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國兵 陳祥 李秋舉 李遠東 王國才 王懷云 洪志群 郭文榮
成人髖關節(jié)發(fā)育不良、脫位或半脫位,繼發(fā)股骨頭壞死、髖臼骨囊性變、硬化、骨關節(jié)炎,出現(xiàn)漸進性跛行、疼痛、活動受限,進而明顯影響工作及生活,行人工全髖置換手術治療是其較主要解決方案之一[1]。對于類似的超細股骨干兒童化膿性關節(jié)炎后遺髖關節(jié)病理性脫位也是非常棘手,處理不當將造成災難性后果,從治療方案設計到實施都須非常慎重。本文采用S-ROM全陶瓷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治療一例成人超細股骨干兒童化膿性關節(jié)炎后遺髖關節(jié)病理性脫位,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患者女性,30歲,因左髖部活動受限20余年,疼痛伴跛行8個月余入院?;颊哂?0余年前因行左髖部臀部肌肉注射藥物后 (具體不詳),出現(xiàn)臀部紅腫、流膿,就診當?shù)蒯t(yī)院,經(jīng)擴創(chuàng)引流后臀部竇道疤痕愈合。入院前8個月起,漸漸出現(xiàn)左髖部活動受限,髖部疼痛、呈搖擺跛行步態(tài),行走約200m即需休息,影響工作及生活。查體:跛行步態(tài),左臀部可見數(shù)處不規(guī)則形手術及竇道疤痕,局部皮膚凹凸不平,周圍無紅腫及異常分泌物 (見圖1a),左下肢明顯較對側短縮,左髖關節(jié)前方存在輕度觸壓痛,髖關節(jié)活動度各方位嚴重受限,以外展、內旋、屈曲受限為重,雙膝、踝關節(jié)及各趾活動自如,左下肢測量相對長度:65.5cm,右下肢測量相對長度:73.0cm,左下肢髕上10cm周徑較右下肢短約2cm,皮膚痛覺正常,肌張力正常,左側諸肌肌力V級,足背動脈搏動有力,左側“4”字試驗陽性 (+),骨盆擠壓分離試驗 (―)。骨盆拍片、CT檢查示:①左股骨頭及頸完全缺如,大轉子嚴重上移,左髖關節(jié)脫位,假關節(jié)形成;②左股骨干形態(tài)變細,最細處外徑約8mm(圖1b、1c、1d)?;灒貉?mm/h,C反應蛋白0mg/L。診斷為:兒童化膿性關節(jié)炎后遺左髖關節(jié)病理性脫位、伴骨關節(jié)炎,術前Harris評分為40分。
1.2.1 手術選用有近端涂層、遠端光滑的股骨柄假體和有多孔涂層表面的髖臼假體(S-ROM,DePuy)。腰硬連續(xù)麻醉,患者取右側臥位,探查顯露左髖關節(jié),可見左髖關節(jié)完全脫位,大粗隆與髖骨形成假關節(jié),股骨頭頸缺失,股骨近端髓腔閉鎖,殘端骨質變硬,髖臼完全喪失形態(tài),周圍大量疤痕組織形成,臀中肌萎縮、部分疤痕化。
1.2.2 由于患者極細近中段股骨發(fā)育,考慮關節(jié)置換過程中途可能無法進行而終止手術,故采取反常規(guī)手段。首先考慮行股骨側置換,在股骨側髓腔處理成功后,再行髖臼置換程序。應用¢4mm克氏針順股骨髓腔方向力線方向打入作為導引針,C臂透視確立導針位置,并調整至股骨力線附近,對于本病人由于股骨近段過細發(fā)育及近段曲度異常,不能一次性行股骨髓腔成形,故決定近、遠段分段進行擴髓,用6號股骨柄髓腔銼擴髓至股骨允許深度以保證股骨近端袖套擴髓,股骨近端袖套成功擴髓至9號,應用三角型近端袖套銼銼入至股骨柄需沉入的位置;隨后行股骨于粗隆下距大轉子尖約8cm截斷,股骨短縮約2.5cm,注意做標志防止人工股骨柄置入一旋轉畸形,在股骨截骨后,進一步行股骨遠側骨段髓腔成形至適應6號S-ROM股骨柄,裝入股骨試用袖套及試柄,匹配良好。考慮患者為感染后關節(jié)周圍粘連及疤痕攣縮嚴重,故在小轉子部切斷髂腰肌。
1.2.3 隨后接著處理髖臼,由于幼小時髖關節(jié)化膿性感染,局部包括髖臼橫韌帶在內所有正常結構被破壞,結合術前CT,故術中應用克氏針標志,輔助C臂X線透視,最后確定真臼所在位置,邊挫臼邊檢查,防止過度、過大挫臼。結合術前髖臼測量,最大適配直徑為 44mm,成功應用兩枚2cm螺釘固定¢44mm壓配型髖臼及陶瓷內襯。
1.2.4 用短試頭試復位髖關節(jié),測試截骨量合適及周圍軟組織平衡松緊情況。考慮關節(jié)偏緊張,故進一步截除0.5cm,總截骨長度為3.0cm,進一步確認后,置入S-ROM人工股骨柄袖套及柄體,將截取的骨段制成數(shù)條骨條,應用鋼絲將骨條與遠、近股骨截骨端綁定,再次應用短頸試頭復位關節(jié)檢查關節(jié)松緊度,最后選用S-ROM四代短頸的¢28mm陶瓷股骨頭。復位后見臀中肌部分撕裂,應用1枚2號帶埃??稻€鉚釘,鉆入股骨粗隆頂端修復臀中肌,活動左髖關節(jié),見截骨端穩(wěn)定,無松脫。(參見圖1e)
圖1 患者女,30歲。 a術前髖部大體像;b術前骨盆CT重建;c術前骨盆及股骨全長片;d術前骨盆正位片;e術后骨盆正位片
術后肢體短縮得到良好糾正,肢體短縮<1.5cm,術中無股骨近端襞裂骨折,手術切口一期愈合,術后無感染、骨質溶解、假體松動、脫位、異位骨化等并發(fā)癥。隨訪半年原髖部疼痛消失,跛行步態(tài)得到改善。髓關節(jié)Harris評分由術前40分,改善為85分。
