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鑫
[摘 要]程千帆先生在學術上有相當深厚的造詣,他的《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一書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又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使得文學研究出現(xiàn)了跨學科和綜合化的趨勢,也進一步的推動了研究向深層次進一步發(fā)展。
[關鍵詞]程千帆;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研究方法
《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是南京大學著名學者程千帆先生的一部力作,1980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刊行,在當時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流舟先生稱其為“一把開啟疑竇的鑰匙”。(1)雖然這本書只有六萬多字,但是卻以犀利的視角、新穎的研究方法、扎實的考證和深厚的學術功底讓人折服,至今仍充滿著學術生命力。這本薄薄的小書不僅在知識上給我們以啟迪,更在方法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對以后的學術研究影響深遠,使文學研究出現(xiàn)跨學科和綜合化的趨勢,推動研究向深層次進一步發(fā)展。
《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一書共分九個部分,程千帆先生開門見山,在第一部分就提出問題:行卷風尚與文學發(fā)展的關系問題;第二、三、四部分,程先生展現(xiàn)了他扎實的史學功底和考證功夫,詳細探討了唐代進士行卷的由來、具體內容和行卷雙方態(tài)度等諸多問題,在充分弄清歷史事實的前提下闡述了進士行卷與文學發(fā)展的關系;第五部分,程先生旁征博引,在梳理前人關于唐代文學與進士科舉諸種言論的基礎上,考察各家觀點的得失,肯定唐代進士科舉對于文學的影響,并提出應該區(qū)分省試與行卷的不同作用;第六、七、八部分,程先生分別揭示了行卷對于唐詩、古文運動及傳奇小說等唐代最富代表性的文體地推動促進作用,把歷史現(xiàn)象與文學發(fā)展緊密地結合起來;第九部分程先生總結全文,得出結論:進士行卷“無論是從整個唐代文學史發(fā)展的契機來說,或者是從詩歌、古文、傳奇任何一種文學樣式來說,都起過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2)此外,程先生還指出了研究中可能存在拔高研究對象的誤區(qū),即“強調到不符合事實,也就是不恰當的地步”。(3)
通觀全書,程千帆先生以文史兼治的方法為立論的基礎,另外運用批評與考證結合,以小見大、辯證法,歸納法,比較法等研究方法,但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文史結合;以小見大;考證與文藝批評相結合。
一、文史結合
歷來都有文史不分家的說法,而文史結合更是中國古典學術的傳統(tǒng)研究方法之一,被廣泛地運用于古典文學研究中。從孟子的“知人論世”到陳寅恪的“詩史互證”,這一研究方法有了長足的進步,運用方式也越來越靈活多樣。
程千帆先生擁有深厚的史學造詣,他不僅對于中國歷史了如指掌,更深入研究過中國古代的史學理論,其《史通箋記》一書,廣搜善本,博采眾家校記及有關論著,被史學家周一良先生譽為“子玄(劉知幾)之功臣”。(4)程先生的史學成就不僅體現(xiàn)于史學專著中,更散見于他的文學研究之中,《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可以說是一本文史結合的典范之作。
進士行卷指的是應試的舉子將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加以編輯,寫成卷軸,在考試以前送呈當時在社會上、政治上和文壇上有地位的人,請求他們向主司即主持考試的禮部侍郎推薦,從而增加自己及第的希望的一種手段。這是與科舉制息息相關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很長時間都被人們認為是史學的范疇,一般從事文學研究的人很少涉及,即使陳寅恪等人注意到了這一問題,也沒有進一步探究。因此每每論及科舉制與唐代文學發(fā)展的關系,多是大而化之地說詩賦取士促進了唐詩的繁榮,很少能進行深入具體地分析。程千帆先生正是抓住這一點進一步挖掘,提出“對于唐代文學發(fā)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的,并非進士科舉制度本身,而是在這種制度下形成的行卷這一特殊風尚”。(5)
程千帆先生的這一觀點是有堅實的史實依據的。他從唐代科舉考試不糊名開始談起,介紹了唐代科舉錄取人才的標準:不僅依據試卷,“還要參考甚至完全依據舉子平日的作品和譽望”,這就助長了行卷之風的盛行。(6)他還以豐富的歷史材料區(qū)分了省卷與行卷的區(qū)別:省卷是向尚書省所屬官府——禮部交納,而行卷則是獻給私人的作品。不僅如此,他還指出只有進士科才存在行卷之風,這與進士科的考試內容有關。接下來,程千帆先生又通過大量筆記、書信等材料地梳理,介紹了行卷之風的具體內容,從作品的題材、體裁到行卷所用的紙張,包括行卷時的服飾,展示了深厚的歷史功底。程先生通過對《北夢瑣言》、《唐詩紀事》、《唐音癸簽》等相關條目的引用,介紹了舉子及顯人對待行卷的態(tài)度,并嚴格區(qū)分了兩種不同性質的行卷:省卷帶有敷衍性質,而行卷才是決定是否能夠高中的因素之一,因此行卷才是文人的心血之作,最能代表他們的創(chuàng)作水平和藝術成就。所以真正對唐代文學發(fā)展起促進作用的應該是行卷而不是省卷,這就指出前代認識存在的誤區(qū),將前人大而化之的結論具體化、精確化。
