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榮,高 潔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四川攀枝花,617061)
所謂行為治療就是以減輕或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或不良行為為目標的一系列心理治療技術的統(tǒng)稱。行為治療的概念最早由斯金納和利得斯萊[1]于上世紀50年代提出,其理論基礎是實驗心理學與行為學。行為治療應用于臨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其表現(xiàn)出針對性強、操作簡便、療效顯著等特點。本研究選取了301例精神科患者為觀察對象,探討并分析行為治療對精神病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2年1月—2013年2月本院重性精神病區(qū)收治的301例患者作為本組研究的觀察對象,隨機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147例與觀察組154例。對照組中,男87例,女60例;年齡17~37 歲,平均(25.34±3.49)歲;精神分裂74 例、抑郁癥41例、偏執(zhí)性精神病32例。觀察組中,男92例,女62例;年齡19 ~45歲,平均(28.26 ±4.31)歲;精神分裂81例、抑郁癥49例、偏執(zhí)性精神病24例。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且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2]中的相關診斷標準,并與監(jiān)護人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與告知書,排除器性精神障礙、更年期精神障礙以及肝、腎功能障礙患者。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觀察組則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給予行為矯正治療。
①精神分裂與偏執(zhí)性精神?。?]:2組精神分裂與偏執(zhí)性精神病患者均選取利培酮作為常規(guī)治療藥物,起始劑量1mg/d,1周后增加至4mg/d,8周為1個療程,不給予其他抗精神病藥物;②抑郁癥:2組抑郁癥患者均給予帕羅西汀作為常規(guī)治療藥物,起始劑量10 mg/d,1周后增加至20~40 mg/d,對于睡眠質量較差的患者可給予適量苯二氮卓類藥物[4];③ 觀察組患者入院后,醫(yī)護人員根據(jù)患者個人病史資料與個人生活環(huán)境進行深入了解后作出正確評估,與其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取得患者信任,找出存在問題,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在對患者情況有所掌握后,幫助患者了解自己的精神狀態(tài)及各階段的非理性理念,并逐漸轉變這些非理性理念與思維方式。同時,患者每周接受1次健康教育[5],學習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識,介紹常用的抗精神病藥物以及治療方法、治療重要性,讓患者對自身病情有所了解。
1.3.1 建立行為治療基礎:① 患者入院后由專業(yè)護士熱情接待處置,同時結合醫(yī)師的精神檢查結果及時了解患者的精神癥狀、身體狀況、心理狀況、社會家庭狀況等基礎上進行系統(tǒng)評估;②根據(jù)評估結果提出護理診斷[6],制定切實可行的護理措施,如患者入院后,介紹住院環(huán)境、醫(yī)院的規(guī)章制度、主管醫(yī)生、主任、護士長、專業(yè)護士、主管護士、作息時間等;③ 平等對待,溫馨提示與指導,視患者為親人,開展優(yōu)質護理服務,提供24 h不間斷服務,在合理范圍盡量滿足其需求,取得合作,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1.3.2 行為矯正治療:① 配合藥物治療的同時,待病情穩(wěn)定后,適時向其講解精神病方面的相關知識,可利用發(fā)放小冊子、健康教育專欄、直接進行一對一的教育指導或采用每周2~3次的座談交流指導[7],講解服藥的重要性,規(guī)范不良服藥觀念,幫助恢復自知力;②也可讓做得好或恢復得好的患者親身示教,起到榜樣作用,改變不良服藥方式與理念;③ 每天利用20~30 min時間與患者溝通交流,耐心傾聽,聽取患者意見,鼓勵患者說出內心感受、癥狀,給予正確指導;④ 向患者講解疾病的發(fā)生、影響因素、有關癥狀、治療、轉歸等[8]。
1.3.3 服藥指導:指導患者遵醫(yī)囑服藥,自愿服藥,使其認識到服藥重要性,堅持長期服藥,鼓勵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告知精神病是一種慢性病,可治而不可怕,只要長期堅持服藥,樹立長期與疾病斗爭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避免情緒激動,保證充足的睡眠與平衡的心態(tài),一樣生活得很好,可以和常人一樣工作、學習。
1.3.4 相關知識指導:向患者講解藥物不良反應、自我觀察與處置方法,很多患者因對藥物不良反應缺乏認識而停止或中斷服藥,所以正確指導尤為重要,指導患者怎樣保持平衡心理、正確看待與處理生活事件、定期門診隨訪等[9-11]。
1.4.1 主要指標:在行為治療半年后對比2組患者的服藥依從率。服藥依從性判斷標準:① 依從,指完全遵醫(yī)囑服藥;② 部分依從,指不遵醫(yī)囑或停止服藥比例>50%;③不依從,指拒絕服藥。服藥依從率=(依從+部分依從)/本組總例數(shù)×100%。