S-ROM人工關節(jié)特點是具有極細人工股骨柄,直徑最小可達到6mm,遠端為音叉型,對股骨髓腔更佳匹配,且對股骨髓腔存在彈性接觸,不存在應力集中,較少出現(xiàn)股骨遠端應力性疼痛或穿鑿危險,近端與股骨髓腔匹配有三角型及錐型階梯狀袖套,適應不同形態(tài)髓腔,袖套表面的多孔涂層或羥基磷灰石涂層,更有利于骨長入、應力傳遞[2],股骨頸前傾任意可調,更有利于髖臼匹配。因此,對于發(fā)育較細股骨柄的髖關節(jié)置換,這是一個不錯的假體選擇。陶瓷對陶瓷界面人工髖關節(jié),中長期優(yōu)異隨訪結果,使其成為年輕活躍患者進行髖關節(jié)置換的一個很好的選擇[3,4]。因為本患者較年輕,故選用相對耐磨的全陶瓷全髖關節(jié)[5]。本病例股骨干最細外直徑僅有8mm,成功采用Depuy公司生產(chǎn)的股骨柄直徑6mm S-ROM人工全髖關節(jié)、短頸¢28mm陶瓷頭及44mm陶瓷臼,Harris評分由術前40分,進展為術后85分,取得滿意療效。
⑴對髖臼處理關鍵在于對真臼的確定,髖臼橫韌帶是一個比較恒定標志,術前三維CT對髖關節(jié)真臼確定起了非常重要作用,通過CT可以了解髖臼發(fā)育、髖臼前壁、后壁及臼底骨質、骨量,術中挫臼參考。本例患者髖臼窩完全喪失,結合術前髖臼測量,最大適配直徑為44mm。由于幼小時髖關節(jié)化膿性感染,局部包括髖臼橫韌帶在內所有正常結構被破壞,結合術前CT,故術中應用克氏針標志,輔助C臂 X線透視,最后確定真臼所在位置,邊挫臼邊檢查,防止過度、過大挫臼。⑵確定股骨截骨短縮手術方案。對于CroweⅣ型發(fā)育不良髖關節(jié),股骨頭發(fā)育不良,且脫位較高,多數(shù)肢體短縮在6cm以上,臀中肌攣縮,若強行直接復位,一方面存在坐骨神經(jīng)牽張性損傷風險,另一方面存在臀中肌撕裂傷的風險,破壞臀中肌最適起始收縮長度,致臀中肌進一步乏力,致臀中肌步態(tài)。多數(shù)需短縮2.5~3.0cm,本病人短縮3.0cm。本例手術存在人工關節(jié)復位時出現(xiàn)部份臀中肌損害,應用鉚釘重建于大粗隆上必要時應行股骨大粗隆截骨,以保護臀中肌及有利于人工關節(jié)復位。⑶應用電鉆¢3.5mm~¢4.0mm斯氏針探查股骨髓腔及股骨軸線的方向,C臂導引下擴髓,不能強行突破,避免股骨穿鑿,易致人工股骨柄進入異常通道、松動,但由于股骨發(fā)育畸形,多數(shù)髓腔準備難以一次成功,故需在截骨前首先完成近端擴髓,接著行股骨上段粗隆下截骨,緊接著股骨截骨面以遠髓腔處理,保證位于股骨力線中央。
對于該患者我們在手術后建議主動非負荷功能鍛煉,重視臀中肌及髖關節(jié)其他肌群等張及等長肌力鍛煉,術后3天可在拐杖保護下床活動,減少臥床褥瘡及深靜脈血栓等并發(fā)癥。在復查拍片發(fā)現(xiàn)截骨處有骨痂生長后,才準許患肢承重,約于術后1個月半左右,避免假體柄斷裂?;颊吖晒墙螛O細,在股骨粗隆下截骨后關節(jié)置換,在這一點上與常規(guī)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后應有所不同,否側將可能出現(xiàn)股骨截骨處人工股骨柄斷裂等嚴重后果。另外重視關節(jié)主被動功能活動,減少關節(jié)周圍粘連,防止深靜脈血栓形成及肌肉萎縮。
[1]吳顯培,唐建東,秦漢興,等.應用S-ROM全髓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Crewe IV型髓臼發(fā)育不良[J/CD].中華關節(jié)外科雜志(電子版),2010,4(3):338-343.
[2]孫西濤,孫水,張偉,等.應用組配式S-ROM假體行初次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嚴重髖關節(jié)發(fā)育不良[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0,18(6):448-451.
[3]Yoo JJ,Kim YM,Yoon KS,et al.Alumina-on-Alumina total hip arthroplasty.A five-year minimum follow-up study.J Bone Joint Surg Am,2005,87(3):530-535.
[4]Murphy SB,EckerTM,Tamnnns M.Two-to 9-year clinical results of alumina ceramic-on-ceramic THA.Clin Orthop Relat Res,2006,(453):97-102.
[5]楊飛,武永剛.S-ROM假體在CroweⅢ、Ⅳ型成人髖關節(jié)發(fā)育不良中的應用體會.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10,25(1):67-68.