書中的第二、三、四甚至第五部分大多是史學的考證和分析,但是程千帆先生并不僅僅局限于歷史的研究,而是站在文史結合的高度統(tǒng)觀歷史背景下的文學發(fā)展。他抓住行卷的特點,著重分析了行卷與詩歌、散文以及小說的相互關系,以宏闊的眼光去審視《唐百家詩選》、韓柳古文運動、傳奇小說的發(fā)展與成熟等文學現(xiàn)象,試圖尋找他們與進士科舉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歷史在他的手下不僅是一種背景,更是一種工具。在歷史的土壤中,文學這朵奇葩必然會有自己扎根的一方田地。程千帆先生在本書中所做的工作,就是把根須挖出來,讓我們清晰地看到文學與歷史之間的互動。
不得不承認,程千帆先生這本書的選題非常新穎,他站在交叉學科的臨界點上進行了一次有深度有廣度的開掘。他憑借自己淵博的學識和過人的眼光,游走于歷史與文學之間,旁征博引,信手拈來,將進士行卷與唐代文學的關系考察得清清楚楚,盡顯大家風采,這本書可以說是文史結合的典范之作。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文史結合的方法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運用自如的,它要求使用者必須具有深厚的史學修養(yǎng)和文學功底,二者缺一不可。有史無文,文章會淪為史實的羅列;有文無史,文章沒有扎實的根基。如果僅僅具備了這兩方面的能力還是不夠的,如何將兩方面貫穿起來才是最考功夫的地方。因此,這種方法對于我們這種初學者來說,沒有十成把握就不要輕易嘗試,因為我們在知識儲備和學術眼光上都還有所欠缺。以后隨著知識和閱歷的增長,運用也會越來越純熟了。
二、以小見大
以小見大是一種很常用的研究方法,它往往從一位詩人、一件軼事、一首作品甚至一句詩句入手,從微觀一步步走向宏觀,乃至輻射到整個文化歷史背景,最終得出帶有普遍意義的結論。以小見大也是程千帆先生文學研究慣用的方法之一,在《一個醒的和八個的——讀杜甫<飲中八仙歌>札記》一文,他從《飲中八仙歌》這首詩歌入手,把杜甫與飲中八仙對立起來,在盛唐的浪漫氣息之下嗅到了杜甫的與眾不同,提出此時杜甫已經從浪漫主義詩人的詩歌陣營中分裂出來,從而深化了盛唐到中唐詩歌轉變的研究,也豐富了對杜甫思想感情的探究。以小見大的方法到了程先生的手中,被運用得出神入化。
在《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一書中,程先生以進士行卷這一唐代特有而又普遍存在的歷史現(xiàn)象為切入點,開拓了唐詩研究甚至古代文學研究的一個新領域。關于唐代進士科舉與文學的關系,陳寅恪先生等已經有所涉獵,但是程先生敏銳地捕捉到進士行卷這一問題的學術價值,并進行了一番“小題大做”,上升到文學發(fā)展史的層面得出自己的結論。第二到五部分程先生圍繞著行卷的問題,進行了扎實地考證,將這個問題弄得清清楚楚。如果文章到這里就結束了,整部書的價值將大打折扣,第六到八部分,程先生展示了他銳利的學術眼光,他分別探討了行卷對詩歌、古文、傳奇的影響,幾乎將唐代最有成就的文體一網打盡,說到了行卷促使詩人對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韓、柳等人也正是通過批點行卷的方式來宣傳和傳授古文,“唐代進士曾用傳奇小說行卷是個事實,現(xiàn)存唐代傳奇小說的作者與進士科舉有關的,又占有一定的數量,為古今學者所認為是曾被用來行卷的三部專集又是比較優(yōu)秀的作品”。(7)在此基礎上,程先生在第九部分得出的結論也就不存在拔高的嫌疑??梢哉f,第六、七、八這三個部分是最見功力的,沒有數十年的積淀是不可能達到的,這也是本書運用“以小見大”方法成功的關鍵所在。程千帆先生一直都很重視“大”的發(fā)掘,主張把具體的小問題放到大的歷史背景中考察,“從更大的范圍來看,中國古代文學又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與古代的哲學、史學、藝術乃至科技等各種文化形態(tài)都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它作為古人心靈活動的最鮮活、最細微的記錄,理所當然地反映著中華民族文化性格的各種特征。所以,研究古代文學,又不能不考慮到它所處的歷史文化背景,這樣才能更準確地把握它的精神實質,才能提高這種研究的學術品位”。(8)
以小見大,是我們這些初入門者最經常使用的方法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那能夠彌補我們閱讀面不廣、無法駕馭宏觀題目的弱點,但也對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小見大首先要選擇合適的“小”。不是所有的“小”都能見到“大”,這就要求我們要有敏銳地學術觸覺,挑選真正有研究價值的“小”。譬如唐代進士投卷有行卷和省卷之分,如果程先生沒有犀利的學術眼光,而是把省卷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那么也就不會有本書了。其次,如何從“小”上升到“大”更是對自己眼光的考驗。如何從偶然中得出必然,又如何讓這個必然具有深刻的學術價值,這都非一朝一夕能夠解決的,需要長期的熏陶。如陳文忠老師在《中國古典詩歌接受史研究》一書中提到《漱玉詞》的接受史研究,普通讀者一般能想到李清照的接受史,而陳老師則從中看到了婉約詞在各代地位的變遷和女性作家在歷代的評價。
