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琴
小學生習作就是進行基本的文字練習,教師的指導作用不可或缺。雖說“文無定法”,但也要“有規(guī)可循”,這個“規(guī)”就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技巧,這也是小學生在習作中感到困難之處——怎么寫。張志公先生很早就指出:“我們的作文教學在指導‘寫什么這方面花的力氣比較多,而在指導‘怎么寫這方面花的力氣太少?!彼裕曌鹘虒W應以解決“怎么寫”為要務,教學目的是使學生“能夠寫出來”。
一、強化讀者意識,體現功能寫作
從寫作教學角度看,讀者意識是一種作文教學觀,它是一種倡導在近似真實情境中進行寫作的作文訓練方式。這個“讀者”,包括“為自己寫作”的“自己”和“為不同的讀者寫作”的“他者”。具有讀者意識的寫作,學生在任務驅動下,不會說假話、空話、套話,更貼近學生日常功能性的語言運用,此類習作學生完成起來比較輕松,也感到很有意思。
在一次畢業(yè)班家長會前后,我曾經布置過這樣三篇習作:
第一篇:《爸爸(媽媽)我想對你說》
當學生拿到家長會的通知后,我發(fā)現學生的表情特別豐富:緊張、擔心、猶豫、矛盾……我眼前一亮,問學生有什么話要在家長會上轉告家長的,學生紛紛說有。于是,我讓學生以《爸爸(媽媽)我想對你說》為題寫下來。第二天習作收上來一看,全班作文水平都有提高,表現在:情感真實,語句通順,錯別字很少,平均字數在400~500字之間。連平時畏懼習作的學生也寫出較好的文章。家長會召開了,我把交流這篇習作作為會議的一項內容,并挑選了一篇習作在會上朗讀:“親愛的媽媽:您雖不像偉人那樣有名,但在兒子的心里您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這些出自孩子內心的話語,深深打動了每一位家長,他們紛紛要求看看自己孩子寫的文章。
第二篇:《爸爸、媽媽開家長會去了》
開家長會的那天,我向學生布置了習作《爸爸、媽媽開家長會去了》,并一再要求等家長走后才能寫,結果這又是一篇成功的側重于心理描寫的習作。學生都寫出了真實的想法,有的期待老師表揚自己,有的擔心老師“告狀”,有的因不知結果怎樣而著急……個個寫得情真意切,細膩豐富。家長會結束時,我告訴家長:如果你想進一步了解你的孩子,可以回家看看今天晚上的習作。使孩子與家長之間又一次得到溝通與交流。
第三篇:《爸爸、媽媽變了》
開完家長會的第二天一早,我布置學生一個觀察作業(yè):仔細觀察爸爸、媽媽有什么變化,隨時記下觀察內容,完成一份觀察記錄表。一個星期后,我又布置一篇習作《爸爸、媽媽變了》。因為有了觀察記錄,習作內容有了,學生很輕松就完成了。有的寫爸爸一大早起來做了豐富的早餐,有的寫媽媽不再因為我的成績偶爾退步而嘮叨,有的寫爸爸開始重視我的體育鍛煉。一位學生在文章的結尾寫道:“變了,都變了,變得使我感到更親切,變得使我更熟悉了。”可見,習作達到了家長與孩子之間思想溝通的目的。
圍繞家長會設計的三篇習作,都有明確的讀者,都是為了日常的表達與交流,教師并沒有做過多的指導,因為有了讀者的關注、評價與交流,學生一直興趣盎然地參與其中。因此,明確的讀者意識更能激發(fā)學生寫的興趣,有預想讀者的寫作更能給寫作者以動力,讓學生根據不同場合的需要選擇表達,體會到習作的真正作用,從根本上解決學生“不愛寫、不會寫”這一難題。
二、依托閱讀教材,打開習作思路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展示了閱讀與寫作之間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關系問題?!捌啤庇袃蓪雍x:一是要達到一定的量;二是對閱讀的材料要通透。閱讀教學中不能把閱讀的終極目標定位在理解,應該主動、有意識地從閱讀中汲取可用于寫作的營養(yǎng)?!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也提出:“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很多閱讀教材,可以幫助學生打開習作的思路。
