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富明
伴隨新課改的推進,有效教學的理念受到了人們普遍關注。然而,民族地區(qū)學校的學生大多來自邊遠農(nóng)村和牧區(qū),由于各種原因,課堂效率仍然不高。而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要求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地理教學改革的突破口,提高課堂效率。故民族地區(qū)學校的地理課堂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較大的誤區(qū)。
一、新課程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方面
第一,語言障礙所造成的溝通問題。民族地區(qū)的學生絕大多數(shù)以少數(shù)民族學生為主,漢語基礎較差,進入中學以后,普通班和民族班除了語文課使用母語之外,其它各科均使用藏語和漢語授課。但很多學生的語言障礙依舊是地理教學的一大難題。
第二,教學設備的不足。地理教學離不開各種地理直觀教具的輔助與演示,同時也離不開感性的實踐活動。但由于民族地區(qū)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與教學經(jīng)費問題,學校的教具還遠遠不能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
第三,初中與高中地理課程嚴重脫節(jié)。由于初高中的地理教材要求不一致,出現(xiàn)了初中地理與高中地理嚴重脫節(jié)的現(xiàn)象,新課程改革后的初中地理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低,教材的內容過于簡單,高中地理的難度卻大幅度增大,讓學生一時之間難以適應。
第四,對地理學習缺乏興趣。在高中的地理學習中,大部分學生抱無所謂的態(tài)度,還有部分的學生不喜歡,只有個別的學生喜歡或較喜歡。地理課由于內容多,難度大,學生的基礎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還有不少學生背有沉重的思想包袱,自卑感較強,對學習產(chǎn)生“畏學”情緒,以致不是主動、愉快的接受知識,而是被動灌輸知識。 第五, 學習方法不正確。
(1)死記硬背、生搬硬套。機械刻板的學習地理,思維不夠靈活,缺少靈活應用能力和分析比較綜合能力。同一題目,只需稍加變通,學生不知如何下筆。
(2)知識遷移弱,前后連貫性差。主要表現(xiàn)在缺乏學科間的交叉聯(lián)系和學科內的縱向、橫向聯(lián)系,知識點零散孤立,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
2.教師方面
第一,教材處理單一。未能合理整合教材、發(fā)掘教學資源,在很大程度上還是照本宣科。有的教師干脆把課文給學生閱讀一遍就算完成教學任務;有的教師為了考試,就直接叫學生在書本上將往年出現(xiàn)考試的地方勾畫一下,叫學生回去多背誦,或者進行題海戰(zhàn)術。
第二, 教學手段單一。大部分教師仍以傳授課本知識為中心,教師和課本成為課堂上的權威,一節(jié)課下來,基本上以教師“灌”為主,忽視了教師和學生的互動關系,忽視了教與學的創(chuàng)造性,扼殺了學生的靈活性。 第三, 評價單一。
在教學評價上過于傳統(tǒng),過分注重教師教的過程而忽視學生學的過程,忽視了學生參與活動情況、學生的認知能力是否得到發(fā)展等等。 第四,教師知識儲備與教材的矛盾。推廣新課程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與開放性學習,在學生學習難度抬升的情況下對教師的要求也就順勢提高。在新課程改革的大前提下,教師不光要掌握教材內的知識,同時還要儲備與教材相關聯(lián)的知識,以實現(xiàn)對已有知識的更新。
二、新課程改革中存在問題的應對策略
第一,教師在推行小組學習的過程中依舊要從實際出發(fā),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學扎實。學校要加強教師自身的培訓學習,提高教師自身實踐新課程的能力與知識水平。教師要參加多種途徑的培訓與歷練,才能實現(xiàn)對新教材的理解。
第二,學校要大力開展以課堂為中心的教學研究。新課程的教學設計應從教學內容的研究入手,學校要通過加強校內教研,系統(tǒng)地研究教材,最終提高教師把握與駕馭教材的能力。
第三,開展新課程課堂教學研究。應對新課程改革大背景下的教師反映課時少的問題進行專題研究,優(yōu)化教學設計,改變課堂教學方法,優(yōu)化課堂學習過程與提高課堂學習效益才能將新課程改革的目的落到實處。
第四,針對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特點,從實際出發(fā),多組織學生觀察真實的自然地貌以加深學生對自然地貌的感性認識。甘孜州地處祖國邊陲,地形復雜多樣,高山,寬谷和湖盆星羅棋布,區(qū)內還有舉世聞名的貢嘎山,高原開闊,河谷平原是主要的農(nóng)業(yè)區(qū)。甘孜地區(qū),氣候多樣,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太陽輻射強,高原紫外線強烈等等先天的自然景觀能夠為學生學習地理知識帶來益處。所以,在進行地理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自然環(huán)境與人文環(huán)境的多樣性,挖掘出更多鮮活的課題。
第五,運用多媒體技術變靜為動、化解難點。在地理教學中,有很多內容是講述地理事物的運動過程和運動規(guī)律的,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中的動態(tài)演示功能,讓學生觀察到地理事物變化的全過程。例如:“向斜成山,背斜成谷”這一地形倒置現(xiàn)象在自然界中需要成千上萬年才能形成,但通過計算機先演示“向斜”和“背斜”在內力作用下的擠壓和張裂,再演示外力風化、侵蝕的差異性,整個過程瞬間完成,學生印象深刻,經(jīng)久不忘。類似的還有大氣運動、水循環(huán)、人口遷移等。
第六,動手實踐,主動學習。地理實踐活動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獲取地理知識的一個重要來源。地理教學中應通過各種實驗、演示、參觀、搜集資料、社會調查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人類生存環(huán)境,學會多渠道獲得地理信息的方法。如在學習“農(nóng)業(yè)的區(qū)位選擇”時,可以組織學生到蔬菜大棚實踐調查,使課本上的區(qū)位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并能在體驗中得到升華。
第七,備好課。 備好課是創(chuàng)建有效課堂的基礎。在民族地區(qū)高中由于教師的情感、個性、經(jīng)驗和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差異,因此通過備課組集體備課,可以增加教師之間信息和經(jīng)驗的相互交流,可以促進教師之間教法和技藝的相互探討,從而讓教師分享智慧、取長補短、增進合作、提高效率。
第八,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融洽的師生情感,可以促使師生間縮短空間、心理距離,產(chǎn)生友好、親近、共鳴、信賴的效應。真摯的師生情感,是教學中的一種催化劑,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勵學生的自信心和上進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愛好,有利于教學過程的開展和教學效果的提高 總之,新一輪的高中新課程改革強調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根本要求,為每個高中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新課程改革的根本目是要求高中階段的教育必須為今日和未來世界培養(yǎng)活躍而又負責人的公民,并能夠承擔更多的責任與義務。在當前的發(fā)展情況下,新一輪的高中新課程改革給高中地理教學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思維依舊禁錮著教師的授課方式與學生的學習方式,如何改變高中地理在授課過程中的傳統(tǒng)模式,將新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運用到教學中去,也將是越來越多的高中地理教師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但只要我們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根據(jù)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找準最佳作用點,就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就能在民族地區(qū)高中打造出高效的地理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