雖然以小見大的方法對于研究者的眼光有著較高的要求,但是作為初學者的我們還是可以去試一試的,即使選題不是很巧妙,論述不夠深刻,但這是一個拓展自己思維的好方法,能夠激勵自己如深入挖掘一些東西(也許挖不了多深),提高自己的眼界和見識。
三、考證與文藝批評相結合
考證與批評相結合是文革以后興起的一種新趨勢,它將中國傳統(tǒng)的考證與西方文藝批評結合起來,采二家之長,在文獻的整理與考據的基礎上運用現(xiàn)代的批評方法,深入到文學內部進行研究,即擺脫了傳統(tǒng)考證重視作家作品、生平而輕視文學內部研究的缺憾,又避勉了一味注重批評而疏于文獻整理的偏差,為以后的文學研究開辟了道路。
程千帆先生在《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一書中,以扎實的文獻整理和考證為基礎,運用文學批評的方法對考證的結果加以提升,即保證了研究結論的可靠性,又賦予考證結果以新的生命。如他在研究行卷風尚的盛行與唐代傳奇小說的勃興時,首先對唐代進士為何使用傳奇這種新興文體行卷這個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通過對《國史補》、《云麓漫鈔》、《南部新書》等材料的整理,認為唐傳奇可以發(fā)揮作者在敘事文學方面的能力,而這正是科舉考試科目中所不能體現(xiàn)的;并推斷出《幽怪錄》、《傳奇》、《續(xù)玄怪錄》等,很可能是行卷之文。在此基礎上,程先生運用分析綜合的方法,提出傳奇小說的創(chuàng)作受到行卷的影響。為了證明這一結論,程千帆先生考證了《幽怪錄》、《續(xù)玄怪錄》、《傳奇》這三本唐人傳奇小說集的基本情況,有力地支持了自己的觀點。
在具體的行文中,程千帆先生又不拘泥于某一種模式,往往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不同的方法,有時甚至將幾種方法結合起來使用,從而是自己的研究靈活多變。如他在研究進士行卷與古文運動的關系時,他不僅從《郡齋讀書志》、《幽閑鼓吹》等書中尋找自己需要的材料,將韓、柳等人放在中唐大的歷史背景下進行考察,還運用文本內部證明的方法,通過對作家作品的分析考察來支持自己的觀點??梢哉f,考證與文藝批評相結合的方法在程先生的手里收放自如,成為眾人學習的典范之一。
相對于前兩種方法而言,考證與文藝批評相結合的方法是最難的。考證需要扎實的文獻功底,而批評則要求很高的理論素養(yǎng),能夠將這二者完美結合的學者,目前學術界也為數不多。精通兩門之中的一門已屬不易,要將二者融會貫通更是談何容易,因此這種方法是很見學術功底的。
總之,《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這本書雖然只有87頁,卻是多種研究方法的結晶。程千帆先生在本書中闡述,不僅給人知識上的啟迪,更帶來方法上的思考。此后的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戴偉華《唐代幕府與文學》等著作,無一不是本書啟發(fā)下的產物,對八十年代以后的學術界影響深遠。
參考文獻:
[1]流舟.一把開啟疑竇的鑰匙——讀程千帆《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2).
[2]程千帆.程千帆全集[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3]莫礪鋒.程千帆古代文學研究方法述評[J].文學評論.1998(6).
[4]汪楓.發(fā)朦抉微,得未曾有——從《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看程千帆的研究方法[J].安徽文學.2009(9).
[5]方濤.簡論《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文史兼治的學術方法[J].黑龍江史志.2009(5).
[6]孫良山.簡論程千帆先生《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的研究方法[J].綏化學院學報.2008(2).
注釋:
(1)流舟:一把開啟疑竇的鑰匙——讀程千帆《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2).P84.
(2)程千帆:程千帆全集(第八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P85.
(3)程千帆:程千帆全集(第八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P87.
(4)見周一良先生1981年6月6日致程先生書,《程千帆友朋詩札輯存》第十冊下.
(5)程千帆:程千帆全集(第八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P4.
(6)程千帆:程千帆全集(第八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P6.
(7)程千帆:程千帆全集(第八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P84.
(8)莫礪鋒:程千帆古代文學研究方法述評.文學評論.1998(6).P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