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組習作內容:選一幅或畫一幅秋天的圖畫,先跟同學說一說圖畫的內容,再寫一寫你選的或畫的畫。注意用上平時積累的詞句。寫好后讀給同桌聽,根據他的意見認真改一改。再把習作和圖畫一起貼在教室里,讓大家欣賞。從教材編寫意圖看,這次習作的內容是寫一幅與秋天有關的圖畫,圖畫內容很寬泛。應該選擇一幅怎樣的秋天圖畫?學生在選擇或畫秋天的圖畫時往往會受慣性思維的約束:大雁南飛、果子熟了、稻子黃了、楓葉紅了……如何讓學生從思維的框框中跳出來?本組課文對于這次習作選材具有很好的導向作用。本組課文以秋天為專題,由四篇課文組成,從多角度描寫秋天:《古詩兩首》表達了在秋天里人們對家鄉(xiāng)、對親人的懷念,抒寫秋之情;《風箏》記敘了孩子們在秋天里活動的歡樂,描寫秋之事;《秋天的雨》描寫了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呈現秋之景;《聽聽,秋的聲音》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聲響,用詩的語言贊美了秋天,這是秋之聲。四篇課文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寫秋,可以很好地為學生選材打開思路。
習作指導時,可以這樣教:
1.請學生瀏覽第三組課文,想一想每篇課文寫了與秋有關的哪些內容?引導學生回顧上述每篇課文寫秋的不同角度。
2.組織討論:你們認為秋天的圖畫中可以畫哪些內容?(秋天的景、秋天里發(fā)生的事、秋天里的活動、秋天中特有的聲音)
3.教師總結:如果寫秋天里發(fā)生的事、經歷的活動,可以學《風箏》一課,按照事情的發(fā)展順序(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寫下來;如果寫秋天的景,可以像《秋天的雨》一課那樣從幾個方面(繽紛的色彩、豐收景象、各種動植物準備過冬的情景)寫秋天,也可以像《聽聽,秋的聲音》那樣選擇一個獨特的角度寫秋天。
這種基于閱讀材料的思考,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了人教版教材的編寫優(yōu)勢,凸顯一組教材中可以為習作借鑒的因素,讓學生從閱讀中得到啟發(fā),打開習作思路,將抽象的構思過程具體化。著名兒童文學家梅子涵說:“閱讀對寫作的意義,是不經意間漸漸發(fā)生的。你讀的那些故事,故事里的語句、詞匯,故事里人物說的話,故事里含有的道理和感情……多多少少會留在你的記憶里,這都是不經意的,漸漸的。你不用去想的,它們會來?!边@是閱讀與寫作之間無痕的交融,在指導學生“怎么寫”時,可以充分利用閱讀教材,遷移作者運用語言文字的方法與特點。
三、針對習作難點,點撥表達技巧
經常在部分教師的習作課中看到這樣一些板書:“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仔細觀察、語言生動、內容具體”,這些理性的寫作概念,是不能幫助學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學生需要具體的案例、可操作的步驟、有效的提示為他們搭建習作的“腳手架”。要提高學生“怎么寫”的效率,關鍵是教師的指導要吻合學生的習作難點,要有全程指導的意識,在習作前的觀察、習作中的指導、習作后的評改等環(huán)節(jié),努力針對學生習作難點進行表達技巧上的巧妙點撥。
如,學生觀察事物的難點是不會調動多種感官,不會運用多種觀察方法進行觀察。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習作是寫觀察日記,教師可以呈現典型的觀察日記,點撥學生掌握觀察方法。
11月6日 星期日 小雨
今天我在窗前做功課, 忽然聽到身后有奇怪的動靜。轉頭一看,原來是小貓在爬窗簾。只見它縱身一躍,躥到了窗簾上,離地足有一米多。它還不甘心,左前爪抓著窗簾,右爪往前探,然后兩只后爪使勁一蹬,又躥上了半米多。它發(fā)現我在看它,也毫不怯懦,低頭俯視著我,“喵”地叫了一聲,好像在說:“看什么看,你也來試試看?。 蔽冶凰{皮的樣子逗得哈哈大笑。
這則觀察日記,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動物可以抓住動作(如文中加點的動詞),動物不會說話,觀察時也可以加入自己的聯想(如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10月27日 星期三 陰
我們的教室門前有一片紫色的花。它的枝是紫色的,很細。葉子上有細細的毛,摸起來軟軟的。一陣風吹來,三角形的葉子就像一條條紫色的小船在風中飄蕩。花心是幾根紫色的細絲,頭上頂著一顆顆黃色的“星星”。我湊過去聞了一下,有一股淡淡的花香。這種花可真美麗??!
