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億軍 馬加名
摘 要:網絡信息時代興起的微博、微信已經成為集合多種功能的開放式、互動式、便捷化的網絡門戶,已經成為大學生信息獲取和傳播的主渠道,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這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和機遇。文章探索了基于微博、微信構建高校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的思路,對利用微博、微信創(chuàng)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載體,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及時性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微時代”; 大學生;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新陣地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4)04-0123-03
隨著網絡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特別是“微博”、“微信”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當前社會輿論的形成、發(fā)展和傳播方式,大學生作為最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的群體,微博、微信已經成為他們獲取信息、發(fā)表言論和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1]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教育、引導青年大學生的任務[2],如何充分借助微博、微信的獨特優(yōu)勢,迅速占領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讓大學生主動學習、接受正確的思想道德文化和價值觀念,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zhàn)。[3]因此,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策略,迅速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對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覆蓋面和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微博、微信對傳統(tǒng)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挑戰(zhàn)和機遇
1.微博、微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挑戰(zhàn)和機遇
微博、微信以其便捷、開放的特點為大學生提供了自由的信息獲取和思想表達方式。但由于大多數學生甄別信息真?zhèn)蔚哪芰^弱,在缺乏正確引導的情況下,往往容易被利用成為傳播各種“群體事件”的主體,甚至成為一些非主流、庸俗、低級、錯誤信息的接收者和傳播者。[4]這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嚴峻考驗之一。另外,面對個性鮮明的“90后”,他們更多地關注自我感受,強調個人和崇尚實用主義,形成了個人本位的價值取向,這對開展傳統(tǒng)文化教育和弘揚主旋律的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微博、微信平臺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機遇。高校可以通過微博、微信覆蓋面廣、關注度高的特點,加強正確引導,讓大學生通過微博、微信及時獲取和了解當前國際國內時事和熱點,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還可以利用其快捷性、直接性的特點,及時傳播校園資訊和文化活動,豐富大學生的課外生活,營造濃厚的宣傳育人氛圍,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2.微博、微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遞方式的挑戰(zhàn)和機遇
據互聯(lián)網數據中心發(fā)布的2013年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fā)展報告(2013)》,截至2013年6月,中國微博用戶總量突破4.5億,微信用戶達到3.55億,說明我國已步入“微時代”。其中19歲及以上的用戶比例達到88.81%,高校大學生已經成為微博、微信用戶的主力軍。微博“垂直式”傳播方式給高校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逐層式”的傳遞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論課、黨課、團課、主題教育、專題講座、宣傳報告等方式開展,而基于微博、微信的傳播方式,突破了時空限制,能夠有效拓展受教育渠道,通過學生的關注,變被動接受為主動獲取。
微博、微信可以依托智能手機和電腦進行交流,實現了人與信息的無縫對接,有效拓展了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時空。同時,微博、微信將教育的主體和客體放在同一對等的平臺上,可以進行交互、發(fā)散的討論,有利于拉近雙方的距離,快速建立起理解和信任,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chuàng)造了新的契機,高??梢蕴剿鳌拔⑹健钡木W絡思想政治教育途徑,迅速占領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構建全方位覆蓋、全過程滲透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二、依托微博、微信占領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的思路
