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川,王 勇,易正金,熊建國,趙之祥
(攀鋼集團總醫(yī)院泌尿外科,四川 攀枝花 617023)
間質(zhì)性膀胱炎(IC)是一種以尿急、尿頻、膀胱充盈恥骨上區(qū)或盆腔疼痛,排尿后減輕為主要癥狀的臨床綜合征,好發(fā)于30~50歲的中年女性[1]。因病因尚不明確,目前治療僅依賴經(jīng)驗,是一種難治性常見病。筆者選取2008年9月至2013年3月醫(yī)院收治的IC患者35例,采用全身麻醉下膀胱鏡水囊擴張術加透明質(zhì)酸鈉或肝素膀胱灌注治療,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08年9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IC患者35例,其中男2例,女33例;年齡 35~65歲,平均44歲;病程9個月至3年;臨床表現(xiàn)為膀胱充盈時下腹不適或疼痛,伴或不伴尿頻、尿急、尿痛,排尿后癥狀明顯緩解;尿液分析及尿培養(yǎng)均未見異常,且均有抗生素治療史,療效均不佳;均行膀胱鏡組織活檢提示肥大細胞增生,尿動力學提示膀胱容量縮小;均在全身麻醉下行水囊擴張檢查,提示隨機視野紅斑征陽性,符合美國國立糖尿病、消化和腎臟疾病研究所(NIDDK)制訂的間質(zhì)性膀胱炎診斷標準。治療前按O'Leary-Sant間質(zhì)性膀胱炎指數(shù)-癥狀指數(shù)進行評分為(15.6±4.4)分,平均 17.3分。隨機分為 A 組(17例)和 B 組(18例)。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先行全身麻醉下水囊擴張膀胱,置入16 F導尿管,緩慢(10~15 min)注入 0.9%氯化鈉注射液至膀胱內(nèi)壓100 cm H2O,維持5 min。待膀胱水囊擴張后2~3 d,血尿減輕后,即行灌注治療。A組給予透明質(zhì)酸鈉(商品名西施泰,愛爾蘭Bionichephama公司,批號為121133,規(guī)格為40 mg∶50 mL)50 mL膀胱灌注,保持30 min~1 h,每周1次,連續(xù)8周;B組給予肝素(海南通用同盟藥業(yè)有限公司,規(guī)格為1 mL∶5 000 U)5 000 U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50 mL中行膀胱灌注,保持40 min,每周2次,連續(xù)8周。兩組治療期間均無合并用藥,完成1個療程后進行比較,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每日排尿次數(shù)、最大排尿量、O'Leary-Sant評分。
采用SPSS 18統(tǒng)計軟件,計數(shù)資料采用配對 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療,治療后隨訪12個月,其中A組患者癥狀完全消失11例(64.71%),癥狀明顯緩解4例(23.53%),癥狀緩解不明顯 2例(11.76%);B組患者癥狀完全消失 9例(50.00%),癥狀明顯緩解3例(16.67%),癥狀緩解不明顯6例(33.33%)。A組治療總有效率為 88.23%,明顯高于 B組的66.67%。觀察指標變化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觀察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觀察指標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1;與 B 組治療后比較,△P <0.05。
指標A組(n=17) B組(n=18)排尿次數(shù)(次/天)最大排尿量(mL)O'Leary-Sant評分(分)治療后6.8 ±3.1*197 ±37.8*8.4 ±2.6*治療前15.3 ±3.3 102 ±15.3 15.6 ±4.4治療后4.8 ± 3.1*△237 ± 34.8*△7.2 ± 2.8*△治療前15.2 ± 3.1 105 ± 15.1 15.8 ± 4.2
IC主要見于女性,最新報道顯示其亦可出現(xiàn)于兒童,確切機制仍不明確,往往被臨床醫(yī)生忽視。國際尿控學會將其定義為“一種與膀胱充盈相關的恥骨上疼痛,可伴隨其他癥狀,并除外泌尿系感染和其他疾病,同時具有典型的膀胱鏡表現(xiàn)和組織學特征”[2]。隨著診療技術的不斷進步、診斷標準的不斷細化,IC發(fā)病率不斷上升。目前,IC治療方法很多,包括行為治療、口服藥物治療、膀胱灌注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但尚無有效方法治愈,治療目的僅為緩解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
膀胱水囊擴張治療的機理為機械性擴大膀胱容積,同時導致膀胱壁內(nèi)感覺神經(jīng)缺血壞死而達到治療目的。最近研究發(fā)現(xiàn),麻醉下行膀胱水囊擴張術,會使尿中肝素結合表皮生長因子(HBFGF)增加,抗增殖因子(APF)減少,從而有助于膀胱黏膜的生長[3]。但膀胱水囊擴張的療效是暫時的,僅幾周到幾個月,因此還不是長期治療的方式。
從病理學角度來看,膀胱黏膜上皮通透性增加及黏膜層肥大細胞增多和激活在IC發(fā)病中起重要作用[4]。正常的移行上皮細胞表面覆蓋氨基葡聚糖(GAG),主要成分為肝素、透明質(zhì)酸等,其在膀胱壁與尿液之間形成保護層,防止尿液中的物質(zhì)侵入膀胱黏膜下?lián)p傷正常組織,尤其是神經(jīng)、肌肉。膀胱內(nèi)灌注肝素或透明質(zhì)酸鈉可使此保護層得到修復并保持完整,改善膀胱黏膜層的通透性,從而減緩IC的疾病進展或使其治愈。
本研究中的35例IC患者,全部采用全身麻醉下膀胱鏡水囊擴張術加用透明質(zhì)酸鈉或肝素膀胱灌注治療,兩組患者治療后每日排尿次數(shù)均明顯減少,最大排尿量明顯增加,O'Leary-Sant評分降低(P<0.05)。透明質(zhì)酸鈉及肝素均為膀胱黏膜固有層表面GAG層的外源性替代劑,前者為一種直鏈多糖,有交替的N-乙?;璂-葡萄糖胺和D-葡萄糖醛酸,能促進有缺陷的GAG層修復[5];后者跟GAG分子結構相似,能保護GAG層,防止尿中毒性物質(zhì)滲透入膀胱黏膜下層而造成進一步損害[6]。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全身麻醉下膀胱鏡水囊擴張術加用透明質(zhì)酸鈉膀胱灌注較使用肝素膀胱灌注治療IC患者療效更佳,值得臨床推廣。
[1]岐宏政,胡海峰,陳 剛,等.膀胱水擴張加膀胱灌注治療間質(zhì)性膀胱炎33 例觀察[J].現(xiàn)代臨床醫(yī)學,2012,38(4):284,286.
[2]楊 勇.如何理解現(xiàn)有間質(zhì)性膀胱炎的指南[J].中華腔鏡泌尿外科學:電子版,2009,3(2):38.
[3]王耀東,沈 宏,賀 凱,等.間質(zhì)性膀胱炎36例治療探討[J].西部醫(yī)學,2008,20(4):790 -791.
[4]張 衛(wèi),史剛剛,韓瑞發(fā).間質(zhì)性膀胱炎膀胱黏膜組織病理和超微病理的相關研究[J].天津醫(yī)藥,2010,38(9):750 -753.
[5]宋家木,張心男,徐智慧,等.透明質(zhì)酸鈉對膀胱黏膜損傷后修復的影響[J].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2009,44(6):691-694.
[6]王麗軍,李克功,王劍松,等.膀胱水擴張加肝素灌注治療女性間質(zhì)性膀胱炎 10例報告[J].現(xiàn)代泌尿外科雜志,2009,14(6):41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