這則觀察日記,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植物可以按照“枝、葉子、花心”的順序觀察,除了眼觀,還可以手摸(如“摸起來軟軟的”)、鼻嗅(如“有一股淡淡的香味”)。
在具體可感的范例中,學生逐漸感悟到:仔細觀察要用到多種方法;觀察要有順序,寫出來才會層次清楚;觀察要邊看邊想,有時還需要長期、連續(xù)的觀察;觀察要調動多種感官協同參與。
又如,動作描寫是學生描寫人物常用的方法,學生的難點是不會把一個連貫動作分解且選用準確的動詞進行表達。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習作是“寫一個特點鮮明的人”,教學目標定位在“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等細節(jié),運用聯想、夸張、反復等方法,把人物特點寫具體”。如何指導學生抓住動作寫出人物特點?可以這樣教:
1.請班級“跳繩高手”現場表演“跳雙飛”,學生仔細觀察動作。
2.觀察后,學生抓住動作,用兩三句話把跳繩技藝高超的特點寫出來。
3.選擇典型片段點評,關注學生怎樣把一個連貫動作分解且選用準確的動詞表達。
片段1:只見她猛地躍起,離地甚高,兩手拼命一甩,一次,兩次!那繩像是有了靈氣,從她腿下飛速鉆過,極快!最后她如鴻毛落地,甚輕盈,完成一次雙飛!
點評:語言干脆利落,有力度感;“猛地躍起、拼命一甩”非常符合跳雙飛的動作,用詞很準確。
片段2:她面帶微笑,一點也不著急,她的下巴微微上揚,做好跳繩的準備。她開始跳了!她騰空而起,手在空中快速甩了兩下,腳迅速地點在了地上,膝蓋微微彎曲,蓄力,再起跳。她像一只輕盈的小鹿在敏捷地跳躍著。
點評:展現了“跳雙飛”的全過程,“微微上揚、騰空而起、甩了兩下、點在了地上、微微彎曲、蓄力再起跳”觀察到更多的細微動作,很有現場感,選用動詞也非常準確。
教師創(chuàng)設了現場跳繩活動,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動作。在兩個片段的比較中,直觀而自然地讓學生明白動作描寫的豐富性與準確性,也滲透了人物細節(jié)描寫的方法,為學生細節(jié)描寫的舉一反三打下了基礎。
如果教師在學生的習作全過程中能夠研究學情,敏銳把握學生習作的一個個難點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教,學生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一定會提高。也許有人會擔心,教師教得多了,學生的習作是否會千人一面。孟子說得好,“大匠能予人以規(guī)矩,不能使人巧?!笔篱g懂規(guī)矩而不能巧者有之,萬萬沒有離規(guī)矩而能巧者。所能教人的只有規(guī)矩。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qū)教育學院 3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