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鄂平
《漢書》里有一句話:“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痹诜锤麆Ω邞业慕裉?,有必要再讀這句話。
大眾化的解釋是:水太清了,魚就無法生存,要求別人太嚴了就沒有伙伴。這種解釋頗為流行,傳播了一千多年,尤以貪官為甚。遠的不說,只看看十八大以來那些落馬的官員,其中常有這樣一番陳述:我曾經(jīng)告訴自己,“水至清則無魚”,如果我獨樹一幟,拒絕別人的“心意”,甚至上交賄款,不僅得罪人,還會被視為異類,會影響自己的官場環(huán)境。
說得好像很無奈,似乎讓人多同情?非也。這番話,只能是貪官為自己的貪欲找的借口。依此理論,我們要容忍某些官員的生活作風(fēng)問題?要容忍某些官員的假公濟私行為?甚至,要容忍某些官員的貪污腐敗罪行?因為水至清則無魚嘛,不給大家混水摸個魚怎么能干好工作呢?試想,當(dāng)財色雙收的官員名節(jié)俱毀時,兩袖清風(fēng)的同仁會認同你的無奈嗎?當(dāng)貪污腐敗的官員身陷囹圄時,兩眼雪亮的群眾會認可你的解釋嗎?
其實,“水清”“至察”并不是指為人的清或濁,而是指待人的寬和嚴。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種優(yōu)秀的品質(zhì),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異,團結(jié)大多數(shù)人。他們有胸懷,顧大局,不會目光如豆,不屑斤斤計較,所以他們才能成大事、立大業(yè)。當(dāng)然,寬容理解也是有原則的,那就是不能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不能做違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杀氖遣簧儇澒倩蚯饣蛘`解,以其“清水論”自我安慰,作為貪污受賄的借口,奉為縱橫官場的信條。
再說,作為一種自然現(xiàn)象,“水至清則無魚”也是偏頗的。很多人見過山澗溪流中游弋的魚群吧,溪水潺潺,清澈見底,但是魚兒一樣很多啊。讀過中學(xué)的人都知道柳宗元吧,唐朝文豪,他的《小石潭記》里的潭水“至清”,卻有上百條魚。這里重溫幾句:“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贝蟾乓馑际牵禾吨邪俣鄺l魚,像在空中暢游,陽光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下石頭上。魚群時而靜靜地一動不動,時而突然向遠處游去,來來往往輕快敏捷,仿佛和游人在嬉戲。
都是古代名著名作,《小石潭記》記敘了作者游玩的整個過程,以優(yōu)美的語言描寫了“小石潭”的景色,也讓今人見識了古代水至清而有魚的景象?!稘h書》“水至清則無魚”所闡述的是在大原則下求環(huán)境的寬松,盡量寬恕與原則無關(guān)的小小過失,以求得相互間的和諧相處。這是一種做人的哲學(xué),而不是貪污的借口。
也許,于貪官而言,太清的水會暴露他們帶來危險,所以他們強調(diào)水至清則無魚,喜歡在渾水中生存,卻沒想渾水之中也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不知何時就撞到網(wǎng)里了。
《道德經(jīng)》說“德行如水”,這“水”,不會是渾水,定是清水。做一個堂堂正正的領(lǐng)導(dǎo)干部,就要追求“水至清”,公開、透明、清廉;就要崇尚“鼓鐘于宮,聲聞于外”,得到社會的尊重、人民的尊重、歷史的肯定。
果能如此,何患不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