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云柱 劉蔚
摘要:指出了水利類院校作為培養(yǎng)中國水利人才的搖籃,在其教學理念中不僅應該深入貫徹扎實的專業(yè)素養(yǎng),更應該強調水利學科的特殊性,作為以自然為背景,且與人們的精神感受、生活環(huán)境密切相關的學科,是不能只單純關注技術手段而不顧及文化價值的,應做到水教育與水文化的雙輪驅動。
關鍵詞:水文化;教育;水利院校
中圖分類號:G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9—0293—02
1水文化概念的思考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水,是生命的載體,是文明的依托??v觀人類的文明史,不管是農耕業(yè)的繁盛,工業(yè)時代的飛速發(fā)展還是不同文明的交流碰撞,水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在這悠悠歷史長河中孕育出來的水文化作為其他文化的載體自有其獨樹一幟的迷人魅力。那么,水文化究竟有什么內涵與時代意義呢?
水文化的重要內涵是人與自然相處的哲學,實現(xiàn)人與水的和諧相處,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水文化概念提出的初衷,所以說人水和諧是水文化的核心。而從不同的角度來看,水文化更是有著不同的意義。
1.1人文景觀角度
水文化在旅游景觀中的體現(xiàn)主要是以水為載體的再生型水文化。大致有4種基本的構成。一是以水為文化背景的建筑物,并用水或水部類字命名,以追求典雅,如江亭、滄浪亭、泮宮、水榭、江館、沙村等不勝枚舉。二是把獨特的水現(xiàn)象形成水文化,如觀潮,伴有迎神廟會等,水祭或祭水風俗,全國亦很普通。三是人工造景中,水的一部分有意識地注入人文意識,中南海、北海即是典型的例子。四是因人而名。如虎溪,因晉慧遠法師送客不過溪,過溪則有虎號鳴,后李白、王維等有題詩而負盛名。
1.2哲學精神角度
管仲說:“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崩献诱f:“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彼幕谡軐W精神層面可謂體現(xiàn)地淋漓盡致。水無色、無形、無臭,卻有著滋潤萬物,幻化生命的神奇力量,但是卻養(yǎng)之而不據(jù)之,生之而不導之,做到道法自然、相互和諧。這正與現(xiàn)在所提倡的和諧社會相呼應。不僅如此,滴水穿石、臣心如水、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等我們耳熟能詳?shù)恼Z句更是啟示著我們要學習水的堅韌、水的清廉,水的無私奉獻,水文化一步步引領著人在行為品格與自身修養(yǎng)上不斷完善。
1.3物態(tài)水文化角度
水文化的物態(tài)有很多,如水工程(三峽大壩、葛洲壩、京杭大運河等)、水文獻(中國水利發(fā)展史、黃河水利史研究等)、水法規(guī)(水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不僅如此,在中華文明的衍生中還產生了一大批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物態(tài)水文化。以新疆的坎兒井(井渠)為代表,因為在新疆的一些沖積扇地形地區(qū),土壤多為砂礫,滲水性很強,山上雪水溶化后,大部滲入地下,因此通過水平集水建筑物開發(fā)利用地下潛水來進行農田灌溉和提供居民用水,巧妙地解決了當?shù)馗珊等彼淖匀滑F(xiàn)狀,正是因為有了這獨特的地下水利工程,才孕育了吐魯番各族人民,使沙漠變成了綠洲,促進了文明的繁衍。
2水教育與水文化雙輪驅動的必要性
我國自古重農興水利,水利建設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靈渠、都江堰,京杭大運河等一大批水利工程聞名于世。尤其是21世紀以來,對“水利”的理解已跳出了既定思維,不再只是傳統(tǒng)意義的灌溉防洪,而是往更深層次的生態(tài)水利、人文水利甚至文化水利來發(fā)展。而水利類綜合院校作為國家水利人才的培養(yǎng)基地,肩負著為國家輸入大批水利行業(yè)中堅力量的責任,因而其教學理念的先進性與貫徹度對整個中國水利行業(yè)的發(fā)展走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應做到水教育與水文化雙輪驅動。
水教育,顧名思義是對水利專業(yè)知識與技術的教育培養(yǎng)。而中國的水利教育在世界是走在前沿的,河海大學等一些水利高等院校更是處于世界領先位置。但是僅僅抓水教育還是不夠,水教育與水文化就像一根車軸上的兩個輪子,缺了任何一個都不能使中國的水利之車駛得更遠更平坦。水文化教育的開展,可以使學生們進一步提升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在強調通識教育的今天,應積極培養(yǎng)學生們知水、愛水、學水的良好水文化觀。通過這種對水文化的全面教育培養(yǎng),可以讓學生們收益良多。
(1)水利行業(yè)自有其一套完善的法律體系,通過對水利法規(guī)的學習了解,讓學生們在實踐專業(yè)知識技能時具備一定的法律素養(yǎng),既提升了專業(yè)素質又為今后踏上工作崗位打好法律基礎,做到學以致用,學以致遠,學以致高。
(2)中國水利歷史悠久,通過了解名人軼事、著名構筑物,學生可以對自己的專業(yè)有更深的理解,培養(yǎng)起對水利行業(yè)的熱愛。同時,不管是古人智慧的結晶還是今人讓人驚嘆的才思都可以對學生起到激勵與啟發(fā)的作用,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李冰父子為修筑都江堰奉獻一生,黃萬里仗義執(zhí)言為水利事業(yè)鞠躬盡瘁等這些對學生們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3)水的精神哲學自古為大家推崇,通過水文化的教育,讓學生們懂得水的道法自然,如今,好的水利工程并不是以宏偉來衡量,而是以與自然的和諧度來衡量,正是那順應自然的都江堰才能屹立千年至今造福人民。不僅如此,水的堅韌,水的清廉,水的無私,水的心懷蒼生,都是值得學習的優(yōu)秀品質。
3我國水利院校水文化教育現(xiàn)狀
水利院校的學生是未來水利行業(yè)的主力軍,擔負著21世紀水利建設的光榮使命。目前,水利類行業(yè)對水文化研究也是方興未艾,種種跡象表明,水利建設有向生態(tài)水利、人文水利甚至文化水利發(fā)展的趨向。水利院校開展水文化教育,既是水利事業(yè)發(fā)展對水利高等院校的要求,也是學校進一步激發(fā)自身潛力,開拓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迫切需要。現(xiàn)代的水利高等教育是為造就順應時代的高級水利人才打造的教育平臺。那么,水利類院校對水文化的教育普及現(xiàn)狀又如何呢?