作為新興的媒介工具,微博、微信在社會輿論和政治導向方面的功能日益凸顯。對大學生的行為養(yǎng)成、價值取向、思想教育等方面發(fā)揮了不可低估的影響。[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主動發(fā)揮其優(yōu)勢,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拓展教育陣地,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才能適應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
1.利用微博、微信及時掌握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和思想動態(tài)
大學生的思想來源于他們的生活,只有貼近學生的生活,才能真正對其思想和價值觀進行引導?!拔r代”背景下每個人都是信息的制造者和傳播者,高校教育工作者通過了解學生微博、微信分享和轉播的內容,以及他們發(fā)表的心情和狀態(tài),能夠及時掌握大學生關注的熱點,了解他們日常的思想動態(tài)和行為方式,增強育人時效性。另外,微博、微信的“釋放”功能可以及時暴露學生現實生活中隱藏的矛盾和問題,教育工作者可以透過微博、微信及時關注學生的心理和情感狀態(tài),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把矛盾和問題解決在萌芽階段,有效降低和避免一些危機事件的發(fā)生。
2.利用微博、微信構建師生平等交流的平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高校教育工作者通過微博、微信與學生建立互動,將教育者自己的經驗、思維和觀念呈現在其微博、微信中,通過吸引學生的廣泛關注來實現教育和引導學生,將枯燥的理論說教變?yōu)樨S富的信息交流,從傳統(tǒng)的教育內容分享轉變?yōu)樗枷敕窒砗颓楦蟹窒?,搭建起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和客體之間溝通的橋梁。同時,使用“微博體語言”,可以充分展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親和力和感召力,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利用微博、微信發(fā)布和收集各類信息,提升日常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
高??梢岳梦⒉?、微信的及時性、互動性和共享性,發(fā)布各種信息,開展評優(yōu)評先、獎學助貸、心理咨詢、主題教育、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等日常教育管理與服務工作,可以用最快捷的方式將信息直接傳遞給學生,實現信息的無縫對接,并通過互動了解學生的實際困難和需求,增強日常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日常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時使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更加公開化、透明化,通過點擊率和評論及時了解日常管理工作的效果和認可度,并可以根據微博、微信留言,收集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形成意見快速反饋機制,避免層層傳遞導致的信息失真,提升高校教育管理和服務的水平。
4.利用微博、微信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達到宣傳育人功效
高校文化藝術氛圍是大學生的精神家園,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用環(huán)境、用學生創(chuàng)造周圍環(huán)境,用豐富的集體精神生活的一切東西來進行教育這是教育過程中最奧妙的領域之一。”因此,營造校園文化氛圍意義非常重大,而校園文化氛圍除了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外,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等平臺,分享、發(fā)布文化藝術內容,全過程、全方位營造宣傳育人的氛圍。通過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形成一種催人向上的奮發(fā)精神,培養(yǎng)學生對校園的依戀感、歸宿感,讓他們感受到“家”的快樂,使全體師生產生親切感和自豪感,達到宣傳育人功效。
5.利用微博、微信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高校教育工作者是大學生價值觀念的導航者和理想信念的維護者。由于微博、微信形式新穎、操作簡便、內容豐富,是大學生所喜愛的方式,寫微博、微信的過程,是學習交流的過程,也是放松心情、陶冶情操、提升自我的過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終扮演的是輿論引導的角色。關注就是力量,圍觀改變社會,高校教育工作者通過對微博、微信適當的引導,傳遞正能量,發(fā)揮其“微言大義”功效,提升學生的判斷能力和知識層次,讓大學生主動接受正確的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三、利用微博、微信進行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注意事項
微博、微信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思路的同時,對教育工作者把握和管理微博、微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認識到利用微博、微信開展學生教育工作的優(yōu)勢和注意事項,積極自覺建立并合理利用新媒體為思想政治教育服務。