1.4.2 次要指標:將自知力與治療態(tài)度問卷(ITAQ)[12]、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與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DSS)作為本組研究的次要觀察指標。
研究中采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針對所得資料進行系統(tǒng)的統(tǒng)計學分析,其中的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方法進行檢驗。當P<0.05時認為2組之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行為治療半年后后,觀察組的服藥依從率為88.31%,對照組的服藥依從率為70.7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服藥依從率情況比較[n(%)]
觀察組的ITAQ平均分為(9.33±1.67)分,PANSS平均分為(48.57 ±12.84)分,SDSS平均分為(6.31±1.61)分;對照組的 ITAQ平均分為(7.02 ±1.15)分,PANSS平均分為(49.88 ±12.15)分,SDSS平均分為(7.14 ±1.59)分;2 組患者ITAQ平均分差異顯著(P<0.05),其余2項指標差異則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在治療期間出現(xiàn)頭昏、嗜睡9例,失眠5例,月經不調4例;對照組出現(xiàn)頭昏、嗜睡12例,失眠5例,便秘3例,月經不調3例,流涎2例。2組患者觀察期內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行為治療是綜合治療精神病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只有應用健康教育干預程序,并注意方方面面的影響因素,才能改善患者健康行為。在精神障礙疾病的臨床治療中,服藥依從性主要是指患者服藥方法、次數(shù)、劑量等與醫(yī)生要求的符合程度,患者服藥依從性與治療效果呈正相關,在治療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服藥依從性對整個治療過程及患者的預后至關重要。
本組研究發(fā)現(xiàn),行為療法在提高住院精神病患者恢復期服藥依從性方面的效果非常理想,在行為療法應用半年后,觀察組的服藥依從率達到88.31%,高于中國國內一般文獻中關于服藥依從率的調查結果,而且觀察組的ITAQ平均分為(9.33 ±1.67)分,PANSS平均分為(48.57 ±12.84)分,SDSS平均分為(6.31 ±1.61)分,在治療效果與提高患者自知力方面有很明顯的進步。行為療法的理論基礎包括條件反射理論、情緒理論、環(huán)境決定論以及人格理論,是將患者本身作為治療的中心,所有行為活動都圍繞患者來進行,針對不同的患者制定相應的治療手段,有利于患者自我定位與自我認知。
總之,在精神疾病患者恢復期的護理過程中應用行為治療,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自制力與服藥依從性,可從根本上控制疾病復發(fā)、提高生存質量、減少精神殘疾,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1]黃群,羅炳華.認知行為療法對精神分裂癥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醫(yī)藥前沿,2013,13(10):191.
[2]李祥,廖清香,肖文廣.家庭心理干預對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的3年隨訪對照研究[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3,25(9):45.
[3]崔麗萍,唐文謇,侯艷紅,等.健康教育對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0,19(13):1680.
[4]馮穎潔,張麗.護理干預對老年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24):77.
[5]冉超群,黃燕.心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藏藥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影響[J].醫(yī)藥前沿,2013,14(20):382.
[6]Ascher-Svanum H,Zhu B.Furies D Time to discontinuation of atypical versus typical antipsychotics in the naturalistic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J].BMX Psychiatry,2006,6:8.
[7]喻東山.心理治療用于精神分裂癥恢復期[J].四川精神衛(wèi)生,2007,20(4):250.
[8]沈曉玲,江開達,張紅霞,等.影響門診精神分裂癥首次發(fā)病患者隨訪員年療效的相關因素研究[J].中華精神科雜志,2009,42(1):21.
[9]王民英.老年人服藥依從性差的原因與對策[J].中國臨床實用醫(yī)學,2010,4(10):151.
[10]王曉燕,王敏.影響老年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因素及護理對策[J].中外醫(yī)療,2010,29(6):213.
[11]劉紅玲.老年患者服藥依從性的護理干預[J].臨床醫(yī)藥實踐,2008,17(11):48.
[12]姚立旗.家庭干預對抑郁癥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8,24(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