以河海大學為例,作為國內甚至國際首屈一指的水利名校,其水利工程專業(yè)為一級國家重點學科,三峽、南水北調、小浪底、長江口航道治理、淮河入海水道等重大水利工程少不了河海人的貢獻與參與。正因為如此,其教學理念的先進程度也緊跟行業(yè)的潮流,無論是課程的設計,實習的安排,還是校園水文化節(jié)的開展,都有意加入對水文化的培養(yǎng)元素。如開設水問題論壇、水政管理等課程,讓學生對水法、水利歷史、水問題等話題有了充分認識,同時,以課堂演講的方式,讓學生擁有主動權,自己找主題,自己搜集資料,為其他同學普及關于水文化的軼事。的確做到了對教學理念的不斷改進,收益也良多。endprint
但是,還是有很多水利院校仍然陷于“水利行業(yè)只重視專業(yè)技能”這種傳統(tǒng)觀點中,一味地只重視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而忽略了水本身的文化教育。這種水文化的缺乏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一是常識方面,作為一個水之子,很多學生竟然對一些最基本的水利常識都不了解,李冰是誰?坎兒井是什么?中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又是什么?這種對水利常識的缺乏十分可怕,這種對自己的專業(yè)文化全無認識與熱情的態(tài)度更是可怕!二是修養(yǎng)方面,修養(yǎng)不僅指一個人的行為舉止,更體現(xiàn)在自身的審美情趣與精神狀態(tài)上,缺乏了水文化的教育就如同填鴨,久而久之,學生們就會少了水之子的靈動,缺乏對自身專業(yè)的熱情。更嚴重的是,會跟不上整個水利行業(yè)的步伐與潮流。
4改善我國水利高校教學理念的建議
各大水利院校對水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不盡相同,有的起了榜樣作用,效果甚佳,有的卻還迷?;蛲耆鲆暳怂幕?。那么,如何使水利這輛利國利民的大車在水教育與水文化的雙輪驅動下行駛得更遠更平坦呢?
(1)創(chuàng)新精品課程。在原有水利類專業(yè)課程的基礎上,加大力度創(chuàng)新水文化的相關課程,如:水法講堂,水問題論壇,水利名人軼事等,讓學生不僅會治水,更知水、愛水。同時,讓學生自主參與到課堂中來,培養(yǎng)對自己專業(yè)的熱愛。
(2)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學校各大組織應多開展水文化相關的活動,如水文化知識競賽等,不僅豐富了同學們的課余生活,還讓大家在輕松的氛圍下學到知識。另外,校廣播站可以開展一周一名人,一周一軼事的活動,為全校同學宣傳水利的悠久歷史與水利人智慧的結晶。不僅如此,學校也可以邀請專家名人來校為大家普及水文化。
(3)改革教學實習的既定思維。以往的實習總是帶領學生來到第一線參觀實習水工建筑物、水文測站等,的確讓學生們做到了“絕知此事要躬行”。但是,為了水文化的深入人心,學校應跳出這種傳統(tǒng)的實習既定思維,適當開展水文化實習,讓學生們來到博物館,去到古遺址,亦或在傳統(tǒng)實習中加入對名江名河的瀏覽,讓學生們用心去感受水文化獨特而又深厚的魅力。
5結語
水教育與水文化的雙輪驅動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作為培養(yǎng)未來水利中堅力量的各大水利院校,應該積極響應這一大趨勢,為學生構建一個完善的水文化學習平臺,積極創(chuàng)新,勇于探索,使中國的水利之車在水教育與水文化的雙輪驅動下駛得更遠、更平坦。
參考文獻:
[1] 鄭大俊.水文化研究與水文化教育須雙輪驅動[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9(4):1~2.
[2] 鄭曉云.水文化的理論與前景[J].思想戰(zhàn)線,2013,39(4):40~46.
[3] 金紹兵,張焱.水利院校要重視水文化教育與研究[J].安徽水利水電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7(2):1~3.
[4] 劉樹坤.水利建設中的景觀和水文化[J].水利水電技術,2003,34(1):138~140.
[5] 王培君.傳統(tǒng)水文化的哲學觀照[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