的古字,且與“覽”同義換讀,與“藍”為本字與假借字的關系;“沕”與“忽”為古今字,與“?!庇兄煌拿鑼懡嵌冗@三條結(jié)論。
《老子》 異文 ???/p>
先秦道家著作《老子》版本眾多,且不同版本間在字詞組成和篇章結(jié)構(gòu)上都存在較大區(qū)別。學者蒙文通曾感嘆:“我國舊籍之訛誤紊亂,無過于《老子》”①。
本文借鑒前人的研究方法,從漢字的形、音、義方面入手,對不同版本中《老子》中字詞的相異情況進行再考察,使異文之間的關系和異文產(chǎn)生原因清晰可曉。
《老子》第十章“愛國治民②”一句中的“治”在王弼本中均為“治”;河上本則為“活”;在帛書甲本中,該句殘缺;帛書乙本中為“栝”;另外,郭店楚簡中不見此句。由此,“治”、“栝”與“活”構(gòu)成異文。
關于此處異文,學術界亦存在分歧。清李翹在《老子古注》中否定“活”字,并認為“栝”應讀為“治”,但并未就為何“活”字有誤及為何“栝”讀為“治”給出具體的解釋;帛書研究組將“栝”讀為“活”,認為“栝國”即“活國”,但同樣僅就不同版本的異文情況進行簡單羅列與概括,并未講明原因;高明先生贊同李翹的說法,在《帛書老子校注》中從音韻學的角度對“栝”與“治”進行考究,他認為“栝”讀音與“治”相近,因而構(gòu)成通假關系。但“栝”有兩個讀音。高明僅取前者而未做解釋的做法欠妥。
“栝”在上古時期的兩個讀音相差較大,若想研究“栝”是否與“治”存在通假的關系,則必須首先探究此處“栝”的讀音。通過對字形的對比可知,“栝”為從木舌聲的形聲字,其形旁“舌”的訛變正是導致“栝”字兩讀的原因。
“活”的讀音有“月部、見紐”與“侵部、透紐”兩個,其中,前者由訛變而來?!犊滴踝值洹酚涊d為流水聲,在《詩經(jīng)·衛(wèi)風·碩人》中也有“河水洋洋,北流活活”的用法;而“月部、見紐”的“活”本義為“生存”,這一用法在古今都更為常用。由此可見,此處的“活”本為可見與“桰”均為從得聲,后因字訛變從而變?yōu)閺摹吧唷钡寐??!盎睢迸c“栝”義異而音同,為通假字的關系。
從“愛國治民”句的文義來看,“治”為“治理”義,即愛護民眾,治理國家。《說文解字》釋“桰”為“檃”。段注:“檃與栝互訓。櫽栝者,矯制衺曲之器也?!笨芍拌椤迸c“檃”均有矯正竹木之器之義,且《淮南子·修務訓》中也有“其曲中規(guī),檃栝之力?!钡挠美:蟆皺予椤币瓿鲂薷奈恼碌囊馑?,出現(xiàn)“蹊要所司,職在镕裁,檃栝情理,矯揉文采也”《荀子·性惡》的用法。“栝”在此處出現(xiàn)了詞義的另一方面轉(zhuǎn)移——由“矯正竹木之器”引申為“治理”(國家),“栝”與“治”為同義換讀的關系。通過“栝”字與“治”關系的確定,可知在“栝”與“活”的通假關系中,“栝”為本字,“活”為通假字。
就此,本處異文情況得以清楚解釋——“活”是此處異文考察的關鍵?!拌椤北緦懽鳌皸I”,與“活”因讀音相近而通假。在“愛國治民”一句中,“治”為“治理”義,與“桰”的意義相同,為同義換讀關系。
《老子》第十章“滌除玄覽,能無疵乎?”一句中的“覽”字在帛書甲本寫作“藍”,帛書乙本寫作“監(jiān)”,而在郭店楚簡中并無該句。
《說文解字》將“監(jiān)”解釋為從“臥”的形聲字,其意為“臨下”;然而通過考察“監(jiān)”早期字形,可以判定其為從“臥”從“皿”的會意字,取人伏于裝有水的器皿之上表示“照視己形”。甲骨文中“監(jiān)”寫作象形程度較高,為一人瞪大眼睛跪在器皿旁,表示以水中倒影照視己形的意思;而金文時期“監(jiān)”寫作將器皿中的水用一條短橫表示出來,小篆中的“監(jiān)”保留了表示水的短橫,有著較為明顯的繼承演變關系,由此可以基本斷定,許慎由于無法見到“監(jiān)”字的最初形體,加之東漢時期“監(jiān)”表示“鏡子”的意思已有“鑒”承擔,對“監(jiān)”的構(gòu)型方式做出了錯誤的判斷。其后,在公元前20世紀左右,青銅鏡產(chǎn)生且使用范圍逐漸擴大,人們以青銅鏡取代了以水照形,便在“監(jiān)”的基礎上增加了表示材料的形符“金”,根據(jù)“金”的位置不同產(chǎn)生了“鑒”與“鑒”兩種寫法。后代用“鑒”表示“鏡子”的用例十分豐富,如“臨鑒而立,景到”(《墨經(jīng)·經(jīng)下》);“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莊子·內(nèi)篇·德充符第五》)等。
結(jié)合上文所得出的“監(jiān)”字“鏡子”的字義和“玄”字“深奧、玄妙”詞義可知,該句喻明澈之心為明鏡,即心靈澄澈如鏡之意。
通行本此處則為“覽”。《說文解字》對“覽”的解釋為“觀也。從見監(jiān),監(jiān)亦聲”。這一解釋與“監(jiān)”的“古人盛水于盆以照己形”及“監(jiān)”早期形體突出人眼及盛水器皿的做法實為同屬?!稘h語大字典》解釋“覽”的“觀看”之意由“借水照形”引申而來,這正可與《說文解字》相互印證。由此可見,“覽”與“監(jiān)”為同義換讀的關系。
帛書甲本作“藍”,其屬“談”部,“來”紐;與“覽”音同;而“監(jiān)”屬“談”部,“見”紐,因而“藍”與另外兩字音近,構(gòu)成通假字的關系。
就此,該處異文情況得以清楚解釋——將“監(jiān)”理解為“鏡子”從而實現(xiàn)句義的準確理解為關鍵,通過形、音考察可得出“監(jiān)”與“覽”為同義換讀,“藍”與“監(jiān)”為通假字的關系。
《老子》第二十章有“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一句,其中“?!痹诓瘯妆局袑懽鳌昂觥?,在帛書乙本中寫作“沕”,而同為出土文獻的郭店楚簡中并無此字。由此,“?!?、“忽”與“沕”構(gòu)成異文。
