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駿華
多元解讀一直以來被教師所誤解,有教師認為多元化解讀是有害的無效閱讀。但在實際教學中發(fā)現,多元解讀不是無章法的隨心所欲地亂讀,而是規(guī)范的有價值取向的解讀,本文談談如何讓學生個性之花在多元解讀文本中綻放,從而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
一、 搭建平臺,倡導民主
閱讀是體驗和感悟的過程,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造性。要想讓學生在多元解讀過程中獲益,教師首先要尊重學生,并構建解讀平臺。傳統(tǒng)填鴨式教學往往是教師說學生聽,很難發(fā)揮學生主體地位,學生會在心理和情感上與教師產生落差,如講授《木蘭詩》時,學生說:“老師,古代女人都是三寸金蓮,走路都很費勁,怎么能參軍打仗呢?”這名教師只是含糊地回答木蘭好像沒有纏足??蓪W生卻刨根問底:“從課文中發(fā)現木蘭是孝順的孩子,父母之命在古代根深蒂固,怎么會不纏足呢?”教師最終痛斥了學生。這不僅傷害了學生的心,也澆滅了學生的探索熱情。
當代教育強調民主教學,尊重學生的個性成長,語文教學就是根據學科特點找到適合學生發(fā)展?jié)M足學生求知欲望的教學手段。如講《變色龍》時,在討論警官奧楚蔑洛夫的斷案過程時,學生說警官判斷沒有錯,赫留金當真有罪。我問學生這么說的依據是什么。學生回答,開始的時候小狗可憐而赫留金卻得意洋洋,完全沒有受害的感覺,我認為赫留金想嫁禍給小狗以便獲得補償。這名同學的發(fā)言立刻激發(fā)了其他學生的好奇。我順勢問,有不同意見嗎?最后,學生們爭相發(fā)言,而我也引導學生奧楚蔑洛夫的斷案依據是狗的主人而非事實。從上述對話中不難看出,教師是教學的指引者,是輔助學生學習。只有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才能讓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活躍起來。學生有了激勵和創(chuàng)新,多元解讀才能有效切實。
二、 有效切入,多元解讀
文章必備看點,看點也是教學重點。在處理教材時教師要深入探究文本,找到文章切入點,力求牽一發(fā)動全身。
首先要抓住文本內容。因為內容是搖曳多姿豐富多彩的,就像《紅樓夢》能涵蓋琴棋書畫、天文地理以及詩詞歌賦、哲學、藥學等。因此,教師要讓學生整體把握內容。如《散步》作為一篇蘊意通透的精美散文,講述祖孫三代在田野上散步的場景。這篇文章的切入點是人性、親情和生命,讓學生在相互交流中暢談親情、美德、包容以及體諒等精神。
其次,漢語是細膩豐富的充滿人情味的語言,但同時蘊意又是模糊朦朧的。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抓住文本語言。對有意義的模糊性語言進行揣摩。同樣《我的第一本書》在文章的最后說的是人不能忘本?!氨尽庇种傅氖鞘裁茨兀拷處熆梢砸龑W生簡單概括:父親的希望、難忘的友情、溫馨的親情和父親的教育等等。
最后,理解文本主旨是閱讀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培養(yǎng)的是概括能力和綜合能力。如在書面表達教學時,我讓學生閱讀《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后,寫出讀后感。學生們在習作中這樣寫:盲人是弱勢群體,我們應該關愛他們;孩子獲得光明,影子也會獲得生命;熱愛生活的人,生活便會美好。同時,抓住人物形象,讓學生在鑒賞人物變化中找到創(chuàng)新和求異的可能。我們在分析人物形象過程中,要用一個切入點讓學生產生思想爭鳴。如在《變色龍》中奧楚蔑洛夫變色的速度以及狗咬人事件中的言語等。學生在解讀過程中回答異常精彩,主旨意義也多樣化。
三、 多元有界,切實解讀
物極必反。多元解讀不等于絕對自由。多元解讀也要有一定的界限。,是要有一定的價值取向和引導收獲取向的。
首先,要尊重課本,完成與作者、文本之間真誠的對話。教學的起點和依托就是課本,學生的學習也是立足在文本之上的。解讀自由和解讀限制的契合點才是多元解讀的魅力所在。如講授《社戲》時,我讓學生仔細品讀歸航偷豆的部分,這段話中的描寫十分細膩,學生很容易在品讀中看出小伙伴們的饑餓感和野性。
其次,多元解讀的過程中要注重價值取向的獲取。良好的價值取向是陶冶學生品德和審美情趣的關鍵,在這種渲染下學生會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如在講授了《白兔和月亮》后,有的學生認為白兔得到了月亮以后就擁有了月亮,也有了得失之患。因此我抓住機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在生活中,我們還有什么東西能與朋友共同分享呢?學生們很快積極發(fā)言,將課堂氛圍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境界。在課程結束后我做出總結:在生活中與朋友分享的東西很多,如書籍、歡樂等。也有不能分享的,如愛情,等同學們長大以后自然會體驗得到。教師簡單言語,已經讓學生明白友情與愛情的不同,避免學生走進誤區(qū)。
綜上所述,多元解讀才是最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閱讀,也是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教師應該把多元解讀落實到日程上,讓個性化閱讀行為成為學生學習主體,在解讀過程中完善人格,提升人文素養(yǎng)。
(作者單位: 南京市寧海中學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