1.把握微博、微信特點,加強教育主體和客體的交流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主動把握微博、微信的特點,用幽默的語言、圖片、視頻等形式為廣大學生提供便捷全面的信息服務,扭轉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更加快捷有效地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同時,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加強主體和客體之間的溝通交流,通過微博、微信與大學生建立起“雙向關注”的溝通模式。一方面,主動“關注”學生的微博、微信,及時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tài),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另一方面,發(fā)動學生們廣泛使用微博、微信,并“關注”教育工作者的微博、微信,打破教育的主體和客體之間的思想隔閡,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學生的內心去,從而提高思想教育的效果。
2.建立“朋輩”關系,疏堵結合,形成正確的導向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提升個人的人格魅力,與學生形成“朋輩”關系,以朋友的身份感召學生,影響學生,促進學生關注教育者的微博、微信。同時,加強對微博、微信傳遞信息的甄別,以“疏堵結合,及時溝通”為原則,保證微博、微信信息輿論的正確導向。[7]重視針對學生微博進行輿情分析,出現重大輿情時,要盡快查明事情的真相,做出積極反應,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微博、微信作為重要工具進行事件的澄清和疏導。對于一些突發(fā)事件或熱點問題,做到早發(fā)現和早處理,做好信息的公開和引導,形成正確輿論導向。
3.積極建立傳統(tǒng)媒體與微博、微信的連線
從藍皮書提供的數據可以看出,傳統(tǒng)媒體仍是微博意見領袖的重要新聞源。通過對意見領袖微博的信息來源進行統(tǒng)計,其中轉載傳統(tǒng)媒體信息的比例最高,占48%,而意見領袖的原創(chuàng)帖占44%,轉載他人(非新聞機構和個人)僅占8%。目前,越來越多的媒體也加入到微博、微信陣營中來。傳統(tǒng)媒體的加入,特別是雜志和報紙在微博中的突出表現,證明了在碎片化閱讀的新媒體時代,傳統(tǒng)媒體仍能憑借自身優(yōu)勢在內容生產上勝出,達到引領輿論的效果。
微博、微信平臺容易形成輿論焦點,傳統(tǒng)媒體與微博的積極連線,對于甄別新聞事件的真?zhèn)?,做好微博輿論的把關,引導網絡輿論良性發(fā)展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傳統(tǒng)媒體的公信力和權威性,使得微博、微信用戶傾向于從傳統(tǒng)媒體微博上對照、核實信息。高??梢酝ㄟ^自己的主流媒體與新媒體積極連線,為學生提供最真實可靠的信息源,引導學生關心關注當前的主流信息,弘揚主旋律。
4.建立健全微博、微信運行和管理體制,確保良性發(fā)展
微博、微信的“轉發(fā)”功能為教育信息的發(fā)布和傳播提供了便利的手段,但同時那些負面、煽動性甚至庸俗下流的信息也必須引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高度警惕。高校應當建立健全微博、微信運行和管理體制,建立一套針對微博、微信信息的過濾體系和管理體系,以輔導員和學生骨干隊伍為基礎,創(chuàng)建“微班級”、微博群,對每個學生的微博、微信“加關注”。了解學生每天關注、轉發(fā)的信息,通過微博群、空間等領域主動弘揚積極向上的信息,加強對微博、空間的監(jiān)管和引導,對學生關注的熱點做到及時解答互動。另外可以通過加強對信息員進行集中培訓,舉辦微博大賽等方式幫助學生熟悉網絡管理,可以建立《微博運行管理辦法》,對微博平臺的運行管理、信息發(fā)布審核程序等做出明確規(guī)定,確保微博平臺安全、有序地運行。
四、結語
在網絡信息時代,如何運用新媒體開展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為高校教育工作者特別是輔導員必須面對和解決的新課題。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該在繼承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基礎上,要深刻認識到“微時代”的內涵和特征,主動搶抓機遇,積極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充分利用微博、微信互動、共享、及時、便捷的優(yōu)勢,將微博、微信的優(yōu)勢與日常教育和管理相結合,融教育、引導、服務為一體,積極建立傳統(tǒng)教育方式和網絡新陣地的連線,使學生變被動教育為主動接受,不斷開拓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努力增強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與此同時,高校應勇敢面對“微時代”帶來的挑戰(zhàn),加強管理和引導,營造一個積極、健康、和諧的網絡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 黃春麗,張文超,張浩男.微博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4):116-118.
[2] 張兵.基于微博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思想理論研究,2011(5):84-86.
[3] 姜羨萍,余聰.微博運用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優(yōu)勢與途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12):53-54.
[4] 齊朝陽,陳少平.高校網絡輿情的引導策略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124-126.
[5] 谷松.談利用“微博”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務[J].改革探索,2011(7):143-144.
[6] 胡明輝.微博——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載體[J].現代教育科學,2011(5):158-160.
[7] 沈革武,閻高程.校園微博建設及其文化育人功能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9):65-67.
[責任編輯:龐 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