該句異文情況繁復,有人提出該句并非位于該章甚至該句為后人偽造的觀點,隨著帛書老子的出土,上述觀點不攻自破,但其中的異文情況卻值得我們從文字學、文獻學等諸角度加以剖析。
“?!睘榘捕x,“飂”在《說文解字》中意為“高風”。該句字面意思為大海沉靜浩渺,高風吹拂好像從未停止,聯(lián)系上下文可知該句比喻人心幽遠。
“沕”有“渺茫、不分明的樣子”義,與“?!庇梅ㄏ嘟?,為同義換讀。帛書乙本中有“望沕”的用法(“是胃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胃沕望”;“沕呵望呵,中又象呵,望呵沕呵,中有物呵”),其在王弼本均作“恍惚”。 “望”(陽部、明紐)與“恍”(陽部、曉紐)音近通假。且據(jù)《漢語大字典》“沕”為“忽”之本字。
根據(jù)句義分析可知,“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兩句字面上描繪的是海面浩渺遼遠,風吹不止的自然情景,而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可知,該句實際上指的是與“俗人”相對立而存在的“我”的“悶悶”之態(tài),是對于圣人心境的描寫。“恍忽(沕)”正是去除了比喻義的關系,直接描摹內(nèi)心的用字方法,與前者有不同的側(cè)重點。
在本節(jié)中,“澹”、“忽”與“沕”為異文的關系。根據(jù)句義可知意義相近的“?!蓖ㄟ^描摹大海的沉靜、深淼比如圣人心境之渺茫。而“沕”與“忽”與下句開頭的“飂”(恍)是雙聲聯(lián)綿字的關系,直接形容圣人的心境而省去比喻的修辭用法,且兩字為古今字的關系。
本文對比通行本、帛書甲本和帛書乙本《老子》所存在的三處異文情況,得出了“栝”本寫作“桰”,與“活”因讀音相近而通假,與“治”同義換讀;“監(jiān)”為“鑒”的古字,“監(jiān)”與“覽”為同義換讀,“藍”與“監(jiān)”為通假字的關系;“沕”與“忽”為古今字,“?!眲t與前兩字選取不同的描摹角度這三條結(jié)論。
三處異文關系的梳理對于漢字發(fā)展演變過程和《老子》思想研究都有著一定的意義,且在對于上述三處異文的關系進行論證的過程中所涉及的聲符訛變、通假、古今字、修辭方法不同等異文產(chǎn)生原因為后續(xù)相關研究的深入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注釋:
①蒙文通.王弼《老子注》初校記[A].長沙:岳麓書社,1983:61.
②本文主要以帛書甲本、乙本及通行本《老子》,并輔之以歷代其他注本展開對比分析。為行文之便,除特別說明處,本文引例均來自于通行本《老子》(即由王弼注,樓宇烈校釋的《中華國學文庫:老子道德經(jīng)注》.
[1]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8.
[2]高明.新編諸子集成:帛書老子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6.05.
[3]賈廷柱.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M].丹東: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
[4]許偉建.上古漢語通假字字典[M].深圳:海天出版社,1989.
[5]蔣書紅.試論聯(lián)綿詞的幾種特殊用法[J].漢字文化,2009,04:34-39.
[6]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7]唐作藩.上古音手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3.07.
[8]王力.古漢語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2000.06.
[9]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M].成都市: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
[10]王弼,樓宇烈.中華國學文庫:老子道德經(jīng)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01.
[11]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12]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故訓匯纂[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13]梁啟雄.新編諸子集成續(xù)編:荀子簡釋[M].北京市:中華書局,1983.
[14]楊柳橋.莊子譯注[M].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5]劉康德.淮南子直解[M].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16]彭林.中華經(jīng)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儀禮[M].北京市:中華書局,2012.
[17]程俊英.國學經(jīng)典譯注叢書:詩經(jīng)譯注[M].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