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亮亮
[摘 要]本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在必要時加以引導,整個教學過程使心理健康教育達到知、情、行的有機結合。
[關鍵詞]中學 ;心理健康;課堂模式
一、“知、情、行”模式的產生背景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當前中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有效途徑和載體。它屬于活動課范疇,以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為立足點,以學生的心理需要為基礎,關注學生當前的心理狀態(tài),以培養(yǎng)學生健康心理為主線而設計和組織實施。我認為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品質需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只注重“理”的講授、只注重“情”的體驗或只注重“行”的訓練,都是片面的。因此,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需將“知、情、行”有機結地合起來。但當下使用的教學模式過于刻板,不能體現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質和本質,因此,為了提供給學生更多實踐的機會,讓他們在情緒體驗與具體行動中受到感染和鍛煉,使心理健康教育達到知情行的有機結合,我結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特點提出了本教學模式。
二、“知、情、行”模式內容介紹
(一)主要觀點。該模式的建立以人本主義教育心理觀作為理論指導,重視學生的精神需要和個人體驗,強調每一個主體都參與其中,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心理交流,使學生不僅從教師那里,更重要的是從活動課形成的心理場獲得心理支持和經驗,優(yōu)化情緒品質,增進心理健康。本模式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的一種圍繞活動展開的學習,模式需要教師通過運用多元化的方法,將內容逐步呈現在學生面前,而在逐步呈現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去感悟生活,感受問題情境,然后以學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模式,歸納總結,讓學生自悟自得,實現學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二)操作方法。教育強調以人為本,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以人的發(fā)展為本,以教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本教學模式是通過教師創(chuàng)設一定的心理情境,開展富有啟發(fā)意義的活動,來造成學生個體內心的認知沖突,喚醒學生內心深處潛意識存在的心理體驗,通過親身感悟,以達到實際地培養(yǎng)學生健康心理、提高心理素質的目的。
本教學內容可通過三種基本活動方式來完成:
1.認知式。一個人有什么樣的行為方式及情緒情感體驗,取決于他對情緒的認知反應。如果認知反應積極、正確,那么他的情緒情感體驗是積極的,采取的相應行為是積極的;反之,情況則相反。認知式就是引導學生學習正確的認知方式,通過學生的感知等認知活動實現活動目標??赏ㄟ^以下方式進行:
(1)討論—澄清式。針對當前學生關心的敏感性問題、熱點問題、困惑問題、爭論性問題展開專題討論或辯論。
(2)故事聯想式。教師在活動開始或活動中,利用學生喜歡聽故事的心理,引入故事,同時通過學生的觀念聯想活動,訓練學生的想像力、創(chuàng)造力、表達內心的感受和經驗。
2.情境式。通過提供、創(chuàng)設一些具體的情境,引導學生體驗、感悟。常見情境有以下幾種:
(1)角色——體驗式。根據活動需要,讓學生扮演活動中某一人物角色,按角色需要思考、行動,體驗該角色人物的思想、心理,學習模仿好的一面或更清楚地認識到其不恰當的思維方式及行為,進而增進自我認識,減輕或消除心理問題,發(fā)展良好的心理品質。
(2)游戲式。通過游戲能使學生在緊張中放松,在不安中坦然,在競賽中找到觀點,充分放松自我、表現自我、流露真情。
(3)氛圍式。利用視頻、音頻等多媒體手段,真實地再現某些生活場景,感受環(huán)境。
3.行為訓練式。通過獎懲等強化手段可以建立新的、良好的行為或消除某些不良的行為。
(1)獎賞。利用實物強化物或語言肯定其某種行為并增強該行為,同時增強其自信和自我效能感。
(2)懲罰。巧妙地運用懲罰有時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在活動中,上述幾種活動形式是交叉運用的,并且由此還可組合派生出更多的活動形式。無論哪種活動形式,都在有機地服務于主旨,有助于實現活動目標,且都是通過感受體驗,通過感知訓練,最后達到自我感悟、自我教育的目的,“感受、感知、感悟”模式使整個心理健康教育達到了知、情、行的有機結合。
(三)課堂流程。主要以學生的活動為主,在活動中領悟道理,因此,可做如下分段:
1.第一時段:作為核心時段,時間30分鐘左右,五個環(huán)節(jié):活動規(guī)則說明—進行活動—小組交流—表達感受—教師小結。
2. 第二時段:輔助時段,10分鐘左右,悟出道理,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進行強化訓練。
(四)課堂評價
本課堂教學評價主要關注學生的認知、情感和參與度。
1.認知改變。本課程教學評價須關注通過教學或通過活動學生在認知層面的發(fā)展和改變。即教師在結束課程后,學生在認知上是否能去除自己的非理性想法,進而接受理性的觀念。其觀測指標包括:學生在參與活動中是否深入思考;是否在課堂中反思過自我的不良認知;是否去除了與課堂主題相關的不合理信念;掌握了多少發(fā)展積極品質的技巧等。
2.情感體驗。課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獲得“心理體驗”,在活動中產生心靈的觸動或震撼,使學生的學習超越認知,深入情感。學生體驗的充分性、豐富性直接影響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在課堂中學生能否感受到心靈的碰撞,能否產生情感的震撼;能否有所想有所感有所思;能否對教師預設的教學內容有深刻而豐富的體驗等,都是教學評價需要考察的。其觀測指標包括:學生是否在活動中充分體驗到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心理環(huán)境;是否有強烈的情感體驗;學生的情感體驗能否促使學生反思自己的觀念和行為。
3.行為參與。學生的行為參與是對教師教學的直接評價。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主體,充分發(fā)揮主動性、自覺性、創(chuàng)造性和想象力,主動支配和調節(jié)自己的活動,只有達到這種狀態(tài),教師的預設目標才有可能實現。從學生的行為參與評價教學,就必須考察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參與面、參與程度等。其觀測指標包括:參與面,有多少學生積極參與了課堂教學活動,表現出多大的興趣;參與度,學生多大程度上積極投入到班級活動中,是否能夠完全跟著教師的教學過程步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